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操作的专家共识[2015年]

合集下载

《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

《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

《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邹玉宝;惠汝太;宋雷【摘要】介绍了最新发表的《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的基本内容,有助于规范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治并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供临床同行参考.%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tents of the recently published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Chinese Adult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which tend to offer a standardiz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improved prognosis of patients.【期刊名称】《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24)001【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治疗;指南【作者】邹玉宝;惠汝太;宋雷【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心内科,北京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心内科,北京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心内科,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1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疾病,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壁增厚,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室间隔或左心室壁厚度≥15 mm,或者有明确家族史者的室间隔或左心室壁厚度≥13 mm,通常不伴有左心室腔的扩大,需排除负荷增加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和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等引起的左心室壁增厚,该病的基本特征是心肌肥厚及猝死发生率高.从1958年Teare教授首先对HCM进行详细描述至今,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发现,2/3的HCM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史,大部分患者已经克隆到致病基因.2003年,美国就开始推出了HCM基因诊断技术.随着疾病致病基因的进一步明确、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飞速进展和大数据处理的智能化,HCM精准诊断在临床上已逐步实现.临床观察到HCM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在中国人群中并不少见.已有研究揭示成年人HCM患病率为80/10万,粗略估算中国成人HCM患者超过100万,因此HCM的规范化诊治和早期干预得到越来越多心血管专科医师的重视. 欧美医学界十余年前就开始着手规范HCM的诊断和治疗.200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首次发布了HCM专家共识,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CCF)/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发表了第一部《HCM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年ESC也发布了《HCM诊断与治疗指南》.而在中国,有关HCM诊治共识或者指南的制定工作相对滞后.到目前为止,2007年《中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和2011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中国专家共识》是指导临床医生规范诊疗的主要技术标准.众所周知,近年来HCM研究进展迅猛,并且国内医学界也发表了一系列有关HCM研究的成果,因此总结国内外有关HCM诊疗进展,结合中国人群的HCM 疾病特点,及时更新HCM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国内长期从事HCM临床诊疗的专家撰写了《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1],期望通过该指南的撰写和推广,规范HCM 的临床诊疗行为,并有效改善HCM患者预后.特此撰文对该指南进行精要解读,供临床医生参考.1 病因、病理、发病机制绝大部分HCM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大约60%的成年HCM患者可检测到明确的致病基因突变,其中40%~60%为编码肌小节结构蛋白的基因突变(已发现27个致病基因与HCM相关),这些基因编码粗肌丝、细肌丝、Z盘结构蛋白或钙调控相关蛋白;5%~10%是由其他遗传性或非遗传性疾病引起的,包括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原贮积病、肉碱代谢疾病、溶酶体贮积病)、神经肌肉疾病(如Friedreich共济失调)、线粒体疾病、畸形综合征、系统性淀粉样变等,这类疾病临床罕见或少见;另外还有约25%~30%是不明原因的心肌肥厚.HCM的发病机制仍有待明确.HCM大体病理可见心脏肥大、心壁不规则增厚、心腔狭小,一般左心室壁肥厚程度重于右心室,组织病理可见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及形态异常等.2 分型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测定的左心室流出道(与主动脉峰值)压力阶差(left ventricular outf l ow tract gradient,LVOTG),可将HCM患者分为梗阻性、非梗阻性及隐匿梗阻性3种类型.安静时LVOTG≥30 mmHg(3.99 kPa)为梗阻性;安静时LVOTG正常,负荷运动时LVOTG≥30 mmHg(3.99 kPa)为隐匿梗阻性;安静或负荷时LVOTG均<30 mmHg(3.99 kPa)为非梗阻性.这种分型有利于指导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分型方法.另外,约3%的患者表现为左心室中部梗阻性HCM.此外,根据心肌肥厚部位,也可分为心尖心肌肥厚、右心室心肌肥厚和孤立性乳头肌肥厚HCM.3 诊断3.1 症状HCM的临床症状变异性显著,一些患者可长期无症状,而有些患者首发症状就是猝死.儿童或青年期确诊的HCM患者症状更多、预后更差.临床症状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心功能受损、快速或缓慢型心律失常等有关,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晕厥或者先兆晕厥、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death,SCD)、HCM扩张期心力衰竭等.3.2 体征HCM体格检查所见与患者疾病状态有关,典型体征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有关,在心尖和胸骨左缘之间可闻及递增递减型杂音,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加重因素可使心脏杂音增强,常见于患者从蹲、坐、仰卧等姿势变换为直立姿势时,以及Valsalva动作、室性早搏后代偿性搏动的心肌收缩力增强或使用硝酸甘油后.3.3 辅助检查除了进行全面的心脏病史和家族史信息收集、体格检查以外,还需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学、影像学等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监测、运动负荷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或冠状动脉造影、心内导管检查等,具体总结如下.(1)所有患者都应进行心电图检查.(2)所有HCM患者均应进行全面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组织多普勒等.对接受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患者,推荐行围手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计划行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的患者建议行经冠状动脉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以确定消融位置.(3)所有HCM患者均应行24~48 h动态心电图监测.(4)对静息时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而有症状的患者,可行运动负荷检查,以排除隐匿梗阻.(5)心脏磁共振成像较超声心动图提供的信息更多,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是识别心肌纤维化最有效的方法,而LGE与死亡、SCD等风险正相关.若条件允许,所有确诊或疑似HCM的患者均应行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6)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或冠状动脉造影适用于:①有明显心绞痛症状而冠状动脉状况会影响下一步治疗策略的患者或拟行心脏手术的患者;②有心脏停搏的成年幸存者,或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7)疑诊HCM,当存在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时可行心内导管检查:①需要与限制型心肌病或缩窄性心包炎鉴别;②怀疑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但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之间存在差异;③需行心内膜活检鉴别不同病因的心肌病;④拟行心脏移植的患者术前评估.3.4 基因诊断基因突变是绝大部分HCM患者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基因诊断对于HCM的诊断价值比较明确.推荐所有HCM患者进行遗传咨询;推荐所有临床诊断为HCM的患者进行基因筛查,检测方法为定制的多基因深度靶向测序.能承受经济负担的患者,可行全外显子或全基因组筛查,并对筛出的候选致病位点进行一代测序验证.筛查基因包括编码肌小节致病基因、HCM相关类型综合征的致病基因等.HCM致病基因的外显率为40%~100%,发病年龄也存在很大的异质性,且近年来研究发现,约7%的HCM患者存在多基因或复合突变,发病可能较单基因突变者更早、临床表现更重、预后更差,因此对基因诊断的结果解释应谨慎.应当确定HCM患者直系亲属是否临床受累或者遗传受累.如果HCM患者筛查出了明确的致病突变,不管其直系亲属是否存在临床表现,均推荐一代测序检测该致病突变,并同时对所有直系亲属(尤其是携带该突变的亲属)进行仔细的临床检查.如果先证者尚未进行基因检测,或检测结果为阴性,或检测到尚未报道过的临床意义不确定的突变时,其一级亲属应行详细的临床检查.由于存在外显延迟或年龄依赖的遗传外显性,HCM患者亲属需定期临床复查.3.5 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上很多种疾病都能够引起心肌肥厚,并且引起HCM的病因也多种多样,必须注意鉴别,以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1)肌小节蛋白编码基因突变,约60%HCM是由肌小节蛋白的编码基因突变所致,临床表现就是典型的HCM,基因诊断是确诊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2)糖原贮积病.该病的鉴别要点主要是多系统的临床表现,即严重的左心室肥厚,早期进展为扩张期,常伴心室预激和传导异常等心电图表现.除传统的检查外基因检测有确诊价值,主要有Danon病和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γ2亚基编码基因突变(PRKAG2)心脏综合征.(3)Anderson-Fabry病.成年HCM的患者中约有0.5%~1.0%最终确诊为Anderson-Fabry病.半乳糖苷酶(galactosidase,GLA)基因突变导致溶酶体内缺乏α-半乳糖苷酶A(α-GAL A)是病因.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成像、心肌病理检查有特异表现,确诊有赖于α-半乳糖苷酶A活性的测定,基因检测也可用于该病的诊断.(4)Friedreich共济失调,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X25基因第一内含子(GAA)n发生异常扩增或X25基因点突变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步态和肢体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阳性和骨骼异常.34%~77%的患者伴有心肌肥厚.(5)线粒体疾病,由核DNA或线粒体DNA突变所致,多系统受累,以对有氧代谢需求高的脑、骨骼肌以及心肌表现为主.心脏病变见于40%的患者,其中心肌肥厚最常见.实验室检查血乳酸、丙酮酸最小运动量试验阳性,心肌活检表现特异.基因分析发现核DNA或者线粒体DNA突变等有助于确诊.(6)畸形综合征.一些畸形综合征合并心肌肥厚,仔细体检能够发现其他器官受累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由编码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蛋白的基因突变所致,包括Noonan,LEOPARD,Costello和心面皮肤综合征(cardiofaciocutaneous,CFC).这些综合征多合并发育异常,基因检测有助于确诊.(7)系统性淀粉样变,可多系统受累,常累及心脏,左心室肥厚通常为对称性,可明显增厚,但心电图表现为低电压或者正常电压.除心室肌外,房间隔和瓣膜也可发生增厚.组织病理检查能够确诊.总之,HCM相关综合征临床罕见,心肌肥厚是其特点之一,一般会同时累及其他系统或器官,并且各有特点,这与肌小节蛋白编码基因突变导致的HCM不同,临床上出现特殊征象(如智力发育迟缓、感音神经性耳聋、视力受损、步态失衡、感觉倒错/感觉异常/神经性疼痛、腕管综合征、肌无力、雀斑样痣/咖啡牛奶斑、血管角质瘤等)时,要完善相关检查,明确HCM相关综合征等情况,基因诊断是主要的鉴别手段之一.(8)强化运动引起的心肌肥厚,无HCM家族史,心肺运动功能较好,超声心动图常显示左心室腔内径增大、室壁轻度均匀增厚(未出现极端不对称或者心尖肥厚),通常不合并左心房增大、严重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和组织多普勒显示的收缩速度降低,终止体能训练可使肥厚程度减轻.(9)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厚,有长期的高血压病史,心肌肥厚通常呈对称性,为均匀的低回声,一般室壁厚度≤15 mm,经严格血压控制,6~12个月后左心室肥厚程度减轻或者消退.(10)主动脉瓣狭窄和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其中主动脉瓣狭窄心肌肥厚70%~80%为对称性轻度肥厚,超声心动图可明确;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临床表现与主动脉瓣狭窄类似,需要仔细行心脏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能清晰可见隔膜存在.(11)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冠心病患者多有相关危险因素,心电图R波电压一般不高,超声心动图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ystolic anterior motion,SAM)征象.(12)内分泌异常导致的心肌肥厚,即肢端肥大症,过度分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疾病(如嗜铬细胞瘤)会导致心肌肥厚,治疗这些内分泌疾病后左心室肥厚会缓慢逆转. (13)药物导致的心肌肥厚,长期使用一些药物包括促代谢合成的类固醇、他克莫司(tacrolimus)和羟氯喹,可以导致左心室肥厚,但室壁厚度很少会大于15 mm,停药后左心室肥厚可以逆转.4 治疗为便于了解某一治疗的价值,该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4.1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治疗4.1.1 药物治疗(1)Ⅰ类推荐:①对于静息时或刺激后出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推荐一线治疗方案,给予无血管扩张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剂量可加至最大耐受剂量),以改善症状;②对于静息时或刺激后出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但无法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有禁忌症的患者,推荐给予维拉帕米以改善症状(小剂量开始,剂量可加至最大耐受剂量),但对LVOTG严重升高(≥100 mmHg(13.3 kPa))、严重心衰或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维拉帕米应慎用;③除β受体阻滞剂外(或合并维拉帕米),推荐另外给予丙吡胺以改善静息或刺激后出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的症状(剂量可加至最大耐受剂量),虽目前国内尚无此药,但对有渠道购得的患者,可予以推荐;④治疗急性低血压时对液体输入无反应的梗阻性HCM患者,推荐静脉用苯肾上腺素(或其他单纯血管收缩剂). (2)Ⅱa类推荐:①静息时或刺激后出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动静脉扩张剂,包括硝酸盐类药物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②对于不耐受β受体阻滞剂和维拉帕米或有禁忌证的有症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应考虑给予地尔硫卓以改善症状(剂量可加至最大耐受剂量).(3)Ⅱb类推荐:①对于静息或刺激后出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无症状患者,可考虑采用β受体阻滞剂或维拉帕米,以减小左心室压力;②对于有症状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可考虑谨慎采用低剂量襻利尿剂或噻嗪类利尿剂以改善劳力性呼吸困难;③可考虑给予丙吡胺作为单一疗法,以改善静息或刺激后出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的症状.丙吡胺可提高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应用时需注意.4.1.2 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适应症包括临床适应证、有症状患者血流动力学适应证和形态学适应证,具备这些适应证的患者建议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并建议在三级医疗中心由治疗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进行.(1)临床适应证:①经过严格药物治疗3个月,基础心率控制在60次/min左右,静息或轻度活动后仍出现临床症状,既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Ⅲ级及以上或加拿大胸痛分级Ⅲ级的患者;②尽管症状不严重,NYHA心功能未达到Ⅲ级,但LVOTG较高及有其他猝死的高危因素,或有运动诱发的晕厥的患者;③外科室间隔切除或植入带模式调节功能的双腔(DDD)起搏器失败;④有增加外科手术危险的合并症的患者.(2)有症状患者血液动力学适应证: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多普勒检查,静息状态下LVOTG≥50 mmHg(66.5 kPa),或激发后LVOTG≥70 mmHg(93.1 kPa).(3)形态学适应证:①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肥厚,梗阻位于室间隔基底段,并合并与SAM征有关的左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中部压力阶差,排除乳头肌受累和二尖瓣叶过长;②冠状动脉造影有合适的间隔支,间隔支解剖形态适合介入操作,心肌声学造影可明确拟消融的间隔支为梗阻心肌提供血供,即消融靶血管;③室间隔厚度≥15 mm.4.1.3 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分经典Morrow手术和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最好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实施,在三级医疗中心开展.适应证:①同时满足以下2个条件,其一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经最大耐受剂量药物治疗仍存在呼吸困难或胸痛(NYHA心功能Ⅲ或Ⅳ级)或其他症状(如晕厥、先兆晕厥);其二为静息或运动激发后,由室间隔肥厚和SAM所致的LVOTG≥50 mmHg(66.5 kPa);②对于部分症状较轻(NYHA心功能Ⅱ级),LVOTG≥50 mmHg(66.5 kPa),但是出现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心房颤动或左心房明显增大等情况的患者,也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以预防不可逆的合并症.外科手术要注意特殊问题的处理,包括二尖瓣异常、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心肌桥、心房颤动、右室流出道梗阻等,如合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一并处理.4.1.4 安置永久起搏器植入DDD起搏器对有严重症状的梗阻性HCM可能有用,但其确切的疗效仍有待证实.对于部分静息或刺激时LVOTG≥50 mmHg(66.5 kPa)、窦性心律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若合并有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或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禁忌症,或术后发生心脏传导阻滞风险较高,应考虑房室顺序起搏并优化房室(atrioventricular,AV)间期,以降低LVOTG,并提高β受体阻滞剂和/或维拉帕米药物治疗的疗效.另外,当存在房性心律失常药物无法有效控制心室率时,可考虑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4.2 合并心衰的治疗4.2.1 Ⅱa类推荐(1)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0%的患者,若静息和刺激时均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应考虑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治疗.(2)NYHA心功能Ⅱ~Ⅳ且LVEF≥50%的患者,若静息和刺激时均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应考虑低剂量利尿剂治疗.(3)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且LVEF<50%的患者,应考虑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治疗.若ACEI 不耐受,可考虑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ers,ARB)治疗.(4)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LVEF<50%的有症状患者,应考虑小剂量襻利尿剂治疗.(5)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LVEF<50%的有症状患者,无论是否服用ACEI/ARB 和β受体阻滞剂,均应考虑接受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治疗.4.2.2 Ⅱb类推荐(1)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LVEF≥50%的患者,ACEI或ARB治疗控制症状(心绞痛或呼吸困难)的有效性尚未确定,故这些药物应慎用于有静息或可激发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2)NYHA心功能Ⅱ~Ⅳ级、LVEF<50%且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可考虑应用小剂量地高辛控制心室率.4.3 合并胸痛的治疗(1)Ⅱa类推荐:对于出现心绞痛样胸痛且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应考虑给予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治疗以改善症状.(2)Ⅱb类推荐:对于出现心绞痛样胸痛且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可考虑口服硝酸盐类药物以改善症状.对于胸痛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治疗同缓解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药物治疗部分.4.4 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4.4.1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1)Ⅰ类推荐:①对于所有伴发持续性、永久性或阵发性心房颤动的HCM患者,在无禁忌证的前提下,均建议口服抗凝药如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控制在2.0~3.0,预防血栓栓塞,无需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评估患者卒中风险;②如心房颤动患者服用剂量调整后的维生素K拮抗剂疗效欠佳或不良反应过大,或不能监测INR,建议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或Xa因子抑制剂进行治疗;③除非心房颤动病因可逆转,否则在恢复窦性节律前建议终身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④对于心房扑动(房扑)的患者,建议采取与心房颤动患者一致的抗凝治疗;⑤永久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建议采用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控制心室率.(2)Ⅱa类推荐:①如患者拒绝口服抗凝药,可考虑每日口服阿司匹林75~100 mg联合75 mg氯吡格雷(出血风险较低)进行抗血小板治疗;②进行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应考虑利用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③近期心房颤动发作的患者,应考虑通过电复律或静脉注射胺碘酮以恢复窦性节律;④心脏电复律后,应考虑采用胺碘酮治疗以控制并维持窦性心率;⑤对于新发或心室率控制不达标的心房颤动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前,应考虑先恢复窦性节律或控制心室率于适当水平.4.4.2 心房颤动的介入治疗对于进行房室结消融术后LVEF≥50%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建议植入DDD起搏器,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建议植入单腔(VVIR)起搏器.如果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或不能服用,在未出现严重左心房扩张的情况下,可考虑导管消融术治疗.4.5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SCD的危险分层和预防是HCM治疗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可靠方法只有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 i brillator,ICD).HCM患者应避免参加竞技性体育运动.药物预防SCD效果尚不明确,胺碘酮可能有效.HCM患者初始评估时均应进行综合SCD危险分层,确定是否存在下述情况,具备其中任意一项均建议植入ICD:①具有室颤、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跳骤停(SCD未遂)的个人史;②早发SCD家族史,包括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ICD治疗史;③不明原因的晕厥;④动态心电图证实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onsustained ventriculart achycardia,NSVT);⑤左心室壁最大厚度≥30 mm.也可应用HCM预测模型(HCM Risk-SCD)对HCM患者进行个体化的5年风险评估,5年SCD风险≥6%建议植入ICD,5年SCD风险<4%不建议植入ICD,4%≤5年SCD风险<6%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证实了常规危险因素后,对风险仍处于临界的HCM患者,具备下述潜在SCD危险因素任意一项者均建议植入ICD:①心脏磁共振成像LGE阳性;②多个HCM致病基因突变或复合突变(即致病突变个数>1). 4.6 终末期治疗心脏移植的适应证包括终末期心脏病,尤其是NYHA心功能Ⅲ或Ⅳ级,对于常规治疗均无反应的患者.5 其他(1)关于妊娠期药物治疗的建议:对无症状或症状已被β受体阻滞剂控制的女性HCM患者,妊娠期间应在产科医生的指导下应用β受体阻滞剂,但需要加强监测.(2)生活指导:无症状HCM患者可参加低强度运动和娱乐活动;HCM患者不适合参加剧烈的竞技运动.(3)随访推荐:HCM患者要做好规律的临床随访.6 结束语总之,《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密切结合临床,迎合了医生的迫切临床需求,能够指导临床对于HCM的规范化诊治.同时,该指南明确了HCM的定义,扩展了HCM定义的范畴,简洁厘清了HCM的诊断治疗思路.HCM作为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典型代表,该指南客观分析了基因诊断对于HCM的价值,并作出了合理的推荐.当然,HCM不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收集临床案例较困难,相关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较少,很多推荐意见来自小样本的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结果或荟萃分析或专家共识等,临床医生在参考该指南进行职业行为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另外,该指南中很多观点引自中国的数据和结果,体现了中国HCM的临床特点,对于中国医生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相对更大.。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年度)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年度)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于布为王国林邓小明刘进许学兵李民(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佘守章(共同执笔人)岳云孟凡民郭曲练黄宇光熊利泽衡新华一、引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

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

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

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

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膜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膜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膜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摘要]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膜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46例二尖瓣膜病患者进行术中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不同切面对瓣膜形态、病变区域、狭窄及返流程度等进行判断,协助外科医师决定手术方式。

术后观测瓣膜手术效果。

结果:46例患者中,15例行瓣膜成形术,31例行瓣膜置换术,1例复查显示反流量大,重新作瓣膜置换。

结论: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可以在二尖瓣膜病的诊断、评估和手术治疗中提供可靠的依据,指导选择有效的手术方式,减少瓣膜反流大、瓣周漏等术后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二尖瓣膜病;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膜病是临床常见心脏病类型,病因主要有风湿性、黏液变性、退行性变、缺血、先天性畸形等。

二尖瓣膜病的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置换术和二尖瓣成形术,瓣膜病变部位、程度、范围决定了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手术成功与否。

彩色多普勒频谱超声心动图是二尖瓣膜病的主要诊断方法,但是诊断的准确性受图像的质量、诊断医师的经验等影响。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避免了胸壁、肺脏对图像的影响,可以更清晰直观地显示二尖瓣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在二尖瓣膜手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术前和术中使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指导二尖瓣膜病手术治疗的患者4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5月~2018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 46例二尖瓣膜病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28例; 年龄21~68岁,平均( 39.5±8.6 )岁; 其中风湿性心脏病 35例,腱索断裂8例、二尖瓣脱垂3例。

合并中重度食道静脉曲张、食道畸形或狭窄、食道穿孔以及急性出血等患者排除出本研究。

1.2 仪器与方法Philips IE elite 和CX5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X7-2t经食道超声探头,探头频率2~7MHz。

术中对患者进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具体方法如下: ⑴术前禁食,术中气管插管全麻后,取平卧位,使用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对换能器与管体前段表面进行涂抹,可起润滑和粘膜表面麻醉作用,减少探头插入对咽喉部的刺激;探头经撑口器送至患者口中,并经其食道置入距门齿约 30~45cm处,通过调节前后左右方位、旋转、进退获得需要检测的各个切面;检查过程中动作轻柔、缓慢,减轻对患者的刺激。

围手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操作的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操作的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操作的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术学会会马小静王伟鹏王晟朱斌刘进〔负责人〕保怡华何绮月宋海涛〔执笔人〕赵晓琴唐红葛亚力魏蔚目录一、引言二、TEE检查前评估三、TEE检查的适应证四、TEE检查的禁忌证五、患者的准备六、TEE探头的安全使用七、TEE检查的操控及术语八、TEE图像的方位和视角九、TEE检查切面的标准化十、TEE-Focus观察与测量的根本内容十一、TEE标准化切面的参数测量十二、TEE-Focus循环病理类型的超声形态特征十三、常见心脏病的超声影像特征十四、小结附件:术中TEE监测记录单一、引言围手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从形态和功能两个方面评估循环系统,具有定位、定性、定时、定量的根本功能,为围手术期诊疗决策提供依据,提高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标准化超声心动图,可有效地监测循环事件,如:骨科和泌尿外科手术的肺动脉栓塞,开颅手术的气体栓塞,胸部创伤的心包压塞等。

在超声循环监测方面常用于:血容量监测,整体和局部左心功能、右心功能评价,监测根本的瓣膜形态及功能变化,成人常见的先心病的形态和功能监测等。

超声心动图监测循环功能的思路是:通过对标准化切面的观察和测量,提取患者的心血管形态和功能特征,用病理生理学模型和循证医学证据解释,结合临床经历和诊疗标准用于诊疗决策。

本文针对围手术期TEE监测的一些关健问题,阐述如何采集并使用TEE图像来解决临床问题,重点介绍以诊疗决策为目的的超声循环监测方法,涵盖了国内外的最新进展。

二、TEE检查前评估1、询问症史心血管、肺专科病史,上消化道病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史。

2、查体心、肺专科体征,纽约心功能分级,口、咽部专科体征。

3、实验室检查心肌酶、凝血功能、输血免疫全套。

4、评估病情麻醉、外科操作引起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风险。

5、是否需要行术中TEE检查,是否具备TEE检查的条件。

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手术中的应用

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手术中的应用

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手术中的应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具有临床直观教育意义的术中心血管影像模式。

RT-3D-TEE注重实时三维影像,并可以避免重建三维技术的缺点。

RT-3D-TEE将可能革新术中评估复杂三维结构的方法,如二尖瓣,可以提供二尖瓣的功能以及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重要机械运动情况。

二尖瓣特别适合实时RT-3D-TEE评估,因为二尖瓣膜、腱索、乳头肌和心室壁之间的关系复杂。

三维技术中二尖瓣的前位视图和术中视野相一致,可以提供标记独特的二尖瓣瓣环的马鞍形形状,以及定位二尖瓣脱垂、心内膜炎、先天性二尖瓣异常等病变中二尖瓣瓣叶损害的位置,这些都潜在性影响外科修复手术。

RT-3D-TEE将很快成为术中常规应用的方法。

这种独特的实时采集方法,在线绘制及修剪能力,可准确判定病变的性质及位置。

同时它可以利用内部的软件迅速量化三维数据,从而有助于这种方法成为术中标准监测方法。

关键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三维,二尖瓣,实时简介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临床技术,可以在外科心脏手术患者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可以提高预后。

在心脏外科手术中,TEE可以帮助诊断,优化手术径路,提供特殊的处理方法,有利于术中干预的监测而不影响手术操作。

1-5在认识到术中TEE 的重要性和目前不断发展演变的趋势后,各种综述、指南以及具有鲜明立场的论文均推荐术中恰当应用TEE,并强调术中如何更好的使用超声心动图。

6-8超声心动图的历史起于1954年,Edler 和Hertz首先使用A型和M型超声信号应用于心脏。

9Bom等10首次提出使用线性阵列换能器的使用,而二维超声心动图的时代起源于电子相控阵二维超声成像系统的开发。

11TEE在手术中的应用首次在1980年提出,并引入了高频探头和彩色多普勒。

三维超声心动图也具有很长的一段历史,在1974年首次提出二维影像三维重建,在最初仅为一种研究工具。

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应用进展

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应用进展

19 ,4( ) 2 72 4 9 2 2 3 :7 -9 .
1 S iaeFG,Ta a a R,C a od F ,e .Ch n e n my cr i 3 pn l n k rwfr A t 1 a a g si o ada l bod f w u n e eo me to n e o ey fo tc y adan lo o d r g d v lp n fa d rc v r rm a h cr i ・ l i i
( 收稿 日期 :0 01 - 2 1-22 2)
( 本文编 辑 : 咏莉 ) 杨
康瑜 , 舒先红. 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估 室性早搏对心功 能影响 [/ D .中华 医学超声杂志 : 二 JC ] 电子版 , 1 ,( )3730 2 18 2 : - 0 8 9
术 中经食 管 超 声 心动 图 的应 用进 展
e co eid P P 与加速时间 (ce r i m , T 的比 j t npr , E ) ei o acl ao t e A ) e tn i
crig p y O E 常规 应用 于术 中监测 心腔 和大血 管 内 ad r h ,IT E) oa
有无气栓 、 物 ; 测 冠 状 动脉 旁 路移 植 术 (o nr a e 异 监 c oa rr r y ty
sre jco atn evde t nf ci .Her,00,6 1 ):25 18 . ei r o at2 1 9 (6 17 —20
21 C o GY ,M awi k TH ,Ki HS,e .Gl b d me so a ta n h r c m ta 1 o a 2- i n in l sr i l
h a lr i o a e co at n pc l t cigehcr erf u wt nr l j t nf ci :seker k coa- ta e i h m e i r o —a n dorp y rgCri acDi,0 64 ( )2 7 4 igah .Po ados s2 0 ,9 3 :0  ̄1 . v 2 Wi m a nA 0 j a e P,D laoV,Shl ,e a.B nf i fcs f n l e d g caj iMJ t 1 ee c e eto ia l

围手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操作的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操作的专家共识
2、左心室参数测量及功能评价定性分析后可以对左心室功能进行进一不步的定量评价。所谓定性分析,是在观察了一系列前述的正交切面后对左心室射血分数做出的目测评价。TEE的左心室定量分析,可以比照TTE的M型、二维和多普勒方法,但是还缺乏TEE的正常值。
左心室有两条功能曲线,容积-时间曲线(图7)和压力-时间曲线,左心室容积-时间曲线的最大值点对应着左心室舒张未容积,最小值点对应着左心室收缩未容积,最大值点和最小值点之间的差值反眏每搏输出量(SV)。EF(射血分数)=SV/EDV。
8、经胸超声检查显像困难,难以明确各种心脏大血管形态和功能异常。
四、TEE检查的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患者拒绝、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食管梗阻或狭窄、食管占位性病变、食管撕裂和穿孔、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先天性食管畸形、食管手术后不久。
2、相对禁忌证:食管静脉曲张、凝血障碍、纵隔放疗史、颈椎疾病、咽部脓肿、咽部占位性病变。相对禁忌证需要比较TEE检查的收益和相对禁忌证的风险决定是否行TEE监测。
1、手握TEE探头向食管运端或胃推进称“推进”,反之为“后腿”。手握探头朝向患者右侧转动称之为“右转”,逆时针转动称之为“左转”。
2、使用操作柄的大轮将探头前端向前弯曲称之为“前屈”,向后弯曲称为“后屈”。使用操作柄的小轮将探头顶端向左方弯曲称之为“左屈”,反之称为“右屈”。
3、TEE探头处于某一个姿态不动时,在探头保持静止的状态下同,可通过手柄上的2个圆按按键,调节声平面角度从0o~180o,称为“前旋”,反向调节声平角度从180o~0o,称之为“后旋”。
3、左心室舒张功能TEE可以准确而有效地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包括二尖瓣口血流、肺静脉血流和组织多普勒频谱的测量。较TTE,TEE在这此测量中的优势是能获得更好的多普勒取样线角度。如果TEE图像质量差或者探头无法在胸前放置,则可以改用TEE方法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有研究报道,对于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仅应用二尖瓣环侧壁位点的e’峰≤10cm/s和跨二尖瓣的E/e’≤8就要以简单地评价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并预测远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围手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操作的专家共识(2014)

围手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操作的专家共识(2014)

围手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操作的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术学会会马小静王伟鹏王晟朱斌刘进(负责人)保怡华何绮月宋海涛(执笔人)赵晓琴唐红葛亚力魏蔚目录一、引言二、TEE检查前评估三、TEE检查的适应证四、TEE检查的禁忌证五、患者的准备六、TEE探头的安全使用七、TEE检查的操控及术语八、TEE图像的方位和视角九、TEE检查切面的标准化十、TEE-Focus观察与测量的基本内容十一、TEE标准化切面的参数测量十二、TEE-Focus循环病理类型的超声形态特征十三、常见心脏病的超声影像特征十四、小结附件:术中TEE监测记录单一、引言围手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从形态和功能两个方面评估循环系统,具有定位、定性、定时、定量的基本功能,为围手术期诊疗决策提供依据,提高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标准化超声心动图,可有效地监测循环事件,如:骨科和泌尿外科手术的肺动脉栓塞,开颅手术的气体栓塞,胸部创伤的心包压塞等。

在超声循环监测方面常用于:血容量监测,整体和局部左心功能、右心功能评价,监测基本的瓣膜形态及功能变化,成人常见的先心病的形态和功能监测等。

超声心动图监测循环功能的思路是:通过对标准化切面的观察和测量,提取患者的心血管形态和功能特征,用病理生理学模型和循证医学证据解释,结合临床经验和诊疗规范用于诊疗决策。

本文针对围手术期TEE监测的一些关健问题,阐述如何采集并使用TEE图像来解决临床问题,重点介绍以诊疗决策为目的的超声循环监测方法,涵盖了国内外的最新进展。

二、TEE检查前评估1、询问症史心血管、肺专科病史,上消化道病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史。

2、查体心、肺专科体征,纽约心功能分级,口、咽部专科体征。

3、实验室检查心肌酶、凝血功能、输血免疫全套。

4、评估病情麻醉、外科操作引起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风险。

5、是否需要行术中TEE检查,是否具备TEE检查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操作的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术学会会马小静王伟鹏王晟朱斌刘进(负责人)保怡华何绮月宋海涛(执笔人)赵晓琴唐红葛亚力魏蔚目录一、引言二、TEE检查前评估三、TEE检查的适应证四、TEE检查的禁忌证五、患者的准备六、TEE探头的安全使用七、TEE检查的操控及术语八、TEE图像的方位和视角九、TEE检查切面的标准化十、TEE-Focus观察与测量的基本内容十一、TEE标准化切面的参数测量十二、TEE-Focus循环病理类型的超声形态特征十三、常见心脏病的超声影像特征十四、小结附件:术中TEE监测记录单一、引言围手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从形态和功能两个方面评估循环系统,具有定位、定性、定时、定量的基本功能,为围手术期诊疗决策提供依据,提高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标准化超声心动图,可有效地监测循环事件,如:骨科和泌尿外科手术的肺动脉栓塞,开颅手术的气体栓塞,胸部创伤的心包压塞等。

在超声循环监测方面常用于:血容量监测,整体和局部左心功能、右心功能评价,监测基本的瓣膜形态及功能变化,成人常见的先心病的形态和功能监测等。

超声心动图监测循环功能的思路是:通过对标准化切面的观察和测量,提取患者的心血管形态和功能特征,用病理生理学模型和循证医学证据解释,结合临床经验和诊疗规范用于诊疗决策。

本文针对围手术期TEE监测的一些关健问题,阐述如何采集并使用TEE图像来解决临床问题,重点介绍以诊疗决策为目的的超声循环监测方法,涵盖了国内外的最新进展。

二、TEE检查前评估1、询问症史心血管、肺专科病史,上消化道病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史。

2、查体心、肺专科体征,纽约心功能分级,口、咽部专科体征。

3、实验室检查心肌酶、凝血功能、输血免疫全套。

4、评估病情麻醉、外科操作引起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风险。

5、是否需要行术中TEE检查,是否具备TEE检查的条件。

6、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行TEE检查需要随时关注通气情况。

三、TEE检查的适应证1、术中出现难以解释的低血压、低血氧、低CO2分压,且难以纠正者。

2、血流动力学监测,观察前负荷、心肌收缩功能、心肌舒张功能、后负荷。

3、循环功能碍,如休克类型的鉴别诊断。

4、心源性梗死诊疗决策所需的直接和间接征象。

5、急诊手术胸痛的鉴别诊断,如夹层动脉瘤、肺栓塞、心肌梗死的鉴别。

6、急诊手术麻醉,需要排除心脏和大血管的并发症,如心脏破裂、主动脉横断等。

7、心脏瓣膜功能检查。

8、经胸超声检查显像困难,难以明确各种心脏大血管形态和功能异常。

四、TEE检查的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患者拒绝、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食管梗阻或狭窄、食管占位性病变、食管撕裂和穿孔、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先天性食管畸形、食管手术后不久。

2、相对禁忌证:食管静脉曲张、凝血障碍、纵隔放疗史、颈椎疾病、咽部脓肿、咽部占位性病变。

相对禁忌证需要比较TEE检查的收益和相对禁忌证的风险决定是否行TEE监测。

五、患者的准备1、鉴署(知情)同意书。

2、全麻状态下可选择仰卧位和侧卧位。

3、检查并清除患者口腔内和食管内活动性异物。

4、气管导管固定于患者嘴角一侧,便于探头置入。

5、放置探头前胃管负压吸引,以获得清晰的TEE 图象。

6、TEE探头放置后5分钟,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再放置鼻咽部温度探头。

7、围手术期TEE检查时,注意不要影响患者的通气。

8、清醒的患者可行口咽部局部局部麻醉,在侧卧位下置入探头。

9、除超声心动监测外,还要密切观竂心电图波形、有创动脉波形、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呼末CO2等监测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状况。

六、TEE探头的安全使用1、检查探头结构是否正常,将探头与超声主机妥善联接,在控制面板上找到探头驱动软件,选择所需检查模式。

2、消毒的探头的前端换能面除上超声耦合剂。

3、右手持探头管体前1/3处,左手中指、食指和大拇指轻提下颌,打开咽腔、轻地将探头送至咽后壁,如遇到阻力,稍前屈探头,通过咽后壁阻力点后,将探头稍向右旋转,用探头细心体会食管开口的位置,观察颈部两侧与梨状窝对应部位,使用恰当的手法,尽量轻柔地将TEE 探头推送过食管开口。

4、TEE探头置入困难时禁用暴力,必要时使用喉镜、可视喉镜辅助,或者寻求他人帮助。

尝试3次以上未能成功置入探头,或者在放置过程中发现活动性出血,应考虑放弃使用TEE检查。

5、成人TEE 探头建议最低安全体重为30kg,儿TEE 探头要求最低安全体重为5kg,新生儿TEE探头用于体重低于5Kg的患儿。

6、在TEE 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检查口咽部有无出血,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7、退出探头时遇到阻力,需要确认探头是否处于前端弯曲状态并被卡锁固定,先解除卡锁,将探头轻柔送入胃内,调直探头后方可重新退出,全麻患者各种保护反射受到抑制,应尽量保护患者。

8、对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患者必须用透声性能良好的探头套隔离TEE探头。

七、TEE检查的操控及术语TEE图像总的原则是:探头接触患者的位置是图像的顶点,改变探头的位置就是改变TEE图像在人体空间内的位置。

TEE探头呈长管状,探头运动受消化道的限制,整体运动只有8种,分别是:推进、后退;左转、右转;前屈、后屈;左屈、右屈(图1)。

1、手握TEE探头向食管运端或胃推进称“推进”,反之为“后腿”。

手握探头朝向患者右侧转动称之为“右转”,逆时针转动称之为“左转”。

2、使用操作柄的大轮将探头前端向前弯曲称之为“前屈”,向后弯曲称为“后屈”。

使用操作柄的小轮将探头顶端向左方弯曲称之为“左屈”,反之称为“右屈”。

3、TEE探头处于某一个姿态不动时,在探头保持静止的状态下同,可通过手柄上的2个圆按按键,调节声平面角度从0o~180o,称为“前旋”,反向调节声平角度从180o~0o,称之为“后旋”。

八、TEE图像的方位和视角超声主机屏幕和出版物的TEE图像通常被默认属于室内空间,室内空间的方位和坐标和人体空间不同,造成切面、心脏模型和人体空间之间的联系难以理解和交流,因此,TEE图像应该遵循二维或三维切面解剖学的原则。

将TEE图像还原到患者的解剖空间,统一人体模型,心脏模型和超声切面。

2D或是3D图像(图2)都需要定义视角,采取面对心脏模型的视角,有2个理由:①面对心脏模型与系统解剖学方位一致,便于沟通;②面对心脏模型有利于实现从TEE到TTE的快速切换。

以食管中段4腔心切面为例,措述探头与图的位置关系理解图像和心脏模型的位置关系(图3),直观地显示了探头、切面与心脏模型的空间关系。

九、TEE检查切面的标准化围手术期的工作特点决定了TEE检查切面必须标准化,自TEE进入临床,切面标准化工作就没有中断过。

1996年美国订醉医师协会(ASA)和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ASE)一起确立了术中TEE监测的20个标准切面,对全世界术中TEE推广培训具有里程碑意义。

随后,ASA和ASE每隔3~4年不断更新和增减内容,2013年美国心血管麻醉医师协会和美国心脏超声协会共同发表联合声明,将20个TEE标准切面简化到11个(图4)。

在这份专家共识中我们重点介绍切面的采集和临床应用。

1、20个TEE检查标准切面(表1)2、11个标准平面介绍2013年美国心血管麻醉与心血管超声联合声明推荐的11个标准切面,相比TEE20个标准切面,最显著的特点是:6个经胃切面,只保留了中段左心室短轴切面,说明该切面在围的术其具有重要的监测价植;6个大血管切面去掉了2个切面:食管上段主动脉弓长轴和短轴切面;8个食管中段切面去掉了2个切面:主动脉扔长轴切面和二尖瓣交界切面(图3)。

3、TEE-Focus6个基本平面2013年中国麻醉医师术中TEE推广培训协作组提出了适用于麻醉急诊和术中循环监测的TEE-Focus的概念,其基本切面有5个,临床实践证明适用于术中循环的监测。

本专家共识建议增加升主动脉长轴切面,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数量在增加,此时有无粥样斑块及斑块的分级对体外循环手术主动脉插管的安全性监测很重要。

截至目前,TEE-Focus包含6个基本切面(图5,图6,表1),基中有4个关于心脏的基本切面,和2个关于大血管的基本切面:①左心室长轴切面;②右心室流入流出道切面;③经胃底心室短轴切面;④食管中段4腔心切面;⑤降主动脉短轴切面;⑥升主动脉长轴切面(新增)。

十、TEE-Focus观察与测量的基本内容围手术期TEE检查时间有限,需要迅速决断,往往来不及做精确的测量,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要观察什么,其次是怎么测量的问题,要获得可靠的决策依据必须对标准化切面进行有效的观察与测量。

TEE-Focus将TEE检查的核心观察内容概括为:壁、腔、瓣、流四个方面(表2),壁就是房壁、室壁、血管壁,腔就是心房、心室腔和血管腔,瓣就是房、室之间的两个房室瓣、心室和大动脉之间的两个半月瓣,流就是心血管的正常和各种异常血流,基中壁和瓣是心血管系统的固体成分,腔和流是心血管系统的液体成分,循环系统特殊的液体和固体的耦合派生出了各种血流动力学参数。

1、左心室长轴切面①左心房大小、房壁厚度是否正常,舒缩运动是否正掌;②二尖瓣开闭运动是否正常,有无穿孔及赘生物;③左心室流入道是否通畅;④左心室,壁厚度是否正常,舒缩运动是否正常;⑤左心室流出道是否有梗阻;⑥主动脉瓣开闭是否正常,有无穿孔赘生物;⑦升主动脉管壁、管腔是否正常;⑧腔内血流是否正常。

2、右心室流入流出道切面①右心房大小、房壁厚度是否正常,舒缩运动是否正常;②三尖瓣开闭运动是否正常,有无穿孔及赘生物;③右心室流入道是否通畅;④右心室大小,室壁厚度是否正常,舒缩运动是否正常;⑤右心室流出道是否有梗阻;⑥肺动脉瓣开闭是否正常,有无赘生物;⑦肺动脉管壁、管腔是束正常;⑧腔内血流是正常。

3、经胃左心室短轴切面①左、右心室腔大小及形态;②左、右心室比例及室间隔凸向哪一侧;③室壁厚度和搏动幅度;④腔内血流是否正常。

4、食管中段四腔心切面①各房室大小及其比例;②切面中心壁的厚度、搏动幅度、连续性;③二尖瓣和三尖瓣的形态结构和开闭功能;④腔内血流是否正常。

5、降主动脉短轴切面降主动脉管腔大小及形态;①主动脉壁各层是否增厚,回声增强;③是否存在夹层或假性动脉瘤;④腔内血流是否正常。

6、升主动脉长轴切面①升主动脉管腔大小及形态;②主动脉壁各层是否增厚,回声增强,是否存在附壁血栓和粥样斑块;③是否存在夹层或假性动脉瘤;④腔内血流是否正常。

十一、TEE标准化切面的参数测量1、心血管壁、腔参数测量参数参考值正常值是描述正常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最重要的参数莫过于心血管腔的内径和房室、血管壁的厚度。

通过将测量值与正常参考值(表3)的比较,即可发现心血管的影像学异常。

2、左心室参数测量及功能评价定性分析后可以对左心室功能进行进一不步的定量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