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
《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整理(超全)(K12教育文档)

《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整理(超全)(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整理(超全)(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整理(超全)(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高三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知识清单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一、焓变、反应热要点一:反应热(焓变)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描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为ΔH,单位为kJ/mol,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吸热反应的ΔH为“+"。
特别提醒:(1)描述此概念时,无论是用“反应热”、“焓变”或“ ΔH”表示,其后所用的数值必须带“+"或“—”。
(2)单位是kJ/mol,而不是kJ,热量的单位是kJ。
(3)在比较大小时,所带“+"“—”符号均参入比较。
要点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的ΔH为“-"或ΔH<0 ;吸热反应的ΔH为“+”或ΔH >0∆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H=E(反应物的键能)- E(生成物的键能)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①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②吸热反应: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3.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4.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如C(石墨,s) C(金刚石,s)△H3= +1。
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 探究电解原理
(阅读)课本P12,电解、电解池 (引导学生归纳) 1、电解的概念和电解池的概念及组成。 2、阴、阳极的判断及阴、阳极发生的半反应。写出电极反应 式及总反应式
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氯化铜溶液和氯化钠溶液电解体系的分析,使学生了 解电解的概念、电解池形成的基本条件,能正确判断电解池的 阴极和阳极,能结合离子的放电顺序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 解化学方程式; ②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 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利用氧化还原理论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推理,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 能力,以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关化学史、化学实验,体会化学的魅力,激发探究欲望。 在实验探究、交流研讨过程中,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和合作品质 得到有效提高。
总反应式:2NaCl+2H2O=2NaOH+H2↑+Cl2↑
氯化铜溶液(Cu2+、H+ 、 Cl-、OH-) 阴极:Cu2++2e-=Cu 阳极:2Cl-- 2e- = Cl2↑ 总反应式:CuCl2=Cu+Cl2↑
从微观层面更深入解释电解原理,分散难点,将电解 原理进行及时巩固,
教学程序
1 探究电解原理 2 探究离子放电顺序 3 知识巩固 学以致用 4 小结 5 作业(知识提升)
鲁科版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电解
教材分析 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程序设计
【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1

反
应热
3.单位:J/mol或kJ/mol
燃烧热: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
4.分类: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焓变
2.表达式:△H=H(反应产物)-H(反意义:表明了物质变化情况,表明了化学反
应中的焓变书写注意事项5.1)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焓变焓变2)由生成反应的焓变计算化学反应的
焓变的
计算3)利用化学键的键能求焓变
中和热: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
反应而生成1mol水时所产生的反应热
5.测定:(1)仪器:量热计
(2)表达式:Q=-C(T2-T1)
或Q=-Cm(T2-T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焓: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符号H单位:kJ/mol或J/mol
1.定义: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典例精析】
例1.已知25℃、101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①C(石墨)+O2(g)==CO2(g)ΔH=-393.51kJ/mol、②C(金刚石)+O2(g)==CO2(g)ΔH=-395.41kJ/mol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焓及焓变
鲁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三节《沉淀溶解平衡》

第3节 沉淀溶解平衡 知识与技能:1. 知道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并能结合实例进行描述;2. 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能写出溶度积的表达式,知道溶度积常数(溶度积)的含义,知道溶度积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可以反映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3. 能够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的溶解、生成与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够对相关实验的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利用栏目和补充实例展开讨论,从而激发兴趣,在“观察思考”先演示在解释现象,更深层次的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概念。
从前面所学分析平衡问题的思路出发,遵循规律进而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起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溶度积常数的含义,沉淀的溶解、生成和转化的本质 教学难点:沉淀的转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引入】已知牙齿表面有一层坚硬的牙釉质羟基磷酸钙[ Ca 5(PO 4)3(OH)],它对牙齿起到保护作用。
使用含氟牙膏能生成更难溶且耐酸的氟磷酸钙[Ca 5(PO 4)3F]覆盖在牙齿表面,抵抗H+的侵袭 。
另外溶洞的形成是石灰石岩层在经历了数万年的岁月侵蚀之后形成的。
它是难溶性的CaCO 3与溶洞中的CO 2以及地下水作用生成了可溶性的Ca(HCO 3)2,后Ca(HCO 3)2在受压或地壳运动产生的热量的作用下又分解成CaCO 3、CO 2和H 2O,这些变化都与难溶电解质的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有关,即与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有关。
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是绝对的,不溶是相对的。
【说明】【教师】下面我们来看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沉淀的相关知识 【板书】一、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探究实验】(1)将少量的PbI 2固体加到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一段时间。
【分析】PbI 2(s) Pb 2+(aq) + 2I -(aq),溶解就是固体变成水溶液中离子的过程。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课件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mol-1或kJ· mol-1 。 (2)单位: J·
第1课时
[归纳总结] (1)反应热描述的是化学反应前后的热量变化, 任何化学反应 都有反应热。 (2)对于一个给定的化学反应, 反应热与反应物的 物质的量 、 状态 及 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 有关。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 B )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
第1课时
探究点二 反应热的测定 1.反应热的数据可以运用理论计算求得,也可以通过实验测 得。测定反应热的仪器——量热计如下图所示。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 使反应充分进行,体系的温度均匀 保温作用 反应容器
-1(或Q= 16.72( T - T )kJ· mol 2 1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为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0.418 T2 T1 0.025
kJ· mol-1
。
第1课时
[归纳总结]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步骤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第1课时
[活学活用] 2.50 mL 1.0 mol· L 1 盐酸跟 50 mL 1.1 mol· L 1 氢氧化钠溶液
第1课时
[活学活用]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B.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 C.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 大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加热等)才能发生
解析 反应开始时需加热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 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放热或吸热,反应是放热还是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课后习题 1.1.1

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化学反应的焓变A组1.“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
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会制冷。
该化学物质是( )A.氯化钠B.固体硝酸铵C.生石灰D.蔗糖解析: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会制冷,说明该物质溶解时吸热。
B项中的物质溶解吸热,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B2.在下列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是( )A.2H2+O22H2OB.CaCO3CaO+CO2↑C.CaO+CO2CaCO3D.C2H5OH+3O22CO2+3H2O解析: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A、C、D项是放热反应,B项是吸热反应。
答案:B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B.破坏反应产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时,反应为吸热反应C.反应产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时,反应吸热,ΔH>0D.ΔH的大小与反应物物质的量的多少无关解析:化学反应过程中,在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还伴随有能量变化;因为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破坏化学键吸收能量,故破坏反应产物全部化学键所需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时,反应放出热量;ΔH的大小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状态、反应所处的状态及物质的量的多少等有关,D项错误。
答案:C4.9月8日上午11时22分,由国防科技大学自主设计与研制的“天拓二号”视频微卫星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遥二十八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与我国“遥感卫星二十一号”一同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卫星发射中涉及许多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热既包括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又包括吸热反应吸收的热量B.化学反应可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C.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多少与反应物的量有关D.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是以热能形式表现出来的解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主要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但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电能等。
化学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_教师教学用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教师教学用书说明目录绪言说明教学建议教学资源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章说明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二节燃烧热能源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教学资源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本章介绍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学资源1教学资源2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本章说明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资源第四章电化学基础本章说明第一节原电池第二节化学电源第三节电解池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化学反应原理》教师参考书说明本书是根据中华人民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容和要求编写的,供高中化学教师参考。
根据课程标准,《化学反应原理》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容,并要求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 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2.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 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4. 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化学反应原理》课程共36课时,各章的课时分配建议如下:绪论1课时第一章6课时第二章11课时第三章10课时第四章6课时复习2课时本书按章编排,每章分为“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部分。
“本章说明”包括教学目标、容分析和课时分配建议等。
教学目标反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的教学目的要求。
容分析主要说明本章教材的容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教材的特点。
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 探究电解原理
(阅读)课本P12,电解、电解池 (引导学生归纳) 1、电解的概念和电解池的概念及组成。 2、阴、阳极的判断及阴、阳极发生的半反应。写出电极反应 式及总反应式
教学程序 第二环节 探究离子放电顺序
(阅读探究)课本P14资料在线:离子放电顺序
用实验结论和预测的认知冲突,提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带着探究目的阅读。
(学生归纳)1、离子阴、阳离子放电顺序及原因。 放电顺序: 阴极:阳离子得电子顺序: Ag+>Hg2+> Fe3+>Cu2+> H+(酸)>Pb2+>Sn2+>Fe>Mg2+>Na + >Ca2+> K + 阳极:阴离子失电子顺序: Cu>Hg >Ag>S2->I->Br->Cl->OH->( NO3-、SO42- 等含氧酸根)
以化学史为契机, 感悟化学的魅力。
及时巩固电解原理,并渗透可利用电解原理冶炼金属。
教学教程学序程第序二第环二节环探节究探离究子离放子电放顺电序顺序
(设疑)若电解氯化钠溶液是否产生一样的结果? (演示)以石墨为电极材料,电解食盐水,并检验产物。
NaCl溶液
变“要我接受”为 “我要验证”,学生 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从学生熟悉的解释出发建立探究氛围。
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 探究电解原理
(学生分组实验)以石墨为电极材料,给CuCl2溶液通电, 并用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牟平一中高二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练习1. 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 + B2(g)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 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ABB. 容器内的压强不随时间变化C. 单位时间生成2n mol的AB同时生成n mol的B2D. 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B22.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1)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2)单位时间内amol A生成,同时生成3amol B;(3)A、B、C的浓度不再变化;(4)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5)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6)单位时间消耗amol A,同时生成3amol B;(7)A 、B、C的分子数目比为1:3:2。
A (2)(4)(5). B.(2)(7) C. (1)(3)(4) D.(5)(6)(7)3.已知:xA(g)+yB(g ) zC(g);△H=a。
将x molA和y molB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在不同温度(T1>T2)及压强(P1>P2)下,C的物质的量n(C)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x+y=z;a>0 B.x+y>z;a<0C.x+y<z;a<0 D.x+y<z;a>04. 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mA(g)+nB(s) 3C(g)达到平衡时,测得C(A)为0.5 mol/L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容积增大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测得C(A)为0.3 mol/L,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混合气体密度一定减小 B.平衡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化学计量数:m+n<3 D.物质C的体积分数减小了5. 可以判断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是()A.正、逆反应速率的改变 B.加入催化剂C.增大压强 D.反应转化率的改变6.可逆反应aX(g)+bY(g)cZ(g)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内达到平衡后,t0时改变某一外界条件,化学反应速率(v)—时间(t)图象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a+b=c,则t0时只能是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B.若a+b=c,则t0时只能是加入催化剂C.若a+b≠c,则t0时只能是加入催化剂D.若a+b≠c,则t0时只能是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7.反应A2(g)+2B2(g)2AB2(g)的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加,逆反应速率减小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8.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已别为0.1mol/L、0.3mol/L、0.2mol/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A. Z为0.3mol/LB. Y2为0.4mol/L C. X2为0.2mol/L D、Z为0.4mol/L 9.在一定温度下将1mol CO和3mol水蒸气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CO2为0.75mol,再通入6mol水蒸气,达到新的平衡后,CO2和H2的物质的量之和为A.. 1.2mol B .1.5mol C. 1.8mol D . 2.5mol10.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SO2+O22SO3,下列叙述能够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 容器中SO2、O2、SO3共存B. SO2与SO3的浓度相等C. 容器中SO2、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D. 反应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11. 一定条件下的反应:PCl5(g)PCl3(g)+Cl2(g)(正反应吸热)达到平衡后,下列情况使PCl5分解率降低的是A. 温度、体积不变,充入氩气B. 体积不变,对体系加热C. 温度、体积不变,充入氯气D. 温度不变,增大容器体积CO g H O g CO g H g()()()()++222X g Y g Z g222()()()+A gB gC g()()()+32桑水桑水12. 下图为可逆反应A(g)+2B(g)n C(g)(正反应放热)生成物C 的浓度随压强变化并建立平衡的关系图,则n 值与压强p 1、p 2的关系正确的是A. p 2>p 1 n <3B. p 2>p 1 n >3C. p 1>p 2,n <3D. p 1>p 2,n >313. 一定温度下,浓度均为1mol ·L -1的A 2和B 2两种气体,在密闭容器内反应生成气体C ,反应达平衡后,测得:c (A 2)=0.58 mol ·L -1,c (B 2)=0.16 mol ·L -1,c (C)=0.84 mol ·L -1,则该反应的正确表达式为A. 2A 2+B 22A 2BB. A 2+B 22ABC. A 2+B 2A 2B 2D. A 2+2B 22AB 214.可逆反应A B s C +()达到平衡后,无论加压或降温。
B 的转化率都增大,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气体A. A 为固体,C 为气体,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 A 为气体,C 为固体,正反应为放热反应C. A 为气体,C 为固体,正反应为吸热反应D. A 、C 均为气体,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15. 对于反应2SO 2+O 2 2SO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2体积SO 2和足量O 2反应,必定生成2体积SO 3B. 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平衡必定向右移动C. 平衡时,SO 2消耗速度必定等于O 2的生成速率D. 平衡时,SO 2浓度必定等于O 2浓度的两倍 16. 反应:L(s)+a G(g)b R(g)达到平衡,温度和压强对该反应的影响如右图所示,图中:压强p 1>p 2,x 轴表示温度,y 轴表示平 衡混合气体中G 的体积分数。
据此可判断A. 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B. 上述反应是吸热反应C. a >bD. 无法确定a 、b 的大小17.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
在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若缩小容器的体积,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A. 一定增大B. 一定减小C. 一定不变 D . 不能确定18、在一定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30mLCO 和20mL 水蒸气使其反应,当CO+H 2O(g)CO 2+H 2达到平衡时,CO 的体积分数为40%,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平衡后水蒸气的体积分数与H 2相等 B 、平衡后水的转化率为50%C 、平衡后CO 体积与CO 2相等D 、平衡后CO 2的体积分数为20%19.一定条件下,将SO 2和O 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SO 2(g)+O 2(g)2SO 3(g)(正反应放热)反应过程中SO 2、O 2、SO 3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降低温度,SO 2的转化率_________,化学反应速度___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是_________。
(3)反应进行至20 min 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用文字表达)。
10 min 到15 min 的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填写编号)。
a. 加了催化剂b. 缩小容器体积320、现有反应:m A(g)+n B(g)p C(g),达到平衡后,当升高温度时,B的转化率变大;当减小压强时,混合体系中C 的质量分数也减小,则:(1)该反应的逆反应为_________热反应,且m +n _________p (填“>”“=”“<”)。
(2)减压时,A 的质量分数___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 (3)若加入B(体积不变),则A 的转化率_________,B 的转化率_________。
(4)若升高温度,则平衡时B 、C 的浓度之比将_________。
(5)若加入催化剂,平衡时气体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_________。
(6)若B 是有色物质,A 、C 均无色,则加入C(体积不变)时混合物颜色_______,而维持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氖气时,混合物颜色_______(填“变深”“变浅”或“不变”)。
21.已知可逆反应CO + H 2O(g)CO 2 + H 2,达到平衡时, (1)830K 时,若起始时:c (CO) = 2 mol/L ,c (H 2O) = 3 mol/L ,平衡时CO 的转化率为60%,水蒸气的转化率为 ;K 值为 。
(2)830K ,若只将起始时c (H 2O)改为6 mol/L ,则水蒸气的转化率为 。
(3)若830K 时,起始浓度c (CO) = a mol/L ,c (H 2O) = b mol/L ,H 2的平衡浓度c (H 2) = c mol/L , ①a 、b 、c 之间的关系式是 ②当a = b 时,a = c 。
22.CuCl 2溶液有时呈黄色,有时呈绿色或蓝色,这是因为CuCl 2的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uCl 2(H 2O)4]2++ 4Cl -[CuCl 4]2-+ 4H 2O 。
蓝色 黄色现欲使溶液由黄色变为绿色或蓝色,请写出两种可采用的方法。
题号1 2 3456789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21C浓度/m ol L -1p p .12xyp p O (C))B (c c 0.200.10SO SO232O 时间/mi n物质的量/mo l2M g N g R s Z g ()()()()++23.在密闭容器中,将0.020 mol·L-1CO和0.020 mol·L-1H2O(g)混合加热到773K时,达到下列平衡CO(g)+H2O(g) CO2(g)+H2(g),已知该反应的K C=9,求CO的平衡浓度和转化率。
牟平一中高二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针对练习答案19\(1) 增大减小(2)15~20分钟 25~30分钟(3)增加O2的浓度 ab20、(1)放 >(2)增大(3)增大减小(4)减小(5)不变(6)变深变浅21、(1)40% 1(2)25%(3)ab=(a+b)c 2.22、加硝酸银加水23、0.005mol/l 75%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