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8篇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8篇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8篇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1妈妈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一直坚持诵读经典。

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

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

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

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

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

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

”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篇1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

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

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

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

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

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

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

《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

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

《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

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同事中人才济济,读大学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

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

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

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

基本功练得更扎实。

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

”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

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国学经典读书笔记1《国学经典》是一本传扬我们中国经典文化的书籍,是我们祖先让我们从其中的知识和故事中学到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

在经典要义这一章有这样一些话让我记忆犹新,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如实回答,所以我们不知道的就是要说不知道,好请教老师和同学。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这句话告诉我们:万物的生长情况是最值得观赏的,我们应当多去观赏一下各种动植物的生长情况。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句话告诉我们:水石灵动的,代表了变通,比喻聪明的人;山是沉稳的,代表了沉静,比喻仁德的人。

在故事这一章里,许多的故事都带着一些道理。

如《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要诚实守信,不要去欺骗别人,小朋友千万不要从小养成欺骗别人的坏习惯。

《网开三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别人,如果我宽容了别人,以后别人也会帮助我们。

《子罕睦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因为谦让了别人,别人就会尊重你。

看,《国学经典》丰富多彩吧,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诵读它吧!让我们从优秀的国学经典中懂得知识与道理,让它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2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国学经典名著,名字叫论语,读完以后,我有了许多的感受。

相信大家对《论语》了解的还不是很透彻吧,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论语》这本书吧!《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是流传下来的语录体的汇编。

可谓汉语__的典范。

其中,我最欣赏的几句话是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思念道德,小人思念乡土;君子关心法令制度,小人关心恩惠。

”这句话就写出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之处。

君子,时时刻刻都在考虑着自己的道德,自己的修养,而不在乎财富,所以君子为人正直,品德高尚。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篇一:国学经典读后感国学经典读后感“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却从中透射出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这段时间我认真诵读和网上学习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我觉得《千字文》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

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

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

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不过,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

《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

流传到今天,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

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

“孤陋寡闻,愚蒙等诮。

”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

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

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

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下面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篇一《论语》是小学开始学习了的。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着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

一直以来,我都没有细心地品读过这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的着作。

今年寒假,郑校特意挑选了这部书给全校教师学习,让我进一步亲近了孔夫子的思想。

细读《论语》,它不时激发着我思考,使我迸发出一丝丝的感悟。

孔子重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

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

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论语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

需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来说吧,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但是,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十四,五岁了。

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导读: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范文1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

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

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

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

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

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

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

《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

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

《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

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同事中人才济济,读大学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

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

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

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

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

”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

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

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

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

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

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

2023年《国学经典》读书笔记4篇

2023年《国学经典》读书笔记4篇

2023年《国学经典》读书笔记4篇《国学经典》读书笔记1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灿烂历史,而国学经典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读了《国学经典》这本书后,让我受益良多:宽容“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有些摩擦,在这时,我们如果与之相持不下,则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会越来越差,甚至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反之,若我们各自退后一步,宽以待人,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韩信忍一时的胯下之辱,最后却成就自己光彩照人的一生。

“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我们宽容对待他人人,别人也同样会宽容对待你。

毅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成大事者必有毅力,无毅力者则一事无成。

有毅力做事才有始有终,才会有所成就。

就如孔子读《易》一书。

当时的书都是用竹简编成,翻阅不易,耗时颇多,但孔子不怕困难将这部书三遍,都有不同的收获。

这件事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毅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惜时“读书不觉已早春,一寸光阴一寸金。

”作为中学生,学习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时间也就成了我们学习的强有力的保障。

我们青春正茂、朝气蓬勃,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就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要造成“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放会读书迟”的遗憾。

节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勤俭节约,应从小事做起。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

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
读国学经典,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让人受益匪浅。

在国学经典中,我领略到了孔子的仁义道德,感受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体会到了庄子的自由洒脱。

这些经典作品中所包含的智慧,不仅对个人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更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被物质和功利所迷惑,而国学经典中的思想却能够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读国学经典,让我懂得了知足常乐,明白了仁者无敌的道理,体会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够增长见识,更能够陶冶情操,提升修养。

因此,我深深地感受到,读国学经典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提升和完善。

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地阅读国学经典,让其中的智慧之光照亮我的人生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书笔记
裴洪第一讲国学经典与教育——师德与修养
主讲:曹廷华
一、国学与经典
1、什么是国学与经典?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

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2、教师学习什么?
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

二、国学的起源与内涵
1、师德修养的四个字:
师:师发自然,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自然教会了我们学习。

因此,教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

)。

师的本意是学习,老师总能让人学习,能者为师。

德:古人讲:德者得也。

就是说如果你有人格修养,你就要进步、就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里有是升华,这个得应
从正道当中来,不能走歪门邪道,道德是人内在心灵的体现,是人格追求的体现,是文化高低的体现。

修:按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原则,规范自己的待人处事、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不能光说不练。

所以要实实在在的去修。

养:滋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学好的东西去滋润别人,要有信仰、有追求,始终保持成长、向上的趋势,养而有成。

所以“养”要相伴终身。

2、为什么教师要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决定,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德就没有师魂。

三、国学与教师的关系
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
2、认真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3、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味,生活情趣。

出污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气馁。

师德是师才之本
师德是师风之根
第二讲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
主讲:熊笃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二、1、治国。

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
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三、2、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先富后教。

凡治国之道,比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貧则难治也,衣食足而知荣辱。

物质是教育
的基础,发展经济是发展教育的前提
四、3、教育是治国的首务,育才是长远之计。

建国君民,教学为
先,终生之计,莫如树人。

五、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六、环境影响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有教无类
七、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禀性相近,生来大体平等,这是中国古代最
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也是他推动平民教育,实行有教无类
的理论根据。

八、三、关于教育的目的
九、1、为天下培养君子贤人
十、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优:空闲的意思
十一、3、《孟子。

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把修齐治平联系起来。

在《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
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
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思:一是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二是在修身面前
人人平等而不分阶级,三是修身的途径必须循序渐进,要有科
学性。

十二、四、关于教育的内容
十三、五德:
十四、温:敦柔滋润谓之温
十五、良:行不犯物谓之良
十六、恭:和从不逆谓之恭
十七、俭:去奢从约谓之俭
十八、让:先人后己谓之让
十九、五常:
二十、仁:孝悌、爱人、博爱之谓仁;
二十一、义:宜、善、正行而宜之之谓义;
二十二、礼:制度、仪式、礼节的总称。

儒家经典有三礼:(周礼)、(依礼)、(礼节)。

二十三、智:四层意思:审时度势、进退得宜谓之智。

孔子一贯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不迷信鬼神谓之智。

有是非观
念谓之智。

好学谓之智。

二十四、信:诚实不欺,言必信,行必果。

二十五、五、关于教育原则的要求
二十六、1、立志乐道
二十七、2、意志锻炼
二十八、3、自省自克
二十九、4、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三十、5、改过迁善
三十一、6、勤学问思
三十二、7、后生可畏,重视教学相长
第三讲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
主讲:丁永忠
什么是国学经典:指我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教育教学艺术: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授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教学艺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一、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原则
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前提);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因材施教的概念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

因材施教包含及时和长期连个方面。

举例。

长善救失出之《学记》。

豫、时、孙、摩。

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必须遵守的原则、法则。

有4点体会:1、因性而教;2、因龄而教;、因能力个别差异而教;4、因教而学
2、“问答”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核心);
启发来源于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思结合。

教师的作用是启发。

《学记》的论述:君子之教,喻也……。

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启
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

读书的长进:从产生疑问,到没有疑问。

3、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技巧);
4、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手段);
5、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氛围)。

二、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特点
1、学与思辩证统一;
2、学与行紧密结合;
3、学与教相通相长。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培养优点,挽救偏失
失:多、善、易、止
三、因材施教给我们的四点启发
1、因性而教:不同性别
2、因龄而教:不同年龄
3、因个别差异而教
4、“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古代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着重启发学生思维,是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

2、“问题性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最基本手段。

第四讲国学解读
主讲:王于飞
国学:泛指所有跟国人历史、文化和生存、生活相关联的知识和学问。

最为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即为儒学。

一、理解国学要用心;
二、用心体会;
三、国学中的理想人格,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四、拥有“中国心”的国人是如何生活的,以庄子《逍遥游》为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