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经藏:一切皆是“缘生” 故一切法不离“因果”

合集下载

楞严经经典句子 句子

楞严经经典句子 句子

楞严经经典句子句子楞严经经典句子楞严经经典句子卷一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用诸妄想。

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云何二种。

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者。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指推求寻逐之心),惑汝真性。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

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失我本心。

虽身出家,心不入道。

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

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佛曰经典语录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佛曰: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增一阿含经》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经典语录]释迦牟尼语录

[经典语录]释迦牟尼语录

[经典语录]释迦牟尼语录释迦牟尼语录1、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也绝不会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

并不存在“要是我当时做法不一样…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

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

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有时不符合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2、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

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

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4、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这是如此简单。

当生命中有些事情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

这是为什么,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

学佛感悟:一切都是偶然,一切又都是必然。

你所遇见的一切,都是你所必须经历的,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无所谓喜也无所谓忧,无所谓乐也无所谓悲。

坦然面对,欣然承受,只有如此,方能觉悟人生。

更多释迦牟尼语录:1、“你想把他给撑死呀?”难陀多罗说,“饿坏的人,是不能一次吃很多的!给我记住,将来你们的丈夫如果饿得像他这样,也得这么喂!”(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版,陈嘉珉辑)2、【魔女笑佛,扰乱太子修行】太子即将成佛,三魔女特利悉那(爱欲)罗蒂(乐欲)和罗伽(贪欲)盛装严饰,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

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机,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

我心目中的本焕老和尚

我心目中的本焕老和尚

我心目中的本焕老和尚法不孤起,因缘无量;佛法大海,惟信能入。

我于2004年大雄禅寺开光时,有幸亲近本焕老和尚。

随着老和尚的一声狮吼“开一一”,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中,犹如霹雳闪电一般,太阳一跃而出,杀哪间,神乌腾辉,光芒四射,万道金光,照彻大千。

现场十万余信众,无不为此殊胜奇观而震撼惊叹,或欢呼雀跃,或喜极而泣,纷纷顶礼,拜倒在地。

如此盛大壮丽的场面,诚可谓撼天动地,感人至深。

我于香炉前,亲历此殊胜瑞相,惊魂荡魄,心灵仿佛受到一次圣洁的洗礼,对佛法生起无上的信心。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本老之所以奋悲风以扫荡,揭慧日于中天,实乃希冀我们众生发起信心,游大智海。

2002年夏,我曾随友人来弘法寺拜见本老。

当时我是一个邪见傲慢之人,对出家人并无什么好印象。

面对我的无知和轻慢,本老满面春风地与我谈叙佛法,而无任何不悦。

今日思及,深生惭愧。

或许就是那次因缘,本老给了我无上的加持,使我渐渐走上佛法修学之路。

在本老的开示中,我最感受用的就是“认真”二字。

本老讲:他每吃一口饭,每走一步路,每拜一拜佛,每说一句话,他都是极其认真,都是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不敢有任何放逸,不敢有任何懈怠走一步路,不能走在功夫上,这一步路就不要走;吃一口饭,不能吃在功夫上,这一口饭就不要吃;说一句话,不能说在功夫上,这一句话就不要说。

这就是真正的修行,真实地用功夫,这种境界,非是薄地凡夫所能思量测度。

凡夫之所以堕落退转,就是因为不能在具体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去真干,去真实地用功夫。

本老虽已百岁高龄,每天早上都是三点五十分起床,诵经至七点钟,晚上还要诵两个小时。

本老讲:“我的功课,差一点儿都不行。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要为大家做一个好样子,绝不敢做一个坏样子。

”本老严净毗尼,精进行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不仅以佛法教诲广大众生,而且为众生作出光辉榜样。

“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

”当今世界,能行言教者,不乏其人;能行身教者,却甚为稀有。

解深密经名句

解深密经名句

解深密经名句
1. “一切法无自性,如幻如化。

”这就好像天空中的云朵,一会儿变成这个形状,一会儿变成那个形状,不是固定不变的嘛!真的让人惊叹啊!例子:就像我们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别老是觉得它就会一直那样难,其实它也可能随时变化呀。

2.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

”哎呀呀,这不就跟那湍急的河流一样嘛,看似平静的表面下藏着汹涌的力量!例子:就好比我们内心的某些想法,看似微小,却可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呢。

3. “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

”哇塞,这听起来就好厉害的样子啊,就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例子: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总有那么多新奇的发现等待着我们。

4. “识所缘,唯识所现。

”这不是跟做梦一样嘛,梦里的一切不都是我们自己的意识显现出来的吗!例子:当我们陷入纠结的时候,是不是也是我们自己的意识在捣鬼呢。

5. “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缘故,起分别觉,犹如幻事。

”哎呀,这不就是说那些虚幻的东西嘛,就像我们有时候会执着于一些不真实的东西啊!例子:比如过度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荣誉。

6. “一切诸法皆无性,无生无灭本来寂。

”这多神奇呀,就好像宇宙的奥秘一样让人捉摸不透!例子:就如同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情一样。

我觉得这些《解深密经》的名句真的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让我们不断去思考和感悟呀!。

虚云和尚始终以了生脱死为首要任务

虚云和尚始终以了生脱死为首要任务

《心地观经》所云“若复罪者,罪即增长,发露忏悔,罪即消除。”
即便是古代有些慧根甚厚,又得到名师指点的修持者,在修持历程中确实有费时不多而得到一些利益的。但是即便得到这些利益,只表明修持者进入了一定的境界,而并非真正是功德圆满了。“这只是初步功夫,烦恼无明尚未断除,”还须加功前进。由此可以说,佛法修持的历程并不是那样简单的,尤其是到了近现代以后,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佛法修持者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就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也还要继续努力。否则的话,稍有松懈,昔日埋没心性的我慢贡高等杂念难免会沉滓泛起,心田中的无明草又将萌生,前路复入茫茫之途。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应当说客尘烦恼五欲七情无时无刻不在紧紧缚人。在修持历程中妄想再现,以致过失犯戒等不良行为时有出现的可能。所以,时刻恒持惭愧心与忏悔心,就能使自己的修持持之以恒,最后真正明心见性,了生脱死。
从另一方面来说,每一个发心立志了生脱死的佛法修持者,从降生人世到其发心学佛时,其心所蒙受的客尘染污或多或少,或厚或薄,使自己的心性被妄想、烦恼等种种习气毛病所埋没。而佛法修持则是要把这些埋没心性的妄想、烦恼等习气毛病清扫掉,方能明心见性,看到自己本来面目。这于一般人来说,确非能在一朝一夕内实现的。所以,虚云和尚一贯教导学人要发长远心、坚固心。不过,从佛法修持实践看,仅仅有了长远心、坚固心还不够,因为对自己心性所受染污的清扫并非易事,只有一点一点地除去,有时还会此伏彼起,顽固得很。所以,虚云和尚教导学人还要发勇猛心、惭愧心,要求众人用“宗门下的法子,是如金刚王宝剑,遇物即斩,碰锋者亡”,来清除染污。同时,虚云和尚进一步教导众人,“要勇猛精进,要内外加修。”内修,就是参禅或念佛;外修,即是戒杀、放生,将十恶转为十善。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时深日久,水滴石穿,方得圆满利益。虚云和尚认为佛法修持者,“要努力精进,不要悠悠忽忽,兀兀度时”,而“总要生死心切,具有长远、坚固向道之心。”矢志不改,“至死不退,今生能不退,虽未悟,来生再努力。”有这样的恒持精进,修持方能成功。

人生因果之诸环节—十二因缘

人生因果之诸环节—十二因缘

人生因果之诸环节—十二因缘时间:2009-09-25来源:未知作者:佛缘总编辑“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十二有支、十二支等,是佛教用缘起说理论观察人生而得出的,用以解释人生痛苦根源,以及说明如何才能解脱痛苦的教义学说,是佛教基本理论之一。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精神和物质现象,都处于一定的因果关系中,依赖某种因果条件而存在,并依靠一定的条件而演变。

这种依赖于某种条件而存在,变化的学说,就是“缘起说”。

佛陀在解释缘起关系时,说这一关系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如据《缘起经》说:“尔时,世尊告比丘众,吾当为汝宣说缘起初差别义,汝应谛听,极善思惟。

吾今为汝分别解说。

比丘众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佛言,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相传佛陀在菩提树下进入禅定思惟状态中,观察分析人生苦难以及之所以会产生苦难的原因时,最后得出了这十二因缘说。

十二因缘说即以缘起说来分析人生的生灭变化现象,依照缘起说,人的生命过程,生命的诞生和成长,也是由各种必须的条件而引起。

“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识,名识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

”(《缘起经》)在这儿,佛陀指出,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可分为彼此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十二个环节,这十二个环节是:1)无明(人与生俱来的蒙昧无知)。

2)行(由无知而引起的各种欲望和意志)。

3)识(由欲望和意志引起的人的精神统一体)。

4)名色(由识引起的人的精神和肉体)。

5)六处(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即心)。

6)触(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

7)受(通过接触而引起的苦乐感觉)。

8)爱(由感觉而引起的对乐的事物产生的贪爱之心)。

9)取(由贪爱而产生的追求和执着之意)。

10)有(因追求和执着而造成的生死环境)。

11)生(有了生的环境就有生命的产生)。

12)老死(有生就必有衰老和死亡)。

释迦牟尼语录

释迦牟尼语录

释迦牟尼语录导读:1、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也绝不会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

并不存在“要是我当时做法不一样…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

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

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有时不符合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2、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

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

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4、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这是如此简单。

当生命中有些事情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

这是为什么,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

学佛感悟:一切都是偶然,一切又都是必然。

你所遇见的一切,都是你所必须经历的,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无所谓喜也无所谓忧,无所谓乐也无所谓悲。

坦然面对,欣然承受,只有如此,方能觉悟人生。

更多释迦牟尼语录:1、“你想把他给撑死呀?”难陀多罗说,“饿坏的人,是不能一次吃很多的!给我记住,将来你们的丈夫如果饿得像他这样,也得这么喂!”(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版,陈嘉珉辑)2、【魔女笑佛,扰乱太子修行】太子即将成佛,三魔女特利悉那(爱欲)罗蒂(乐欲)和罗伽(贪欲)盛装严饰,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

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机,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

唐三藏:玄奘大师生平及事迹

唐三藏:玄奘大师生平及事迹

唐三藏:玄奘大师生平及事迹名号之由来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极其光辉灿烂的伟大高僧,也是中华民族史上罕有的特出人物,直到现在世界很多学者们,仍然景仰他的德行和成就。

在现代很多学人的著作中,有称他为最伟大的翻译家,最拼命的旅行家,最成功的留学生,最了不起的语言家(精通九十多种印度方言)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称呼,当然是名符其实的,千百年来,在中国民间,提起“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不论有学识的知识份子,或是一般妇孺市井,一提到“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没有人不知道的。

虽然俗称“唐僧”或“唐三藏”并不是大师的真实名字,也许有一些妇孺们不识大师的名字叫玄奘,可是“唐僧”或“唐三藏”这两种称呼,在当时一般国民心目中,意识上都是非常明白而庄严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妙的现象呢?其实是一种很平常和自然的发展。

因玄奘大师是出生于李唐初叶,在国势隆盛之日,大师的壮志亦如日中天。

大师孤身西征天竺,求取佛经,当时完全没有交通设施,须绕道遍游数十国,历时十七年,艰苦备尝,终于以百折不挠之精神,完成可说是空前绝后的壮举。

在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春,他自印度留学回来中国,满载而归地返抵长安京城。

当时受到朝野轰动地欢迎,并不是要为了欣赏他??回那么多的珍贵贝叶经,与及西方国家的宝物,增长一下见识,而是感到一位手无寸铁的贫僧,竟然能够那么志气凌励,比当朝的皇帝东征西讨,还不能称心满意的遨游万里;而一个平凡的出家人,为了实践异常的抱负,不顾生死的远访外邦,却能身经百国,是多么的令人思仰!惊叹!振奋人心!简值是莫测高深的奇迹呀!大唐民族,有此为教不惜牺牲,如此出类拔??的出家人,当时朝野怎不涌发出对玄奘大师,作出光荣的崇敬!所以在其名字上加上“唐”字,因此又称“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

“唐僧”一词,不翼而飞的普遍深入民心。

“唐僧”本义,是统摄唐代全部僧伽而言,因三位以上出家人方可称为僧,但在玄奘大师取经过程中,有着感动天地的行迹,所以“唐僧”也即成为千百年来人民尊仰的口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经藏:一切皆是“缘生”故一切法不离“因果”
2011年01月30日 09:29
来源:摘自《弘化》2002年第5期作者:守真
一切都是“缘生” 故一切法不离“因果”(图片来源:资料图)
因果论的理论重点是四缘说。

佛教各派对于缘的解释颇不一致,部派佛教时期说一切有部有见于南方的《法聚论》讲二十四缘,北方的《舍利弗毗昙》讲十缘,理论纷繁,于是加以简化,只列举南北两论中的前四种: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合之为“四缘”。

并突出因缘为四缘中的重点,认为因缘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可视为因中之因。

四缘后被小乘和大乘认为是一切有造作事物所借以生起的四类条件概括了一切因缘。

《中论,观因缘品》:“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以是四缘,万物得生”。

大乘中观学派强调缘起性空,因缘相对于“果”来说才有意义。

一切法莫非缘生,“缘”通名“原因或条件”,共分四种:
一、因缘:佛教通常将因和缘加以区别。

从产生的结果来说,亲生是因,疏助是缘。

这里所讲的因缘是说因即是缘,名为因缘。

因缘就是起主要作用的因,是所谓“亲因”或“真因”,通常把引生结果之主要条件叫做“因”,次要条件叫做”缘”。

因也是众生条件之一故名“因缘”。

如竹器以竹为主要条件,竹就是竹器的因缘。

唯识家也把“因”叫做种子,把“果”叫做“现行”,“种子”能生“现行”叫做“种生现”,如树之种子能生树,“现行”亦能变更“种子”,叫做“现零种”,如现在之树能生新种,因为水土日光空气等条件的变化,或茂盛或不茂盛,其所生新种或优或劣,必与旧种有所不同,这说明种子受了现行的熏习而发生变化,故名“现熏种”。

又如人们对于某一种事物有个想法,根据这个想法(因或种子)发生一种行为(果或现行)——这也是种子生现行或因生果,随后在行为的过程中,又接触了些新的事物,得了些新的经验,于是改变了以前的想法,这便是“现熏种”或是果又成因,另生新果。

二、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

“等无间缘”只在精神现象中存在。

所谓“等”便是“同等”或是“一样”,所谓“无间”,便是“毫无间断”的意思,人心前念为后念生起之原因,如无“前念”,必无“后念”。

”前念”既灭,“后念”继生,二念体用同等,而且二念之间无有间断,有如呼吸和相继,一呼一吸,生生不已,念念不停。

佛教认为主观思维的开展,前前后后是相互关联着的,前行的思维大体规定了后起思维的种类,前后思维中间如无其他障碍,那末前者引导着后者就鱼贯而下,不致中断。

如此前念心直接为后念心的生缘,称为等无间缘。

又前念心导引后念心产生,所以又称次第缘。

佛教强调主观思维的无间断的开展,会逐渐发生对客观的反作用。

三、所缘缘:归译为“缘缘”。

“所缘”的“缘”字是“攀缘”的意思,如心里相信一件事,则心为“能缘”,事为“所缘”。

又如欣赏荷花,则眼识为“能缘”,荷花为“所缘”故“所缘”“即是“心识”的“对境”,能引起“心识”能缘的作用。

“所缘境”即是“能缘心”的“所缘缘”,如无“所缘境”这个条件,则“心识”起不了能缘的作用。

“所缘缘”又有亲疏之分。

“亲所缘缘”与“能缘心”相伴而起,不能相离,例如“眼识”对“色境”,能见之能力(见分)与所见之影像(相分)二者不能相离,“相分”即为“见分”之“亲所缘缘”,而影像必有实在物体为其本质,此本质与见分相离即为“见分”之“疏所缘缘”。

如无“疏所缘缘”即无“亲所缘缘”,如无“亲所缘缘”即不能生起能缘之心法,故“所缘缘”亦系专就心法而说。

心因境起,为佛教因果论中之一原则,故佛教在基本上不属于主观唯心论的范畴。

自俱舍,唯识二宗衰歇之后,因果之理法不明,一般佛徒看见华严经上有“一切唯心造”的一句话便机械的执着唯心论,由脱离现实而逃避现实,逃上深山古寺关门参禅念佛或淡玄说妙,只求明心见性,不管苍生死活的现象,这岂是佛教智悲双运,普渡众生的本旨?
四、增上缘:所谓“增上缘”者,指任何一种事物对于其他一切事物的影响和作用。

分为两类:一种事物对于其他一切事物有助令生长的作用;二、一种事物对于其他一切事物阻碍之不令生起之作用。

此种事物便为其他事物的增上缘。

于其他事物能助令生长者,如阳光、空气、雨水、肥料、人工、农具等对于农作物来说,都是“有力增上缘”。

于其它事物,虽不直接助令生长而亦不障碍其生长者为“无力增上缘”。

“有力及无力增上缘”皆属“顺增上缘”。

于其他事物障碍之不令生起或已生起而令之破灭者,如冰雹之于花草,枪炮之于人物,是为“逆增上缘”。

此缘范围最广,凡世界上任何一事物皆为其他一切事物的“增上缘”,即前三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亦属“增上缘”。

佛教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无不具有增上缘的功能,只是不能影响自己,也就是不能作为自身的增上缘。

再者一切由因缘和合而生的有为法不能影响无为法,不能作为无为法的增上缘,因为佛教认为无为法是不被缘的。

由于“增上缘”这条原则,便建立了“万法一体”,“诸法无我”的宇宙观。

以上四缘,第一种亦因亦缘,其余三种只是“缘”而不是“因”。

色法生起,但须“因缘”、“增上”二缘。

心法必备四缘,无有一法只从一缘生者,亦无有一法不待缘而生者,故曰“一切法(除无为法)皆是缘生”。

以上四缘中,一切物质现象由因缘和增上缘二缘生,
精神现象由四缘生,但无想天上的心法例外,因为无想天的天人无知觉,外境自然也就不能说具有所缘缘的作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