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望岳》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下《望岳》教案【教学目标】:一、熟读成诵,声情并茂。
能正确把握诗歌朗诵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技巧。
二、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
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历代文人在此也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迁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望岳》,跟随杜甫的目光来领略一下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色,并从中感悟是人的感情与抱负。
(板书课题)二、走进作者: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三、背景介绍: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到洛阳应举不第,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xǐng)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四、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望岳》。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划分句读,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教案

一、构建动场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但人生坎坷,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他就是唐代诗人——陈子昂。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些他的作品《登幽州台歌》。
二、自主学习(一)作者介绍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年轻时性格豪爽。
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
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
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
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三、整体感知(一)初读诗歌1.自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展读:(1)指名读,学生评价;(2)男女生赛读;(3)齐读。
(二)疏通诗意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疏通诗句的意思。
译文: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四、交流探究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
那作者为什么会“怆然”“涕下”呢?写作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典故: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古代诗歌五首》整合教学之《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一、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收录于七下第五单元的第四课,包括了《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五首诗歌。
这五首诗歌创作背景不同,体裁不一,题材也不同。
但《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望岳》三首诗均属于诗人登临之作,可以整合教学。
并且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读中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他们能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初步感知登临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诗歌。
先读懂诗意;结合创作背景,想象诗歌画面,感悟诗人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诗人寄托于诗中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诗意;结合创作背景,想象诗歌画面,感悟诗人情怀。
难点: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古诗联句,请同学们根据已给出的诗句说出上句或下句。
2、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四首诗的题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对。
它们都是诗人登到高处所写的。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孟子曾经说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意思是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就觉得天下变小了。
古人喜爱登高,这不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启迪了智慧,同时也使古典诗词衍生了一类以登高为主题的诗歌。
我们可以称之为“登临诗”,即诗人登高(泛指楼、山、亭、台、阁等)抒怀的诗词。
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几首登临诗。
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117页。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一)朗读1、自由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美2、齐读,读出节奏(二)读懂诗意请默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诗句大意。
(三)比较阅读1、同为“登临诗”,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登幽州台歌》悲伤“怆然”“涕下”——《登飞来峰》自得、自豪、大无畏(无所畏惧)“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登幽州台歌》(1)“知人论世”,了解创作背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第1课时)(同步讲义)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杜甫(712—770),字,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他的诗被称为“”。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2.背景链接。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望岳》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2、指名回答。
对,就是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谏,对武则天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二、初步感知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
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幽州台在哪儿?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
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有将有德有才之人),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2022年部编版语文七下《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表格版)

20 古代诗歌五首课题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应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射洪人,唐代文学家。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两次参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存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知识即兴而作,随心而述。
代表性的有回文诗、字谜诗、打油诗等。
这些诗各有特点,有些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
如初唐诗人沈佺期的《杂诗三首》。
(2)随感而作的无题诗,指写随机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可以作为单首诗名,也可以作为组诗名。
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是作者将自己在己亥年南归北上往返途中的见闻感受写成了三百余首杂诗,统名于此。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杜甫课程类型:新课教学课题:《望岳》课时安排:一课时时间分配:40分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结合诗歌注释,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悟诗歌内容,领取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掌握对比、拟人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理解诗中“钟”、“割”等词语的妙处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法,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2、通过讲授法,理解诗歌中的文学常识,如“阴阳”、“五岳”。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法,掌握对比、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诗中词语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青年杜甫的豪情,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感受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二)教学难点(1)对比杜甫其他两首《望岳》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这首的不同。
(2)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意境。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五、教学过程(一)备课1、教材分析《望岳》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一首,这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助注释读懂诗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
学习本诗让学生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感染。
诗歌《望岳》描述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情分析本诗教学对象是七年级下册的学生,他们之前学习过关于杜甫的诗歌,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分析能力,但是在赏析字词方面还需要加强。
他们也正处于思维活跃、乐于表现、积极主动的阶段,但是他们对于登高的经验可能有所匮乏,因此在本文的学习中我将会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二)文本解读1、新课导入(2–3分钟)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登山的经历吗?(有登山经验的同学就起来分享)ppt展示泰山图片,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登山的感受吧。
20.2《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统编七下语文精品教案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学习赏析古诗名句的方法。
3、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课时】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学习《望岳》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一、自主学习1.自读古诗2.生字注音:岱.宗(dài)眦.(zì)夫( fú)3.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4.背景探寻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4岁的杜甫离开长安,到兖州(今山东省)去探望父亲,之后由齐入鲁,途径泰山,便写下了这首诗。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二、合作探究1)题解:岳:指东岳泰山。
诗题意思:遥望东岳泰山。
2)吟读:读出韵味3)美读:读出节奏4)赏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了:尽。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简评: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2
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启发学生创新写作,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5.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6.通过朗读、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2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朗读,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可让学生谈初读感受。
2.作者与背景简介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人),唐代文学家。
他是一位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直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3.品味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供参考。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
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4.写作特色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读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遣词造句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5.小结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