江西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试题周练一及答案

合集下载

江西南城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江西南城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2018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卷No.:00000000000006847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毎小题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题。

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曾经有一道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确实,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比较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 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由弱向强的转移,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纺织、煤炭、冶金等近代机器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英国由于引领了这次工业革命,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从而快速地将其他国家抛到后面,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我们再看看德国在近代为什么能够在迅速崛起。

德国的迅速崛起,要归功于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归功于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归功于将大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研究结合起来,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促成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

这种新型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开辟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

2018届高三语文周练试卷

2018届高三语文周练试卷

2018届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神话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叙事形态和思维形态,是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

就中国神话史而言,它曾有过三次创作高潮,而三次高潮又分别体现着神话内涵的三次变迁。

首先是“五帝”“三王”时代历史的神话化。

中国神话的第一个高潮,使出现在历史上神秘性思维最为高扬、神权思想最为膨胀的“五帝”、“三王”时代。

上古史非但不是神话的历史化,恰恰相反,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在历史记叙不发达的时代,它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

例如夸父神话。

无论是夸父追赶太阳的伟大举措,还是饮干河渭的巨大威力,都是在现实中不可能见到的。

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个神话最少披露了三个方面的信息。

第一是夸父的身份。

夸父当是炎帝一族的人。

第二是黄帝、蚩尤之战的反映。

第三是关于当时气候恶化的反映。

尽管神话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但其主体则是历史的。

其次是秦汉魏晋时代哲学的神话化。

战国时代人们对人类生存所遇到的或涉及的种种问题,都作了理性的思考,阴阳五行学说成了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理论。

秦汉人则把这种理论广泛地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最大限度地进行图解,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

一个显著的例子,在先秦,诸神多为独立存在的个体,而秦汉人则根据“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妻。

如以伏羲配女娲,以嫦娥配后羿,以东王公配西王母。

这反映了汉魏神话与上古神话迥然不同的意义内涵,标志着神话性质的一次重大变迁。

再次是元明时代宗教的神话化。

元明时代,神秘性思维再次高扬,其标志便是新的造神运动动的兴起。

元明人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大量的神祗偶像。

正是在这样的神秘性思维的驱动下下,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出现了《西游记》、《西游补》、《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等大批神话小说(鲁迅称之为“神魔小说”),还有《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

高三语文周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周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年级语文周测一、现代文的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

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实而有光辉”,虽经苦心雕琢,却是天衣无缝,自然熨贴,不现勉强作为痕迹。

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像一个大家闺秀,引人注目而却不招邀人注目,举止大方之中仍有她的贞静幽闲,有她的高贵的身份。

艺术和人一样,有它的品格,我们常说某种艺术品高,某种艺术品低,品的高低固然可以在多方面见出,最重要的仍在作者的态度。

品高的是诚于中,形于外,表里如一的高华完美。

品低的是内不充实而外求光辉,存心卖弄,像小家娼妇涂脂抹粉,招摇过市,眉挑目送的样子。

文艺的卖弄有种种方式。

最普遍的是卖弄词藻,只顾堆砌漂亮的字眼,显得花枝招展,绚烂夺目,不管它对于思想情感是否有绝对的必要。

从前骈俪文犯这毛病的最多,现在新进作家也有时不免。

其次是卖弄学识。

文艺作者不能没有学识,但是他的学识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味,指不出形状。

有时饱学的作者无心中在作品中流露学识,我们尚不免有“学问汩没性灵”之感,至于有意要卖弄学识,如暴发户对人夸数家珍,在寻常人如此已足见趣味低劣,在文艺作品中如此更不免令人作呕了。

过去中国文人犯这病的最多,在诗中用僻典,谈哲理,写古字,都是最显著的例。

新文学作家常爱把自己知道比较清楚的材料不分皂白地和盘托出,不管它是否对于表现情调、描写人物或是点明故事为绝对必需,写农村就把农村所有的东西都摆进去,写官场也就把官场所有的奇形怪状都摆进去,有如杂货店,七零八落的货物乱堆在一起,没有一点整一性,连比较著名的作品如赛珍珠的《大地》,吴趼人的《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之类均不免此病,这也还是卖弄学识。

第三是卖弄才气。

文艺作者固不能没有才气,但是逞才使气,存心炫耀,仍是趣味低劣。

像英国哲学家休谟和法国诗人魏尔兰所一再指示的,文学不应只有“雄辩”(eloquence),而且带不得雄辩的色彩。

“雄辩”是以口舌争胜,说话的人要显出他聪明,要博得群众的羡慕,要讲究话的“效果”,要拿出一副可以镇压人说服人的本领给人看,免不掉许多装模作样,愈显得出才气愈易成功。

江西省横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十八周周练语文试题 含答案

江西省横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十八周周练语文试题 含答案

横峰中学2018—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第18周周练卷本试卷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吉祥瑞兽龙是国家祥瑞。

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

这种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5个等级。

其中“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最高等级的祥瑞。

在这里,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

不过,龙的吉祥意义并非仅与国家政治相关,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

许多人喜欢用“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年,以为龙年出生的孩子活泼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

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而龙风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每当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问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至于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以取得好兆头。

比如人们会选择在这天理发,俗称“剃龙头”,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能够像龙一样精神饱满,生机无限。

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

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

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

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竟渡歌》描绘其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端午节的真正起因应是辟邪消灾。

“五”(午)是天干中中间的数字,因而被古人认为具有极盛的含义,盛极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汉代的很多古籍都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

2018届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试题周练一

2018届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试题周练一

信丰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学科周练一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香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

它的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的考证,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

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古人就以燃烧木柴和其他祭品的方式来祭祀天地诸神。

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各类文物(如陶熏炉)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古人就已经使用香品了。

作为活化石的殷商甲骨文,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柴”字,意为“手持燃烧的祭礼”,堪称祭祀用香的形象注解。

春秋战国时,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丰富,但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有很多,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乏记述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如“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总结了我国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医疗经验,其中就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

《尚书》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之语,《孔子家语﹒六本》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在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名篇中,他用香草来歌颂忠贤,以莸草来痛斥奸邪,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战国时期香文化的一些梗概。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巩固,华夏大地的大统一,特别是汉朝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外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大交融。

当时东南亚、南亚和欧洲等地的各种香料开始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香料种类,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

班固给其弟班超的书信中有“窦侍中令载杂丝七百尺,市月氏马、苏合香”等语句,可见当时香料是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汉官曲制》还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含鸡舌香伏奏事”。

宫廷内,熏香、佩香、浴香等更是寻常。

江西省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含答案

2018届高三六校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也许由于我国在绘画艺术上有极大的成就,而我国的美术实际上可用山水来概括之,因此,在中外文化人士的心目中,中国人是“爱好自然”“师法自然”的。

在环境艺术中,我国的庭园尤以“自然”闻名,不但使得19世纪以来的欧西人士产生了向往,也使我国一些建筑界人士常常把造园艺术看做中国建筑艺术的核心而加以夸张,从而大大地强解、误解了庭园的“自然”精神。

②大家知道“方外”的意思是指“世外”,很显然,这个方框代表着人世。

它不但代表了、暗示着人为的居住环境,同时表示在此环境中所必须具备的行为规范。

这个方框的外面,是我们不能控制的自然现象。

③我们对自然没有恐惧感,世内世外表示我们对不同的行为法则的看法。

自然界,具体地说是外界的环境,是反映一种无拘无束的人生观。

④当然,真正的自然环境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祥和近人。

对自然美的欣赏需要高度的修养,而且必须是精神型的人才成,因为只有在精神化的自然界中,才能克服真实的自然界所加予人类生存上的压迫与威胁。

⑤田园诗人与山水画家造成了这种精神化的自然意象。

在他们的笔下,自然界是世外之天堂。

自然与现世的文明生活环境,不但构成了对比,而且显然形成了两个极端。

⑥中国读书人的理想是在世之内外取一个平衡点,亦即所谓“方圆之间”。

在世上做一个规规矩矩、顺遂世情的人,又能优游于山林之间,享受大自然的情趣,修身养性,因而能知天命。

⑦努力达到这样的实质生活环境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目标。

可是这种自然观与环境的创造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其结果在我看来,是臆造的自然。

能在高山、深林中跋涉以欣赏自然景色的人到底是不多的,能“悠然见南山”忘却穷困潦倒的人究竟也是不多的。

大体说来,真正把大自然当天堂的情形不多,方框以内的文明生活仍是大家所迷恋的现实。

在若干世纪的传统之中,文学、艺术所描述的自然环境逐渐代替了真实的自然环境,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只能满足于方内的方外感。

2018南昌一模含答案。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南昌一模含答案。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南昌一模含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NCSxxxxxxxx项目第一次模拟测试卷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9分,每小题3分)1.关于大国气质,正确选项为A。

一个大国的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但并非所有大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中华文明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2.正确选项为C。

不是逐层深入。

3.正确选项为D。

“以和为贵”“自强不息”都是中国人行为方式的表现,它们都影响到中国的大国气质,但直接说“‘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属于以偏概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正确选项为D。

老汉猎狐的故事属于插叙内容,是辅线。

5.正确选项为:①待人刻薄,争强斗狠,说话恶声恶气;②捕猎凶狠,用尽各种手段捕猎;③生活上抠门,过分节省,舍不得花钱。

6.正确选项为:①以歌声结尾,有利于促使读者思考老汉变化的原因,余韵悠长;②歌声表现了老汉的豁达逍遥、得意畅快之情,更鲜明地突出人物性格的转变;③歌声表现出脱贫后的农民心态的积极变化,不再被物质生活的拮据而逼迫,人际关系更为和谐,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7.正确选项为C。

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有可能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

8.正确选项为:A C。

必考科目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

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作为录取参考,并非依据,“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属无中生有。

录取方式“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

9.正确选项为:①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②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③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④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10.正确选项为C。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届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周练试题一(含答案)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届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周练试题一(含答案)

2018届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周练试题一(含答案)
5 c 江西省9题。

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孟浩然
水亭凉气多,闲棹晚过。

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野童扶醉舞,鸟助酣歌。

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

8.诗的三、四句“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描写精妙,试做简要赏析。

(5分)
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请作简要分析。

(6分)
周练一答案
1.B【《诗经》记载的是人们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不是香药香草的使用方法。


2.D.【“民间”之说,推论依据不足。

只能说“上层社会”。

】3.B【因为香药是宋代进口的主要货物,才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


4.c
5.A “自明朝以后”有误,应是“自隋朝以后”。

6.c“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错误,应是宰相赵雄赞赏。

7.(1)袁枢于是依次陈述古代的事,从汉武帝以后到唐宗,偏听奸佞邪恶之人的话,造成祸乱。

(“历”,依次;“陈”,陈述;“奸佞”,形容词作名词,奸佞的人。

“历”“陈”“奸佞”各1分,大意2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试题周练一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香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

它的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的考证,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

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古人就以燃烧木柴和其他祭品的方式来祭祀天地诸神。

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各类文物(如陶熏炉)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古人就已经使用香品了。

作为活化石的殷商甲骨文,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柴”字,意为“手持燃烧的祭礼”,堪称祭祀用香的形象注解。

春秋战国时,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丰富,但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有很多,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乏记述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如“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总结了我国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医疗经验,其中就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

《尚书》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之语,《孔子家语﹒六本》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在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名篇中,他用香草来歌颂忠贤,以莸草来痛斥奸邪,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战国时期香文化的一些梗概。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巩固,华夏大地的大统一,特别是汉朝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外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大交融。

当时东南亚、南亚和欧洲等地的各种香料开始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香料种类,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

班固给其弟班超的书信中有“窦侍中令载杂丝七百尺,市月氏马、苏合香”等语句,可见当时香料是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汉官曲制》还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含鸡舌香伏奏事”。

宫廷内,熏香、佩香、浴香等更是寻常。

1972年我国考古学界在长沙市东郊发掘了马王堆汉墓,在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熏囊、绢袋、绣花枕和熏炉等物品,其中都装有药物。

这些药物经研究鉴定为辛夷、桂、花椒等香药。

宋代,香文化达到了全盛时期。

由于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以及佛教、道教的盛行(都用焚香来礼佛敬神),香药的用药数量大幅度增加。

公元971年,宋朝专置市舶司于广州,专管对外贸易,当时香药居进口货物首位。

于是,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

宋朝的税收,仅仅市舶司香药税率收入一项,从宋初的1600余万,至南宋淳熙末增至6000余万,成为南宋朝廷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唐宋时期“香”受到文人的高度推崇,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物必以香薰,被褥必以香暖;公堂之上以香饰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展其儒雅;调弦抚琴,以清香一炷佐其心志,导其韵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

生活上,书中置芸香草避虫而有“书香”,以麝香、丁香入墨而有“墨香”,以沉香树皮作纸而有“香纸”,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摘编自《中国香文化概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石器时代,古人通过燃烧木柴等祭品来祭祀天地诸神的形式,可以看作是香文化的起源。

B.春秋时期,香木香草的种类虽然不够丰富,但人们发明了许多使用方法,在《诗经》中就有相关的记载。

C.《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书中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体现了古人使用香药香草的智慧。

D.文人偏爱香木香草,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屈原就曾在《离骚》《九歌》等作品中借香草来讴歌忠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秦汉时期,政治局面的稳定,丝绸之路的开通,为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B.《汉官曲制》规定,向皇帝奏事的尚书郎事先要用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香料。

C.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南亚、欧洲等地的香料开始传入我国,香药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D.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些装有香药的熏囊、熏炉等物品,说明熏香风习在民间已较为普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代,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宗教用香等因素使得香药用药数量大幅度增加。

B.宋朝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促进了香药的进口,使香药成为主要进口货物。

C.唐宋时期,“香”已经渗入到文人的生活中,其不仅是芳香之物,更能启迪性灵,濡养身心。

D.香文化萌芽于石器时代,成长于春秋,发展于汉,鼎盛于宋,伴随着民族的发展,是留给后人的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

幼力学,尝以《修身与写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

试礼部,词赋第一人,教授兴化军。

为礼部试官。

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

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他日,上问袁枢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可与寺监簿。

”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因史书以言曰:“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

”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

上曰:“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

”枢谢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

章悖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

”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

”权工部郎官,累迁兼吏部郎官。

两淮旱,命廉视真、杨、庐、和四郡。

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瓜洲新城,专为退保,金使过而指议,淮人闻而叹嗟。

谁为陛下建此策也?”迁大理少卿。

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

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

诏权工部侍郎。

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

光宗受禅,叙复元官。

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

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

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

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

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创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

(选自《宋史·袁枢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B.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C.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D.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自明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

隋唐为六部之一。

历代相沿。

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累迁,表示官职多次调动。

在古代,超迁、擢、陟、拔等表示官职的升迁,而谪、黜、窜、左迁等则表示降职贬官。

D.《通鉴纪事本末》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

“纪事本末体”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枢文才突出,学识渊博。

他少年时努力学习,曾经以《修身与写赋》参加国子监考试,后又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

周必大、刘珙看好他的前程。

B.皇帝关心提拔袁枢,袁枢借史事劝诫皇帝。

袁枢积极进言,敢于弹劾权贵,御史冷世光违法乱纪,袁枢弹劾他,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

C.袁枢为人正直,修史秉笔直书。

他负责修国史,章悖是他的同乡,向他委婉请求修饰自己的传记,被袁枢严词拒绝,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

D.袁枢为民办实事,体恤百姓。

他在江陵任职,江陵靠近长江,每年遭受水患,百姓遭殃;他建草房安置百姓,种树木防备水灾,百姓感激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

(5分)(2)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孟浩然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

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

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

8.诗的三、四句“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描写精妙,试做简要赏析。

(5分)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作简要分析。

(6分)三、语言表达与应用(25分)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

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②都市职场女性剧《欢乐颂》播出以来,大家评价很高,叫好声一片,它成了2016年炙手可热的电视剧目之一。

③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贝”“最美人物”等等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

④毕加索的抽象画风格为何引人注目?人们一直对此莫衷一是。

即便是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时间去看毕加索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⑤市民对城市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是否深刻反思过自己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公路、跨越防护栏等不可理喻的行为呢?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D.③④⑥11.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济下行和产能过剩矛盾加剧使中国经济面临困难和挑战,面对如此形势,政府不应胶柱鼓瑟,必须应时而变。

B.两位老人共同经历了半生风雨,从结缘到相守,他们从没红过脸,直到现在两人还是白头如新,恩爱有加。

C.随着振聋发聩的一声巨响,观海二路一家饭店突然蹿出一个大火球, 塑钢门以及玻璃窗被炸碎,碎片四散。

D.柯利明2009年才进入电影行业,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仅仅几年,他的儒意影业估值已达27亿元。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3分)A.看到中国的崛起,有人不免产生联想,昔日德国的野心会在中国再现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今天的中国不能与100年前的德国相提并论。

B.“苹果”公司最新发布的手机操作系统ios7.对原有操作方式进行了全面更新,这预示着“苹果”将改头换面,真正告别乔布斯时代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