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佛教教义中一个重要的道德理论。
它阐述了一个人所做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果报,而这个果报将影响个人未来的生命和命运。
在这个理论中,善恶因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应该通过行善积德来追求快乐和幸福的人生。
佛教因果业报论强调了个人责任和自我决定。
根据这个理论,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自己未来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人做了善良的行为,比如帮助他人、慈善捐款等,他将会得到善果,得到快乐和幸福的回报。
相反,如果一个人做了恶劣的行为,比如偷盗、伤害他人等,他将会得到恶果,承受痛苦和不幸的后果。
这就为每个人的行为负责任提供了一个准则,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佛教因果业报论提醒人们要谨慎行事,追求正直和道德。
作为佛教徒,人们应该时刻保持警觉,不做任何侵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因为所有的行为都会造成因果关系,所以一个人不应该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应该从长远来看待每个行为的后果。
通过追随正义和道德的准则,人们可以获得心灵的平静和正面的回报。
佛教因果业报论也呼吁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仅要对已经造成的因果关系承担责任,还要尽可能地修正错误的行为,以免继续承受恶果。
佛教因果业报论强调了善念和善行的重要性。
根据佛教教义,一个人的意念和意识对他的行动和结果有深远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心存善念,思考善良和利他的想法,他将会倾向于做出正直和慈善的行动。
反之,如果一个人心存邪念,思考自私和马虎的想法,他将会倾向于做出恶劣和不公正的行动。
佛教因果业报论鼓励人们培养善念和修行善行,以帮助自己和他人摆脱困难和痛苦,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于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沦丧和利益至上的现象比比皆是。
佛教因果业报论提供了一个道德准则和指导方针,帮助人们认识到个体行为对整个社会和世界的影响。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因果关系,并且努力追求善良和正直的行动,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了凡四训》读后感1立命是什么?立命就是自己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被命运束缚。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我并不是完全不相信命运的人,但我更愿意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可以说服自己的观点,袁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
终为阴阳所缚。
安得无数。
但惟凡人有数。
极善之人。
数固拘他不定。
极恶之人。
数亦拘他不定。
说的就是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
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
俗话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只是报应的时间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后代子孙。
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听天由命’者。
袁了凡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
必得功名。
有志于富贵者。
必得富贵。
人之有志。
如树之有根。
立定此志。
须念念谦虚。
尘尘方便。
自然感动天地。
而造福由我。
的名句。
人生能通过不断的积善修德来突破命运的定数,让固有的定数变为变数,最终命运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就像老禅师所说: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方法,给人以希望和启迪,具有朴素辨证主义的思维特征,让人能冷静面对世间的各种变化,劝人积极面对生活,可以说,读此书,对事业,对生活有百利而无一害。
《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
读这本书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很庆幸看到了这本书。
【心灵鸡汤】命运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因果有报应

【心灵鸡汤】命运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因果有报应很多人不相信命运,认为自己的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命运的走向。
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认知,命运冥冥之中会有上天的安排,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真理。
书法家给一个人题词,两个字:知止。
结果呢,“知”字写得硕大,“止”字略显卑琐,总之,凑在一起,有些不和谐。
那个人一脸的不高兴,说,还书法家呢,写得这是个啥!当然,他有资格这么挑剔。
他位高权重,颐指气使惯了。
只是碍于书法家的面子,没有当面发作出来。
但他还是裱了起来。
他知道,这两个字将来要值钱。
只是,还没有等到字值钱,他先进去了。
他犯得是那个位置上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贪腐。
是的,知道的人都说,这个人太贪婪了。
书法家却另有高论:他不是败在贪上,而是败在贪而不知上,你看,我把“知”字写得那么大,可惜,他没有看懂。
这个世界,但凡贪婪的人,又有几个能懂呢?大学图书馆阅览室的书架是开放的,他每次去,总要一口气拿好几本杂志。
辅导员实在看不惯。
有一次,见他桌上厚厚的一摞杂志,说,你拿再多,也不是得一本一本地看,绅士点不行吗?他的脸被说得红一阵白一阵的。
但下次去了,依然这样。
辅导员也没了辙。
当然了,最后,他也并没有靠多读杂志,把自己读成个学富五车的什么家。
大学毕业后,他分在了一家工厂的车间里。
问题来了,谁也不愿意跟他搭伴成为一组。
大家都说,分活的时候,他总嫌自己分得多,分红的时候,又只嫌自己分得少。
分到哪一个组,哪一个组的人都不给他好脸色。
就这样,尴尬地活过一年又一年。
毛病还是改不掉。
譬如,车间里有个手套箱,大家都是每人拿一副,用坏了,再直接取就是了,有的是。
然而,他却不,总喜欢一次拿了好几双,放在自己的工作台上。
还是年长的师傅一针见血:他要的,不是那几副手套,他要的是占有的乐趣啊。
她是诗人,写了好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有人喜欢她的诗,要她去做报告。
她去了,讲诗歌,讲人生。
她喜欢所有的目光聚焦在身上的灼热感。
后来,她热衷于到更大的舞台上去做报告。
佛教对命运的命运看法

命运既然如此奥妙,那么佛教对于命运究竟有什么看法呢?1、佛教认为命运不是定型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佛教虽然也讲命运,但是有别于外道机械的宿命论。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空无自性,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没有自性。
坏的命运可以借著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像小沙弥增长福寿,就是有名的例子。
有一位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师父,一天在禅定中知道自己疼爱的徒弟只剩几天的寿命,心想:“这么乖巧的孩子怎么只剩下七天的寿命呢?真是太不幸了!不可以将真象告诉他,他小小的年纪,怎么承受得了这样的打击呢?”天一亮,师父压抑著悲伤,将小沙弥叫到跟前说:“好孩子!你有好久不曾回家看望父母了,你收拾行李回去和父母聚一聚吧!”不知情的小沙弥虽然感觉到师父的异样,但是仍然高高兴与地拜别了师父回家乡去了。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过了七天小沙弥还没有回来,虽然断了烦恼的阿罗汉,也难免为小徒弟的不幸遭遇而怅然伤感,心中正在为再也见不到徒弟而郁郁不乐时,小沙弥突然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阿罗汉大为惊讶,牵著小沙弥的手上下打量地说:“你怎么好好地回来了?你做了什么事吗?”“没有呀!”小沙弥迷惑地摇头回答。
“你仔细想想看,有没有看到什么?做了什么?”师父不放松地追问。
“噢!我想起来了。
回家的途中,我经过一个池塘,看到一团蚂蚁被困在水中,我检了一片叶子,把它们救上了岸。
”小沙弥如实地回答,乌黑的眸子,散发著喜悦的光芒。
师父听了之后,马上再进入神通之中观看徒弟的命运:这个孩子不但去除了夭寿之相,并且有百岁的寿命。
小沙弥的一念慈悲,不但救了蚂蚁的性命,也改变自己的命运。
除了慈悲能改变命运之外,修福也可以转坏命为好命。
有的人认为自己罪障滔天、恶贯满盈,永远无法扭转命运,其实不然。
佛教认为再深重的恶业也可以减轻,好比一把盐,如果将它放入杯子之中,当然咸得无法入口。
但是如果把它撒在盆子里或者大水缸中,咸味自然减淡。
罪业的食盐无论如何咸涩,只要福德因缘的清水放多了,仍然可以化咸为淡,甚至甘美可口。
因果的四大定律

因果的四大定律藏地出家师父开示:因果的四大定律有些师兄可能刚刚进入佛门,甚至有些还没有皈依,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习、了解与自身解脱利益息息相关的业因果规律?不必担心,藏地雪域高僧,文殊菩萨的真实化身宗喀巴大师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为了帮助初学者学习,宗喀巴大师依据经论把业因果的道理总结归纳为四点:业决定、业未造不遇、业已造不失、业增长广大。
其中的每一点都会令我们受益匪浅,认真学习后一定会对大家的人生产生极其重大的正面影响。
下面首先来看业决定。
1.业决定什么叫业决定?佛陀在经典中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人、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思想、性格以及家庭、工作、社会、自然环境,甚至整个宇宙,这一切唯一是由众生的业力所决定,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作者。
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偶然,也没有所谓的运气,现在所感受的每一个安乐——哪怕是在炎热的夏天喝了一杯饮料、吹来一丝凉风的安乐,也完全来自于我们以前所造的善业;而现在所感受的每一个不幸、痛苦、难受和纠结也全都是由往昔所造的恶业引起的。
以六道总体而言:假如恶业成熟,众生就会下堕三恶道,即地狱、饿鬼、旁生;善业成熟的众生会投生在人道或天道。
即使是同一道众生,由于往昔各自所造的业力差别,所感受的苦乐也不尽相同:比如现在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但根本找不到命运、苦乐、遭遇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为他们以前在因地时所造的业有差别。
即使是同一个人,由于他往昔既造过善业,也造过恶业,这一世的遭遇也会苦乐交杂:假如恶业比较多,那这一世感受的痛苦就会比较多;反之,这一世感受到的快乐就会相对多一些。
因此,轮回中的一切都是由业因果决定的,丝毫不差。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对人生做一些规划。
上师曾说过:修行其实就是通过正确的方式来获得安乐。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正确的方式:想要希求什么样的果报,只要把握住因就可以了。
就像在代数中,想要得到什么样的Y 值,取决于对应自变量X的值。
同样在世间法上,如果我们希求庄严的相貌,就要好好修安忍;如果希求财富圆满,就要广修布施,好好供养上师三宝或布施贫苦众生;如果想要健康长寿,就要爱护其他生命,多多放生等等。
如何讲解佛教因果

导游应该如何讲解佛教"因果"学说!朋友们,也许大家听过佛经当中的这一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未报,时候未到”等等。
这些都是因果报应真假的最好说明。
这些就是佛教的因果了。
那么我们来谈谈什么叫因果。
佛教的因果通常指的是“原因与结果”。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由因生果,因果必然。
十界迷悟,不外是因果关系。
其实就是指的“因缘果报”佛教的困果是指三世的因果。
佛教的困果,是把困果放在相当时间段来加以认识的,就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困果。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起因和结果,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因缘果报其中的“因”有一个“大”字,说明在因缘果里因是最大的,是大哥,而缘是弟弟,而因同缘结合起来就是“果”了。
这就是说,因是绝对的东西,是不可能改变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比如我导游的出生就确定了,比如我的身体有多高,我长成什么样子,出生在什么样的家等等,如果我出生在富豪家,我可能就不会出来这么苦的带团了,如果出生在平凡的家里,我就必须出来努力挣钱。
因为这个“命”不是我选的,是上天决定的。
这就是“因”这就是绝对的,也就是“种子”就如“种瓜得瓜”一样,你种出瓜,永远不可能得出豆。
所以因是“缘”“果”“业”“报”的种子。
“缘”字左边是“纟”字部,就好象是丝一样牵缠不清,这就叫做“缘”,缘同因比较起来是“疏而弱力”的,和我们比较远,力量也比较小,所以是“相对”的,而因是“绝对”的,就比如我们导游接到一个团。
团里的客人是固定的,人数是多少,从什么地方来,你是没办法选择的,那么这个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种是团非常好,碰到一个导游好好的真诚的对客人,讲解好,服务好,征服了客人,那么这个团结果就很好。
第二种情况呢,就是这个团来到这里,没有碰到好的时间,好的导游,对导游防备心理很重,导游受了打击,就不想好好对待他们。
因果的四大定律

因果的四大定律藏地出家师父开示:因果的四大定律有些师兄可能刚刚进入佛门,甚至有些还没有皈依,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习、了解与自身解脱利益息息相关的业因果规律?不必担心,藏地雪域高僧,文殊菩萨的真实化身宗喀巴大师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为了帮助初学者学习,宗喀巴大师依据经论把业因果的道理总结归纳为四点:业决定、业未造不遇、业已造不失、业增长广大。
其中的每一点都会令我们受益匪浅,认真学习后一定会对大家的人生产生极其重大的正面影响。
下面首先来看业决定。
1.业决定什么叫业决定?佛陀在经典中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人、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思想、性格以及家庭、工作、社会、自然环境,甚至整个宇宙,这一切唯一是由众生的业力所决定,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作者。
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偶然,也没有所谓的运气,现在所感受的每一个安乐——哪怕是在炎热的夏天喝了一杯饮料、吹来一丝凉风的安乐,也完全来自于我们以前所造的善业;而现在所感受的每一个不幸、痛苦、难受和纠结也全都是由往昔所造的恶业引起的。
以六道总体而言:假如恶业成熟,众生就会下堕三恶道,即地狱、饿鬼、旁生;善业成熟的众生会投生在人道或天道。
即使是同一道众生,由于往昔各自所造的业力差别,所感受的苦乐也不尽相同:比如现在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但根本找不到命运、苦乐、遭遇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为他们以前在因地时所造的业有差别。
即使是同一个人,由于他往昔既造过善业,也造过恶业,这一世的遭遇也会苦乐交杂:假如恶业比较多,那这一世感受的痛苦就会比较多;反之,这一世感受到的快乐就会相对多一些。
因此,轮回中的一切都是由业因果决定的,丝毫不差。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对人生做一些规划。
上师曾说过:修行其实就是通过正确的方式来获得安乐。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正确的方式:想要希求什么样的果报,只要把握住因就可以了。
就像在代数中,想要得到什么样的Y值,取决于对应自变量X的值。
同样在世间法上,如果我们希求庄严的相貌,就要好好修安忍;如果希求财富圆满,就要广修布施,好好供养上师三宝或布施贫苦众生;如果想要健康长寿,就要爱护其他生命,多多放生等等。
佛家对缘分的理解

佛说缘分天注定,半点不由人。
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求不来。
前世不欠,今生不见,缘分有因果,世事有轮回,缘来缘去,都是天意。
缘分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它带着一定的宿命降临到你的世界里。
无论是亲情、爱情、友情生命里的每一个人和你结缘,都是上天注定的。
之于亲情,父母和女子,这一生一世的缘分,也只有一次。
当父母离世,子女在人间就只剩下归途。
有人说,父母走了,你会很孤单,可是有一天,我们也会去那边和他团聚。
其实,现实却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缘分,只也有今生的缘分,下辈子,不复再见。
夫妻之间,也是缘分,千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一对男女,今生今世和谁在一个屋檐下一起在柴米油盐里摸爬滚打,都是一就一的。
为什么有很多人在恋爱的时候,谈一个又一个,一直在失败的路上?不是驴不走,就是磨不转,不是两家条件不合适,就是两个人不般配,每一次总有个理由分手,就是没人和他一起进围城。
其实,按佛家的理论来讲,就是缘份没到。
当你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相亲、恋爱,心灰意冷的时候。
不经意间遇到一个人却看对眼了,两个人就谈上了,一切顺理成章,一切水到渠成,两个人牵手,一起步入婚姻,一起携手演绎白头到老的故事。
有时候,你不得不相信命运,不得不相信缘分。
千里姻缘一线牵,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也枉然。
因为在这场缘分没有到来之前,你总是蛛网般多失败,可是生命里的那个人来了,一切就成了。
生命中那些爱而不得的缘分,也是命中注定的。
比如情人,比如知已。
虽然,你已娶妻她已嫁,可是,缘分来了,他就神奇地来到你的生命里。
缘分来的时候,不会提前打招呼,而是无声无息就君临,缘分来的时候,你只有拥抱接住它。
错的时间错的地点,遇见对的人;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见错的人。
生命里的缘分,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见对的人,才是可以正大光明走在阳光下的缘分。
像徐志摩说的那样,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
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
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
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五逆——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僧、出佛身血;又如毁谤三宝、杀人越货、纵火决堤、强暴妇女等重大的犯罪行为,都是不可变转的罪业。
因为这些行为不仅造成他人生命的丧失,并长久影响社会的安定,所以必须受报。
古来已有“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的谚语。
杀生太多,不免引起战争,而相互的残杀与斗争,则会招致兵荒马乱、十室九空、哀鸿遍野等劫难。
“劫”是时间或时限的意思。
恶因若累积到某种程度,便会发生某种灾难,有的是区域性的,有的则是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但看造业人数的多寡和所造之业的轻重而定。
今生造业不一定今生受报;但在过去世中,于不同的地方,各人造了某类的恶业之因,就会在未来世中的某个时代的同一环境中,受到相同的恶报。
“数”不是佛学名词。
屈原于《楚辞》的〈卜居〉内有云:“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此数是指占卜之术数;《书经》的〈大禹谟〉则云:“天之历数在汝躬”,以及收录于《文选》应璩所撰之〈与曹长思书〉一文内又云:“春生者繁荣,秋荣者零悴,自然之数,岂有恨哉!”这些都是讲天理、命运或气运之说。
而将之与佛教的“劫”字配合,便产生“劫数”之说了。
佛教所讲的“劫”,是梵语“劫波”(kalpa)的音译,指非常长的时间过程,其有大、中、小劫。
所谓小劫,若用比例来说,如果人类寿命最长可达八万四千岁,最短仅得十岁,那么,从八万四千岁起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只剩十岁,再从十岁起,每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如此一减一加的历程,总称为一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
众生所居住的世间分为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成一循环,是为一大劫。
据佛经所说,只有“住”的阶段有众生活动,其他三个阶段,众生应是迁到他方世界去。
而在还没有迁出之前,遇到“坏”的阶段开始时,会有大火、大水或大风等的灾变发生,称为“劫难”,能把物质世界以至禅定世界全部摧毁。
尚未脱离这个世界的众生,就是在劫难逃。
劫难之后,如果业报未了,业识——生命的主体,即转生他方世界继续受报;如果业报已了,不待劫难到来便生佛国净土,从此超出三界,永远不再遭受劫难的摧迫,称为“出离苦海”。
当然,若不修行佛法,要想脱离这样的劫难是不可能的。
民间传说的在劫在数,虽和佛法相关,却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无法逃避而不知如何超脱。
所以民间每经一段承平时代,便丧失忧患意识而形成歌舞升平、生活糜烂、道德堕落和思想腐败等现象,某些预言就会因此传出而呼告大众:将有天灾人祸、战乱等发生,会有多少人死亡等等;甚至危言耸听,说死里逃生的人少如漏网之鱼。
其中有些预言说这是无可挽回的事情,但也有若干预言呼吁社会大众及时端正人心,劝恶向善,回头是岸,以挽救劫难于临头。
这些预言大致是出于民间信仰的有心之士,也有的是出于佛教徒的化世方便。
有些人士基于在劫在数的观念,以为那些杀人魔王的出世似乎也有道理,即不是他们要杀人,而是被杀的人需要他们来处理,否则善恶因果报应之说就无法完成。
这种说法必
须纠正,如果说魔王是应众生须受劫难而来,则好比是刽子手行刑杀人,是执法而非犯法造罪。
其实,既被称作魔王,就算是造罪而非“替天行道”的执法行为,唯有自然的灾变及人力无从抗拒而遭的劫难,始为“天数”。
所以,魔王杀人,恶业极重,也是要受恶报的。
如果是来自火、水、风等的天灾杀人,则是自然的报应,其中没有人格的魔力或出于某些恶人的意欲,乃是造业者直接受报。
所以在佛经中只有说火、水、风等自然的劫难,没有说由魔或魔的代理人来执行众生的恶报。
因为被魔王杀的人,虽然很可能是罪有应得,但也可能是出于魔王的一时愤怒,或出于恶人的偏激疯狂,甚至会促成更多人假借替天行道的名义而涂炭生灵,这样不仅不公正,也给宵小犯罪做恶的口实,所以,佛教不赞成以魔王代替自然灾害来杀戮众生的说法。
众生为了逃避劫数,必须修学佛法。
修五戒十善能免除三途之苦,即刀兵、水火和地狱诸苦;修禅定能暂时免除内心烦恼之苦;若能开悟而得智慧,即可出离三界的生死之苦。
如果自己没有信心修好五戒十善及禅定智慧,也该多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同样可以出离生死的范围。
可惜众生只畏苦果,而不知避恶因。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即时去恶向善,广种福田,修学佛法,发菩提心,求成佛道,如此即可免遭受未来的劫数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