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因果学说与安身立命之道
佛教的真理是什么——因果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三、因果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星云法师发布时间:2011-3-24 22:29:10繁體版壹·何谓因果几千年来,存在中国人心中‘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念,维系着我们社会的道德于不坠,这种具有‘惩恶劝善’之功的法则,就是因果观。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
在佛教教义体系中,因果是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是阐明‘缘起’法则,使明白易懂的一种道理。
一切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也就是能引生果的是‘因’,由因而生的是‘果’。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结果不是从它的原因所生成,‘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将这种因果关系表现得最明显,最易为人所知的,莫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法则。
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现象莫不如此。
所以,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众生界,从天体到微尘,没有一个现象能脱离得了因果的关系。
因为,因果律是事物生灭变化的法则。
贰·外道的因果观自古以来,无论是宗教界、思想界或学术界,对于万有的生灭现象多有探讨,对于因果关系,也各有不同的论点。
一般而言,可分为下列四类:1.邪因邪果:主张万物是由神所创造出来的。
2.无因有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由于此果的‘因’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果的起因。
3.有因无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由于此因而结成的‘果’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因的结果。
4.无因无果:否定因果二者的存在。
这些论点在讲求因果逻辑的科学时代,已经不能解决人类心中的疑惑,因为万物既是由神来创造,神又是从那里来呢?至于其他否定因或果,或二者都否定的学说,自然更属无稽之谈了。
除此之外,在古印度的思想界,还有两种因果论:1.因中有果论:主张因中早已具有果性。
例如:麦种能生麦子,是因为麦种中具有麦性。
反对此说的则驳斥道:麦种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阳光、雨水、肥料、人工等条件,还是无法长出麦子。
因果报应讲解

因果报应讲解因果报应是一个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也是许多宗教和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它表达了一种信念,即每个人的行为和所做的选择都会在未来产生相应的结果和后果。
因果报应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中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但其核心思想是人们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回应或者回报。
在佛教中,因果报应被解释为一种“业力”的作用。
佛教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留下“业”的印记,这些业力会影响到个人的未来和来世。
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结果,而恶劣的行为则会带来痛苦和苦果。
佛教倡导人们要通过修行和善行来净化心灵,以避免遭受不利的因果报应。
在基督教中,因果报应被理解为“善恶报应”的原则。
根据圣经中的教导,上帝会根据人们的行为对他们进行审判,善人会得到上帝的祝福和奖赏,而邪恶的人则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和谴责。
因此,基督教徒被教导要以善行来回应上帝的爱和关怀,同时要远离邪恶和罪恶的行为,以免遭受因果报应的惩罚。
在道教中,因果报应被称为“天道”。
道教认为,人们的行为会受到自然界和宇宙的影响,好的行为会得到自然界的庇佑和回报,而坏的行为则会遭受自然界的惩罚和反应。
因此,道教强调人们要顺应天道,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以避免因果报应的不利后果。
无论是在宗教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因果报应都被视为一种公正和平衡的力量。
它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认识到自己的选择和行动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影响。
因果报应的存在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安慰,因为它意味着善良和正义最终会得到回报,而邪恶和不公也会受到惩罚。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因果报应的存在。
有些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行为和选择没有任何影响。
还有些人则认为,即使有因果报应的存在,但它并不一定会立即或直接地显现出来。
他们认为,人们的行为和选择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产生结果,而这个结果可能与行为之间的时间间隔很长。
无论人们对因果报应的信仰如何,它都提醒着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的选择和行动不仅影响着自己的生活和幸福,也影响着他人的命运和福祉。
安身立命之本是什么

安身立命之本是什么
安身立命之本是首先让自己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同时通过这样东西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与使命,精神世界也得到满足的某样东西或者特指。
是人生在世的基本需求。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
“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
“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
“立”指的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
“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
扩展资料
工作是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稻盛塾长说,当我们拼命努力工作时,就会不知不觉地产生很多好想法,从而找到更好的、更有效的工作方法。
只要一个人拥有积极、正向的思维方式,每天保持笑脸,愉快地工作,处理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不粗心,不轻慢,不懈怠,努力把错误降到最低,同时拼命思考,保持创新,激发创意,他终究能够扭转自己的命运,开创出更好的未来。
毫无背景的年轻人,只有甘愿为工作付出所有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得到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找到自己的位子,立定自己的脚跟。
如何讲解佛教因果

导游应该如何讲解佛教"因果"学说!朋友们,也许大家听过佛经当中的这一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未报,时候未到”等等。
这些都是因果报应真假的最好说明。
这些就是佛教的因果了。
那么我们来谈谈什么叫因果。
佛教的因果通常指的是“原因与结果”。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由因生果,因果必然。
十界迷悟,不外是因果关系。
其实就是指的“因缘果报”佛教的困果是指三世的因果。
佛教的困果,是把困果放在相当时间段来加以认识的,就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困果。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起因和结果,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因缘果报其中的“因”有一个“大”字,说明在因缘果里因是最大的,是大哥,而缘是弟弟,而因同缘结合起来就是“果”了。
这就是说,因是绝对的东西,是不可能改变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比如我导游的出生就确定了,比如我的身体有多高,我长成什么样子,出生在什么样的家等等,如果我出生在富豪家,我可能就不会出来这么苦的带团了,如果出生在平凡的家里,我就必须出来努力挣钱。
因为这个“命”不是我选的,是上天决定的。
这就是“因”这就是绝对的,也就是“种子”就如“种瓜得瓜”一样,你种出瓜,永远不可能得出豆。
所以因是“缘”“果”“业”“报”的种子。
“缘”字左边是“纟”字部,就好象是丝一样牵缠不清,这就叫做“缘”,缘同因比较起来是“疏而弱力”的,和我们比较远,力量也比较小,所以是“相对”的,而因是“绝对”的,就比如我们导游接到一个团。
团里的客人是固定的,人数是多少,从什么地方来,你是没办法选择的,那么这个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种是团非常好,碰到一个导游好好的真诚的对客人,讲解好,服务好,征服了客人,那么这个团结果就很好。
第二种情况呢,就是这个团来到这里,没有碰到好的时间,好的导游,对导游防备心理很重,导游受了打击,就不想好好对待他们。
佛教哲学知识点总结

佛教哲学知识点总结佛教哲学是一种关于人生意义、存在、真理和解脱的哲学体系,它源于古印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宗教和哲学之一。
佛教哲学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其核心思想是关于生命和解脱之路的探索,本文将就佛教哲学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1. 四圣谛佛教哲学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指苦难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和执着,灭谛指通过戒、定、慧来消除欲望和执着,从而达到解脱,道谛指解脱的方法和途径,即八正道。
2.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教中的解脱之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行为、正生计、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通过修行八正道,人们可以逐渐摆脱欲望和执着,最终达到解脱的目的。
3. 缘起因果佛教哲学强调缘起因果的概念,即万事万物都有因果关系,一切都是由因缘所生。
人们要明白自己的行为和思维会产生什么样的因果,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遵守因果规律,积善行德,消除恶果。
4. 无我佛教哲学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包括人的自我也是如此。
因此,佛教强调无我的理念,即人们应该超越自我的困扰,找到自己与整个宇宙的联系,实现真正的解脱。
5. 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是佛教中的智慧修为,包括对事物的洞察和了悟。
佛教哲学认为,要达到解脱的境界,必须具备智慧,通过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行,人们可以超越世俗的迷惑,认识到真实的本性和真理。
6. 涅槃涅槃是佛教中的至高境界,意为灭尽烦恼,达到歇止和解脱的境界,是人们在修行中追求的终极目标。
涅槃表示脱离轮回的苦难,得到永恒的安宁和解脱。
7. 慈悲与菩萨慈悲是佛教中的重要品质,菩萨则是以慈悲为本性的高僧,他们以大慈大悲心救度有情,忍辱负重,无私奉献,成为众生的慈母慈父,被认为是众生的福音。
佛教强调慈悲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学习菩萨的榜样,培养慈悲心和利益他人的精神。
8. 中道佛教哲学提倡中道,即避免两极端,追求平衡和和谐。
安心立命,安身立命

安身立命安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
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宋代大词人苏轼写到: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还huan到哪一个乡呢?我觉着这个家乡并不一定是自己的出生地,也不一定说是魂牵梦萦的那个有亲人陪伴的故乡,更应该是给人以安宁的精神皈依,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
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最早出自儒家。
安仁者,此心自安于仁,如腰之忘带,足之忘履,自然安适也。
”钱穆以“此心安于仁”来解读“仁者安仁”,这是非常契合孔子原意的。
佛学禅宗偈[ jì ]◎〔~陀〕梵语“颂”,即佛经中的唱词。
简作“偈”人人本具之菩提心,不需要对外有太多诉求,就像《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个“无住心”,就是菩提心。
下一页无住,并不是什么都不要。
“住”是指攀缘、想念、执着。
想到过去,这念心就住于过去;想到未来,这念心就住于未来。
这些话很艰涩难懂,但我们也不妨在生活中运用这个智慧,如《六祖坛经》云:“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这便是无所住心。
面对一切人、事、物,都能“无所住”──不生分别、不起执着,也就没有喜欢、讨厌、想要、排斥……心灵自然会得到宁静。
如果说达摩是佛门中的王阳明,那么王阳明就是儒家的达摩。
达摩,第一代禅宗王阳明、达摩,他们的学风、他们的修为工夫这点上,都极为相似。
而且在唯心主义和一元主义方面,二者都极为相似。
因此,可以说禅学佛教中的阳明学,阳明学是儒教中的禅学。
物质世界、精神世界钱穆先生在《灵魂与心》书中主要论述的,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关系。
灵魂是偏西方的说法,心是偏中国传统的说法,其实指的都是精神世界,对于当前的人类来说,精神世界比物质世界重要。
尤其是对于当前世界而言,喜怒哀乐要高于饥寒饱暖。
那么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中,我们如何寻得自己的精神家园呢?安身立命作为人生修养的现实过程,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体现为终生不懈的追求和实践。
安身“安”在德行上,立命也“立”在德行上,安身立命实质上都是“安心”立命。
对安身立命的通俗理解根据这个标准

对安身立命的通俗理解根据这个标准
“安身立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通俗理解是指一个人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在“安身立命”中,“安身”意味着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处所,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能够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
同时,“立命”则强调了人的发展和进步,即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不断探索自己的潜力和发展方向,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实现“安身立命”的重要前提是要有一定的人生目标和规划,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不断完善自己,保持自我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
同时也需要关注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投身于更广泛的社会活动中,为社会和他人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安身立命”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追求,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和他人带来更多的利益和价值。
佛门有言“因果不虚,报应不爽

佛门有言“因果不虚,报应不爽佛门有言“因果不虚,报应不爽”,世人对“因果”二字的看法见地,那也是各执一派,各执其说。
正信佛教的人,坚信世事皆由“因果定律”所约束。
而不信佛的人,则觉得“因果”说法神乎其神,很难用科学去解释,所以对佛教、对因果定律都持有怀疑态度,甚至不屑一顾。
那么因果是否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呢?答案是肯定的。
所谓因果,不是玄幻,更不是佛门刻意捏造出来的假象,它是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因必有果,万事绝非偶然,这是毋庸置疑的绝对真理。
就好比如说,一个人如果经常抱怨,就会因为抱怨而衍生出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导致诸事不顺,常结违缘。
可如果一个人宅心仁厚,常生欢喜心、乐观心待人接物,那么生活就鲜有苦难作祟,无论走到哪里,人间处处都是好风光。
这便是一念一因果的无上哲理。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论信不信佛,因果定律是一定要遵循的,因为它是科学。
唯有坚信因果,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少生祸端。
佛教认为,其中有四条因果一定要当心,每一条都非常准,千万别当儿戏,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01怨天尤人,烦恼就越多有一位僧人跟我说过,抱怨心是世间最致命的“毒药”。
抱怨之心,容易击垮人的意志,消磨人的热情,福气都被抱怨没了,那最后就是求福无路,报福无门了。
现实中,凡喜欢怨天尤人的人,多数是心胸狭隘,鼠目寸光之人,他们的欲望并不见得比别人小,对功名利禄也有着自己的追求,他们的能力也不见得就比别人差,甚至在某些领域更优于他人。
但是这种人却普遍难有作为,生活也很难像常人一般顺遂。
不为别的,只因为他和成功人、命好之人相比,他们缺乏一颗能够自我解脱的平常心。
就好比如说,钟爱抱怨的人对某种事物有所追求,却苦于得而不得时,他们的内心就会滋生失落和怨恨。
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不会去想办法,来扭转当下的颓势,改变当前不顺的局面,而是一昧的哀哉叹哉,任由机遇从自己的手中溜走。
等到大局已定,难有翻身之时,他们又去抱怨上天的不公,抱怨自己时运不佳,到最后事与愿违不说,还弄得自己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家因果学说与安身立命之道
【摘要】中国百姓日用之赏善罚恶原则,与佛教因果有密切渊源。
明朝居士袁了凡之《了凡四训》,即紧依佛家因果,并以生命阅历为证,宣扬为善以立命之说。
文章指明,其行善改过并以之为安身立命之道,此学说于民间伦理中大有作为,对当今社会亦有极大补益之功。
【关键字】了凡;因果;安身立命
人是有作恶权利的。
一些恶行,往往还可以避开众人眼目,给人带来现实利处。
但问题在于,放眼四周,为什么还有人积极为善,哪怕无人监察,哪怕会牺牲近前利益?若持此问,求一中国普通百姓,他会告诉你:倘若作恶,是要遭报应的。
哪怕无人闻见,头上三尺有神明,逃得掉吗?
普通百姓心中“神佑鬼惩”的观念,可以说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兼而有之。
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受佛教因果学说的影响则太过明显。
佛教之因果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多给百姓以“敬畏感”,从而促其戒恶向善。
从这层意义上讲,佛教因果学说在维系民间伦理之底线上,功莫大焉。
佛教因果学说,系贯穿三藏十二部之宗纲,本身繁复庞杂、精深博大。
其主要精髓,约而言之为:从宇宙万有之生灭变化,至主体境遇之苦乐顺逆,皆贯穿因果规律。
所谓有因必有果,造业必受报。
中国人不难将这套理论加以消化。
乃至以真切可感、简单易懂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八字,扼其主旨,而使之深入人心。
可见
中国佛教的民间面向性以及普通百姓的生存智慧。
上文已经说明,佛教因果学说在民间伦理中的地位,实为重要。
而其作用方式,则需细加辨析。
因为,其实因果学说本身,就饱含张力,乃至完全可以从两条截然不同的向度加以解释。
第一种解读为,既然今生今世之种种,皆为前世姻缘造化,想必注定,妄自作为也是无益。
第二种为,既然自因自果,自作自受,那么无论当下之境遇为何,只要积善行德,便可获福,今生之境遇想必改观。
笔者将这两种解释路径归为“命运”与“运命”(操控、运作生命)的分别。
中国人如何弥合佛学之因果学说中“命运”与“运命”之间的张力,这诚然是需要深加思考的事情。
中国人信“命”。
“命”这个概念很有意思,极有大军压境之势,让人无力改观。
就连孔夫子本人,也会感叹“文不在兹乎”[1]。
所以,懂得认命,这里有一种很深刻的中国智慧。
但于生活面前,种种现实经验又告诉我们,苍茫人世,个体虽卑微,但又绝非毫无作为可言。
总有很多例证,刺激我们相信,只要努力,很多理想之中的美好,亦有可能实现。
即或许,可能通过“运命”,进而“转命”。
中国传统不乏“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之气概,“参赞天地,化育万物”之追求。
权衡之中,自然不失对因果学说第二条解释维度的拾起与倚重。
即重视自身作为,数可改,运可转,命可变。
其实,在中国百姓的头脑里,“认命”与“运命”倒也真无实质冲突,反而相得益彰。
认命,为生活提供一个基点,安抚人心,不
至于使人为当下所经受之苦境而抱怨颓靡。
运命,为人生之奋进提供动力及勇气。
由此,生活就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如俗话所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由此,因果学说便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促人“有为”之学说。
接下来,就遇到一个实践论的问题。
做什么,如何做,才能改变命运,使之往好的方向发展呢?古书有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2]。
《易经》也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3]。
也就是说,中国自古即有行善得佑的思想传承。
直至佛教传入,因果学说遍行,以行善积德来谋福求祉之事,就有了更易把握、更深得人心的理论依据,这种“运命”逻辑在民间才真正普及到深广程度。
这种行善运命的逻辑,催生不少劝善之书。
而众多劝善之书,又反过来加强了这种逻辑。
若论众劝善书中之杰作,当属《了凡四训》无疑。
其成书以后,历来影响不减。
《四训》书中,了凡先生回顾一生。
其自身,便经历了由“认命”到“运命”,进而“转命”的过程。
早年,他被一孔姓先生算定一生,几经验证,分毫不爽。
于是感悟“进退有命,迟速有时”[4],从而“澹然无求矣”。
但后来,了凡先生入南京栖霞寺见云谷法会禅师,谈及命数以及自身之经历时,却被禅师斥为凡夫。
从而听闻法会禅师,得受“命自我作,福自己求”之学问。
从此,以此践行,生命轨迹不再似孔姓先生算定之种,而得以大转。
可谓“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
女,求长寿得长寿”[5]。
了凡先生于年六十有九总结一生,戒于子女,言“立命之道”。
立命之道,即为“改过”,“积善”,“谦德”。
改过有机,其机在心,即须发“耻心”、“畏心”、“勇心”三种心。
更需于“理上”改过,“心上”改过,而非仅在“事上”改。
积善有纲,纲分十目:“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谦德,为虚心屈己,戒有骄矜之气,不可薄视一切。
以上种种细目,皆极具生活性,方便把握,易于操行。
体现民间伦理之色彩。
又难得为了凡先生现身说法,以自身之经历为证,以佛法因果报应为依,说明以积善行德来改变命数之法,真实不虚。
这里还需强调两点。
一、虽然了凡先生也讲“立命之学”,讲究内在德性培育(例如改过、谦德)。
但此立命,绝非儒家式的“挺立道德主体”(牟宗三语),即不是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格调、气度,而仅是为谋得福报。
其讲究德性培育,做善事,克己过,也仅是为了作为谋得福报的一种保障。
书中,了凡先生与禅师谈论孟子“求则得之”之言。
了凡先生认为:“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而禅师则讲,无论道德仁义,抑或功名富贵,均能求而得之。
可见,其立命之道,偏离儒家式“君子学问”甚远,而是另一种求福得祉的“百姓之说”。
二、佛家因果,可分现法果、等流果、异熟果以及增上果等。
这是覆盖生生世世,有无限缘起之意味的整套复杂系统。
而中国百姓,
仿佛更偏好现世果,即将视域拉回到今生,满足于今生做好事,今生得回报。
至于往世之种种,往往悬而不论。
了凡先生得领“命自我作,福自己求”[6]之道,旋即立下求功名子嗣之愿望,这很能反映现世面向的问题。
以上两点,均深合李泽厚先生所总结的中国传统思维具有浓重“实用理性”之倾向。
《了凡四训》既蕴含佛法妙理,又难得为作者现身说法,可谓字字肺腑、句句妙药。
故此书自明末直至民初,一再刊刻,流传广远,历久不衰。
其教化之功甚伟。
清末民初之印光大师对之推崇至极。
据说清末名将曾国藩也将此书示与子女,要求读上三百遍。
其深远影响,可见一斑。
其实,哪怕将此书放在今天来看,对于当今之社会,亦有很好的教化之功。
因为,我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丢失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资源。
人们日常生活之实践,常处于一种无规矩可循的状态。
究其深层原因,就是缺乏一种伦理生活的内在精神保障机制。
其实,因果学说,便可提供如此保障机制,供人以畏感,立人以规矩。
如此,《了凡四训》对于梳理民间价值信仰以及底线标准之意义,还值得反思与挖掘。
【注释】
[1] 孔子.论语[m].张燕缨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
[2] 慕平译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1.
[3] 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1.
[4] 袁了凡.了凡四训[m].商荣徐敏评注.北京:中华书
局.2008.1.10.
[5][6] 同上,p18.
【参考文献】
[1] 袁了凡.了凡四训[m].商荣徐敏评注.北京:中华书
局.2008.1.
[2] 任益敏.袁了凡佛学思想析论[j].人文杂志.2007.4.
[3] 肖群忠.《了凡四训》的民间伦理思想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
【作者简介】
谢一玭(1989.11-)女,河南平顶山人,现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希腊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