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夜雨寄北》《登幽州台歌》教案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精选5篇)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篇1【教学设想】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
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023最新-《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优秀5篇)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优秀5篇)古诗是我们中学必背必学的,学好古诗有利于提高我们学习成绩。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5篇《《夜雨寄北》教案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整体感知作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意蕴。
二、教学内容1.点提取:诗歌的意蕴2.点释意: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
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
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3.关键词:诗歌意蕴三、教学材料1.典型材料:李商隐《夜雨寄北》2.补充材料:卞之琳《断章》、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点导入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诗歌的意蕴。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习诗歌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就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诗歌的意蕴(二)点强化1、作者介绍(知人论诗)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现存的诗有600余首。
他由于处在“牛李”倾轧的党争之中,所以受人排挤,很不志。
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2、文章脉络结构全诗有四句。
首句一开头抓住妻子的来信“问归期”来回答。
“未有期”三字,既是对妻子问的回答,又包含着自己宦途失意、羁旅穷愁,有家归不得的抑郁难堪之情。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似乎是在写眼前景物,实际上是写客怀离绪的惆怅之情,绵绵夜雨,涨满秋池,长夜难眠,孤灯听雨,诗人正是借写萧瑟之景,抒离索之情。
登幽州台歌教案(通用8篇)

登幽州台歌教案(通用8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初二教案的实施需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二《登幽州台歌》》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素材一课时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2、指名回答。
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
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陈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奋发向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掌握,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意象分析,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2)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寓情于景、对仗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亲情体验。
(2)讨论如何关爱亲友,珍惜相处的时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小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分享等。
4. 学生对亲情观念的认同和珍惜时光的态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夜雨景象,让学生置身于诗人的创作情境中,增强代入感。
2. 对比分析:与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夜雨寄北》的独特之处。
《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登幽州台歌》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了解诗文背景,知道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 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1. 诗文背景和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的理解。
2. 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学生自由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文,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讨论交流,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2)学生自由背诵,教师检查背诵效果。
第二课时:4. 诗文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生自主拓展学习,查找其他陈子昂的诗作进行欣赏。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观后感,不少于200字。
3. 调查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古代诗人及其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检查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诗人生平和创作风格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精选10篇)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夜雨寄北》优秀教案(精选10篇)《夜雨寄北》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过程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
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
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
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 2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样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2024年《夜雨寄北》教学教案精选

2024年《夜雨寄北》教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夜雨寄北》,具体章节为第四课。
详细内容包括对诗的朗读、解析、鉴赏以及背景介绍,着重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手法和抒发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夜雨寄北》,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文学素养。
3. 了解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夜雨寄北》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提炼出中心思想,感悟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夜雨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描述画面中的景象,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夜雨寄北》。
2. 朗读与解析(15分钟)(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解析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3. 背景介绍(10分钟)介绍诗人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 例题讲解(15分钟)以“夜雨寄北”为例,讲解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句。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另一首古诗,巩固所学知识。
6. 情感体验(10分钟)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夜雨寄北》的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中心:夜雨寄北2. 板块:(1)意象:秋夜、雨、寒窗、烛光(2)修辞手法:对仗、拟人、夸张(3)情感:思乡、怀人、孤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夜雨寄北》。
(2)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另一首李商隐的诗《无题》。
2. 答案:(1)背诵《夜雨寄北》。
(2)《无题》鉴赏分析:意象:落花、春水、月修辞手法:对仗、比喻、拟人情感: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登幽州台歌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歌。
该诗以描绘幽州台的景色为主题,表达了作者旅游幽州台的心情和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
以下是一份可能的《登幽州台歌》的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
2.体会并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准备:1.幻灯片或打印好的《登幽州台歌》全文。
2.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教师简要介绍《登幽州台歌》的作者王之涣以及该诗的背景,并展示相关幻灯片或材料,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导读: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通读《登幽州台歌》,并解释一些生词和短语的意思,确保学生对整体意思有初步了解。
分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词句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描绘的景物。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的几个关键词,如“临别殿”、“草萋萋”、“发幽岛”的含义,并解释其与幽州台的关联。
感受与赏析:1.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探讨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主题。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思辨与拓展:1.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诗歌的思辨与拓展,例如:a.诗中表达的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珍惜,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有何联系?b.如何理解诗中所述的幽州台是“发幽岛”的景象?c.此诗有何特点和美感之处?总结: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课堂上的收获和思考,回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拓展阅读:1.鼓励学生自行查找有关唐代诗歌和王之涣的其他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2.推荐相关的古典文学资料和研究书籍。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阅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对诗歌的审美体会。
备注:此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雨寄北》《登幽州台歌》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文内容和情感
2.学会赏析古诗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夜雨寄北》教师引领
2.《登幽州台歌》学生自主、合作、教师点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语文课。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之巅峰,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不仅中国人喜欢,而且还受到外国朋友的喜爱。
今天我们上一节诗词复习课。
这学期我们学过了几首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描写“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古诗是谁写的?
哪首诗?导入本课的学习。
书写标题:诗词复习《夜雨寄北》《登幽州台歌》
(唐诗无国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古诗句导入)
首先是对《夜雨寄北》的复习,从三个方面把握:记诵、把握内容、赏析。
二、复习《夜雨寄北》
(一)记诵(三个方面)
1.诗词。
2.文学常识。
3.注释。
1.记诵诗词
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先站起来互相检查,背过的坐下。
完后一齐背诵。
)
默写诗词(一个学生在黑板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并改错。
)
2).记诵文学常识(用齐答的方式。
)
夲诗体裁七言绝句,作者李商隐,(朝代)唐代诗人,与杜牧并称“
小李杜”
1)题解:《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长安在巴蜀的东北,所以说“寄北”。
3).记诵注释(用单独回答的方式)
【却】再。
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
何当:什么时候。
期:期限。
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共剪西窗烛:一起在窗下剪去烧焦的灯芯,意思是在灯下夜话。
话:闲叙,漫谈。
4)翻译课文
(二)把握内容(用原文回答,齐答)
1、找同学翻译课文
2、真题演练
1)、写出了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运用反衬写法,来表现诗人孤寂心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最后两句是由当前离愁别绪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欢乐相聚的憧憬。
(三)、赏析
1简析“君问归期未有期”
此句以“君”直呼对方,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勾画出一幅夫妻温情脉脉的画面。
看似平淡,却流露出作者的离别之苦,思念之切,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2简析“巴山夜雨涨秋池”(教师学生一起完成)
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
一个"秋"字,点明季节,,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感情。
简析“涨”用的妙处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指导学生总结赏析古诗的方法情景交融,关键词语。
)
3请简要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的妙处。
“何当”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之郁闷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
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剪烛西窗,原指思念妻子、渴望团聚的感情。
后泛指亲友聚谈。
由当前的离愁别苦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相聚时欢乐的憧憬。
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诗人跨越了时空限制,用未来欢乐来反衬今夜的愁苦;而今夜的愁苦又成了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中徘徊,回肠荡气。
4、总结主题:(生总结)
这首诗寓情于景,虚实结合,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
语言朴素,情真意切。
真题演练 PPT
(四、)赏析古诗的方法(师生一起总结,教师板书)
1、从关键词语
2、抒情方式
3、体会感情
4.从修辞角度赏析(本诗没有,复习已学过的古诗)
1)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蕴含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
2)赏析“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诗想象丰富,运用拟人,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
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
直抒胸臆,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复习《登幽州台歌》(尽量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老师教给的复习方法自己复习。
)(一)、哪些东西需要背诵?
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题解、注释
古人:古代那些能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后来的贤明之君。
念:想。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二)、就内容可以设置哪些问题?(下面问题是老师的备用。
)
1、诗人俯仰古今,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之情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登楼眺望,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情绪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前两句重在: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及抑郁不平之气。
4、最后两句在: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三)、抒情方式是什么?直抒胸臆。
(四)、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之情
(五)找出可以赏析的句子(有关键词语的)PPT展示
四、作业:
从本册书中找一首诗按老师教给你的方法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