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单元测试题
人体的呼吸单元测试题

人体的呼吸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人体呼吸的主要器官是:A.心脏B.肺C.肝D.肾2、呼吸过程中,氧气进入人体后最终到达的位置是:A.肺B.血液C.细胞D.心脏3、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A.二氧化碳B.氧气C.水蒸气D.氮气4、人平静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与吸入的气体相比:A.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B.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C.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都增加D.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都减少5、人呼吸不畅时,可能会出现的身体状况是:A.头晕B.心悸C.抽搐D.呼吸急促二、简答题1、请简述人体呼吸的过程。
2、请阐述呼吸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3、当人体吸入氧气后,氧气在人体内经历了怎样的旅程?A.无机盐如Mg、Fe、B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都有影响B.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呼吸作用过程是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C.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C3化合物中的碳先转移到生成物的有机物中,然后分解,最后通过呼吸作用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D.夏季晴朗的中午,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会小于0绿色植物在黑暗条件下和光照射条件下都能进行的是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C3化合物中的碳先转移到生成物的有机物中,然后分解,最后通过细胞呼吸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
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叫做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此过程的反应部位是叶绿体的基质。
这个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合作用的什么阶段?A.光反应阶段 B.暗反应阶段 C.细胞呼吸阶段 D.吸收二氧化碳阶段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转移到ATP中。
下列生命活动中的能量也由ATP提供的是A.光合作用的暗反应B.渗透作用C.肌肉收缩D.腺体的分泌人体细胞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排出体外之前被某物质吸收,该物质在人体内所起的作用是A.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B.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压C.缓冲细胞内外的PH D.参与代谢过程调节代谢的速率正常情况下,在叶片未脱落之前,植物下表皮上的气孔数一般比上表皮多,原因是A.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B.气孔较多有利于光合作用C.气孔较少有利于光合作用D.上表皮的气孔少不利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由于固定二氧化碳的化学键易形成淀粉,因而对光能的利用率较低。
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B,稀有气体常用于医疗急救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属于空气污染物D.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答案】A 【解析】 【详解】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填充食品包装袋内,隔绝氧气防止食物因缓慢氧化而变 质;B.氧气能常用于医疗急救: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D.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助燃物;故选A 。
A.①表示的稀有气体元素 C.③表示的是阳离子【答案】C 【解析】 【详解】A 、图①是8号元素,是氧元素,不是稀有气体元素,故A 选项错误:B 、图②中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易失去2个电子,故B 选项错误:C 、图③中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大1,故是阳离子,故C 选项正确;D 、图④中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大2 ,故是阳离子,故D 选项错误。
故选C 。
3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最好选择的物质是() A.铁丝B.红磷C.镁条D.木炭【答案】B 【解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原理:利用物质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左边集气瓶内气体体 积变小,压强变小,从而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内的水进入集气瓶,通过测量进入 集气瓶中B.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D.④表示的是阴离子2.以下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 ② ③ ④水的量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枳分数.实验中对可燃物的要求:(1)只和空气中的氧气而不和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2)生成物是固体而不是好体,(3)反应不能太剧烈.A、铁丝只能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故A错误;B、红磷在空气中能燃烧,只和空气中氧气反应不和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是固体;故B正确:C、镁能在空气中能燃烧,不但能和空气中氧气反应还和空气中的氮气、二氧化碳等反应,且反应太过于剧烈,不好控制,容易使集气瓶炸裂等;故C错误;D、由于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是二氧化碳气体,补充燃烧时所消耗氧气的体枳,不会形成压强差;故D错误;故答案为B.4 .酚酣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化学式为C20Hl4。
【物理】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经典

【物理】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经典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1.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B.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答案】C【解析】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点燃的白磷应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否则造成测定结果存在较大误差,故A操作错误;B.细铁丝在空气中无法被点燃,无法消耗集气瓶内氧气,故不可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故B错误;C.不打开瓶塞,利用聚焦太阳光引燃白磷,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误差小,故C正确;D.实验中若弹簧夹未夹好,容易使燃烧产生的白烟溢出,最终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增多,造成实验结果偏大,故D错误。
2.下列对有关实验异常现象的分析中,合理的是()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铁丝没有制成螺旋状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水量偏少﹣﹣未冷却到常温就打开弹簧夹C.将未打磨铝丝插入氯化铁溶液中无明显现象﹣﹣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比燃烧的镁带质量大﹣﹣有的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答案】B【解析】【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是由于瓶底未加少量的水或细沙,故A不正确;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水量偏少,原因可能是未冷却到常温就打开弹簧夹等,故B正确;C、将未打磨铝丝插入氯化铁溶液中无明显现象,是由于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的薄膜,故C不正确;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比燃烧的镁带质量大,是由于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镁,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D不正确。
故选B。
3.某矿泉水标签上印有主要成分有:K(10.~27.0)mg/L;Cl(1.0~24.0)mg/L;Mg (0.1~5.0)mg/L.这里的K、Cl、Mg是指()A.单质B.元素C.金属离子D.分子【答案】B【解析】【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知识点汇总及单元测试(含答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及测试题含答案第二单元《空气》1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
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能被压缩和扩张。
压缩的空气会有弹性。
2、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就形成风。
3、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4、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火柴燃烧,轮胎充气、风力发电也离不开空气。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检测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等级得分★请认真答题,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一、填空题。
(每空2分,共20分)1.生活中,液体类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气体有___________等。
2.水有质量,石子有质量,空气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质量。
3.当空气被压缩时,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会___________,像皮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运用了空气能被压缩的原理制成的。
4.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看到风。
5.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气体,能帮助物体燃烧的是空气中的___________。
二、判断题。
(每空1分,共10分)1.观察某种不熟悉的物体时,我们都能用看、听、摸、闻、尝的方法。
( )2.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空气是不存在的。
()3.有时空气不占据空间。
()4.空气会流动,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
()5.空气有质量是可以通过实验证明的。
()6.水中也有空气,鱼可以在水中呼吸。
()7.如果把空杯子倒过来,这时杯子里仍有空气。
()8.10毫升的空气比10毫升的水蒸气重。
() 9.植物会制造氧气,所以它的生存其实不需要空气。
()10.空气有一定的质量和形状。
()三、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工具中,最适合用来证明空气有质量的是( )。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单元测试题 2021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科粤版,机构)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章测试题(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A. B. C.D.2. 登山运动员一旦出现了高原反应,随队医生帮助吸氧后症状缓解。
吸氧可以帮助人缓解高原反应的原因是()A.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可以支持燃烧C.吸氧为人体呼吸提供了适量的氧气 D.氧气可以燃烧3. 从安全、环保、节能、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是()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产生氧气C.高锰酸钾加热分解 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4.如图是铁元素和氧元素常见化合价的坐标图,试判断a点上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Fe B.FeO C.Fe2O3 D.Fe3O45.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A.插入燃着的木条 B.观察气体颜色C.闻气体的气味 D.倒入澄清石灰水6.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燃烧是对人类只有利而无害的化学反应B.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C.物质只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足够高就可以燃烧D. 缓慢氧化可能会引起自燃7.以下灭火方法中主要利用了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原理的是()A.森林大火时,砍伐火势发展方向的树木B.使用干粉灭火器扑灭房间内火灾C.油锅失火时用锅盖盖灭火焰D.用扇子扇灭燃烧中的火柴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H——既表示宏观元素,又表示微观原子B.H2——“2”的意义表示2个氢原子C.H2O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D.——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元素在其化合物中显+2价9.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下列气体性质不需要考虑的是()A.密度B.可燃性 C.溶解性 D.能否与水反应10.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D.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11.人尿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93%,若这些氮元素都以尿素[CO(NH2)2]形式存在,则人尿中尿素的质量分数为()A.0.2% B.1% C.2% D.3%12.下列关于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发生装置选用长颈漏斗和锥形瓶C.反应不需要加热 D.此反应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13.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能生成更多的氧气B.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属于反应物C.过氧化氢必须加入二氧化锰才能分解出氧气D.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会发生改变14.下列示意图分别是实验室氧气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15.下列图像的对应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A.图甲表示铁在氧气中燃烧,固体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B.图乙表示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的O2质量m与反应时间t 的关系C.图丙表示碳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容器内压强p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D.图丁表示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产生氧气质量m与加热时间t的关系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1分)16.(8分)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2、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工业上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B.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C.若大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仅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大气还能保持洁净D.按体积分数计,空气中约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3、2004年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下图是火星大气成分含量示意图。
与空气的成分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火星大气中N2的体积分数小于空气中N2的体积分数B、火星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小于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C、火星大气中O2的体积分数大于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D、火星上大气中有稀有气体,空气中没有稀有气体4、若把江河湖泊水中溶解的气体收集起来,分析的结果是:氧气所占的体积大于21%,氮气所占的体积小于78%,对此应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只有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能溶解在天然水中B.溶解在天然水中氧气和氮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的百分含量相同C.天然水中溶解的氧气极少,所以在湖泊中养鱼要采取增氧措施D.氧气和氮气相比较,氧气比氮气更易溶解于水5、以下是空气污染指数与质量级别、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2006年10月17日,无锡市区的空气污染指数为58,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无锡市区当天的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分别是()A.I级优 B.II级良 C.III级轻度污染 D.V级重度污染6、近几年全国环境质量总体上有好转趋势,但仍有56%的城市未达到二级标准。
造成这些城市污染的原因之一可能是()A.大量燃烧含硫煤B.植物的光合作用 C.人和动物的呼吸D.利用太阳能烧水7、为了建设卫生城市,市政府向市民征集到的下列措施中,你认为不可行...的是()A.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 B.实施绿化工程,防治扬尘污染C.分类回收垃圾,并露天焚烧 D.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污染28、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严重问题。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A. 氧气B. 氮气C. 二氧化碳D. 稀有气体解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所以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答案为B。
2.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A. 木炭B. 铁丝C. 红磷D. 硫粉解析: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B.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C.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D.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所以答案为C。
3. 下列关于氧气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A. 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B. 氧气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液体或固体C. 氧气极易溶于水D.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解析:A. 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这一描述正确;B. 氧气有三态变化,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液体或固体,正确;C. 氧气不易溶于水,不是极易溶于水,所以该选项错误;D. 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正确。
答案为C。
4.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不需要使用的一组仪器是()A. 大试管、集气瓶B. 烧杯、玻璃棒C. 酒精灯、铁架台D. 导管、单孔塞解析: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用到大试管(反应容器)、集气瓶(收集氧气)、酒精灯(加热)、铁架台(固定仪器)、导管和单孔塞(导气)。
而烧杯和玻璃棒在该实验中不需要,答案为B。
5. 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 硫 + 氧气→(点燃)二氧化硫B. 石蜡 + 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 水C.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D.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6. 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减小B. 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C. 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增加D.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解析: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它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包括加快和减慢。
固体、液体和气体单元测试

固体、液体和气体单元测试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空?分,共?分)1、液晶显示器是一种采取液晶为材料的显示器,由于机身薄,省电,辐射低等优点深受用户的青睐,下列关于液晶说法正确的是A.液晶都是人工合成的,天然的液晶并不存在B.液晶既有液体的流动性,又由光学的各项同性C.当某些液晶中渗入少量多色性染料后,在不同的电场强度下,它对不同颜色的光的吸收强度不一样,这样就能显示各种颜色D.液晶的结构与液体的结构相同2、关于热现象和热学规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第二类永动机违背了能量守恒规律B.当物体被拉伸时,分子间的斥力减小、引力增大C.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但分子平均动能大D.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B.布朗运动间接反映液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C.雨水没有透过布雨伞,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缘故D.气体很容易充满容器,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缘故4、如图所示,导热良好的固定不动的气缸开口向下,气缸内装有一定质量的气体(不计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气缸内活塞可以自由滑动且不漏气,活塞下挂个沙桶,沙桶装满细沙时,活塞恰好静,外部环境温度恒定。
现给沙桶底部开一小孔,细沙缓慢漏出,则在此过程中()A.气缸内气体体积减小,温度降低B.气缸内气体压强增加,内能不变C.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温度升高D.气体向外界放热,气体内能减少5、如图所示为导热气缸,内封有一定质量理想气体,活塞与气缸壁的接触面光滑,活塞上用弹簧悬挂,当周围环境温度不变,大气压突然变大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弹簧长度将变长B.气体内能将增加C.气体向外放出热量D.单位时间碰撞气缸单位面积的分子数不变6、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保持体积不变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每升高1K,其压强就一定增加1/273B.温度每降低1℃,其压强就一定减少原来压强的1/273C.气体压强的增量与温度的增量成正比D.p―T图像在p轴上的截距是它在0℃时的压强7、用隔板将一绝热容器隔成A 和B 两部分,A 中盛有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B 为真空(如图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气体》单元测试题2
1.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气体的温度由-13 ℃升高到50 ℃,则保持不变的是( )
A.压强B.分子的平均速率
C.分子的平均动能D.气体的密度
2.关于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一定温度下,中等速率的分子所占的比例最大
B.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多数分子的速率都在某个数值附近,表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
C.当温度升高时、“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不再成立
D.当温度升高时,“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不变,但多数分子的速率增大3.在一个上下温度相同的水池中,一个小空气泡缓慢向上浮起时,下列对空气泡内气体分子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不变
B.气体分子数密度增大
C.气体分子单位时间内撞击气泡与液体界面单位面积的分子数增多
D.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
4.对于地面所受到的大气压强,甲说:“这个压强就是地面上每平方米面积的上方整个大气柱对地面的压力,它等于地面上方的这一大气柱的重力。
”乙说:“这个压强是由地面附近那些做无规则运动的空气分子对每平方米地面的碰撞造成的。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说得对B.乙说得对
C.甲、乙说得都对 D.甲、乙说得都不对
5.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三种升温过程,那么以下四种解释中,哪些是正确的( )
A.a→d的过程气体体积增大
B.b→d的过程气体体积不变
C.c→d的过程气体体积增大
D.a→d的过程气体体积减小
6.汽缸内封入一定质量的气体,若使其减小体积,降低温度,关于压强变化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增大B.一定减小
C.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D.可能不变
7.在室内,将装有5 atm的6 L气体的容器的阀门打开后,从容器中逸出气体相当于(设室内大气压强p0=1 atm)( )
A.5 atm,3 L B.1 atm,24 L
C.5 atm,4.8 L D.1 atm,30 L
8.一定质量的某种理想气体的压强为p,热力学温度为T,单位体积内气体分子数为n,则( )
A.p增大,n一定增大 B.T减小,n一定增大
C.p/T增大时,n一定增大 D.p/T增大时,n一定减小
9.(6分)如图所示是某种一定量理想气体的pt图,图中A、B、C三点表示了这些气体的三个不同的状态,我们用V A、V B、V C表示在这三种状态下气体的体积,那么它们的大小顺序应是____ __。
10.(6分)如图所示,T形汽缸内有一T形活塞,将汽缸分为A、B两部分,且两部分中都封闭有气体,活塞可沿汽缸壁无摩擦地滑动,其左端活塞面积为右端活塞面积的3倍,汽缸C孔与大气相通。
当大气压强为1 atm、A中气体压强为 atm时,活塞保持静止不动,则此时B中气体压强为____ __。
11.单元自测(12分)有一组同学对温度计进行专题研究。
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17世纪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个温度计,其结构为:一细玻璃管,一端与一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
根据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温度。
为了研究“伽利略温度计”,同学们按照资料中的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小塑料瓶,B为一吸管,通过软木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
然后进行实验研究:
(1)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①当温度升高时,管内水柱高度h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②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变化而________(选填“均匀”或“不均匀”)变化;试从理论上分析并证明结论②的正确性(提示: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远远小于一个大气压):______。
(2)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用“伽利略温度计”来测温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主要的不足之处有: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12.使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按如图中箭头所示的顺序变化,图中BC段是以纵轴和横轴为渐近线的双曲线。
已知气体在状态A的温度为T A=300 K,求气体在状态B、C和D的温度是多少?
13.如图所示,有粗细均匀的玻璃管长82 cm,内有齐口2 cm长水银柱封闭一定质量气体,外界大气压可支持76 cm水银柱。
环境温度不变,从外界缓慢加入水银,问能否加进?若能则能加进多少?
14.汽缸长为L=1 m(汽缸的厚度可忽略不计),固定在水平面上,汽缸中有横截面积为S=100 cm2的光滑活塞,活塞封闭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当温度为t=27 ℃,大气压为p0=1×105Pa时,气柱长度为L0=0.4 m。
现缓慢拉动活塞,拉力最大值为F=500 N,求:
(1)如果温度保持不变,能否将活塞从汽缸中拉出?
(2)保持拉力最大值不变,汽缸中气体温度至少为多少摄氏度时,才能将活塞从汽缸中拉出?
第八章《气体》单元测试题2答案
1.答案:D 点拨:由于体积不变,所以气体的密度不变,D正确。
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变大,分子的平均速率、分子的平均动能都增大,A、B、C都错。
2.答案:ABD
3.答案:A 点拨:温度不变,所以分子的平均速率不变,A正确,D错。
此过程为等温过程,由玻意耳定律,由于压强减小,故体积增大,所以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减少,故
B、C错。
4.答案:C
5.答案:AB 点拨:要确定气体体积变化的情况,只要找出a、c、d三种状态的体积关系即可。
凡是等容线都过pT图象的坐标原点。
如图所示,过a、c点作两条等容线,由于等容线斜率大的体积反而小,所以V a<V d<V c,故a→d的过程气体体积变大,b→d 的过程气体体积不变,c→d的过程气体体积变小。
6.答案:CD 点拨:由于气体压强的大小与温度和气体的分子密度有关,体积减小,使分子密度增大,但温度降低,又使分子的平均速率减小,对气体压强的影响程度无法确定。
7.答案:BC 点拨:5 atm的6 L气体相当于1 atm的气体30 L,5 atm、3 L的气体相当于1 atm的气体15 L,15 L+6 L≠30 L,A错。
24 L+6 L=30 L,B正确。
5 atm、4.8 L的气体相当于1 atm的气体24 L,因24 L+6 L=30 L,C正确。
30 L+6 L>30 L,D错。
8.答案:C 点拨:单位体积内分子数n与体积V有直接关系,V增大,n减小。
由pV T
=C得:p
T
增大时,V减小,此时n一定增大,故只有C选项正确。
9.答案:V C>V A=V B
点拨:题图斜线为等容线,所以V A=V B,在温度相同时,C的压强小,体积大,所以V C>V A=V B。
10.答案: atm
点拨:设B面积为S,大气压为p0,受力分析得
p A·3S=p0·2S+p B·S
可得p B = atm 。
11. 答案:(1) ①变小 ②均匀
封闭气体近似做等压变化V /T =ΔV /ΔT =K (K 为常数)
所以ΔV =K ·ΔT ,可得Δh =ΔV /S =K Δt /S ,即h 随温度的变化而均匀变化(S 为管的横截面积)
(2)①测量温度范围小 ②温度读数受大气压影响 12. 答案:600 K 600 K 300 K
点拨:由pV 图可知,气体状态参量:p A =4 atm ,V A =10 L ,p C =2 atm ,V C =40 L
p D =2 atm ,V D =20 L
根据气态方程
C C A A
D D A C D p V p V p V T T T ==得T C =C C A A p V p V ·T A =240
410
⨯⨯×300 K=600 K T D =
D D A A p V p V ·T A =220410
⨯⨯×300 K=300 K 因B ~C 为等温变化过程:T B =T C =600 K 。
13. 答案:能 能加进2 cm
点拨:封闭气体长度L 0=80 cm ,此时气体压强数值p 0=78 cm 。
设最多能加进x cm 水银,那么态参量p 1=(78+x ) cm ,气体长度L 1=(80-x ) cm , 由玻意耳定律得:p 0L 0S =p 1L 1S 。
代入数据,解得:x 1=0(舍去);x 2=2 cm 。
故能加进2 cm 水银。
14. 答案:①不能,原因见点拨 ②102 ℃
点拨:①设L 足够长,F 达到最大值时活塞仍在气缸中,设此时气柱长L 2,气体压强为p 2,根据活塞受力平衡,有:p 2=p 0-
F S
=5×104
Pa p 1=p 0,V 1=L 0·S 因为等温变化,根据玻意耳定律得,p 1L 0S =p 2L 2S 代入数据得:L 2=0.8 m <L ,所以不能将活塞拉出。
②保持拉力最大值不变,温度升高,活塞刚到缸口,V 3=L ·S ,p 3=p 2,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31031
p LS p L S
T T =,代入数据得,T 3=375 K ,t 3=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