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
《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设计

《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简要介绍故宫和长城的基本信息,以此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了解明清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识读故宫平面图,认识到北京城的布局“匀称而明朗”,提高识图能力。
知道长城的起止地点,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
整合并介绍故宫和长城的信息,培养表述历史史实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了解故宫和长城的气派,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身临其境。
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做小导游介绍、视频观看、听唱歌曲、讨论长城精神等方式,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通过北京一日游,贯穿整课内容,形成连贯的情境。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了解故宫和长城,感悟到故宫和长城正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故宫、长城的学习,认识到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通过学习长城,能感受到先民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体会到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凝聚力等精神的象征,从而把这样的精神用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知道故宫和长城,通过学习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的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由教师喜爱旅游导入北京,提问北京有哪些古建筑。
引出本次参观北京的外国朋友布鲁斯,询问学生是否愿意做他的向导二、明确目标、初识教材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简单浏览教材三、合作探究、走进历史(一)明清皇宫——北京之行第一站1.询问大家是否知道为什么布鲁斯想要参观故宫?2.准备导游词:观看视频,整合书上信息,思考该如何介绍,展示导游词说法。
3.我做小导游:根据故宫平面示意图介绍4.故宫知识我知道:解答布鲁斯和其他游客在一些故宫象征意义上的疑问。
(2021春季版)《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

第18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明清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
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绘图的能力。
2.多方面、多角度了解长城。
过程与方法:1.多媒体展示有关故宫、长城的资料、图片、照片,让学生对故宫、长城有形象具体的了解,感受到明清文化的精华和魅力。
2.通过阅读课文,勾画故宫的平面图,认识故宫的布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故宫和长城在建筑史上的地位,这些建筑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2.通过对长城的学习,感受先民的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体会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凝聚力等精神的象征。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故宫和长城,并通过学习,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难点:如何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的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搜集、整理图片、照片、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故宫和长城的图片、歌曲、资料等。
学法引导: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媒体播放歌曲?北京欢送你?,在歌声中师激情导入:大家知道,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你去过北京吗?教师带着许久以来的渴盼终于在去年暑假游览了北京,并且拍了一些照片,同学们想看吗?师展示照片,并请同学们认一认:照片上的风景你认识吗?〔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塔、故宫、中央电视塔、鸟巢、水立方、长城……〕师:看到这儿,我想,很多同学的心已不再平静了,是啊,北京有着太多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先去北京的故宫和长城“神游一番〞。
二. 学习新课〔一〕明清皇宫——故宫1.位置师:故宫,顾名思义,就是昔日的皇家宫殿。
旧称紫禁城。
找一找指导生看?历史地图册?35页?明朝北京城?找出位置。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案北师大版

1.北京的历史 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性的首都是在什么时候?
以后,明清两代皇帝又对北京城不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终于形成了一座气势恢弘的北京城。
2.明清北京城的布局 明朝的北京城分为京城和外城两大部分。
请同学们看看明北京城像个什么呢?(学生回答:帽子)所以老北京也叫“帽子城”。
京城又叫内城,又分为内外三层:宫城、皇城、京城。宫城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紫禁城。宫城外面是皇城,其正门为雄伟壮丽的天安门(明称承天门)。皇城的范围包括了紫禁城、太液池、景山。请同学们想一想,太液池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就是今天的北海和中南海)
2.长城的作用那这些绵延不断的城墙在古代到底起到一些什么作用,以至于从春秋战国一直修到了明朝灭亡。
板书设计
一、明清皇宫
二、雄伟的长城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
皇城外围就是京城。京城内店铺林立,为富贵之家的聚居之地。四面共有9座城门,请同学们对照手中的新版北京市交通图,根据今天的地名来猜想当时这9座城门的名字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抢答。
这九个门的名字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依次在图上显示)
在明清两代,九门的走法也是有讲究的,例如正阳门是京城的正门,所以走皇辇宫车;皇家派兵打仗,出兵时要走德胜门,归朝时要走安定门,就是为了图个吉利;还有皇家用的水,是专门从西郊玉泉山拉来的泉水,每天傍晚,皇家的运水车都要吱吱呀呀地进到西直门,这是专门为它开的门。其它几个门又都有什么作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考证一下,说不定你会意外地发现一些更有意思的东西呢。
二、雄伟的长城 1.长城的历史:
在这些修筑长城的朝代中,都有哪些朝代曾经大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学生:秦、西汉、明。
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案

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案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一、学习目标以长城、北京故宫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故宫和长城,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难点: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的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三、课堂学习课前准备:.明成祖把都城从迁到北京,在元的基础上大规模地扩建新的北京城。
.为了防范骑兵南下骚扰,明朝在历代基础上,花了二百多年埋单修筑长城。
.明长城东起西到,全长六千多公里,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
一.学习过程明清皇宫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你能说出故宫的布局有什么特点?故宫建筑的色彩一律用红墙黄瓦,这有什么象征意义?故宫的许多建筑数字几乎都和“九”有关,如台阶的级数、门钉的数目等,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故宫许多建筑的名称都含“仁、和、中、安”等字?雄伟的长城你知道中国古代哪些朝代修过长城吗?忆一忆,找一找,完成表格。
名称修筑目的起止点秦长城东起:西至:明长城东起:西至:长城的修筑起了什么作用?二.巩固练习单项选择题.下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是①敦煌莫高窟②都江堰③故宫④长城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A.沈阳故宫B.北京故宫c.万里长城D.避暑山庄.我们现在所看到长城多为A.秦长城B.汉长城c.明长城D.滇长城.明长城的起止点是A.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B.东起鸭绿江,西至居庸关c.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D.东起辽东。
西至嘉峪关试一试:阅读教材勾画出北京城的平面示意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余庆县松烟中学学情分析:故宫和长城是我国保存较好的两座文化遗址,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多数学生都听说过,但是课前经过调查,去过北京的学生没有,因此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采用学生收集北京和长城的图片和相关的知识材料、阅读课文、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图片观察、小组交流、课件辅助、畅谈感悟突破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清北京城和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绘图的能力。
2.了解长城的建造、作用以及起止点,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故宫和长城的资料、图片,认识故宫建筑形式的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
还通过观看视频加深印象和感悟。
2.展示和收集有关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感悟长城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2. 通过对长城的学习,感受先民的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体会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凝聚力等精神的象征。
3、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知道故宫和长城,并通过学习,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的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视频资料,并自制历史课件;学生准备:课前从教科书、网络、课外书籍及影视作品中搜集相关资料。
教具:教师自制的课件教材配备的图片剪辑的故宫长城影像教学思路:通过谈话导入课题,然后设计“故宫一日游”和“不到长城非好汉体验游”两个活动,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把要了解的明清北京城和皇宫及长城的相关知识介绍给大家,并在导的过程中质疑并解决疑问。
学生展示收集的图片,丰富大家的视野,也培养他们的识图和利用图片进行了表达的能力。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案

亳州十二中学教学案主备人:李永波合备人:日期姓名班级七学科历史教学内容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材分析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在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同时,经济和科技文化也取得很大成就。
教材分别介绍了故宫和长城这两大建筑。
学情分析对本课内容,学生熟悉建筑,但从这两大建筑物上感受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是需要教师点播的。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反思了解明清皇宫认识故宫的雄伟与庄严,布局严谨、和谐教学过程:一、雄伟的紫禁城1、紫禁城的规模2、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色彩金碧辉煌,“前朝后寝”。
整个布局沿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
“黄瓦”、红墙象征意义?1 . 故宫建筑的色彩一律用红墙黄瓦,有什么象征意义吗?2 . 故宫的许多建筑数字几乎都和九有关,如台阶的级数、门钉的数目等,这是为什么?3 . 为什么故宫许多建筑的名称都“仁、和、中、安”等字?故宫的许多建筑数字几乎都和九有关,如台阶的级数、门钉的数目、神兽的数目等,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故宫许多建筑的名称都有“仁、和、中、安”等字?二、长城1.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读书,看ppt图片,了解故宫体会故宫的雄伟与庄严知道长城的起止地点感悟故宫和长城所折射出的意义2.历史上长城有什么作用?3.长城精神是什么?明长城 vs 秦长城1.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
2.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建筑成就:明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长城的作用1.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
2.经济上: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
3.政治上: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4.象征意义: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巩固小结练习、布置作业看ppt长城图片,思考长城的作用及折射出的意义拓展延伸课外找资料,了解明长城的资料,并与秦长城对比,看你能悟出点什么检测小结1、故宫的建筑特点。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教案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程标准〕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制造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明清北京城和皇宫的了解,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培养学生从材料中猎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绘图的能力。
了解长城的建筑、结构、作用以及起止点,掌握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故宫和长城的资料、图片,认识故宫建筑形式的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
展示和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感想长城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
通过勾画北京城的平面图,认识其布局的特点。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制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对长城的学习,感受先民的伟大的气概和坚强的精神,体会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凝聚力等精神的象征。
通过商量长城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打算〕教材分析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展和稳固时期,在专制总揽不断强化的同时,经济和科技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气概雄伟、堪称东方建筑艺术和建筑奇迹的作品,北京的故宫和长城正是其杰出的代表,凝聚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特性、本质及精华,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浓郁色彩,展示了我们大一统国家的气派,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基于教材的这一内容,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故宫和长城,难点是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和了解,如何激发学生对祖国明媚文化的自豪和崇敬之心,如何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的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学情和教法分析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依据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而定。
初一的学生注意力短暂,形象思维兴盛,抽象思维相对较弱,参与意识强,但缺少理性分析能力。
针对学生的这种特点和教材内容,确定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形象为载体,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影片、图片等,充分发挥文化课的特点,创设一种历史教学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丰富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案_6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黄冈理想学校中学部教案设计教 学 过 程关于这些城门虽然有很多故事,但是到今天它们大多已经不存在了,正象同学们看到的,它们现在大多已经仅仅只是地名了。
由这些城门所连接起来的城墙也都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但是,请同学们再看一看现在的北京地图(演示市区图城墙虽然没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二环路)并且向外辐射,直至五环路。
这也许就是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吧。
也是明清北京城永恒的魅力吧 纵贯北京全城的有一条中轴线,全长8公里,像是全城的一条脊椎。
从外城正中的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正中的正阳门,皇城正中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故宫的中心,出神武课题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1 授间 教学目标 以长城、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让学生对紫禁城与长城有形象具体的了解,从而感受到明朝文化的精髓与魅力。
教材分析 重点长城、故宫的特点 难点感受到明朝文化的魅力 课型 新授课教 学 过 程导入:今天,我们来一起上一节关于明朝历史的文化课,内容主要是关于故宫和长城。
同学们都去过故宫,也都爬过长城,面对金碧辉煌的古老宫殿,或者当你站在长城上的时候,心中会有怎样一番感受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紫禁城,登上长城,共同去领略明朝古老的文化。
一、紫禁城1.北京的历史 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性的首都是在什么时候?以后,明清两代皇帝又对北京城不断扩建,终于形成了一座气势恢弘的北京城。
2.明清北京城的布局 明朝的北京城分为京城和外城两大部分。
请同学们看看明北京城像个什么呢?(学生回答:帽子)所以老北京也叫“帽子城”。
京城又叫内城,又分为内外三层:宫城、皇城、京城。
宫城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紫禁城。
宫城外面是皇城,其正门为雄伟壮丽的天安门(明称承天门)。
皇城的范围包括了紫禁城、太液池、景山。
请同学们想一想,太液池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就是今天的北海和中南海)皇城外围就是京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以长城、北京故宫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材分析
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在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同时,经济和科技文化也取得很大成就。
北京故宫代表了我国古代宫殿建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明长城的修筑,其规模和质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被誉为世界一大奇迹。
这两大建筑都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三、学情分析
故宫和长城是我国保存较好的两座文化遗址,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学生都听过甚至有一些
学生去过,对它们比较熟悉,容易激起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清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
知道长城的起止点,训练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能力。
过程与方法:积极收集有关故宫、长城的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学习,认识到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
严,布局严谨、和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故宫、长城的学习,认识到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
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五、、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故宫和长城,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难点:如何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六、教学理念与思路
通过对故宫、长城的学习,认识到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七、课前准备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分为 4 个协作学习小组。
2、课文内容分解为4 部分学习任务,让每个小组根据抽到的内容进行准备:
①介绍故宫的营建历史及建筑特点。
②讲解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③讲解长城的修建历史和作用。
④介绍长城著名的景点,并谈谈怎么看长城旅游开发。
3、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影视、图片、文字、门票、邮票资料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解说词,
制作课件等。
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任务中来,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从中树立他们的学
习自信心。
4、教师与学生共同商定评分标准: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大家熟悉的歌曲MTV《爱我中华》先声夺人,渲染气氛,创设历史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歌声
中体会到,有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的伟大气魄,调动学生的情感。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统一多民族的中国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问题,并适当地联系实际。
通过这个教学情景的设计,激趣设疑,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为上好本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授:
㈠跟着导游逛北京
用虚拟游北京故宫的形式,由小组代表充当导游先后上台就课前抽到的内容进行讲解,并通过课件或网络展示资料,时间控制在3—4 分钟之内。
第一小组:①着重介绍故宫营建的时间、过程、建立者以及历史地位和建筑特点;②展示的资料有源于网络的故宫平面图、故宫全景图、故宫内景图、朱棣的画像等。
第二小组:①着重介绍故宫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介绍过程中注意这三大殿的建筑特色、功能,如太和殿的殿名的意思,殿内的大柱子,皇帝的宝座,保和殿后的云龙大石雕、金砖的来历等。
②展示的资料有三大殿的内外景,铜龟、铜鹤等。
(二)问题与活动导学
由学生独立自学和合作学习,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合作学习走长城:利用地图,小组合作学习。
寻找长城的东西起止点,并沿着长城路线由东向西讨论寻找长城几个重要的关口和途经的省市和地区,与地理学科的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
2•不登长城非好汉:看图片、登长城、讲故事。
学生自拟长城四季的描写,游览长城四季的风采,讲
述长城的故事传说,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又联系了语文学科的学习。
3•万里长城永不倒:学生观察长城结构的有关图片,合作学习。
讨论长城从古至今
的历史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讨,亲身经历学习探究的过程。
这样,既加深了学习的印象,巩固了所学的重点知识,教学效果也不言而喻。
这个教学情景的设计旨在通过学习过程,
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我心中的万里长城:展示我心中的万里长城”创作绘画,学生介绍创作思想,培养审美能力。
从中渗透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辩论坛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小组自由发言,看哪一个小组收集的资料齐全,能运用史料支
持自己的观点,并准确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提出以下问题:1、以前的朝代大都有修建长城,而清朝为什么不修建?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
象征?
2、为什么说故宫体现了明清大一统气派?
通过小组辩论,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史为鉴,掌握历史概念。
评价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
2、学生评委公布评判结果。
(四)探究历史、创新学习,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
讲一讲“不到长城非好汉”,请学生讲一个关于“长城”的小故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探一探探究故宫、长城的建筑奥妙和有关传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九、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 我们不仅知道了故宫和长城, 劳、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我们祖国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十、反馈练习: 1、选择:明朝修建长城是为了( A 抵御蒙古骑兵南下侵扰 C 组织清兵入关 2、列举:历史上有哪些朝代修过长城? 3 、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异同? 十一、 教学反思: 让学生课前主动查找有关资料, 发挥文化史课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视觉和听
觉,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还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 ) B 弘扬中国五千年文化 D 避免便民滋扰生事,使闭关锁国的反映 在课堂上播放有关故宫和长城的资料片,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