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语文必修4课时作业:1窦娥冤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课时作业1:第1课 窦娥冤

第1课窦娥冤一、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亢.旱(kànɡ) 提.防(dī) 哥哥行.(hánɡ) B.嗟.怨(jiē) 错勘.(kān) 湛.湛青天(zhàn) C.埋.怨(mái) 罪愆.(qiān) 前合后偃.(yǎn) D.阡陌.(mò) 变徴.(zhǐ) 刽.子手(ɡuì)答案 C解析“埋”读m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怕硬欺软杳无音信顺水推舟忍气吞声B.望帝啼鹃孤身只影长弘化碧东海孝妇C.负屈衔冤死而无怨六月飞霜激流勇退D.错堪贤愚湛湛青天亢旱三年天降甘霖答案 A解析B项长—苌。
C项激—急。
D项堪—勘。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①怎不将天地也生.(产生)埋怨。
②不提防遭刑宪..(刑法、刑事)。
③错勘.(分辨、判断)贤愚枉.(徒然)做天。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自己)。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这里、那里)有句言。
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
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推荐)。
⑧官吏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
⑨断送..(丧失、毁灭)出古陌荒阡。
⑩兀的..(无知的)不是我媳妇儿。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②③⑤⑥D.⑦⑧⑨⑩答案 C解析①中的“生”是“甚、深”;④中的“咱”相当于“吧”;⑦中的“荐”是“祭,超度亡灵”;⑧中的“每”同“们”;⑨中的“断送”是“发送,指殡葬”;⑩中的“兀的”是“这”“这个”的意思。
4.对课文中涉及的元杂剧的有关术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外②云③净④科⑤唱⑥卜儿⑦鲍老儿⑧倘秀才⑨叨叨令⑩正旦⑪正宫A.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⑪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C.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⑪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⑪答案 A解析①③⑥⑩为人物,②④⑤为动作,⑦⑧⑨为曲牌名,⑪为宫调。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窦娥冤》大约是关汉卿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那时元朝刚刚统一天下,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正是元朝“最清明、最鼎盛”的时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时练习:第1课+窦娥冤2+Word版含答案.doc

第1 课窦娥冤(二)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这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B.《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中,王后因误喝了克劳狄斯为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莱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狄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C.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
第三折中,张驴儿为了达到占有窦娥的目的,毒死父亲,然后诬陷窦娥,以此要挟她屈从于自己。
窦娥不忍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张驴儿之父,被判斩刑。
D.作为《红楼梦》全书序幕的一部分,《林黛玉进贾府》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描绘。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①诗歌解读就是专家也未必在行,特别是将汉以前的古体诗拿给讲授古代文学的老师解读,也不见得句句都是十分到位的真知灼见。
②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才智,成为了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③写作需要真情实感,不得生搬硬造,可有的学生纯粹是为文造情,凭空写作,说空话,写假事,表假情,所写文章令人不忍卒读。
④中国文坛对莫言作品中所展现的高密东北乡的特点曾经多有批判之声,可自从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纷至沓来。
⑤面对灾害他奋不顾身,用行动阐释着大爱无疆,可灾害过后回到家,老父亲已经去世半月。
他悲痛至极,真有百身何赎之感。
⑥一些美国高中追求博雅教育,固然是为了提升学生进入常春藤高校的竞争力,更是为了让学生触类旁通到其他领域。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②④⑤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自动驾驶汽车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其乘坐者吗?或者它们应该为了保护其他人而牺牲其乘坐者?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2020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练习:第1课窦娥冤(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1课窦娥冤一抹弱红颜,绽放在人间。
风吹坟头花,夕阳下凄惨。
满天梨花雪,飞遍六月天。
血溅白素绢,豪气冲云天。
窦娥冤啊,窦娥冤!窦娥窦娥,身世可怜!窦娥冤啊,窦娥冤!窦娥窦娥,怒问苍天!世态多炎凉,人心多苦寒。
贪官污吏,肆无忌惮。
窦娥冤啊,窦娥冤!窦娥冤魂,久不散。
窦娥冤啊,窦娥冤!窦娥冤魂,千古叹。
赏古诗【南吕】四块玉①·别情关汉卿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②。
溪又斜③,山又遮,人去也!【注】①四块玉:曲牌名。
②杨花雪: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
③斜:此处指溪流拐弯。
【赏析】此曲写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
女主人公送别了自己的情人后,情人在心中仍驻留难忘,相思令人痛苦欲绝。
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这更使她肝肠寸断。
在此处,外在自然景物并非主人公心情的寄托,它只是更加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的重心,它强调了离别情感的缠绵,奠定了全篇描写和抒情的基调。
窦娥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
她忍受了命运种种沉重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做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
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
这种种命运的打击,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
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种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她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
窦娥在冤屈中死去了,却给人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歌。
窦娥有着男儿般的铮铮铁骨,不屈服任何恶势力的威逼利诱,她敢于痛骂贪官污吏,敢于痛骂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地鬼神:“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所以上天被她骂得不得不让她的“誓愿”得以实现: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运用角度]这则材料可用于“命运”“抗争”“坚强”“理想与现实”等话题作文的写作中。
风花雪月终了情有人盛赞,说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但文艺复兴的时代是多么令人振奋,那是个黑夜即将被撕裂、黎明的曙光即将到来的时代,莎士比亚只是用手中的笔来点缀文明的光芒,用怀旧的深情来赞颂这个新时代。
高中语文 1.窦娥冤习题详解 新人教版必修4

习题详解一、命题意图:意在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本剧的悲剧效果,并对本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参考答案:剧中窦娥可以说是苦命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时父亲用她抵债,给蔡婆做童养媳,十七岁和丈夫完婚,还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了,最后更被流氓恶棍纠缠、陷害,惹上人命官司,终于含冤被斩。
剧作者把一连串的不幸遭遇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产生浓厚的悲剧效果,极大地引起人们的同情。
窦娥又是一位在道德上近于完美的年轻女性,善良、安分原本是她的性格中的主要方面,在和越来越强大的敌对面的斗争中,她的性格中的清醒、有主见、坚强才突显了出来,可是这些不但不能够让她摆脱厄运,由于社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反而把她推向死亡。
如她任官府怎样严刑拷打,都不肯含冤认罪,可为了防止官府对婆婆用刑,她主动屈招。
她的善良、坚强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她的死期也定了。
又如,她很清醒,有主见,坚决不肯嫁给张驴儿,即使在张驴儿用人命官司要挟她时,她也不为所动,情愿和张驴儿“见官〞。
应该说,她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果敢的。
可是官府并不清正廉明,却是流氓恶棍的帮凶,不分青红皂白将她送上法场。
这种个人的道德完美和社会黑暗现实之间存在的锋利矛盾冲突,是这出悲剧具有浓厚悲剧效果的又一个因素。
此外,剧作结构精巧、情节紧凑集中以及对主人公窦娥抗争精神的强调,都是这出悲剧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的局部因素。
二、命题意图:让学生学习品味戏剧里人物的语言。
参考答案:比方【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
这两支曲词是窦娥被押赴刑场时唱的。
在和张驴儿、桃杌的斗争中,窦娥的有主见、坚强逐渐表现了出来。
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她的委屈和不满情绪到达了顶点。
在曲词里,她质疑、责骂天地,既是向天地辩白自己的冤屈,又是对天地没有主持公正的抗争,表现了她遭受巨大冤屈时的痛苦不平和满腔怒火。
窦娥不屈的、强烈的斗争精神得到进一步表现。
又如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诀别时的一段说白:“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那么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最新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课时训练1 窦娥冤及答案解析

课时训练1窦娥冤一、夯基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盗跖(zhí)嗟怨(jiē)临邛(qiónɡ)前合后偃(yǎn)B.罪愆(qiān)衔冤(xián)衣裘(qiú)湛湛青天(zhān)C.煞尾(shà)亢旱(kànɡ)提防(dī)苌弘化碧(chánɡ)D.埋怨(mái)错勘(kān)徵调(zhēnɡ)古陌荒阡(mò)答案:A解析:B项,“湛”应读“zhàn”;C项,“煞”应读“shā”;D项,“埋”应读“m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苌弘化碧金壁辉煌中西合璧断壁颓垣B.棉里藏针情意绵绵杳无音信拖沓冗长C.屈打成招委曲求全古陌荒阡阡陌纵横D.寒喧一番煊赫一时心照不宣大肆渲染答案:C解析:A项,“金壁辉煌”应为“金碧辉煌”;B项,“棉里藏针”应为“绵里藏针”;D项,“寒喧一番”应为“寒暄一番”。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第三幕开场是招众人唾弃的程婴四处浪荡乾坤,前来认父的赵武极其失望;得知真相的赵武在众人帮助下杀死屠岸贾,重入宫殿。
B.秉承“文艺作品为人民”和“为农民写作”的创作理念,作家们身体力行,进乡村,下地头,努力去做,与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思同想,从而写出了真正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来。
C.有些政府性债务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地方政府债台高筑超10万亿,就有些不寻常了,说是“耸人听闻”也不为过。
D.拉登之死,为美国反恐战争画上了阶段性句号,为美军顺水推舟地撤离伊拉克和阿富汗铺设了台阶,事实上美国也这样做了。
答案:D解析:A项,浪荡乾坤:形容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B项,身体力行:指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与“努力去做”重复。
C项,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此处应用“骇人听闻”。
D项,顺水推舟:比喻顺势或乘机行事。
人教版必修四窦娥冤课时作业及答案

一、基础巩固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嫡.亲(dí)看觑.(qù)罪愆.(yān) 负屈衔.冤(xián)B.绣闼.(tà) 呆痴.(chī)斟.酌(zhēn) 鳏.寡孤独(ɡuān)C.盗跖.(zhí) 尸骸.(hé)恓.惶(xī) 杳.无音信(yǎo)D.忤.逆(wǔ) 嗟.怨(jiē)埋.怨(mái) 古陌.荒阡(mò)【解析】A项,“愆”应读qiān;C项,“骸”应读hái;D项,“埋”应读mán。
【答案】 B2.以下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辩,可怎生胡突了盗跖、颜源?B.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先也这般顺水推船!C.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谓地!D.天也,你错看贤愚枉作天!【解析】A项,“辩”应为“辨”,“胡”应为“糊”,“源”应为“渊”;C项,“谓”应为“为”;D项,“看”应为“勘”,“作”应为“做”。
【答案】 B3.以下句子中加点熟语利用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记者近日从河北省民政局了解到,河北省政府正在对流浪乞讨人员、鳏.寡孤独...人员和分散供养的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实施重点救助,确保他们拥有正常的生活条件。
B.公司的这位领导见市长这么说,也就顺水推船....,轻轻地责备了那几位犯了错误的人几句就算了。
C.世上举案齐眉....的家庭必然是有的,不能以我等瓢勺相碰的日子,揣测人家的和睦确实是虚假的。
D.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现今的广大青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超级必要的。
【解析】D项,不绝如缕:指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A项,鳏寡孤独: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
B项,顺水推船:比喻顺应趋势办事。
C项,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敬互爱。
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后作业1窦娥冤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一) 窦娥冤练习1 基础巩固一、知识积累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面对足球暴力这个痼疾沉疴,包括中国足联在内的相关部门要想惩前毖后....,就要深入探究足球暴力的根源。
②陈某入睡前将手抓包随手放在靠阳台的窗户边,因天热未关窗户,仅将纱窗拉上。
不想经过窗户的犯罪嫌疑人顺水推舟....,将手抓包盗走了。
③记者在“四黑三乱”现象比较集中的地铁站出口发现,以往拿着相机见人就问“要不要拍照”的黑摄影已杳无音信....,沿街兜售纪念品的小商贩也不见了。
④植物激素跟人体激素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理都不一样,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担心反季水果会使人性早熟是杞人忧天....。
⑤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现金社会的发展已到顶点,无现金社会即将到来,届时纸币可能会成为明日黄花....。
⑥他们兄弟二人举案齐眉....,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以乐观的生活态度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共同走过艰难岁月。
A.①③⑥ B.①④⑤C.②④⑤ D.②③⑥[解析]①“惩前毖后”指吸取过去的失败教训,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错误。
②“顺水推舟”不能表示顺手将东西盗走。
此处应改为“顺手牵羊”。
③句子是说原来聚集在地铁站出口的黑摄影不知去向,没有了踪迹。
而“杳无音信”的意思是没有一点消息。
故用“杳无音信”不合语境,可改为“杳无踪迹”。
④“杞人忧天”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⑤“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⑥“举案齐眉”的使用对象是夫妻,很显然句子用错了对象。
[答案] D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窦娥冤》是关汉卿大约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那时元朝刚刚建立,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元王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受到百般歧视。
B.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
C.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等剧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泼辣大胆的赵盼儿、善良孝顺的窦娥、聪明伶俐的红娘,还有缠绵悱恻的《梧桐雨》。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时作业:1窦娥冤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1一、基础知识(201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
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甚至被社会遗忘。
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了生机。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
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
“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的工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边缘化获得制约放松身心B.私人化获得制约修身养性C.私人化焕发约束放松身心D.边缘化焕发约束修身养性【答案】D【解析】边缘化:使靠近边缘,使处于不重要的地位。
私人化:指个人化。
根据后文“甚至被社会遗忘”可知,第一处应选“边缘化”。
获得:指取得,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
焕发:光彩四射,振作。
“焕发生机”是比较固定的搭配,第二处应选“焕发”。
约束: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制约:指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
文中重在强调弹琴可以使自己有所节制,第三处应选“约束”。
放松身心:指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得到放松。
修身养性:指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由“琴者,禁也”可知古人认为琴是“修身养性”的工具。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B.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C.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D.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答案】D【解析】括号内的语句与后面的语句“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构成一个语意完整的长句,结合后文可知,这个长句谈的是“很多人”与“我”对“古琴音量小”这一事实的看法,因此括号内的语句应表达“很多人认为古琴音量小是一个缺点”的意思;且为对应括号后句子的指示代词“这”,括号内的陈述对象应是“古琴音量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1一、基础知识(201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
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甚至被社会遗忘。
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了生机。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
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
“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的工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边缘化获得制约放松身心B.私人化获得制约修身养性C.私人化焕发约束放松身心D.边缘化焕发约束修身养性【答案】D【解析】边缘化:使靠近边缘,使处于不重要的地位。
私人化:指个人化。
根据后文“甚至被社会遗忘”可知,第一处应选“边缘化”。
获得:指取得,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
焕发:光彩四射,振作。
“焕发生机”是比较固定的搭配,第二处应选“焕发”。
约束: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制约:指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
文中重在强调弹琴可以使自己有所节制,第三处应选“约束”。
放松身心:指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得到放松。
修身养性:指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由“琴者,禁也”可知古人认为琴是“修身养性”的工具。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B.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C.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D.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答案】D【解析】括号内的语句与后面的语句“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构成一个语意完整的长句,结合后文可知,这个长句谈的是“很多人”与“我”对“古琴音量小”这一事实的看法,因此括号内的语句应表达“很多人认为古琴音量小是一个缺点”的意思;且为对应括号后句子的指示代词“这”,括号内的陈述对象应是“古琴音量小”。
B.说的是“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将“古琴音量小”作为一个客观事实来表述,与后文衔接不当,排除。
A、C两项的陈述对象分别是“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与后文的“这”不照应,排除。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所以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B.正是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C.正是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D.正因为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答案】C【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正因为……所以它是……的乐器”与“正是……使得它成为……的乐器”句式杂糅,排除A;二是搭配不当,“使得它是……乐器”应改为“使得它成为……乐器”,排除B。
D.成分残缺,“因为”的使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
4.我国的古典戏曲与古典诗歌一样,往往借典故表达思想感情,鉴赏戏曲剧本,就必须注意分析其中的典故。
对《窦娥冤》中的四个典故,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都与“血”有关,紧承第一桩誓愿而用。
苌弘、望帝都是无罪被冤被杀的人,作者借此表现窦娥至死不屈的坚强性格。
B.“六月飞霜”“东海孝妇”两个典故都是说人间奇冤感天动地,配合窦娥的第二、三两桩誓愿而用,说明窦娥蒙受了冲天冤情,同时驳斥了监斩官的话。
C.前两个典故写人间怨恨,后两个典故写天地震怒;前两个当时应验,后两个后来应验。
四个典故,内容层层递进,意义由轻而重。
D.四个典故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且表现了窦娥的性格。
同时紧紧扣住了“感天动地窦娥冤”这个题目的意思。
【答案】C【解析】C.“当时应验”与“后来应验”本无“轻”“重”之分,这些典故都和“冤”有关,借此表现人物冤情及性格。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
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
(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5.这几支曲子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答案】运用了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
这种想象与夸张可以使悲剧气氛更浓烈,窦娥的形象更突出,主题更加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6.“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答案】反映了窦娥坚信自己的冤屈定会得到昭雪,表现了她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7.剧情中,窦娥的三桩誓愿全都应验,这种写法的作用是什么?【答案】①说明了窦娥蒙受了千古奇冤。
②体现了劳动人民对黑暗统治的憎恨和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诅咒。
③使剧作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
8.“煞”是元曲中结尾的曲牌,可是作者为何要分为【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答案】连用三个“煞”结尾,意在说明积压在窦娥胸中的怒火犹如地下岩浆,再也无法控制,喷薄而出。
也说明关汉卿意尚未了,他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窦娥的冤屈、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憎恨。
三、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原才曾国藩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
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
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
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
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
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
”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
”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君:拥戴B.其风.民也皆以义风:教化C.谓之不诬.,可乎?诬:欺骗D.以坏风俗,而贼.人才贼:杀害【答案】D【解析】贼:摧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B.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C.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D.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答案】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为之”。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答案】B【解析】作者认为选拔人才、转移风气是君臣上下的当务之急,但采用的是递降式,君略臣详,“有国家者”只要“存吾说”就可以了;至于执行成效,或扩大影响层面,则非“一命以上”全体动员不可,即强调臣下的动员和配合。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2)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
【参考译文】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
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
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
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
”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
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
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
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
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绝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