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震区应变释放速率分析
中国台湾地区地震sPn震相分析及其震源深度计算

C
0 引言
震 源 深度是 地 震 学 中最 基 本 的参 数 之 一 , 的 准 它 确 测定 关 系到对 震 源 过 程 、 断层 构 造 、 幔 结 构 、 力 壳 应 场作用 、 块 运 动 等 一 系 列 重 要 问 题 的 正 确 认 识 ¨ 。 板 测 定震 源深 度 的方 法 很 多 , 中利 用 深 度 震 相 是 较 为 其 精 确可 靠 的方法 之一 。 中 国台湾地 区地质结 构 复杂 , 震活 跃 , 地 为地 震 多 发地区, 目前 福 建地 震 台网 ( 以下 简 称 为 福建 台 网 ) 对 台湾地震 常用 的定位 方 法 为 单 纯 型 定 位 法 , 对 比发 经 现使 用该 方法 所 测定 的地 震震 源 深度 与 台湾气 象厅 测 定 的结 果 有 一 定 偏 差 。 因 此 , 析 了解 该 地 区 地 震 分 sn震 相特 征进 而 精确 计算 该 区域 地 震震 源 深度 是 十 P 分有 意义 的 。本文 应 用 P n震 相 对 齐 的方 法 对 福 建 台 网记 录 台 湾地 震 的 资 料进 行 sn震 相 分 析 , 步 了解 P 初 该 地 区地震 sn震 相 的 一些 特 征 , 用 华 南 近 震 走 时 P 并 表 的速度模 型 测算 其震 源 深度 。
收 稿 日期 :0 00 —0 修 回 日期 :0 00 -5 2 1-82 ; 2 1-92 基 金 项 目 : 震 科 学 联 合 基 金 项 目 (0 0 4 部 分 内 容 地 16 9 )
由() : 2得
s 西 : .i i n s n 。 () 3
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余震区——嘉义地区地震的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变化的研究

方 向 一 致 , 明该 区 的各 向异 性 受 区 域 构 造 应 力 场 控 制 ; 据 剪 切 波 分 裂 参 数 — — 快 剪 切 波 偏 振 方 向 和 慢 剪 切 波 表 根 时 间 延 迟 随 时 间 的 变 化 , 们 认 为 , 震 期 慢 剪 切 波 时 间延 迟 的快 速 下 降 和 快 剪 切 波 偏 振 方 向 9。 跃 事 件 的频 繁 我 临 o跳
Z HENG u F n 一 。CHEN Ch o Hu 。ZHANG h n He Xi. e a. i C u .
1Istt o e h s s h a如 n aeA m n t t n ei 0 0 1 hn n i e fG o yi ,C i tu p c n 蛔u k d i s a o .B in 10 8 ,C a ir i jg i 2 I t u S i o g ,N i a C u g C e g U i r y,C i i 2 0 ,T ia ,C i n i t o e m l y ao l h n hn n e i s t ef s o t n vs t ha 12 aw n hn y6 a 3 S l Rsa hC nrfrOl n a e u e ,Mi s yo 打 曲 e r et o ia d G s s r s ec e Roc nt f ir a R o r s ei 0 0 4 hn d s c n e u e ,B i g 10 3 ,C / j n a
u e od h e -o r esrs—oe a trs a c ftmp r rs imi aito so oaiain dr cin d s d t ot en a su c te sfr c s e e r h o e oa p e es e v rain fp lrzto ie t sa r l o n t ea si e l 2 mo tsb fr 9 9 i me d ly n n a y2 n eoe 1 9 r h L6. d M E6. a tq k si h h a ia e h e atrh e 4 a 0 e rh ua e nt e C iy a,t fe s o k n r
从台东纵谷到闽粤沿海的地震活动变化特征及其构造应力场

从台东纵谷到闽粤沿海的地震活动变化特征及其构造应力场关于台东纵谷到闽粤沿海的地震活动变化特征及其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是岩石圈构造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台湾海峡是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研究它的地震活动变化和构造应力场是理解台湾地区构造活动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台东纵谷到闽粤沿海地区的地震活动变化特征及其构造应力场的发育状况进行综述,探讨它们与地形变化之间的关系。
台湾海峡及其附近海域是台湾北部盆地地壳拉张期构造发育最为明显的部位,地震活动如火山活动一样,分布在台湾海峡以东及菲律宾海峡以西的纵向轴线上,呈现出纵谷-低山起伏的地震活动带状分布,这些地区的应力场是复杂的,表明台湾海峡和其附近海域经历了多次大尺度的构造活动演化的历史。
从台东纵谷到闽粤沿海的地震活动具有若干明显的特征,如台湾海峡深处存在着深度上起伏较大的地震活动发生处,而台湾海峡双岸有较为散布的较浅层深度的大地震发生处;闽粤沿海的地震活动变化较小,深度大地震发生处较少;台东纵谷、壽豐溪等区域的深度和活动较轻的地震发生处比较多,而太平山、安定阁等地区的活动程度和深度较深的地震发生处较少。
台湾海峡以及其附近海域构造应力场明显复杂,具有明显的拉张、剪切及旋转(黄正男等,1996)。
台东纵谷以降,拉张主导,而台湾海峡以南已出现明显的剪切应力场(陳裕英等,1998),中央具有一定的白垩系岩石剪切应力场;地壳拉张的叠加作用,使壽豐溪及太平山地区的地震活动發生了明显的变化,它们具有若干较深的地震发生处,而安定阁杉林冈、南沙礁等地方也比较敏感,出现较多的深度地震发生时的应力场特征。
本文研究的台东纵谷到闽粤沿海的地震活动变化特征及其构造应力场,地震活动带状分布以及复杂的构造应力场特征,显示出地壳拉张对台东纵谷到闽粤沿海之间的大地构造构成了重要的作用。
台湾海峡深处拉张场出现起伏,而两岸和壽豐溪及太平山等地区更多受剪切应力场的影响。
而地震活动分布特征表明,台湾海峡附近海域受到了明显的构造作用,石林山到闽粤沿海海域的地形和地震活动的变化是中心对称的,这一结果可以作为今后相关地质研究的基础。
中国台湾都会区基桩耐震性能分析初探

第 1期
张德 文 等 中 国 台 湾都 会 区基 桩 耐 震 性 能分 析 初 探
损失检核与分析 ( ) Dv 选择性分析
~
性 能 目标 指 标 值 的 制 订
符合性能 E
、 、 、 ,
/
密集 的主要 都会 区 为主 , 括 台北 、 中 、 包 台 高雄 3地
和位 于东岸 的宜 兰 , 震 测 站 记 录 的选 择则 以各 地 地 区地 震型 态较 为相 似 者为 主要 考 虑 , 以 E WE P 并 Q A
摘 要: 结构物耐震性能评估参数包括量测震 度 、 工程需求 参数 、 破坏计量 和决策 变数等 , 采机率地震 危害分 析逐项 计算各参数之年超越机率。研究采 用 E WE P程序并 配合性 能设计 理念 和 中国台湾地震 危害 曲线 以及规 范建 Q A
议 , 讨 了 中 国 台湾 都 会 区之 桩 基 耐震 性 能 。研 究 范 例 以近 年 来 中 国台 湾 地 区具 有 代 表 性 地 震 为 主 , 由 中小 、 探 藉 设
计和最大考量地震之标 的最 大加速度和各地区相似地盘构造的测 站纪录 , 推求不 同地震 等级的桩基最大 位移 和弯 矩, 并检视其破坏特性 ; 透过 大量 的参数研究和专家判断 , 桩基 的耐震性 能指针 即能制订 , 该项分析 流程可作 为其 它地工构造物耐震分析参考 。
关 键 词 :B E 基 桩 ; S A; Q A PE ; P H E WE P
E r q aeE g er gR sac e t , E R) a h u k n i ei eerhC n r P E 所建 t n n e
议 之分析 概念作 为 主要 分 析 方 法 , 特定 基 桩 作 为 以 分 析案例 , 考虑 因素 包 括影 响基 桩 变形 之 各设 计 条 件, 而地震 特性 和其 再 现周 期 等 皆 可视 为 主要 不 确
1999年台湾集集7_6级地震对大陆地区影响烈度调查及研究

袁定强、苏旭耀、郭皓等,2008,1999年台湾集集7 6级地震对大陆地区影响烈度调查及研究,中国地震,24(2),116~125。
1999年台湾集集7 6级地震对大陆地区影响烈度调查及研究袁定强 苏旭耀 郭皓 段刚福建省地震局,福州市华鸿路7号 350003摘要 本文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研究,力求给出1999年台湾集集7 6级地震波及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烈度分布情况,并利用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有限的速度记录资料,给出该震波及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峰值加速度分布的参考性结果。
研究表明,平潭、惠安、莆田、福清等地受该地震波及的影响烈度、峰值加速度是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最高的。
关键词: 集集地震 大陆地区 影响烈度 峰值加速度[文章编号]1001 4683(2008)02 116 10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7 07 02;[修定日期]2008 06 24。
[作者简介]袁定强,男,生于1944年,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科技管理、地震监测、地震活动性、历史地震等研究工作。
E mail:dqyuan@ 。
0 引言1999年9月21日1时47分在台湾南投集集镇附近发生的7 6级大地震波及福建、浙江、广东和江西等省,福建大部分地区,浙江、广东、江西等部分地区强烈有感,但至今没有一份全面地、完整地反映该大地震在大陆东南地区影响烈度分布的相关资料。
为此,我们查阅了福建、江西、广东、浙江等省地震局上报、记载的资料,以及当地当日报纸有关该震的相关报道,并有重点地向上述地区及所属的10多个设区的市级地震局及地震台进行了调查,经研究分析后,力图给出该大地震波及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烈度分布情况。
本文以上述资料为基础,参照 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 (下称 烈度表 )(时振梁等,1992),确定各地相应的烈度值,结合数量有限的数字地震台站的峰值加速度参考值,最终给出1999年台湾集集7 6级大地震波及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烈度分布图。
2006年台湾屏东7.0级地震救灾与应变分析

患外 ,地 震多 发 生 在 恒 春 和 满 州 ,其 它 地 方 较 少
有 自然 灾害发 生 。 历史 上 ,1 5 9 9年 8月 1 日 1 5 6时 5 7分 恒 春 东 南 东方 向约 7 m 的海 底 发生 芮 氏 7 1 强烈地 震 0k .级 ( 1 7 N,1 1 3 E,震 源 深 度 2 m) 2.0 2.0 0 k ,给 屏 东 县 带 来 了 空 前 的灾 害 ,其 中 又 以 满 州 乡 、恒 春 镇 、 车城 乡 、佳冬 乡造 成 的损 害最 为严 重 ( 世 楠 等 , 郑 19 ) 0 6年 l 9 9 。2 0 2月 2 6日,恒 春 又 相继 发 生 了 2 次 7 0级 地 震 ,其 中第 一 次 发 生 于 2 . 0时 2 6分 2 1 秒 ,震 中 位 于 垦 丁 地 震 站 西 南 方 向 3 . m 处 84 k ( 16 。 2 . 9 N,10 5 。 ,震 源深 度 为 4 . m,各 2 . 6 E) 4 1k 地 区 的最大震 度 见 表 1 (‘ 中央气象 局 ’ 0 7 ; ,2 0 )
杨清湖 , 叶一隆
( .屏 东 县消 防 局 防 灾 企 划课 ,中 国 台 湾 屏 东 9 0 0 1 06 ; 2 并东 科 技 大 学 土 木 工 程 系 ,中 国台 湾 屏 东 9 2 1 .『 10 )
摘要 :2 0 06年 1 2 2月 6日2 0时 2 6分和 2 0时 3 4分 ,台湾屏东县相继发生 两次芮氏规模 7 0地震 。地 震发生后 , . 屏东县立 即成立 了 “ 22 1. 6震灾” 灾害应变 中心 ,积极 开展灾 害防救 工作 。通过此次地震 的抢 救过程 ,检讨 分析 应变 中心应变机制之优缺点 ,希望今后 能为相关单 位进行重大灾害抢救时提供参考 ,并得 到更 准确 、适 用 、有效
RED-ACTReport:20190403台湾台东县5.6级地震破坏力分析

RED-ACTReport:20190403台湾台东县5.6级地震破坏力分析说明本次地震发生于4月3日09:52,本报告完成于当日11:20。
应数据提供方要求,本报告推迟至地震两周后发布。
致谢和声明感謝協助本研究相關人員。
本分析仅供科研使用,具体灾情和灾损分析应根据现场调查情况确定。
一、地震情况简介据测定,4月3日9时52分在台东县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2.95度,东经120.85度。
二、强震记录及分析20190403台湾发生5.6级地震,地震获得了1组地震动,由于地震动没有完全收集,可能还有更强的记录。
典型地震记录分析如下:STYH台站位置为北纬23.179度,东经120.781度(图1),记录到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74.26cm/s2,竖直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46.13cm/s2。
该地震动及反应谱如图2、图3所示。
图1 STYH台站位置(a) EW(b) NS(c) UD图2 STYH台站地面运动记录图3 STYH台站记录反应谱三、地震动对典型城市区域破坏能力分析利用密布强震台网在震后获取的实时地震动信息,再结合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就可以得到地震发生后不同地点的建筑破坏情况,为抗震救灾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图4为本次地震震中附近范围内台站记录分析得到的建筑震害分布示意图,图5为本次地震震中附近范围内台站记录分析得到的人员加速度感受分布示意图。
(a)采用厦门典型城市建筑模型(b)采用厦门典型乡镇建筑模型图4 不同台站地震记录破坏力分布图(建筑抗震承载力取均值)(a)采用厦门典型城市建筑模型(b)采用厦门典型乡镇建筑模型图5 不同台站地震记录人员加速度感受分布图(建筑抗震承载力取均值)四、地震动对典型单体结构破坏能力分析(1) 对典型多层框架结构破坏作用模型1:六层框架结构将STYH台站记录输入立面布置如图6(a)所示的6度、7度和8度设防的典型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得到其层间位移角包络如图6(b)所示。
921台湾集集地震灾害最严重地区的烈度评定

921台湾集集地震灾害最严重地区的烈度评定
郝敏;谢礼立;王家全
【期刊名称】《世界地震工程》
【年(卷),期】2006(22)4
【摘要】根据9.21台湾集集大地震过后南投县、台中县、台北县和苗栗县这四个主要受害地区的建筑物震害,参考不同的评定烈度标准综合确定出这四个地区的地震烈度,然后又计算出四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谱加速度、峰值谱速度以及峰值谱位移的平均值。
将这些均值分别与地震烈度进行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线性回归,发现这些地震动参数均值除峰值谱位移外都和烈度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这说明研究评定的这四个地区的地震烈度是正确合理的,可以加以推广并应用于其它地震研究工作中。
同时由于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破坏后果的物理概念,地震动参数和烈度间的良好相关性也说明地震动参数和建筑物震害有很大的关联性,能够体现对结构的潜在破坏势。
【总页数】5页(P22-26)
【关键词】震害;地震烈度;地震动参数;地震动潜在破坏势
【作者】郝敏;谢礼立;王家全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9
【相关文献】
1.921台湾集集地震的烈度等震线 [J], 郝敏;谢礼立
2.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对大陆地区影响烈度调查及研究 [J], 袁定强;苏旭耀;郭皓;段刚
3.台湾集集921地震地壳形变的简介与讨论 [J], 吴云
4.921台湾集集地震近断层强震记录的基线校正 [J], 王国权;周锡元
5.1999年台湾921集集大地震中的水利水电工程 [J], 朱伯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2
大 地 测 量 与 地球 动力 学
3 0卷
实 际上东 南沿海 及 台湾海峡 地壳形 变 的动力源不 仅
t ntnra o √ A+ t h f co li e u i e tn E= 8.
Ke r y wo ds:es c ae n T i n;sr i n r ee s ae; e id;u ci n; y a c b l n e s imi r a i a wa ta n e e g r la e r t p ro f n to d n mi aa c y
第3 0卷增刊(I)
2 0年 8月 1 0
大 地 测 量 与 地 球 动 力 学
J OUR NAL O OD S F GE E Y AND G EOD YNAMI S C
V 13 u p (I o. 0 S p . )
Au g., 01 2 0
文章 编号 :6 15 4 (0 0 S p . 17 —9 2 2 1 ) u p (I) 0 00 - 7- 0 4
个 区域发 生 地震 , 能 量 的积 累 到能 量 的释 从
放 , 是一个 逐 渐 演变 发 展 的过 程 。首 先 要有 能 量 这
的供 给来 源 , 通 常是 一 个 多种 力 的 叠加 。有 的是 这
相邻区域施受的, 比如印度板块挤压中国大陆 ; 的 有 是地 球 自身运动 所产 生 的 , 比如地 球 旋 转 速度 变 化 力; 还有 日月引力 等 。其次 , 区域 自身 的地质条 件 该
1 引 言
一
是相 对恒定 的 , 质 条件 又 足 够储 存 发 生地 震 的 弹 地 性形 变能 , 那么这 一 区域 孕 育 地 震所 需 能量 的积 累 速度 也是 相对稳定 的。这个 区域从 能量 的积 累到释 放这 个过程 可能有 个 重 复 发生 的周 期 , 准 确 地说 更 是有 自相 似性 。
能够 储存发 生地 震 的弹性形 变能等 。
2 台湾地震区应变释放速率
2 1 研 究 范 围和 资 料 的 选 取 .
选 定 的研 究 区是 台湾地 震 区 , 包括 台湾 岛周边
假设某个区域在长尺度的时期内所受作用力源
的龟山岛- 兰屿断裂和台南 、 澎湖断裂( 1 。 图 )
+
收稿 日期 :0 00 -5 2 1-32 作者 简 介 : 佩 琴 , ,9 3年 生 , 程 师 , 要从 事 地 震 监 测 预 报 工作 .E—m i:ou2 6 @ 13 cm 杨 女 17 工 主 a lts8 6 6 .o l '
震 区应 变释放速率存在约 3年的周期性湾地震 区应 变的积 累和释放呈
现 : 的 函数 关 系 。 A+
关键 词 台湾地震区; 应变释放速率; 周期; 函数关系; 动态平衡
中 图分 类号 :3 5 7 5 P 1 .2
文献标 识码 : A
, ) e m s t no n y n E r qa e d ns ai u a rv c ,og a 34 0  ̄ 1 Si ot i L g a ,at u k miirt no Fj nPoi e L ny n 6 0 0 s ao f o h A t o f i n
daa fo 1 0 t 0 9. T e r s ls s o t a hee i e odia h n e o tan e e g ee s ae b h e t r m 0 o 2 0 9 h e u t h w h t t r s p r i c l c a g f sr i n r r la e r t y tr e y y a s, rma e a o t2 e r .Th ta n e e g u lto n e e s fte e rh ua e ae n Tawa h w e r o y b b u 4 y a s e sr i n r c mu ain a d r la e o h at q k r a i i n s o y
台湾 地 震 区应 变 释 放 速 率 分 析
杨佩 琴 刘其寿 黄 晓华 郑永通 王绍然 李远兴 )
/ ) 建省地震局龙岩地震台 , 1福 龙岩
3 40 \ 600
\) 2 福建省地震局厦 门地震台 , 厦门
3 10 / 60 3
摘 要 选取台湾地震区 10-20 90 09年5 级以上地震, 对台湾地震区作应变释放速率分析。结果表明, 台湾地
\ )em s t n i e ,at r k d is ao ua r i eXa e 3 10 』 2 Si o a o Xa nE r qae mn t tno Fj nPo n ,i n 603 s ti o f m hu A i i f i r v c m
Ab t a t T es a n r l s ts f atq aeae a a e n l e o ≥5 0er q ae s r c h t i eeg r e er e r uk rai T i nw r a a zdf m rn y e a a oe h n w e y r . at uk h
ANALYS S OF TRAI ENERGY I S N RELEAS RATE E
oF EARTHOUAKE AREA N I TAI AN W
Ya g Peq n” n ii
,
Lu Qso ”, agX ah a Z e gY n t g Wa h oa ‘ n i un ig i i u Hun i u ,h n ogo ”, nS arn h o n adL axn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