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的今天192019年4月2019日中国现代雕塑家王朝闻出生 精品
[下载打印版本]王朝闻
![[下载打印版本]王朝闻](https://img.taocdn.com/s3/m/38a0ba2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c.png)
谢谢观看
人物经历
人物经历
1909年,出生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 1915年至1924年,入私塾和县立高等小学。1925年初考入泸县中 学。1926年,暑假自动退学回乡。
1927年至1930年,先后在私立成都艺专、岷江大学、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习美术,曾在成都报纸副刊上发 表习作,与人合作剧本和中篇小说。
1932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雕塑,入学前创作的木刻《三等车厢》在上海春地美术研究所展 览会展出,受到鲁迅的关注;期间,因经济困难一度辍学;同年,在小学代课半工半读。
思想感情
实际出发
王朝闻(左)(1张) 王朝闻的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又坚决 反对一切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和先验主义,始终坚持从文艺欣赏与创作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文艺欣 赏和创作中的各种问题。他坚决反对盲目拜倒在西方现代派的脚下,鄙视以至否定民族优秀的文艺传统。
个人生活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王朝闻妻子为解玉珍 ;儿子为牛牛(小名)。 个人爱好 王朝闻喜爱奇石。即使在武汉穿小街窄巷,他也兴致勃勃。在藏石家蔡静安的小平房里,一边欣赏奇石;一 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谈锋正健,见解独到,风趣诙谐。
主要作品
学术作品
王朝闻著作
创作特点
思想感情
创作手法(思 考)
1935年,根据鲁迅小说《伤逝》编绘木刻连续画《噩梦》。1936年,《噩梦》参加全国木刻展览会展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放弃未完成的学业参加“浙江流动剧团”,先后在浙江龙泉和湖北、安徽等地进 行抗日宣传活动,画了抗日宣传画、连环画和漫画连环画《姆妈》等作品,散发于群众之中并发表在武汉《漫画》 杂志上;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朝闻与武强民间年画

王朝闻与武强民间年画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王朝闻先生,抗战时期参加了华北文艺工作团,后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任教。
其间,他曾到武强南关考察民间年画,并将之引入教学,他带领广大师生,以年画形式宣传革命,反映时代生活,创作出大量具有现实意义的革命宣传画,使解放区的木刻版画艺术在中国现代版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被誉为“中国美术运动上的创举”。
建国后,王朝闻先生仍不忘对以前收集的武强年画作深入研究,他尤其钟情于武强民间漫画作品。
20世纪80年代,他专门写文章,赞颂武强年画艺人“砍头不怕风吹帽”的果敢。
先生于2004年暖冬辞世而去,中国艺坛陨落了一颗耀眼的巨星,中国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先师,作为武强人,我们非敢哭己私,只为天下痛。
我们曾领略过先生用笔和刻刀创作的作品,也曾拜读过先生数十卷、近千万言美学专著中的部分章节,此刻,我们怎能不怀念这位走过近一个世纪人生的老人,以及他“夕不甘死”的奋斗人生?作为民间年画人,我们怎能不怀念先生那段倾情武强民间年画的岁月?1945年抗战胜利后,王朝闻先生离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参加了华北文艺工作团,并转至张家口,于华北联合大学(后改为华北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任教。
1946年春,因战局变化,华北联大美术系转往冀中十一分区所在地辛集(当时武强县为其所辖)办学。
王朝闻和美术系教师莫朴(后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打听到隔着深县就是年画之乡武强,他们不顾严酷的战争环境,也不顾路途遥远,毅然赶往武强考察民间年画。
一方面,当时物质条件非常艰苦,学校美术教学有许多困难,尤其是在解放区,油画和中国画的制作材料很难弄到,只有木刻工具材料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另一方面,由于木刻版画自身复制能力强,特别符合解放区抗敌宣传、组织群众等工作需要,所以,他认为,木刻版画有着极其重要的教学意义。
其间,王朝闻和莫朴深入到武强农家,走画店,进作坊,与当地民间年画艺人广泛座谈,从年画风格到艺术形式,从创作初稿到刻版印制,虚心向民间艺人学习。
再读王朝闻先生《雕塑雕塑》 2

雕塑之于雕刻之乡--------再读王朝闻先生《雕塑雕塑》初读王朝闻先生的著作《雕塑雕塑》是一九九七年,那时是靠每月50元的生活费买的一本大部头“奢侈品”了。
乍一看书名似乎和写刘开渠先生的一本书《雕塑人生——刘开渠传》或有相近之处。
买来细读,确是如坠五里雾中,浩瀚的知识如潮汐海啸一般扑面而来。
王朝闻先生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的文字竟是如此有意思,同时艰深的理论又令我赞叹和无奈——彼时接触雕塑刚3年的我实在是读起来费力得很,有时候一句话竟然要找很多别的书来辅助解读。
这本《雕塑雕塑》断断续续读了半年多,没看完一半就搁置起来了,后来没事的时候翻翻,一个小段一个小段地细嚼,仍是回味无穷。
直到2013年陈培一老师来曲阳谈起一本非常不错的雕塑类书籍时,在他未说书名之前就有或许是《雕塑雕塑》的预感,谜底揭破真的是王朝闻老先生写的《雕塑雕塑》。
陈老师向我们很激动地推荐这本书,他说这本书早就有了,对于雕塑创作者很适用。
《雕塑雕塑》系统地讲了中国审美与雕塑的结合,王朝闻先生智慧地用文字将雕塑美学阐释,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四十五万字,并且字字珠玑,令人叹为观止。
相隔十几年再次品读,又会是怎样的一种重逢呢?王朝闻先生谈雕塑向来喜欢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譬喻的事物,或者将一句俗语与审美联系起来,说来亦庄亦谐,读来可亲可敬。
王朝闻先生在《艺术美学丛书》的序里有一段“有心梳个乖乖头,只怪几根癞毛儿不争气”,带比喻性、象征性并且颇有幽默感,揭示了特定愿望和特定条件相对立的失意感,同时,这两句蕴含着条件论理论的俗语,对新时代雕塑创作和理论及雕塑美的认识活动,同样有它的积极意义。
王朝闻先生在这部3.3厘米厚的《雕塑雕塑》中,将论述观点共分了十四章,(或可戏称为“十四章经”)每部“经”里都渗透着沉甸甸的美学精华。
第一章《耐看与乏味》,没有值得玩味的雕塑当然是乏味的,即使做的再精致。
第二章《雕塑与非雕塑》,第三章《创造与反映》,第四章《意象与意蕴》,第五章《摹仿与虚构》,第六章《细节与整体》,第八章《形式美与形式》,第九章《基本形与美丑》,第十章《运动与矛盾》,第十一章《空间的虚与实》,第十二章《时间的真与幻》,第十三章《实境与神境》,第十四章《风格与人格》。
钟永新·巴蜀感旧录:尧坝镇的风范--美学大家王朝闻故里寻访记

尧坝镇的风范——美学大家王朝闻故里寻访记钟永新蜀中近代艺术人物良多,其中合江尧坝王朝闻先生,艺术作品以雕塑见长,在美学研究方面也有许多成果,所提出的美学理论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2015年春节前夕,从泸州至合江拜访王朝闻故居,上高速即要半小时,路上只需20分钟,至合江后再打车到运营郊外线路的车站,正好有班车将赴尧坝,估算下过去1小时,短访30分钟,尚有1个半小时可返泸州,再坐班车回自贡,时正大年三十,故行程匆匆,一路赶赴。
汽车走走停停,约1小时终至尧坝,古街入口处有一牌坊,左下方为王朝闻故居,疾步进去,外屋宽敞,有王朝闻生平简介及学术著作展示,后屋不大,主要是卧室和厨房,整体呈现出川南小镇民居特征。
顺街前行,多为民居,有导演凌子风故居及电影《大鸿米店》拍摄地,此时头突然眩晕起来,热汗四溢,几难移步,仓皇间到镇上摩的区,撑着返回泸州汽车站,再返富顺回沿镇,一路煎熬无比。
2015年4月初稿2017年6月修改2018年2月修订附录:【王朝闻简介】王朝闻(1909~2004),雕塑艺术家,文艺评论家。
原名昭文,笔名纹石、廖化、席斯诃,合江县人。
自幼喜爱绘画艺术,后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雕塑。
抗战爆发后,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发表小说、随笔。
继赴延安,先后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任教,从事美术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杂志主编、文化部文艺研究所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在文艺理论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出版有《新艺术论集》、《面向生活》、《论艺术的技巧》、《一以当十》、《喜闻乐见》、《论凤姐》、《开心的钥匙》、《创作·欣赏与认识》等文艺论集和《王朝闻文集》三卷。
(来源:《四川百科全书》)【王朝闻故居】四川合江县尧坝镇【王朝闻故里相片】四川合江县尧坝镇王朝闻故居(2015-02-18 钟永新摄)【王朝闻作品选】。
王朝闻论齐白石:“人民画家”话语再观照

王朝闻先生
语错位的问题。
因为王朝闻提出的齐白石“
,是在当时居主导地位的人民性话语体系中
立足民族艺术谱系,在充分论证齐白石艺术杰出性
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基础上,史论结合,得出的结论
这与将其置于1957年之后才普遍出现的“和再度走强的阶级性话语体系中,视为一个
”式的强制阐释性结论,有着本质的不同
话语错位”也引发了我们对如何评价艺术史
人物和不同史学研究路径的思考。
一、《杰出的画家齐白石—祝贺齐白石的九十三岁寿辰》的版本问题
王朝闻的齐白石“人民画家”论主要出自
出的画家齐白石—祝贺齐白石的九十三岁寿辰以下简称“《杰出》”),其版本状况较为复杂需要加以辨析说明。
其一,《杰出》一文普遍被认为系“1952
《人民日报》刊文”[1],而这篇文章实际刊
《面向生活》,艺术出版社1954年出版
齐白石既在取材上不使用士大夫喜爱的梅
题材而采用劳动人民熟悉的瓜果作为主角
上又不同于文人画的轻淡而更接近中国民间美术的这与他来自民间又长期劳作有着很大的关
,王朝闻认为齐白石“用这特长来描写许多不被他们重视而符合人民趣味的事物,
”。
二是作品有趣味。
王朝闻认为:“齐白石的作品的优点之一,是有趣味。
”“有趣味”
其一是“使作品成为有趣的艺术”,
物与抒情的一致”;其二是“表现了健康的人的趣王朝闻强调,这种趣味与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他说,齐白石的“题材多是花鸟可是,这些题材的描写,不产生引人出世使情感颓废的坏作用,而是表现了健康的人的趣味而这种健康趣味是一种客观效果上的呈现。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100幅作品目录

国画
李可染
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原中国革命博物馆邀请李可染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为题,创作一幅山水画。[27]
1983年
《开荒牛》
城市雕塑
潘鹤
雕塑家潘鹤以开拓进取的深圳精神为题创作了城市雕塑作品《开荒牛》。“那个时候是开荒时期、拓荒时期……需要有一种老黄牛的精神,埋头苦干,奋力向前。”——美术评论家陈履生[28]
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2001年骆根兴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创作了油画《西部年代》。[47]
1974年
《绿色长城》
国画
关山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造出了全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潮,成为许多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关山月回到家乡广东粤西海滨,看到家乡海边曾经的荒滩已经满目苍翠,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创作出了国画《绿色长城》。[48]
1968年
《唤起工农千百万》
油画
方增
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它展现了1921年中共一大会议后毛泽东到江西萍乡安源路矿深入基层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工人运动的场景。画作造型写实,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富有张力。[13]
1957年
《井冈山会师》
油画
王式廓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欢迎朱德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时的情景。画作从构图上来讲用了低视平线的方法突出两位领袖伟岸的身材,展示出一种夺人心魄的魅力。[14]
1959年到1964年[23]
《南泥湾》
油画
靳之林
经典油画巨作《南泥湾》是画家靳之林耗时五年创作的。《南泥湾》由多组画面构成,结合了生产战斗和学习。通过俯视,把近景的劳动和远景的黄土高原结合起来,既有宏观场景,又有局部刻画。[22]这幅作品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被誉为“新中国现实主义美术里程
我看王朝闻先生雕塑美学观

我看王朝闻先生雕塑美学观作者:吴为山来源:《雕塑》2009年第03期首先,谈谈肖像神形的妙得问题。
关于肖像神形的问题,在民间的相命术和中国古代的画论中多有表述,且有许多规律。
例如以文字“甲、申、田、国、由、目”等来概括类比人物面形等。
我们看人物的面相,风调雨顺、沧海桑田的岁月流变会在其面部有所反映。
骨骼、肌肉、皮肤、五官……这些综合因素能折射出内心,牵动起灵魂。
在此方面,中国文学对肖像的描写成就杰出,绘画略逊,所憾者乃在于雕塑中的肖像艺术所存无几。
敦煌有唐代洪弋泥塑像,尚可称肖像雕塑。
李冰、王进等人物造像皆想象为之。
遗存于诸庙宇、洞窟之罗汉及供养人雕塑虽富于生活情趣和人物神韵,但与有名有姓的个性化“肖像雕塑”还不是一回事,且塑造手法和表情定格多偏程式化。
中国的雕塑史和艺术理论并没有给肖像雕塑留下“秘方”。
二十世纪上半叶,李金发、刘开渠、江小鶼、滕白也均以肖像雕塑著称于世,但细细推究,以中国传神论而融西洋之法并塑中国人之像,其实尚未取得成熟经验。
每一种“法”的诞生总蕴涵着民族的审美观和艺术之传统以及其时代特点。
西法传人之初,尚有解剖、结构等科学技术问题未及解决,何能奢谈“传神”?王朝闻先生是学者型艺术家。
他长于思辨、勤于发现、善于总结。
在雕塑方面虽非多产的艺术家,但他令人敬慕之处在于以思想贯穿于创作始终。
1992年9月5日,《文汇报》刊登了王朝闻《我为毛泽东塑像》一文,文中说:“我自觉比较满意的,是1950年接受为《毛泽东选集》做的浮雕像。
我确定年代特征为40年代,这一观者不会不同意。
难处在于究竟应当着重表现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和思想家这些多侧面性格特征的哪一面?我觉得作为《毛泽东选集》封面的浮雕像,应该突出表现他思想家的特点。
于是下决心稍稍缩小照片中固有的双眉之间和眉眼之间的距离。
着重表现一种似在思考的眼神。
总之,我力图使之在真实反映客观实际的同时也想对他表现出我未必和别人完全相同的主观感受。
”这段不长的文字提供了两个信息,一是塑造人物要选择好人物的年龄阶段。
浅析拉萨的雕塑《高原之宝》

2020-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拉萨的雕塑《高原之宝》王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西藏拉萨85000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艺术介入社会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地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其多元化的特点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装饰着城市空间。
文章以拉萨市的著名雕塑为例,从公共艺术的视角出发,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实地调研等方法,重点分析该公共艺术作品的属性、功能和现状等,以及该公共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历史人文价值,在提升城市形象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上的可行性。
关键词:拉萨;公共艺术;牦牛;城市形象;精神文化中图分类号:F426.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033-01布达拉宫建筑举世闻名,它是拉萨市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中国展示给世界的一张优秀的文化名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青藏铁路开通之后,布达拉宫和当地其它代表性的建筑、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等,每年都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来拉萨旅游,极大地推动了西藏自治区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其中,座落于拉萨市药王山公园广场上的《高原之宝》雕塑,与布达拉宫相互呼应,构成别具特色的景观,如今这一景观已经成为拉萨市的标志性公共艺术作品之一。
雕塑《高原之宝》的创作者是郑晓东①,创作于1991年,王朝闻②主编的《中国城市雕塑50年》曾收录此雕塑作品。
该雕塑作品以青藏高原上特有的物种牦牛作为创作元素,雕塑共有三个部分构成,由下至上分别是:最底部的四级环形台阶大理石平台,平台上塑有涂成红色山岗形状的水泥底座,底座之上塑造了两头体型硕大的铜胎鎏金牦牛造型。
台阶和底座的作用是便于人与作品的互动,如拍照合影、近距离触摸等,同时也达到了凸显牦牛的造型和展现其高大形象的目的。
该雕塑作品整体高达13米,两头牦牛一高一低相互依偎,气势非凡,其中一头牦牛侧首回望药王山,另一头牦牛则站上高岗,犄角指向苍穹,翘首注视着不远处的布达拉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的今天:1909年4月18日中国现代雕塑家王朝闻出生
卓越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
王朝闻,雕塑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
王朝闻1909—2019,别名王昭文,后取《论语·里仁》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语义,更名王朝闻。
笔名汶石、廖化、席斯珂。
王朝闻1909年4月18日生于四川省合江县。
早年学习绘画、雕塑。
1926年在成都艺专等校学美术,1932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学雕塑。
1937年参加浙江抗敌后援会所属的浙江流动剧团和五路军战地服务队,从事抗日文艺宣传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在成都私立南虹艺专等校教书,任成都民众教育馆美术部主任。
1940年12月赴延安后,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
1941年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创作的大型毛泽东浮雕像,被称为解放区美术作品的代表作。
新中国成立后,曾在中宣部文艺处等部门工作。
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务长、《美术》杂志主编、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等。
五十年代后期,他的文艺王朝闻王朝闻评论虽以造型艺术为主,也广泛涉及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艺、摄影等领域。
他的理论发现,源于直接和间接的审美经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融为一体,在全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2019年11月11日23时1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王朝闻是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实践者。
他为《毛泽东选集》封面创作的浮雕《毛泽东像》、圆雕《刘胡兰像》、圆雕《民兵》等作品,都属于新中国美术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