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生词,整体把握诗歌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悲壮。

二、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感受,互相启发。

3. 情境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诗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4. 品味: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5. 拓展:介绍陈子昂的其他诗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作者介绍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时性格豪爽,好学不拘小节。

从十八岁开始,他遍游北京长安和西蜀各地,二十二岁时考中进士,二十六岁时因主持贡举而得罪权贵,被贬为麟台正字,后升为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两年后继母去世,他居丧期间,庐墓三年,因哀毁而死。

陈子昂是唐代文坛的先驱者,他的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登幽州台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陈子昂由梓州射洪来到京都长安,次年三月,唐高宗在洛阳举行祭祀太上皇唐太宗的仪式,陈子昂奉命随从侍宴。

随后,唐高宗又将前往东都洛阳,陈子昂又随从前往。

唐高宗因病滞留长安期间,陈子昂多次进谏,还请求让自己担任参预政机、备纳顾问的内职,均未获准。

这一时期他心情抑郁,自己又无法施展才华,于是在长安度过了他的三十五岁生日后,便辞官回乡。

登幽州台歌教案(通用8篇)

登幽州台歌教案(通用8篇)

登幽州台歌教案(通用8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初二教案的实施需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二《登幽州台歌》》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素材一课时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2、指名回答。

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

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陈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人文天祥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播放《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

2.准备古代诗人文天祥的简介。

3.准备《登幽州台歌》的课文及相关解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放音乐《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音乐韵律和情感表达。

2.识记背景(10分钟):
教师给学生简要介绍古代诗人文天祥的背景,指出《登幽州台歌》是他在被金朝俘虏期间写的。

3.理解课文(20分钟):
教师分段解读《登幽州台歌》,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段的意义和感情。

4.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5.欣赏创作(15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自己的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或其他形式。

6.分享展示(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自愿表演、朗诵或朗读自己的创作作品,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和交流。

7.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登幽州台歌》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学生通过创作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延伸: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天祥的其他作品,比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文学赏析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古代文学的感受和理解。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登幽州台歌》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了解诗文背景,知道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 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1. 诗文背景和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的理解。

2. 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学生自由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文,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讨论交流,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2)学生自由背诵,教师检查背诵效果。

第二课时:4. 诗文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生自主拓展学习,查找其他陈子昂的诗作进行欣赏。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观后感,不少于200字。

3. 调查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古代诗人及其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检查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诗人生平和创作风格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登幽州台歌》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登幽州台歌》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一、教学背景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化课程标准必修内容之一,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诗言简意赅、铿锵有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阅读素材。

在教学中,应以李白的“诗魂”为突破点,引领学生热爱诗歌、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设定(一)知识目标1. 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 通过学习,掌握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几种常用修辞手法;3. 学习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诗歌的意义,归纳描写技巧和修辞方法;2. 能够理解并综合表达语文学科知识;3. 能够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情感体验。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增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 让学生领会古人崇尚自然、感受生命之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请学生根据图片和生活经验与教师分享喜欢的自然景色,并表达自己欣赏美的方式和体验。

(二)讲授课文1. 基本阅读理解(1)出示《登幽州台歌》全文,让学生跟读并感受其中情感、性格、气韵等方面;(2)解释难词,让学生搭建正确的语篇;(3)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氛围,让学生被赋予了生命的诗歌所感染。

2. 艺术欣赏分析(1)教师为学生播放介绍李白生平和《登幽州台歌》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2)请学生阅读《登幽州台歌》或播放相关视频,体会其中抒情、铿锵、慷慨的意境,了解并感知李白诗歌的意义和价值;(3)透过学习李白的诗,让学生欣赏精神的力量,慢慢感悟人生的深度和无尽的美好。

3. 修辞手法探究及应用(1)引导学生理解几种主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2)对比不同修辞手法的表现效果,创设一些情境,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修辞手法。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篇一: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诵读古代诗词,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以更好的提升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主要是针对八年级学生,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并理解其大意;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了解“歌”这种体裁,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本节课将通过五个步骤进行教学:导入—讲解—鉴赏—提问—总结。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本章我们将进入古诗词的学习,诗歌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独放异彩。

而在众多诗人当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却屡受排挤,报国无门。

他难寻知音,独上高楼;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2、学生答复。

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么老师再稍作补充〔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迁右拾遗。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参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登幽州台歌》一起感受一下。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2)背景介绍:了解陈子昂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体会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
举例:陈子昂生活在唐朝初期,国家繁荣昌盛,但他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体现在《登幽州台歌》中。
(3)主题思想:把握《登幽州台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举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4)艺术特色: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诗中运用了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激昂的情感。
2.教学难点
(1)生字词理解:部分生字词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如“幽州”、“怆然”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
举例:“幽州”指的是古代地名,今北京一带;“怆然”形容诗人内心的悲伤。
(2)诗句含义解读:对诗句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幽州台歌》的基本内容、背景知识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中情感和哲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欣赏和传承古典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解析和背景知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历史背景和诗句含义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幽州台歌》相关的诗句或情感表达。
2.诗词鉴赏: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诗词鉴赏活动。通过朗读、分析,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举例: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国家命运的忧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及作者,认识这首诗的历史意义。

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领悟诗歌的内涵。

3.学会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其婉约的音韵之美。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薛涛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含义。

2.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

三、教学难点1.深度解读薛涛的情感表达和诗歌内涵。

2.感受音韵之美并能准确地朗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2.学习诗歌背景(10分钟)3.理解诗歌内容(15分钟)让学生阅读或听读《登幽州台歌》,并进行小组讨论,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指导学生提取诗中显著的词句,了解薛涛用词的特点,并帮助学生理解薛涛在诗中抒发的愤慨和忧虑。

4.分析诗歌结构(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结构,并解读每一节的内涵。

强调诗中抒发出的壮志豪情和忧国忧民之情。

5.感受音韵之美(15分钟)让学生大声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音韵之美。

引导学生注意薛涛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的韵律,鼓励学生用音乐感受的方式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6.课堂展示(15分钟)让学生根据课前学习的内容,自行设计并展示一段表演《登幽州台歌》的节目。

可以是诗朗诵、舞蹈、歌曲等形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通过表演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歌的意境。

7.小结与拓展(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总结《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内涵。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薛涛的其他作品,并借此展开自己的文学创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登幽州台歌》的全面介绍和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希望能够唤起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增加学生对文学艺术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此外,通过自主设计展示,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愁苦情怀。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会特点
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明确: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2.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不然,它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3.写作特色。

明确: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