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精品

合集下载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人文天祥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播放《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

2.准备古代诗人文天祥的简介。

3.准备《登幽州台歌》的课文及相关解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放音乐《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音乐韵律和情感表达。

2.识记背景(10分钟):
教师给学生简要介绍古代诗人文天祥的背景,指出《登幽州台歌》是他在被金朝俘虏期间写的。

3.理解课文(20分钟):
教师分段解读《登幽州台歌》,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段的意义和感情。

4.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5.欣赏创作(15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自己的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或其他形式。

6.分享展示(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自愿表演、朗诵或朗读自己的创作作品,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和交流。

7.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登幽州台歌》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学生通过创作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延伸: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天祥的其他作品,比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文学赏析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古代文学的感受和理解。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登幽州台歌》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了解诗文背景,知道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 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1. 诗文背景和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的理解。

2. 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学生自由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文,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讨论交流,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2)学生自由背诵,教师检查背诵效果。

第二课时:4. 诗文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生自主拓展学习,查找其他陈子昂的诗作进行欣赏。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观后感,不少于200字。

3. 调查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古代诗人及其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检查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诗人生平和创作风格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让学生们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发现他们对《登幽州台歌》的基本概念、诗歌手法和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难点知识,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巩固和强化。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的诗。它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反映了作者对时代责任的担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手法,理解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诗歌手法分析:掌握对仗、夸张、象征等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了解陈子昂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作者文学成就:认识陈子昂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举例解释:
-诗歌朗读与理解:通过示范朗读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表达的历史沧桑和个人感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登幽州台歌》的朗读与解析,对诗歌手法、意境、历史背景的探讨,以及对作者陈子昂的文学成就及其时代意义的了解。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举例解释:
-诗歌意境的提取与体会: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从“悠悠天地”和“独怆然而涕下”等诗句中领悟作者对历史的沉思和个人的悲壮情感。
-诗歌手法的深入理解: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对仗、夸张等手法上有所体验,加深对诗歌艺术效果的理解。
-历史文化知识的融合:教师需要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如陈子昂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等,帮助学生将诗歌放入历史语境中去理解。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3篇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3篇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能够理解翻译。

最好能当堂背下来。

2、体会诗歌阔达苍凉的意境之美。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翻译2、难点:诗歌的情感意境理解和描绘。

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委屈的事情呢?通过同学的回忆,体会委屈的情感,建立一个情感联系,跟诗人感情互通的目的.。

比如被父母批评,不被同学朋友理解,因为送同学回家晚了,被家长批评。

跟家长出门,指导的道路正确却不被采纳等等。

同时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回忆回答,很快的进入课堂氛围。

那么,历史上,有一个人,比起你的事情来说,是倒霉头透顶了。

——设置悬念,引出此诗的作者和经历,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生平遭遇播放陈子昂图画。

简介: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

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3、此诗背景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

武攸宜轻出兵,致使前军陷没。

陈子昂热情进谏,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但武氏以书生轻之,不纳。

数日后,陈子昂再谏,激怒了武氏,将其贬为军曹。

此时的陈子昂,满怀悲愤。

登临幽州台,写了一首诗。

4、播放幽州台景观,指出幽州台地点,引起学生参观吊古的情怀。

谁去过北京?谁去过北京的大兴?凡是去过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肯定感兴趣。

而且,因此会加深印象。

5、介绍幽州台幽州,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著名诗人陈子昂也写了一首关于幽州台的诗《登幽州台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2.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词汇理解:一些专业词汇,如“幽州”、“辽阳”等地名,以及古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可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应提供历史背景知识,采用图示、古今对比等方法,降低理解难度。
再来说说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我是否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了古诗的美?在分析对仗和意境时,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我应该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亲身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此外,课堂互动方面,我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主题不够吸引他们,或者他们对于讨论的内容不够自信。我需要思考如何设计更具启发性和参与性的讨论主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是否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通过这首诗,我希望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我可能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历史故事、现实联系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从而引发他们自己的情感共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背景及作者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强调陈子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遭遇,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创作。
4.句子解析:分析诗中的名句,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慨。
5.诗意理解:引导学生从全诗角度理解作者陈子昂的抱负和忧国忧民之情。
6.创作技巧: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等。
7.情感体验: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人英勇事迹的敬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欣赏能力。

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欣赏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1.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2.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各组展示朗读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创作诗歌,以《登幽州台歌》为题材。

2.各组展示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诗歌的创作过程,分享创作心得。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语气、节奏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等。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学生能够了解诗人陈子昂的背景及其对诗歌的影响。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古典诗歌的美丽,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学生通过学习《登幽州台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教师讲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2.2 诗歌文本解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3 诗歌翻译与解释教师提供诗歌的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义。

教师解答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疑问。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与感悟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提出自己的解释和观点。

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背诵,要求能够熟练背诵整首诗歌。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2 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背诵进行检查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

第五章:拓展与延伸5.1 相关诗歌推荐教师推荐其他与《登幽州台歌》主题相关的诗歌,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

5.2 诗歌创作活动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诗歌,以展示对《登幽州台歌》的理解和启发。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诗歌创作展示。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互动游戏设计一个诗歌接龙游戏,让学生通过接龙的方式,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的内容和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珍惜时光,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信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准确把握,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讲解课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作者陈子昂及《登幽州台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的历史、文化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倾听教师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登幽州台歌》。

7.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登幽州台歌》与其他登高诗的异同,如《登鹳雀楼》、《登飞来峰》等。

(2)学生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意象、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2. 创作实践:(1)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登高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各位尊敬的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幽州台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一、说教材:《登幽州台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第20课第一首唐诗。

学习它对于启迪着人们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鉴赏登高感怀类的诗歌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以前对古诗词的积累,但认知能力有限,还不具备诗歌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点滴引导慢慢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加之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一、知识与能力: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品析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人独特的感情,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课标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那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熟读成诵,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而本诗中所表达的旷世孤独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诗人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课标指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他们自身理解感悟和提高。

而教师那么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基此,我把本课的教法定为:一读书指导法二点拨质疑法学法定为:一朗读法二练习法三合作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为了贯彻315教学思想,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七步教学法展开教学:1、导学生朗读多媒体展示的名家名句,迅速处于一种比较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情感体验中,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鹿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写得好会被人追捧,写诗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不仅文人墨客写诗,就连出家的和尚都写诗。

七岁的骆宾王写了“鹅、鹅、鹅、〞一夜成名。

既有七岁就写出咏鹅的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也有八十五岁写出《回乡偶书》的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既有皇帝甚至女皇帝写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也有村夫张打油的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2、明明确重点、难点。

这样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以增强教学实效性。

3、读〔1〕、学生互相补充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不仅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同时知人论世为以下学习做铺垫。

〔2〕、多种形式朗读此环节采用学生读,互评到达正确、流利有感情。

设置此环节,不仅训练了朗读评析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韵味,以读促理解,从而达本钱课的教学重点。

〔3〕、读懂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教师适当点拨疏通文意。

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理解和感悟的同时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4、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引领学生学会诗歌赏析的根本方法,不仅完本钱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而且使学生具有以后乃至终身学习此类作品的根本技能。

为此,我提前选用了同学们设计的以下几个问题〔1〕、从朗读中大家读出一种怎样的感情?〔意在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情感〕〔2〕、诗人直接抒情的句子是哪句?在此之前在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意在引领学生从关键词“不见〞“念〞;主要意象时间上的“古人〞、“来者〞,空间上的“天〞、“地〞;写法比照、衬托入手赏析诗歌〕〔3〕、这是怎样的思想感情?究竟是什么导致诗人产生这种旷世的孤独感呢?你怎样看这种思想感情?〔意在引领学生联系背景赏析诗歌〕〔第一道问题凭借前面朗诵比较容易感悟得到情感是孤独,但是最难体会到的是诗中那种旷世的孤独,这就必须从诗文的词句入手,思考第二个问题。

诗歌的前三句用粗笔勾勒,仿佛是写“古人〞、“来者〞,写“天地〞岁月,似乎没有写景而实际上是景被虚化了,我们可以联想到古今沧桑易变的人事和一个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而在这无垠的时空诗句中嵌入两个感官动词:“不见〞和“念〞字,就突出了一个视极四野,思及古今的孤独的思索者的形象。

他“念〞而无法得到解答,愁怀无法得到排解,自然就悲怆,转化出最后的结句“独怆然而涕下〞。

结合前面的三句诗,诗人陈子昂应该是思考到的了人类一个宿命的问题:即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

这个矛盾对于当时的诗人来说,是无法作出解答的,意境显得就十分的悲怆和黯然。

整首诗就成就出这样一个情境,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在当朝复杂的人事面前无能为力,报国无门,只空怀一腔怨愤,在这无垠的时空中黯然悲歌。

这就是旷世的孤独。

自然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所以诗歌流传千古。

这道题的完成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打下了根底,为了让学生能更进一步感悟到意境,我要求学生以联想再现的方式来感受情境。

这道题是开放性的,并不要求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学生能联想到时空的浩渺无情和人的渺小无力,得出比照,突出孤独感觉即可。

第三题的目的把握这首诗的特点,实现从感悟到到理论的提升。

这首诗的意境是通过设置情境得以实现的,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从关键词句入手把握意象、感受情境是体会诗歌意境的最重要的途径。

懂得了这点,就为以后鉴赏诗歌奠定了根底。

第三题实际是联系诗人陈子昂的背景材料来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旷世的孤独。

让同学们懂得鉴赏一首诗歌是一定要知道作者的背景的,甚至要知道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事环境。

〕5、练我采用读、背、写、答四种方式进行练习。

学生齐读,让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背,对重点字,易错字和名句强调书写,多媒体展示理解性题答复或者互相出题比赛式抢答。

这样不仅夯实根底,加深理解,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的。

6、结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

意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学习生活中要培养执着乐观追求的精神,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这也是对本课情感标的进一步渗透。

7、作〔1〕完成预习〔2〕背诵默写《登幽州台歌》〔3〕积累杜甫的《登高》,并运用学习的方法对自己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生分成四组,作业也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那么留的。

目的在于使不同的学生尽其所能、学有实效。

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使本课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热爱经典,增加积淀,提高自的语文素养,在“教〞与“学〞中走一条可持续开展的道路。

六、说板书设计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古人不见独后来者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求清晰直观,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欣赏梨花的图片。

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诗句呢?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总结过渡:在不同诗句中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彭荆风这篇小说的题目《驿路梨花》出自陆游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那么,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呢?请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完成表格,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如下:十多年前解放军战士路过建小茅屋小茅屋建好后梨花姑娘常常来照料小茅屋前几年梨花出嫁后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上个月瑶族老人借住“我们〞到来时“我们〞路过住宿,修屋(2)思考讨论:本文运用了哪些记叙顺序?这些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从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组织一晚一早所见所闻,属于顺叙。

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是插叙。

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还采用了倒叙的方法。

课文记叙顺序的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写法探究1.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思考:(1)“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发生了几次误会?作者设置了几个悬念?(2)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反响指导:关键词句:“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主人家是谁?〞“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她一定是梨花。

〞“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梨花呢?〞明确:两次误会: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悬念三: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表达效果: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复时,应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引导学生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进行细致的品读赏析,感知“我〞和老余的冲动与疑惑,瑶族老人的善良与见到梨花姑娘的妹妹时的冲动心情。

总结过渡: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之后,全文便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开展。

那么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2.追根溯源,寻找主人。

思考: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是瑶族老人吗?是梨花吗?是梨花的妹妹吗?是解放军战士吗?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反响指导: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族小姑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效劳的精神继续帮助过路人,并且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接管了小茅屋;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心存感谢,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

所以,小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都是主人。

三、板书设计驿路梨花“我〞和老余(寄宿)——设悬瑶族老人(照管)——再悬哈尼小姑娘(照管)——又悬梨花姑娘(照料)解放军战士(建造)——解悬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感恩在路上。

那么,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又有何含义呢?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聚焦“梨花〞,体悟情感(一)五写梨花,各有不同1.出示任务:(1)思考: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