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二阅读专题训练(讲解版)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长沙市第一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校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化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学问。
作为老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说明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
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赐予它们的说明,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说明“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靠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说明。
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多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老师》) 材料二:“述”的内涵特别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说明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解并描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假如我们将“孝”的这种说明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高三高考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现代文阅读练习二及答案解析

海棠依旧张景云离我家不远的北宁公园里,有一片海棠林,每年春天海棠花开的时候,就有许多游人前来观贫。
从那些粗壮、疙瘩隆起的树干可以看出,这些海棠树饱经沧桑。
记得我儿时来这里游玩时,它们还是弱不禁风的小树。
尽管涛桨树饱经沧桑。
但它们那嫩绿的叶子和娇艳的花雪,与我儿时见到的一样。
海棠树在长足叶子后才会开花。
海棠花比杏花红。
比桃花粉,小巧玲珑,令人赏心悦目。
枝头的海棠花形态各异,韵味不同。
有的花圃全展开了。
露出嫩黄的、像一丛纤细的豆芽一样的花蕊:有的还未开放,远远看去,鲜红的花骨朵儿就像熟透了的樱桃。
我还是喜欢海棠花尚未全开的样子,正如人们所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醺。
”站在尚未全开的海棠花殿前,我轻轻呼吸,若有若无的香味令我神清气爽。
我想起元好问的那首《同儿宰赋未开海棠》:“枝河新绿一重重,小雪深藏数点红。
爱情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阔春风,”别人狱盛开的海棠花,元好间却赋未开的海棠花,这首诗写海棠树绿意浓浓,娇小的花蕾深魔绿叶间;因为爱惜自己的容颜,海棠花不想轻易露面,它们任由桃花、李花光阔腾一阵子,末句化用了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闻”,堪称绝妙。
虽然这两句都写“阔”春。
但元诗未句别有新意,元好问似乎要告诫人们,做人要像海棠花那样,内敛低调,不乱出风头。
海棠花娇艳动人,人们赋予海棠花“吉祥”的寓意,也正是因为海棠花娇艳动人。
有“吉祥”的寓意,海棠树成为一种常见的景观树。
人们不仅在公园里、马路旁栽种海学树,还在住宅。
单位的院子里栽种海棠树。
我年轻时优职的那个单位的院子里就种了几棵海棠树。
那时,我在二楼办公,每当工作疲惫时,我就走到窗边,望一望海棠树,闲暇时,我常到楼下去,给海棠树浇水,剪枝,享受它们带给我的宁静与欢愉。
那时我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就这样你如期而至/在乍暖还寒的季节里/悄然开放/含羞的容颜改变了初春的单调/嫩绿的幼芽/在枝头吐露着微笑/芬芳/嗅醉了纷至音来的群峰/在你的诱惑下/我变成跌跌撞撞的彩蝶。
高三语文总复习质量测试现代文阅读练习二及答案解析

萤火宗璞(1)点点银白的、灵动的光,在草丛中飘浮。
草丛中有各色的野花:黄的野菊、浅紫的二月兰、淡蓝的“毋忘我”。
还有一种高茎的白花,每一朵都由许多极小的花朵组成,简直看不清花瓣。
它的名字恰和“毋忘我”相反,据说是叫作“不要记得我”,或可译作“毋念我”吧。
在迷茫的夜中,一切彩色都失去了,有的只是黑黝黝一片。
亮光飘忽地穿来穿去,一个亮点儿熄灭了,又有一个飞了过去。
(2)若在淡淡的月光下,草丛中就会闪出一道明净的溪水,潺潺地流着。
溪上有两块石板搭成的极古拙的小桥,小桥流水不远处的人家,便是我儿时的居处了。
记得萤火虫很少飞近我们的家,只在溪上草间,把亮点儿投向反射出微光的水,水中便也闪动着小小的亮点,牵动着两岸草莽的倒影。
幼小的我,经常在那一带玩耍。
(3)大概是两三岁时,一天母亲进城去了,天黑了许久,还不回来。
我不耐烦,哭个不停。
老嬷嬷抱我在桥头站着,指给我看桥那边的小道。
“回来啦,回来啦——”她唱着。
其实这完全不是母亲回来的路。
夜未深,天色却黑得浓重,好像蒙着布,让人透不过气。
小桥下忽然飞出一盏小灯,把黑夜挑开一道缝。
接着又飞出一盏,又飞出一盏。
花草亮了,溪水闪了。
黑夜活跃起来,多好玩啊!我大声叫了:“灯!飞的灯!”回头看家里,已经到处亮着灯了,而且一片声在叫我。
我挣下地来,向灯火通明的家跑去,却又屡次回头,看那使黑夜发光的飞灯。
(4)照说幼儿时期的事,我不该记得。
也许我记得的,其实是后来母亲的叙述,或自己更人事后的心境罢。
那一晚我在桥头的景象,总是反复地、清晰地出现在我眼前,那黑夜,那划破了黑夜的萤火,以及后来的灯光。
(5)长大了,又回到这所房屋时,我在自己的房间里便可以看到起伏明灭的萤火了。
我的窗正对着那小溪,溪水比以前窄了,草丛比以前矮了,只有萤火,那银白的,有时是浅绿色的光,还是依旧。
有时抛书独坐,在黑暗中看着那些飞舞的亮点,那么活泼,那么充满灵气。
不禁想到《仲夏夜之梦》里那些会吵闹的小仙子,又不禁奇怪这发光的虫怎么未能在《聊斋志异》里占一席重要的地位。
初中现代文阅读训练之二及答案

初中现代文阅读训练之二及答案十七、伞瞿鹭⑴“咔嚓──呼”。
一声尖响。
一阵冷风骤雨。
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惊呼。
原来,后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纹的玻璃窗,在公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半块。
幸好没伤人。
⑵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大清早就触霉头!”“现在乘车啊,真是……”⑶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地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
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地坐着,雨水已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
姑娘的脸更红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⑷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⑸“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
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娇小的她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
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一顶。
只听“咝──”,伞面被尖利的玻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封住了。
“唷──”在乘客的惋惜声中,姑娘却朝着身边这位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激地笑了,笑得弯了眉毛。
⑹“你去吧,我来!”大汉胸前的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
他的声音也像金属一样铿锵有力。
⑺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甜更亮。
⑻“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妇问。
⑼“雨停了。
”大汉回答。
⑽“那就好。
”⑾乘客们都善意地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⑿公共汽车又驶过两站。
大汉边上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你怎么知道?”“咱们都是老乘客了。
”“好,哈哈……”⒀又过了两站,小伙子也要下车了,一位女同志刚想接过来,可是伞柄却被一个面皮白白的高中生急忙抢了过去。
周围的人又笑了。
⒁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
伞柄被众人捏得暖烘烘的。
这上面的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给了车厢里的每一个人。
ü妙题求解:1.试指出第一段中前三句话的作用。
2.对第二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符合生活的真实性,增强真实感 B.推动故事情节发展C.与全文互助氛围不一致,不得于表现中心 D.乘客的态度前后形成对比,有利于突出主题3.试找出表现女售票员心理变化的外貌描写。
高考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二及答案解析

南方(节选)罗伟章①雍秀丽租着任强的房子,已经十年。
房子是别人的,可她当成自己的家。
不过对雍秀丽来说,家仅指住宅,不包含家眷的意思在里面。
她没有丈夫,没有儿女,也没有老人跟着。
②雍秀丽的生活很单调。
自从来到回龙镇,她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白天四处打零工,傍晚或更晚些时候,买了菜回去,再不出来。
大热天也不出来。
③有天任强站在店门口,见雍秀丽收工回去,就问她:秀丽,天这么热,你晚上也不出来歇凉?她笑盈盈地:任大哥,我哪有时间歇凉啊?我忙着做梦呢!④她说做梦,是真的做梦。
⑤雍秀丽不是回龙镇人,她的家在老君乡。
老君乡在清溪河左岸的高山上,而雍秀丽又在高山更高处,那地方名叫万古楼,是从山头又平地拔起的一座孤峰。
⑥可她的梦却不在镇上,也不在整条清溪河流域。
她是要到南方去。
⑦再小的地方都有个南方,雍秀丽要去的,是中国的南方。
她成人过后,同村的年轻人都出门了,下山了,下山后也都去了“南方”。
雍秀丽为什么没能走成,她从不向人说起。
倒是隐隐约约听到一些,说她家里遭了灾。
从她独自一人来看,还可能是大灾。
万古楼山高路陡,猴子也会踩虚脚,特别是经不得暴雨,暴雨一来,山洪、塌方、泥石流……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无论什么原因,她被绊住了腿,这是事实。
⑧可她从没忘记要去“南方”。
她把那个梦做得一板一眼的。
⑨每天晚上回去,做了饭吃,洗了碗筷,她就忙着收拾行李。
像所有出村远行的人一样,她买了个很大的帆布包,她把她的几双鞋子、四季衣服和两张毛巾,都装进包里。
想再装些啥,可是没得装了。
村里人出门,除带上衣帽鞋袜,还会带些腊肉,并不是怕花钱买肉吃,而是把家乡的风味带在身边,也把亲人的关切带在身边——这个她不用带。
也没腊肉可带。
自从来到回龙镇,她既没做过腊肉,也没买过腊肉。
腊肉不仅是肉,还是年节里亲人团聚的气息,对她来说,那样的气息或许是一种痛。
⑩她这才发现,自己能带的,是那样少。
(1)帆布包瘪瘪的,好像瘪着嘴,对她说,你就这么点儿东西?⑪她想说是的,却又不甘心,就环顾四周。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Ⅱ经典题选(含详细解析)

8.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6分)9.《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6分)8.①形象描写。
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言行描写。
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
③对比手法。
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错解:未表明手法9.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错解:未分别表述“故事”和“新编”的效果,仅仅做概念上的分析。
未将“故事”“新编”结合起来谈。
2020新课标一卷8.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找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6分)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6分)8.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含的心情:③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注记:①是玩耍的兴致,②是对友人的感情。
②③是离别时的典型心理。
9.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逛思。
注记:②可以看作丰富文章内容。
而不是抽象的意蕴与主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二及参考答案

沉默的守望梅世雄、郑茂琦①这里的一切都是土黄色的,唯有天上的白云,长长的一条挂在山尖。
②我们边防连驻扎在河谷,战士们每天都要上山巡逻。
巡逻路上,有一个连续下坡的急弯,路面常年结冰,路边立着一块墓碑。
墓碑简易朴实,但周围十分整洁,这里安葬着4名烈士。
战士们常来扫墓,把长长的、洁白的哈达系在墓碑上,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③山脚下,有一家小小的茶馆。
石砌的屋子四处漏风,几把破旧的桌椅擦得锃亮,所有物品都整齐有序,倒是有几分军营的味道。
坐在那个靠窗的位置上,天气好时,能看到一条薄薄的云带围在山尖。
④茶馆是一个跛脚的汉族大叔开的,大家都叫他老赵,指导员却喊他赵哥。
老赵头戴一顶摘掉帽徽的军帽,上身穿着一件藏袍,下身是一条旧军裤。
黑里透红的脸被岁月犁出了道道深沟,满脸褶皱中隐约可见几道伤疤。
走路虽然一瘸一瘸的,但他的脊背依然挺得笔直。
没客人的时候,老赵会久久地坐在窗前。
⑤我们乘车到县里办事,正好老赵也要到县里看病。
指导员说,把老赵捎上,万一路上有情况老赵也能帮衬。
⑥从连队到县里,路上需要翻越好几个海拔5000多米的山口。
阿里地区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
上午出发还阳光灿烂,越往山上走,风越大,不一会儿竟飘起了雪。
老赵摇下车窗,看了看山顶,一片雾蒙蒙,又嗅了嗅冷飕飕的空气,说,估计过不去了。
⑦果然,山口上漫天风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雪。
悬崖边,有一辆越野车已经陷进了雪沟,动弹不得。
我们赶忙拿出铲子,清除越野车周边的积雪。
尽管腿脚不方便,老赵却冲锋在前。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老乡的车辆终于脱困下山。
⑧前行道路已经阻断了,老赵联系了乡里负责道路保通的道班,我们要等铲雪车开路.坐在车里,我们闲聊起来。
驾驶员忽然问:“当年牺牲的那几名战士您认不认识?”老赵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说,认识。
随后,给我们讲起了当年那场雪。
⑨那天的雪比今天还大。
连队接到乡里的电话,请求救援陷进雪里的老乡车辆。
连长带上4名战士,拿着铁锹就驾车冲上了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二阅读专题训练(讲解版)阅读方法提示:1逐句逐段的细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仔细推敲题干和答案。
一.一个光滑的过程毕淑敏②美丽的手术并不单指表皮缝得平整熨帖,它要求所有的过程光滑而富有节奏。
②说到手术,总是让人联想到血污、脓腥和骨质,好像是秽物的垃圾场。
那实在是凡人的感受。
在医生的眼睛里,新鲜的血是温热而艳丽的,洁净的皮肤是柔润而光泽的。
只有病赘才是垃圾,他们正是要把它清除出去。
完美的手术是对人体的一次大修,手术后的病人是打扫一新的房屋。
【凡人和医生对“手术”不同的认识】③在做手术的时候,我们渐渐练习不把白布单下卧着的那个长方形物体当人,只以为是一个待加工的零件。
这不是对生命的漠视,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珍重。
我们只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才会有砍伐它的勇气。
假如你的每一次切割每一次分离,都想到这是人啊,这是人,近在咫尺的怜悯与哀伤,会使人十指颤抖,泪眼婆娑;而手术的任何迟缓延宕,都是对生命的亵渎。
【医生做“手术”前的心理准备:抛开怜悯与哀伤】④这个磨炼的过程,痛苦而缓慢。
刚刚走进外科的平常心,被闪闪发光的外科器械冷酷地打磨成医者心。
只有练就对生命逝去的无动于衷,才能更敏捷地驮着病人沉重的躯体,游到再生的彼岸。
有人以为医生淡漠。
不要用常人喜怒哀乐的度量衡标准来鉴别医生。
不是说医生的队伍里就没有冷酷的心,而是需要仔细地鉴别。
冷酷的医生和外冷内热的医生,表面上都像冰一样的沉静。
砸开那层坚硬的外壳,才能看到里面的内芯。
假如那个医生周到地询问你的病情,即使他的声音不那么亲切,他是负责的。
假如那个医生详细地检查你的身体,即使他的动作不是那么轻柔,他也是认真的。
【外冷内热的医生是负责而认真地,不能误解他们语言和动作的冷酷】⑤外科医生多爽快。
一个黏黏糊糊的人注定不能成为优秀的外科医生。
手术台上间不容发,每一秒钟都在流血。
人是没有多少血可流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水罐。
手术就是在罐子沿上敲了一个口,把罐子里的东西清理一番。
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伴有滚烫的鲜血。
每一滴血都像乞丐兜里的最后一块钱币。
只有懒婆娘才会在和面的时候,搞的盆里盆外都是粉末。
俊俏的巧媳妇要的是面光盆光手光。
看经验丰富手脚麻利的医生做手术是一种欣赏,有一种与死亡搏斗的韵律流动其中。
那是从容不迫地缝制新的生命的过程。
【优秀的外科医生需要性格爽快,手脚麻利】⑥我们听到过那么多下不来台的惨剧。
下不来台这话,以前一定是演员专用的,因为舞台比手术台要悠久得多。
但花红柳绿的舞台,再难堪也是好下的。
无非是捂上你的脸,闷头跑下来就是了。
那惨白的手术台,无论对医生还是对病人,都是严峻的考验之门。
上台的时候还同我们说话,下来的时候已奄奄一息。
作为执刀的医生,也将终生愧疚。
【手术台对而言是考验,一次失误,会换来一生愧疚。
】⑦所以医生须修炼。
炼“技”,练那些极平凡极琐碎的动作。
整日像个纱厂女工似的,练打结,练剪线,练分辨极小的病变,练极险恶的异常……然而医生最主要的是炼“心”。
【强调医生须炼“技”,更须炼“心”。
】⑧明可以狙击病症的时候,为了顾忌一己的风险,温和地看着病人向深渊坠去,这样的医生,在温柔敦厚下蕴埋着懦弱和敷衍,是对病人的一种残忍。
在没有硝烟的日子里,他们手持的智慧和机敏,在血肉中辟出生的循环。
假若把病人比作即将停歇的钟,外科医生精细地修理它。
为了他人生命,外科医生将自己的生理需求压缩到了极限。
【对比两种医生的两种表现】⑨外科已无禁区。
外科医生是个修理匠,像所有的手艺人一样,优秀的匠人需要多年的磨炼。
医生是一个只要精品不要废品的行当。
外科医生像植物一样,有它的衰老期。
他们的眼花了,手颤了,反应速度下降,连续的判断失误……他们会有悲哀地告别手术台的一天,像将军告别他嘶鸣的战马。
【眼花,手颤,反应速度下降,连续的判断失误就是外科医生的衰老期】(毕淑敏《散文百家》2019 年 10 月)1. 阅读①~④段,请简要概括“这个磨炼的过程,痛苦而缓慢。
”一句中“这个过程”指的是什么。
(6 分)①完美手术过程【第二段】②怜悯、哀伤病人到把给病人手术看成加工零部件【第三段】③平常心到医者心【第四段】2. 理解文中第⑤段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4 分)俊俏的巧媳妇要的是面光盆光手光。
经验丰富、手脚麻利的医生追求的是为病人做完美手术。
(语意相近亦可。
)(4 分,答案包含两个点:“俊俏的巧媳妇”指对象。
“面光盆光手光”指效果。
且两个点同时对才有分。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含义。
(4 分)医生是一个只要精品不要废品的行当。
不注重炼“技”和炼“心”的不合格的医生。
(4 分,意思符合即可)4. 阅读全文,我们从本文医生的修炼中认识到面对其它的职业时该修炼什么,请简要概括。
(6 分)①修炼“技”或职业技能②修炼“心”或职业品德。
(6 分,一点 3 分)二.静穆之园崔秀霞①我无法准确地说出自己对圆明园的感情。
【引子,引出下文】②第一次来时,正值冬天,园子里的野草与树木,仿佛弥漫着千年万年的洪荒味道。
他的繁华只存在于文字的惊叹描述里,只存在于一个民族的集体想象与口口相传中。
在被劫掠之后的年岁里,他又被作为一个残骸凭吊了太多年。
而我想,对这个园子最适宜的态度,并非凭吊、祭奠、站在废墟残骸上遥想他繁华的过往,而是在与他的平静相处中,去触摸他的记忆肌理。
③每次走进圆明园,皆可令我内心静定下来。
围墙外,围绕着他的已然是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电光声色。
但每次我走进去,他依旧有一种静默的力量、静默的磁场,包容我,接纳我。
他是看透一切的,最兴盛的繁华看过,最跌宕的起落,也经受过。
面对围墙外的一切,他亦只是静默自处。
④这个园子备受摧残的容貌里,分明是有着静穆的大美。
因此他亦有足够的涵容,可以接纳这个后现代都市中最浮躁的人。
⑤沿着福海岸边,一直往日落的方向走去。
抬头便可以看到浅灰色的疏淡天空。
再走一段时间,日轮的光芒收敛,落下去,落到苍茫的断壁残垣后面去。
天空是冬日那种黯淡、迷蒙的灰,只一树梅花,开满疏淡的、细碎的粉色花朵,在满地碎石、荒烟蔓草间显得极突兀。
傍晚时起了风,掠过荒瑟的枝叶、林梢。
烧黑的石壁散落在荒草间。
⑥继续往西,微凉空气里是越来越密的夜的粒子。
宿鸟归飞,昏鸦云集,成群的乌鸦嘎嘎叫着飞过来,很苍凉的恐怖。
我在湖岸荒野走着,冬天飒飒的风吹过来,白色的芦花倒伏过去,如白色的连绵的浪。
⑦莽苍的暮霭漫上来。
黄昏来临之时,是圆明园郁结的哀伤漫上来的时刻。
⑧圆明园与南方的园子不同,是大手笔的,那一种落魄也有着大气势,不那么讲究细节的。
这里不适合闺怨女子游园惊梦,凄凄婉婉幽幽怨怨。
他不太会自怨自艾,顾影自怜。
这里是让你独怆然而涕下的。
【②-⑧冬天来到园子感受他的静穆的大美和足够的涵容,由冬天园子里的苍凉自然景色感受他的大手笔、大气势以及“独怆然而涕下”】⑨俄罗斯民族的苦难,凝结于那长夜无尽、莽苍的厚重荒原。
而我们这个民族百年来的种种离乱变迁,最终可以以这个园子为缩影。
⑩他在时间洪流里,历尽劫波。
这怨与屈来自多年前的一场大火。
大的磨难与细碎磨折在他身体上轮番碾压过。
而那种痛与落寞,是无法抚慰的。
一切抚慰都是浮面的,于他来说,都是浮光掠影。
这一个园子,让我觉得,我与那个以往觉得有些浮泛抽象的家国概念,在此刻是如此的接近,相依相偎,贴心贴肺。
⑪在由黄昏而起的沉郁情绪中继续前行。
在这个园子里,似乎一路走下去,便可路经四季,从荒芜冬天一直走至迟迟春日。
圆明园的春天,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暖风拂面……⑫有老人带着三四岁的孩童从旁边石拱桥上下来。
孩童迈着结实的小腿,每下一级台阶,嘴里便喊出稚嫩清亮的音节。
跟老人搭话聊起天来。
知晓他是园子附近的老居民,这些年亲见圆明园的种种变迁错落。
老人脸上堆叠的皱纹像园子一样老。
⑬静静看着眼前的这对祖孙,稚子与白发……许多思绪涌上心头。
【⑨-⑬由眼前的一对祖孙,想到了四季的轮回和世事的轮回以及对民族的种种离乱变迁的感慨:园子是民族百年来的种种离乱变迁的缩影。
】⑭在圆明园徘徊的时日,脑海翻诵,“生命”这个字眼时时跳上心头,令人迷恋,又令人困惑。
它是一个终极的、又似乎是无解的命题。
他不只是一个背影,也不该单单地作为一个遗迹被凭吊,你该把他作为一个生命,去感知他的脉息。
【明确对待圆明园应有的正确态度是:把圆明园作为遗迹被凭吊的同时,还要把他作为一个生命,去感知他的脉息。
】1.阅读第②到⑧段,圆明园的景色为什么让人产生这种“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而悲壮的感觉?请简要概括。
(6 分)①冬日的圆明园野草与树木迷漫着洪荒的味道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强烈的对比,引人慨叹。
②日落时的圆明园荒凉的废墟弥漫着郁洁的哀伤。
2.文章第⑩段,划线句子“这一个园子,让我觉得,我与那个以往觉得有些浮泛抽象的家国概念,在此刻是如此的接近,相依相偎,贴心贴肺。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分)只有面对着历尽沧桑的圆明园废墟,才能真切的感受到我们回家民族曾遭受的耻辱和伤痛。
3.阅读第⑫段,作者叙写了老人与孩童的情节,有何用意?(4 分)①用老人和儿童象征历史盛衰的循环和生命的更替规律;②引发文章结尾对“生命”这一主题的思考,暗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脉的生生不息。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凭吊圆明时复杂的情感态度。
(6 分)①对圆明园穆大美的崇仰之情【前】;②对圆明园被经历的沧桑历史的沉痛之情【中】;③对我们民族渡尽劫难而又生生不息的坚定信心【后】。
现代文二阅读专题训练(练习版)阅读方法提示:1逐句逐段的细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仔细推敲题干和答案。
一.一个光滑的过程毕淑敏②美丽的手术并不单指表皮缝得平整熨帖,它要求所有的过程光滑而富有节奏。
②说到手术,总是让人联想到血污、脓腥和骨质,好像是秽物的垃圾场。
那实在是凡人的感受。
在医生的眼睛里,新鲜的血是温热而艳丽的,洁净的皮肤是柔润而光泽的。
只有病赘才是垃圾,他们正是要把它清除出去。
完美的手术是对人体的一次大修,手术后的病人是打扫一新的房屋。
③在做手术的时候,我们渐渐练习不把白布单下卧着的那个长方形物体当人,只以为是一个待加工的零件。
这不是对生命的漠视,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珍重。
我们只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才会有砍伐它的勇气。
假如你的每一次切割每一次分离,都想到这是人啊,这是人,近在咫尺的怜悯与哀伤,会使人十指颤抖,泪眼婆娑;而手术的任何迟缓延宕,都是对生命的亵渎。
④这个磨炼的过程,痛苦而缓慢。
刚刚走进外科的平常心,被闪闪发光的外科器械冷酷地打磨成医者心。
只有练就对生命逝去的无动于衷,才能更敏捷地驮着病人沉重的躯体,游到再生的彼岸。
有人以为医生淡漠。
不要用常人喜怒哀乐的度量衡标准来鉴别医生。
不是说医生的队伍里就没有冷酷的心,而是需要仔细地鉴别。
冷酷的医生和外冷内热的医生,表面上都像冰一样的沉静。
砸开那层坚硬的外壳,才能看到里面的内芯。
假如那个医生周到地询问你的病情,即使他的声音不那么亲切,他是负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