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真理是什么——因果

合集下载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佛教教义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强调因果循环,即人们所做的善恶业果必有所报,而且报应是不可逃避的。

因果业报论在佛教中具有非常深刻的道德意义,对于教导人们做善行、避恶行,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道德意义的角度,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修养的影响。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人们的道德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它告诉人们,一切善恶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果报,恶行则会带来恶果。

这种因果清楚、不可逃避的规律,对于人们的道德行为起到了巨大的警示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更加审慎和慎重,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所做的每一个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

这种清晰的因果关系,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人们的道德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教导人们应该积极努力做善行,避免恶行。

因果业报论强调因果循环,告诉人们善恶行为不是一时的,而是影响整个生命的。

在修行的过程中,人们会更加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去做善事、避免恶行,培养高尚的品德。

通过不断地做善行,避开恶行,人们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修养品德,使其高尚、纯净。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于人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和品德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果业报论教导人们要善待他人,不伤害他人,因为伤害他人就是在制造恶果。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人们会更加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和伤害,以此来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行为方面,因果业报论也教导人们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帮助他人,做一些善事,因为这样做会带来好的果报。

通过人们的积极善行,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于个人修行和精神境界具有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因果业报论中,修行者努力追求清净善良的心灵状态,修福慧,以期获得善果。

在修行的过程中,因果业报论对于修行者的道德要求明确清晰,要求他们坚持善行,远离恶行,培养正信正念,修心养性,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所谓因果

所谓因果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

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

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狭义的因是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或内在原因,而缘则主要指产生结果的助因或外在的间接条件。

广义的因也包括缘。

因果是对存在和行为的互相关系尤其是前后关系的一种认识,佛教的因果理论是其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也是其人生现象理论的基础,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和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都属于佛教因果理论范围。

佛教因果律随佛教的发展,也有了不同的说法:1、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关于因果观念主要是六因、四缘、五果。

六因是在分析三世善恶果报的各种条件或作用时提出的,包括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和异熟因。

四缘是一切有为法产生时的因,是从一般的果的产生角度来进行分析时所作出的对因的分类,包括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

五果是因缘所生或道力所证之果,包括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和离系果。

2、大乘佛教的中观派从其理论的“空”观出发,否定有实在的因果关系,认为因不实在,果也不实在,从而否定了因中有果论和因中无果论,否定有真正的“生”。

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3、大乘佛教的瑜伽派从其理论的“识”出发,提出十因、四缘、五果,认为因果关系有一定的实在性,但因“识”也不是真实有,所以其因果观念与中观派也就没有实质的差别。

探源因:是主因;缘:是助缘;机:通“积”意;果:是结果。

因无缘,则不果,机不投,因不果。

因果,因机缘果之简称,时机不到,因缘不生,因不受缘,有缘无份,如此使然。

“机”之源来:木应天地因缘感召,得天之气,积阳之温,化地之水,聚土之尘,累积木几,曲直向上,执著生“机",通天会地,修木高尚,至成机会。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佛教教义中核心的概念之一,它是指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因果关系,每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都是由他们过去的业力所决定的。

业是指因果关系,它产生了一个人的因素和行为,包括言语、思想和行动,这些是人类诞生时带入的,其影响为绵延不绝。

这涵盖了广泛的行为,从生活中无意识的小动作到意识行为,都可以成为产生业力的原因。

佛教的因果业报论具有重大的道德意义。

首先,它鼓励着人们进行善行,促进了行为的道德性。

佛教倡导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表示当人们行善时,会吸引更多的善缘,获得不断增长的福报,反之亦然。

因此,这种教义可以鼓励人们行善,让他们远离邪恶和不道德的行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其次,佛教因果业报论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和罪行,并为之感到羞愧。

佛教认为,当我们伤害他人时,我们会产生恶业,这些业将会回报我们。

这种认识具有重大的道德意义,它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这个意识可以激发人们的内心,使他们更加关心他人,更加谨慎自己的言行。

第三,佛教因果业报论还可以帮助人们寻求救赎和平静。

当人们做了坏事,他们内心的恶感和内疚会影响他们的精神和身体健康,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

而佛教因果业报论的概念则提供了一种寻求救赎和解脱的方式。

它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寻求善行来弥补错误,以此来减轻心理重负,重获内心的平静。

最后,佛教因果业报论还可以促进社会正义和公平。

佛教认为,所有人在面对善恶的选择时都是平等的,无论贫富、高低、圣与凡,都需承担自己的行为导致的结果,这保证了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平等性和公正性。

并且,在佛教眼中,公正和平等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这一点也可以体现在佛教因果业报论中。

总之,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非常重大。

这个教义不仅鼓励人们行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和罪行,还可以帮助人们寻求救赎和平静,促进社会正义和公平。

这些道德意义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遵守道德准则,促进了成功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发展。

如何讲解佛教因果

如何讲解佛教因果

导游应该如何讲解佛教"因果"学说!朋友们,也许大家听过佛经当中的这一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未报,时候未到”等等。

这些都是因果报应真假的最好说明。

这些就是佛教的因果了。

那么我们来谈谈什么叫因果。

佛教的因果通常指的是“原因与结果”。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由因生果,因果必然。

十界迷悟,不外是因果关系。

其实就是指的“因缘果报”佛教的困果是指三世的因果。

佛教的困果,是把困果放在相当时间段来加以认识的,就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困果。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起因和结果,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因缘果报其中的“因”有一个“大”字,说明在因缘果里因是最大的,是大哥,而缘是弟弟,而因同缘结合起来就是“果”了。

这就是说,因是绝对的东西,是不可能改变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比如我导游的出生就确定了,比如我的身体有多高,我长成什么样子,出生在什么样的家等等,如果我出生在富豪家,我可能就不会出来这么苦的带团了,如果出生在平凡的家里,我就必须出来努力挣钱。

因为这个“命”不是我选的,是上天决定的。

这就是“因”这就是绝对的,也就是“种子”就如“种瓜得瓜”一样,你种出瓜,永远不可能得出豆。

所以因是“缘”“果”“业”“报”的种子。

“缘”字左边是“纟”字部,就好象是丝一样牵缠不清,这就叫做“缘”,缘同因比较起来是“疏而弱力”的,和我们比较远,力量也比较小,所以是“相对”的,而因是“绝对”的,就比如我们导游接到一个团。

团里的客人是固定的,人数是多少,从什么地方来,你是没办法选择的,那么这个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种是团非常好,碰到一个导游好好的真诚的对客人,讲解好,服务好,征服了客人,那么这个团结果就很好。

第二种情况呢,就是这个团来到这里,没有碰到好的时间,好的导游,对导游防备心理很重,导游受了打击,就不想好好对待他们。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佛教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道德意义非常深远。

因果论认为,人所做的每一个善恶行为都会在未来得到相应的报应,这是一个自然、不可避免的过程。

因此,佛教因果业报论可以为人们提供强烈的道德规范,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塑造自己的未来。

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之一是“因果报应”,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意味着,人所做的善恶行为必然会有相应的因和果,也就是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如果一个人做了善事,那么未来必然会有好的果报,而如果一个人做了恶事,那么未来必然会遭受惩罚。

因此,佛教因果业报论鼓励人们做善事,不做恶事,以此获得美好的未来。

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之二是“业力累积”,即所有善恶行为都会在一个人的业力中累积,积累越多则因果关系就越紧密。

这意味着,人们不能依赖一时的好运,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做善事,因为每个善行都会增加他们积累的业力。

这样,即使一时遭受挫折,也能够安心度过,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尽力做了善事,未来必然会有好的结果。

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之三是“减少恶业的累积”,即减少做恶事所带来的恶果。

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有恶习,如贪婪、嫉妒或懒惰等,他可以通过培养善根,如慈悲、善良和勤奋,来减少自己积累的恶业。

这样,他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避免受到严厉的惩罚,获得更好的未来。

总之,佛教因果业报论在道德上的意义非常深远,可以为人们提供正确的道德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

通过坚持做善事,积累合适的业力,减少恶业的累积,保持清明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创造美好的未来。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一种道德伦理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人们的行为会产生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不仅仅是指生前行为的结果,也包括生死轮回。

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在于启示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人们在生活中远离罪恶,走向光明。

首先,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果报,坏的行为会带来坏的果报。

这是因为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如果我们能够养成做好事的习惯,做出善良的行为,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好的果报。

反之,如果我们常常做恶,违背良心,那么我们肯定会受到坏的果报。

这就是“因果不虚”的道理。

因此,佛教认为,做好事是人应该尽的义务,因为它能够为个人带来善果,也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其次,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所有行为都有因果,所有行为都有影响。

这种思想警示我们:我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影响我们自己的,也可能影响到别人。

佛教强调“一切众生皆苦”,即所有众生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会受到因果的影响。

如果我们做出了坏事,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

所以我们需要在行为上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尽可能地减少伤害。

这也是当今社会提倡的“善良”“正义”的核心理念。

第三,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想法也会产生因果。

因为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如果我们想念坏的事情,就很容易做出坏的行为。

如果我们想念好的事情,就更容易做出好的行为。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通过修心养性,提高自己的心态和精神,净化自己的内心,从而对外界的行为产生良好的影响。

最后,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道德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好的果报,而是为了实现自我净化和救度众生。

佛教不仅关注个人的行为和果报,也关心所有众生的痛苦和迷惘。

佛教倡导“舍己为人”,即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得利。

所以佛教强调“菩萨心肠”,倡导爱与慈悲。

这样的道德观念,可以引导我们在社会中发挥正面的作用,影响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总之,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是很深刻和广泛的。

佛教两大定律

佛教两大定律

佛教两大定律周叔迦第一章因果循环律佛教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因果循环律。

但是其他的哲学及宗教也谈因果,只是他们所谈的,但说因果而不循环。

所以他们所说的因果,只是片段的,而不能圆满究竟。

我们日见的一切事物,可以说具足三种定律。

第一:没有无因而生果的。

第二:没有有果而无因的。

第三:没有果不成因而再生果的。

譬如一颗树开花,花结成果,果一定可以再长成树,树又开花,如此循环无穷。

又如科学上热能生动,动能生电,电又可以生热,热还生动,如此也是转变相生,无穷止的。

所以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生果,果还成因,因又生果,如此循环。

佛教所说的因果是什么东西的因果呢?儒教谈因果是为善受福,为恶受祸。

所以《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教谈因果是祸福相倚,所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佛教所谈的固然也是善恶的因果,但是这不是佛教根本的意义。

佛教主要的因果循环律,是对于心理说的。

佛教总分显、密二派:显教从理人手,密教从事人手。

从理人手的主张“心理万能”“心遍一切”,可以说是唯心的。

从事人手的,主张“离事无心”“事即是心”,可以说是唯物的。

所以显教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但是心理的个体,当然是无从测知的。

事业即是心理的表现。

所以佛教所谈的,最注意在事业的因果。

在平常人以为事业做了后,不过在历史上有一个痕迹而已,那事业的本体是等于虚空而不可得的了。

俗话说:“作完算完。

”不仅身体的作为是作了算了,那口中所说的也说完便算没有了。

心里所想的更不成问题,只是等于风或影而已。

佛教不然,他说身所作的、口所说的、心所想的,都是心理的表现,虽然表现的状况不一样,同是一种事业,事业即是能力的别名。

心理既然是因果循环,这事业的功能当然是不灭的了。

不过事业的成就必须种种条件完备。

譬如走路,必须有立场、有腿,有路、有知识、有运动方能走,缺任何一件便一步也不能走。

所以佛教对于一切身、口、意三种事业总名叫作“集谛”。

谛是诚实不虚的意思。

佛门有言“因果不虚,报应不爽

佛门有言“因果不虚,报应不爽

佛门有言“因果不虚,报应不爽佛门有言“因果不虚,报应不爽”,世人对“因果”二字的看法见地,那也是各执一派,各执其说。

正信佛教的人,坚信世事皆由“因果定律”所约束。

而不信佛的人,则觉得“因果”说法神乎其神,很难用科学去解释,所以对佛教、对因果定律都持有怀疑态度,甚至不屑一顾。

那么因果是否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呢?答案是肯定的。

所谓因果,不是玄幻,更不是佛门刻意捏造出来的假象,它是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因必有果,万事绝非偶然,这是毋庸置疑的绝对真理。

就好比如说,一个人如果经常抱怨,就会因为抱怨而衍生出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导致诸事不顺,常结违缘。

可如果一个人宅心仁厚,常生欢喜心、乐观心待人接物,那么生活就鲜有苦难作祟,无论走到哪里,人间处处都是好风光。

这便是一念一因果的无上哲理。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论信不信佛,因果定律是一定要遵循的,因为它是科学。

唯有坚信因果,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少生祸端。

佛教认为,其中有四条因果一定要当心,每一条都非常准,千万别当儿戏,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01怨天尤人,烦恼就越多有一位僧人跟我说过,抱怨心是世间最致命的“毒药”。

抱怨之心,容易击垮人的意志,消磨人的热情,福气都被抱怨没了,那最后就是求福无路,报福无门了。

现实中,凡喜欢怨天尤人的人,多数是心胸狭隘,鼠目寸光之人,他们的欲望并不见得比别人小,对功名利禄也有着自己的追求,他们的能力也不见得就比别人差,甚至在某些领域更优于他人。

但是这种人却普遍难有作为,生活也很难像常人一般顺遂。

不为别的,只因为他和成功人、命好之人相比,他们缺乏一颗能够自我解脱的平常心。

就好比如说,钟爱抱怨的人对某种事物有所追求,却苦于得而不得时,他们的内心就会滋生失落和怨恨。

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不会去想办法,来扭转当下的颓势,改变当前不顺的局面,而是一昧的哀哉叹哉,任由机遇从自己的手中溜走。

等到大局已定,难有翻身之时,他们又去抱怨上天的不公,抱怨自己时运不佳,到最后事与愿违不说,还弄得自己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三、因果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星云法师发布时间:2011-3-24 22:29:10繁體版
壹·何谓因果
几千年来,存在中国人心中‘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念,维系着我们社会的道德于不坠,这种具有‘惩恶劝善’之功的法则,就是因果观。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

在佛教教义体系中,因果是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是阐明‘缘起’法则,使明白易懂的一种道理。

一切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也就是能引生果的是‘因’,由因而生的是‘果’。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结果不是从它的原因所生成,‘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将这种因果关系表现得最明显,最易为人所知的,莫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法则。

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现象莫不如此。

所以,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众生界,从天体到微尘,没有一个现象能脱离得了因果的关系。

因为,因果律是事物生灭变化的法则。

贰·外道的因果观
自古以来,无论是宗教界、思想界或学术界,对于万有的生灭现象多有探讨,对于因果关系,也各有不同的论点。

一般而言,可分为下列四类:
1.邪因邪果:主张万物是由神所创造出来的。

2.无因有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由于此果的‘因’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果的起因。

3.有因无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由于此因而结成的‘果’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因的结果。

4.无因无果:否定因果二者的存在。

这些论点在讲求因果逻辑的科学时代,已经不能解决人类心中的疑惑,因为万物既是由神来创造,神又是从那里来呢?至于其他否定因或果,或二者都否定的学说,自然更属无稽之谈了。

除此之外,在古印度的思想界,还有两种因果论:
1.因中有果论:主张因中早已具有果性。

例如:麦种能生麦子,是因为麦种中具有麦性。

反对此说的则驳斥道:麦种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阳光、雨水、肥料、人工等条件,还是无法长出麦子。

既是因中有果,应随时可生果,又何必等待因缘条件具足呢?
2.因中无果论:主张果是由许多不具果性的‘因’和合产生。

然而我们仔细想想,其中不无破绽之处。

因为既是因中无果,因果二者毫无关联,何能生果?这就好比泥中并无瓶盆瓦钵之法,按‘因中无果’之说,不应生起瓶盆瓦钵,但是事实上,却非如此。

这两种理论都将因果视为具有实在自性的物质,所以也禁不起逻辑推理的考验。

参·佛教的因果观
综观古今中外有关因果的各种理论学说,唯有佛教的因果观才能洞彻宇宙万有的实相。

佛教的因果观,源自‘缘起性空’的道理,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待缘聚又生他果,如是展转相摄,乃成森罗万象。

所以,大至一个世界,小如一个微尘,都没有实存的自性可言,而因缘不同,果报就会有所差异。

所以,因果的道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因果的相状,有如蛛网,错综复杂。

欲了解因果的脉络,我们必须从因缘的四个方面来着手:
1.有因缘与无因缘:因缘不是知识上的问题,不是靠研究讨论就能知道的,因缘的真理是要靠自己在事理上修行,在心境中证悟,才能体会出来的。

这种经由真实的修行、了悟而体会的因缘,是‘有因缘’,在这种因缘法里,你我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这就是懂得因缘。

如果只是滞留在抽象的理论上,表现在空洞的言语中,那就是‘无因缘’,是缘木求鱼了。

2.白因缘与黑因缘:因缘,有善有恶,白因缘就是善的因缘,黑因缘就是恶的因缘。

‘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知。

’一个人若不能明白生灭的终极究竟道理,对因缘只是肤浅的认知,就很容易随外界环境的变迁而随波逐流,陷溺在黑暗的、恶性的因缘里无法自拔;反过来说,如果道心坚定,信念不变,那么,所成就的因缘就会是光明的,所得的果报就是良善的。

3.内因缘与外因缘:因缘,有外在和内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缘是一般因缘,内在的因缘是价值因缘。

外在的因缘就好像在同一块田地,播下不同的种子,收成就不一样,这个种子就是价值因缘。

又如:一样的父母,养出不一样的儿女;一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程度也各有不同。

外在的一般因缘,如父母、老师,可能相同,但内在的价值因缘,如资质、心力,却是各有千秋。

所以说:因缘有内外,外缘虽然具足,而内因不同,果报自然有异。

4.正因缘和邪因缘:因缘有正、邪,有的人生病了,知道是身心失调,接受对症下药的医疗,病自然痊愈,这是‘正因缘’;有的人生病了,不能找出生病的真正原因,反而疑神疑鬼,以为是神明的惩罚,到处求神问卜,画符、吃香灰,结果病情反而加重,这就是‘邪因缘’。

很多事情的顺利或不顺利,障碍困难的多或少,有时导因于对因缘的认识不够正确。

所以,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因缘,才能趋正避邪,才有好的果报。

肆·对于因果应有的正确认识
佛教所说的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实相,不仅仅是劝人行善的说辞,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观点来解释因果,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听到因果,便斥为迷信,殊为遗憾!我们对因果应有如下的正确认识:
一、因果非宿命论
因果观并不是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一切得失成败,由命运之神掌握,努力是没有用的。

而因果的观念则认为:所有的果报,不管善恶,都是自己造作出来的。

譬如有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人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穷乡僻壤营生,日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而是因缘果报不同。

经上说:‘有衣有食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

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采花供佛前。


‘因果十来偈’说: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喑痖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从这些偈语中,可以知道,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丑陋,都是有因有果,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也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行为的结果。

由于行为能决定自己的幸与不幸,因此对于过去的不幸,也可以靠不断的努力,使它转变为幸福。

所以,因果观是肯定努力、上进、修行,是充满乐观进取的道理。

二、凡事各有因果
因果,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问,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处、信仰、道德、健康、经济等,都各有其因果关系。

譬如肚子饿了,吃饭就能解饥,吃饭是因,腹饱就是果;又如一个人勤勉不懈的工作,因此赚了很多钱,努力是因,赚钱就是果。

然而,有人对因果的认识错误,因此对信仰就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如吃素为求身体健康,拜佛为求佛祖保祐他升官发财,这都是错乱因果的谬见。

其实,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

因此,若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若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信守承诺,有智慧能力,自助而后天助。

吃素、拜佛,是信仰、道德上的因果,如果以信仰的因,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那就错乱了因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因果。

经上说:佛的境界不可思议,众生的因果业报也是不可思议,了解因果的复杂关系,也就体证了佛法的真谛。

三、果报自作自受
世间上虽说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然而法律却有漏洞,有时还会受到人情左右,因此法律未必能做到绝对的公平。

惟有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业报如影随形,谁也逃不了。

因果报应在时间上虽有现报、生报、后报等‘三时报’之分,但是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

’为善者必获福,作恶者必遭殃,造了善恶业因,不管时间久暂,只要因缘成熟,必定要受果报。

譬如一粒种子埋在泥土里,一旦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缘聚合,时机成熟,便能发芽抽枝,开花结果。

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

’又说:‘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

’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代不了。

了解果报自作自受的道理,我们就应该行善积德,切莫造下恶因,一旦尝到恶果,也就追悔莫及了!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任何思想行为,必然导致相应的结果,‘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业因,也就不会得到相应的结果。

因果报应不是权势所能左右,鬼神也无法操纵,上天更无法控制,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是吾人善恶行为的测试依据。

经上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因果法则,广植善因,必能为此生、来世带来福慧圆满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