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应该如何讲解佛教因果学说!

合集下载

无锡灵山大佛导游词

无锡灵山大佛导游词

无锡灵山大佛导游词无锡灵山大佛导游词1我们常说“洗心革面”,意思是改头换面,重新做人,在佛教不是从品性的角度来讲的。

佛经上说“心性本净,客尘所染”。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我们人一生下来心灵本来是很纯净的,犹如一面干净的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增添了很多的烦恼,就像镜子沾染了灰尘一样。

朋友们可以通过洗手来洗去心间烦恼,换一种清新自在心境来游览我们的灵山景区。

在洗完手之后,让我们带着虔诚的心来瞻拜我们的佛足。

早期佛教是没有佛像的,都是以菩提树、舍利子、佛足石来象征佛陀。

因为佛祖在世时,不让人造他的像来膜拜,在他即将涅磐之前,他在摩揭佗国山上的一块石头上留下了他的双足印,并告诉他的弟子阿难说“我留下这足印来保佑大家,看到这足印,就如同见到我一样”。

所以说膜拜佛足如同膜拜佛祖真身一样。

我们可以仔细的来看一下,这佛足印与我们常人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看到佛足足底平满,五趾齐平,足掌中间还有__,喻意__常转,佛法无边的意思,足趾上有“万”字符号,象征万德庄严,这些都是佛祖的三十二相。

朋友们拜佛足可以增福添寿。

有些朋友或许会问,灵山有一个大佛像。

为什么还在这里设佛足坛呢?这是让我们的游客朋友可以跟着佛祖的脚印向前走,去了解佛祖的一生,去了解一下他是怎样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万人敬仰的佛陀的。

般若门般若门也称之为智慧门。

它是我国境内最大的手工雕刻的石牌坊。

我们可以看到在每根石柱上面都有一只石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俗话说“雄师一吼,百兽皆服”,在佛教中把狮子吼喻为弘扬佛法,也象征着佛法无边。

在般若门上刻有“六度”内容,“度”在佛教是到达彼岸的意思,也是修行者的行为准则。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持戒”,“持戒”指要持五戒,不偷盗,不饮酒,不妄语,不邪淫,不杀生,它不仅是出家人的清规戒律,结合我们现在来讲就是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再仔细一点就是每个人要遵守道德规范。

在佛教中“布施”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

财施大家应该比较能理解就在经济物质方面给予他人帮助。

因果报应讲解

因果报应讲解

因果报应讲解因果报应是一个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也是许多宗教和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它表达了一种信念,即每个人的行为和所做的选择都会在未来产生相应的结果和后果。

因果报应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中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但其核心思想是人们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回应或者回报。

在佛教中,因果报应被解释为一种“业力”的作用。

佛教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留下“业”的印记,这些业力会影响到个人的未来和来世。

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结果,而恶劣的行为则会带来痛苦和苦果。

佛教倡导人们要通过修行和善行来净化心灵,以避免遭受不利的因果报应。

在基督教中,因果报应被理解为“善恶报应”的原则。

根据圣经中的教导,上帝会根据人们的行为对他们进行审判,善人会得到上帝的祝福和奖赏,而邪恶的人则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和谴责。

因此,基督教徒被教导要以善行来回应上帝的爱和关怀,同时要远离邪恶和罪恶的行为,以免遭受因果报应的惩罚。

在道教中,因果报应被称为“天道”。

道教认为,人们的行为会受到自然界和宇宙的影响,好的行为会得到自然界的庇佑和回报,而坏的行为则会遭受自然界的惩罚和反应。

因此,道教强调人们要顺应天道,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以避免因果报应的不利后果。

无论是在宗教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因果报应都被视为一种公正和平衡的力量。

它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认识到自己的选择和行动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影响。

因果报应的存在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安慰,因为它意味着善良和正义最终会得到回报,而邪恶和不公也会受到惩罚。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因果报应的存在。

有些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行为和选择没有任何影响。

还有些人则认为,即使有因果报应的存在,但它并不一定会立即或直接地显现出来。

他们认为,人们的行为和选择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产生结果,而这个结果可能与行为之间的时间间隔很长。

无论人们对因果报应的信仰如何,它都提醒着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的选择和行动不仅影响着自己的生活和幸福,也影响着他人的命运和福祉。

前行广释第一百一十二课串讲

前行广释第一百一十二课串讲

前行广释第一百一十二课串讲摘要:1.前行广释第一百一十二课的主要内容概述2.课程中的关键概念和知识点介绍3.对课程内容的深入解析和阐述4.对课程的反思和总结正文:【前行广释第一百一十二课的主要内容概述】前行广释第一百一十二课是一门深入探讨佛教教义的课程。

在这一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佛教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和知识点,包括因果律、轮回、业力等。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深入学习,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核心教义,从而更好地修行。

【课程中的关键概念和知识点介绍】在本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因果律。

因果律是佛教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它认为,每一个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结果,坏的行为会带来坏的结果。

这个原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以善良和慈悲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好的结果。

接着,我们学习了轮回。

轮回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轮回的过程。

每一个生命体在死后都会投生到一个新的生命体中,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直到我们摆脱轮回,达到涅槃。

最后,我们学习了业力。

业力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我们的行为会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决定我们未来的命运。

这个概念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以善良和慈悲的行为去积累好的业力,从而得到好的命运。

【对课程内容的深入解析和阐述】通过对因果律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核心教义。

因果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以善良和慈悲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好的结果。

这个原则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轮回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轮回的过程。

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业力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我们的行为会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决定我们未来的命运。

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行为的后果,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生活。

【对课程的反思和总结】总的来说,前行广释第一百一十二课是一次非常有收获的学习。

佛教寺院导游的基本素质及讲解方法

佛教寺院导游的基本素质及讲解方法
维普资讯
第 l 9卷
第3 期
山 西 青 年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Ju a fS a x olg o o t d nsrtr o r lo h n iC l efrY uh A miit os n e a
Vo -9 No. l 1 3
看 世界 , 不 见有永 恒 或主 宰 的神 或灵 魂 , 却 这正是 佛 教
家 。‘ 持国 ’ 里面最重要的含意就是 ‘ 负责尽分 ’ 自己 。 是什么身份 , 就负担起什么样的职责。我们在 自己的
关键词 : 佛教 寺院 ; 导游 ; 解 讲
中图分类号 : 9 . ;8 86 26 K 7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8— 97 2O 13 11 3 10 89 (06 0 —00 —0
我国佛教寺院数量众多 , 颇具规模 , 质量在世界上 属于上乘 , 参观佛教寺院在 中国旅游中占有重要地位 。 佛教本身的学术研究和佛教深层文化的研究丰富了佛 教旅游的内涵。作为一个导游员 , 如何在佛寺导游 中 以佛教寺院为依托 , 引导游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乃至 欣赏佛教文化现象 , 已成为 当前旅游服务工作 中的一
3 佛教 是 无神 的宗教 .
信息传播的载体 , 必须对佛教文化有一个客观 的认识 ,
这是做好佛教寺院导游的先决条件 。 1佛 教是 一种 文化 . 佛教是外来文化 , 在西汉哀帝元 寿元年( 即公元前 2 ) 年 传人中国。两千多年来 , 佛教同中国传统文化既 互相碰撞 、 互相排斥, 又互相吸收 、 互相融合 , 佛教逐渐
游客进 行佛教 造像艺术或佛教 建筑艺术的解说 。佛教 寺院导游 的真 正 目的是 向游客 介绍佛教 文化 。要 达到这 个 目的 , 佛教寺 院导游不仅要 正确认 识佛教 , 需要 以丰 富的历 史知识 和佛教 理论 知识 作基础 , 还 以灵 活的讲 解方法作辅 助 , 来不

导游基础知识——佛教

导游基础知识——佛教

佛教知识001、[熟悉]三大宗教中创教最早的是佛教,公园前6—5世纪创建于古印度。

(选)002、[熟悉]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教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简称释尊、佛陀、佛。

(选)003、[熟悉]释迦牟尼即是创立佛教的教主,也是佛教徒崇拜和供奉的对象。

(选)004、[熟悉]佛教第一个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

(选)<1>前200年,称为根本佛教,为原始佛教阶段。

<2>后400年,公元前4世纪至1世纪,为部派佛教阶段,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

005、[熟悉]佛教第二个600年,公元1世纪至7世纪,为大乘佛教时期。

(选)<1>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3级,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于成佛。

<2>小乘佛教又名上座部佛教,认为世上只有一个佛即佛祖释迦牟尼。

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

006、[熟悉]第三个600年,7世纪至12世纪末,为密乘佛教时期。

(选)<1>密宗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传授深奥教旨,为“真实”言教,故名密教。

<2>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古印度诸国境。

007、[熟悉]从世界范围来说,佛教的传播分为3条线路是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

(选)008、[熟悉]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体系。

(选)009、[熟悉]中国佛教全面继承了印度除原始佛教以外的3个时期的佛教。

(判)010、[熟悉]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在中国。

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011、[熟悉]北传佛教是汉族地区的佛教,也称内地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三大派系之一。

(选)012、[熟悉]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汉朝景卢口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选)013、[熟悉]1998年标志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

(选)014、[熟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译传、创造、融合3个阶段。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一种道德伦理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人们的行为会产生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不仅仅是指生前行为的结果,也包括生死轮回。

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在于启示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人们在生活中远离罪恶,走向光明。

首先,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果报,坏的行为会带来坏的果报。

这是因为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如果我们能够养成做好事的习惯,做出善良的行为,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好的果报。

反之,如果我们常常做恶,违背良心,那么我们肯定会受到坏的果报。

这就是“因果不虚”的道理。

因此,佛教认为,做好事是人应该尽的义务,因为它能够为个人带来善果,也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其次,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所有行为都有因果,所有行为都有影响。

这种思想警示我们:我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影响我们自己的,也可能影响到别人。

佛教强调“一切众生皆苦”,即所有众生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会受到因果的影响。

如果我们做出了坏事,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

所以我们需要在行为上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尽可能地减少伤害。

这也是当今社会提倡的“善良”“正义”的核心理念。

第三,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想法也会产生因果。

因为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如果我们想念坏的事情,就很容易做出坏的行为。

如果我们想念好的事情,就更容易做出好的行为。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通过修心养性,提高自己的心态和精神,净化自己的内心,从而对外界的行为产生良好的影响。

最后,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道德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好的果报,而是为了实现自我净化和救度众生。

佛教不仅关注个人的行为和果报,也关心所有众生的痛苦和迷惘。

佛教倡导“舍己为人”,即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得利。

所以佛教强调“菩萨心肠”,倡导爱与慈悲。

这样的道德观念,可以引导我们在社会中发挥正面的作用,影响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总之,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是很深刻和广泛的。

浅析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_黄亚娟

浅析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_黄亚娟

浅析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_黄亚娟因果报应论是佛教理论的重要根基。

它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受到因果关系的支配,每个人的善恶行为都会给自身命运带来影响,产生相应的回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并因此引起人在前世、现世和来世三世间轮回。

因果报应论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学说,是阐发道德和生命关系的理论。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学者结合中国固有思想文化,对因果报应做出了新论证和新的阐述,体现了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

1.因果报应论产生的根源佛教讲“业”、“业报”。

业,可以理解为造作的意思,即每个人的身心活动。

佛教认为,这种活动和因果关系相结合,会形成产生不同结果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业力”,这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是创造未来生命的动力。

业,从形态上分,有身业、口业和意业三种;从性质上分,有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类。

善业招善报,恶业招恶报,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不招果报。

业是人类向上努力或向下堕落的根据。

如唐朝僧人王梵志的诗所云:世间日月明,皎皎照众生。

贵者承车马,贱者膊担行。

富者前身种,贫者悭贪者。

贫富有殊别,业报自相迎。

闻强造功德,吃着自身荣。

智者天上去,愚者入深坑。

[1]这首诗通过描绘人世间贫富不等、贵贱悬殊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因果报应思想。

佛教的因果报应是善因必产善果,恶因必产恶果,并有“十恶”、“十善”之说。

“十善”与“十恶”相对。

“十恶”指:⑴杀生;⑵偷盗;⑶邪淫;⑷妄语;⑸两舌(挑拨离间);⑹恶口(恶骂);⑺绮语(杂秽语);⑻贪欲;⑼嗔恚;⑽邪见。

离这十恶则是十善。

十恶和十善,依照顺序,一至三属身业,四至七属口业,后三者属意业,通称为“身三,口四,意三。

”从内容来看,十恶、十善基本上是道德修养问题。

佛教因果报应论认为道德的高下是决定人的地位、命运和未来的根本要素。

可见善业恶业就是果报的根源,行善便能向上逐渐求得解脱,行恶却会向下堕入痛苦的深渊。

2.因果报应如何实现因果报应是如何实现的?这是因果报应说的一个根本问题。

一个北京导游眼里的藏族人

一个北京导游眼里的藏族人

一个北京导游眼里的藏族人(一篇很感人的好文章)(......雍和宫的时候,我和全陪,这个藏族汉子聊了一路。

我问,他们天天嘴里念的是什么?他说: 嗡嘛智牟耶萨林德(ong ma zhi mou ye sa lin de )就是八字真言。

用你们汉语说,大概就是,希望天下苍生不再受苦。

我说,他们每天就念这个吗?为什么是天下苍生?他笑了笑,说,我们藏传佛教的教义就是这样的,以天下苍生为重。

然后,他给我讲关于因果报应,六道轮回。

我似乎有些明白了藏民的宽容和淡然来自何处......)我从来不在任何论坛上发帖子的,但是这次给我的震撼实在太大了,我不得不来这里抒发一下。

请大家理智轻拍。

我是北京的一名普通导游。

前几天,刚刚带了一个来自西藏的纯藏民团队。

在北京的旅游行程当中,他们留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

其实在接团之前,我对藏族人民的印象多半来自于电影电视或者别人给予的零星信息,统一来说就是,不洗澡,比较野蛮,文化程度很低,与文明社会脱节……接到团的时候,我觉得这些传说还真没错,电视上演的也很实在,就是那个形象,黑乎乎的,外表普遍比实际年龄老很多,看起来不怎么洗澡的样子,背非常沉重的简陋的大包,全团都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旅行箱……我自以为是的觉得他们的确与文明社会脱节了。

可是,在后来的接触当中,我才发现,我错的很彻底。

而且他们的言行,让身为汉族人的我,极其汗颜。

抵达的第一天我们并没有安排走行程,而是打算在酒店休息。

因为安排的失误,原本定好的南二环的那个酒店,突然说没房了,接待不了。

于是,已经到了酒店门口的他们,还没来得及卸下行李,又被带上车,开到东三环的另一家酒店。

下车之后,大家吭哧吭哧的背着沉重的大包,耐心的等待我们发完房卡,然后爬楼梯进入房间。

结果意外又出现了,原先定好的那家酒店,又说腾出房间来,让我们过去。

旅行社经理赶过来,决定还是调回原来的那家酒店去。

于是,刚刚卸下行李还没来得及理顺东西的他们,又开始打包装车,再返回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游应该如何讲解佛教"因果"学说!
朋友们,也许大家听过佛经当中的这一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未报,时候未到”等等。

这些都是因果报应真假的最好说明。

这些就是佛教的因果了。

那么我们来谈谈什么叫因果。

佛教的因果通常指的是“原因与结果”。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由因生果,因果必然。

十界迷悟,不外是因果关系。

其实就是指的“因缘果报”佛教的困果是指三世的因果。

佛教的困果,是把困果放在相当时间段来加以认识的,就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困果。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起因和结果,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因缘果报其中的“因”有一个“大”字,说明在因缘果里因是最大的,是大哥,而缘是弟弟,而因同缘结合起来就是“果”了。

这就是说,因是绝对的东西,是不可能改变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比如我导游的出生就确定了,比如我的身体有多高,我长成什么样子,出生在什么样的家等等,如果我出生在富豪家,我可能就不会出来这么苦的带团了,如果出生在平凡的家里,我就必须出来努力挣钱。

因为这个“命”不是我选的,是上天决定的。

这就是“因”这就是绝对的,也就是“种子”就如“种瓜得瓜”一样,你种出瓜,永远不可能得出豆。

所以因是“缘”“果”“业”“报”的种子。

“缘”字左边是“纟”字部,就好象是丝一样牵缠不清,这就叫做“缘”,缘同因比较起来是“疏而弱力”的,和我们比较远,力量也比较小,所以是“相对”的,而因是“绝对”的,就比如我们导游接到一个团。

团里的客人是固定的,人数是多少,从什么地方来,你是没办法选择的,那么这个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种是团非常好,碰到一个导游好好的真诚的对客人,讲解好,服务好,征服了客人,那么这个团结果就很好。

第二种情况呢,就是这个团来到这里,没有碰到好的时间,好的导游,对导游防备心理很重,导游受了打击,就不想好好对待他们。

那么结果就是烂团。

所以我们说,一个团的客人是确定的,不可改变的,但在这个团的操作过程中是有很多变化的,这个变化就是“缘”。

其实通过缘,因和缘就结合起来,产生了果。

我们可以顺着缘走,让团努力达到最好,也可以不闻不问不管客人,让其自然发展。

变成烂团,所以善的缘可以加大,而恶的缘可以减少,这就是缘的功能。

因和缘结合起来就变成“果“,果字上面是一个田字,下面是一个木,一个田里自然就长出一棵树,叫做果,为什么很自然长出一棵树,因为因缘都具备了,所以果就很自然的生成了。

在因缘果当中有两个重要的的东西,一个叫“业力”,业力分为善业,恶业,不记业(什么叫不记业呢,就如我现在在喝茶,就是不记,没有善,没有恶,只是喝茶,若你杀死一个东西就是恶,若你帮助别人就是善,会记录在因里,你喝茶,就不记了)。

这三种业不能改变我们的因,但可以改变我们的结果。

通过缘的改变,可以使因变成好或不好。

第二种叫“愿力”,就是我的愿望,佛教把心叫心王,因为心的作用很大,心的愿力可以改变果实,通过因缘的改变而改变果实,就比如一个苹果的种子本身不好,不是最好的品种,但种下去后,我发愿要把他种得很好,通过不断的改良,不断的灌溉,而使种子长得特别好,这就是我的愿力,就如导游带团一样,如果我有这个心愿把团带好,不管好团,坏团,我都一样对待,有可能坏团也被你带成好团。

这就是“愿力”。

说到这里,讲讲释珈有一个伟大的教化,他说了,四种东西不能轻视他。

第一个,不能因为火小而轻视它,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主席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文章,其实也是借鉴佛教的东西来说的,所以说主席对佛教的因果也有很深的认识。

第二个不能因为蛇小而轻视它。

因为小蛇可能比大蛇还毒。

第三个,不能因为出家人小而轻视他。

第四个。

不能因为王子小而轻视他,因为王子长大以后会成为国王,将来可能做出很大的事业。

所以他讲了四种东西不能轻视,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不能因为愿望小而轻视他。

一般人的愿望都是善的愿望。

如果我们常发好的愿望。

按这种想法去做,有可能能改变命运。

佛教是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正像大家相信吃饭可以使生命延续那样的正确。

一般人怀疑因果律的可*性,是因为仅仅站在当下一生的立足点上,来看善恶报应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辈子,不但没有好报,甚至还不得好死!有人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却在法律的漏洞下逍遥自在,福寿双全。

其实,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现在一生,已有过去的无量数生,尚有未来的无量数生,现在这一生,若将过去及未来的生命之流连贯起来看,实在还不及烟火昙花那样的短促渺小。

善恶因果是贯通了三世渐次受报的,业力的大小轻重,便决定了受报的先后等次。

今生的修善作恶,未必即生受报;今生的祸福苦乐,未必是由于即生作业的因素;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于往世业力的果报;今生的所作所为,多半尚待到后世感报。

若把三世看懂看透了,这些道理自然也就明白了。

比如前世只造了穷人的业因,今世果然也感生为穷人的业果,但生为穷人不要紧,只要今生积德行善,穷困的生活是可以改变的。

这是将过去的因加上现生的因,综合起来,就是当下的果。

虽然果报早迟不定,但没有不报的道理。

所以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在常识的经验中,因果的道理是很明白的,我们是依种种的因果律而生活的。

如物理的因果,生理的因果,科学的因果,知识的因果,经济的因果,道德的因果等等。

在人生的一切生活中都是可以寻到因果的规律。

“人向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这就是物理的因果。

人要以吃饭来维持生命,如果吃了不卫生的食物就会生病,这就是生理因果。

做了好事心情很舒畅,做了坏事整天提心吊胆,这就是道德的因果。

像这样的因果条律是很多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留心,就会懂得很多因果的条律。

但是很多人经常会把因果的条律弄错。

比如我白天做了好事,晚上突然肚子疼了,或者是生病了。

然后就说因果是骗人的,是假的。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一回事,做好事是道德的因果,而肚子疼是生理因果,所以这是两回事不能浑为一谈的。

或大家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一样的努力但不能得到一样的结果,这就是知识因果的差别。

所以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现实直接的因果律。

讲了这么多因果,可能在团中不可能说这么多,你只是有选择的说说而以。

我把他写出来,让大家有一个话题可以切入,比如客人问为什么餐不好呢?你可以运用因果关系来讲,有什么样的因就是什么样的果,你既然选择了这种低成本的团,那么餐就是这么差,如果你选择品质团,那么餐就会很好。

这就是因。

因为你交的团费就是“因”,而后面享受的服务都是“果”。

因为团费是绝对的,是我导游没办法改变的,你交的团费里就不含好的景点,好的餐,好的住房,所以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肯定你会认为上当。

其实要改变这一切也很容易。

对于导游来说,导游只是执行者,必须按公司提供的来操作。

所以如果按照这种方式,那就很难玩好,但是导游可以通过努力让你们吃好,玩好。

那就是过程,只需要你们再拿出一部分费用出来,那么这个果就会结的很好,我们可以玩好的景点,吃好的餐。

让大家玩得开开心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