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中医“治未病”与预防保健

中医“治未病”与预防保健中医学历来就十分重视预防保健,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医籍《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想,强调养生保健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通过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袭,来确保身体健康。
1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观点中医“治未病”一词最早出现在《内经》中,具体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是防病和治病的重要原则,而被历代医家所推崇。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形象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性,这种观点蕴含着以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
《内经》认为在未病之前,要重视形体和精神的调养,主张要“顺应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强调以提高正气抗邪能力为主的摄生观。
既病之后,则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传变。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即外邪侵袭人体,是由表及里、由轻转重、步步深入的。
疾病的传变,也是由肌肤到脏腑逐步深入的过程,传至五脏终至难治。
《内经》“治未病”以预防为主的学术观点,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东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结合脏腑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既病防变的措施。
晋代王叔和在继承《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这个伏寒化暑的论点,也体现古人“治未病”的观点。
清代叶天士对于“治未病”的既病防变研究颇深,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提法进一步阐明了“治未病”的另一层涵义,即在疾病过程中要主动采取措施,防变于先,把握时机控制病势发展的思想。
2中医“治未病”的原则和方法2.1未病先防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因此,“治未病”必须从邪正两方面着手。
浅析-治未病-思想在预防保健工作中的应用

浅析”治未病”思想在预防保健工作中的应用预防保健指为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防治疾病,医疗机构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
通俗讲,预防保健即养生,选用合理的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而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
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
因此,治未病思想在预防保健工作中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预防保健工作现状近几十年世界各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的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比例为1:8.5:100,从这个比例显示预防保健在卫生事业中的重要性。
美国人口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卫生保健费用也在持续增加。
过去由于公共卫生干预的进展与实施,美國人的期望寿命增加了25岁;但是,与此同时,一些可预防的慢性病的患病率(尤其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等)仍在持续增加。
美国卫生保健费用的支出与结果分析显示,人群中的5%患有多种和复杂的慢性病,他们大约消费了50%的卫生保健费用。
到2010年为止,大约1.4亿美国人将患有各种慢性病[1]。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意味着由于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构成的变化,未来的人口将比现在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卫生保健服务。
然而在现实中,尽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与在疾病发生后的治疗相比,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但卫生系统的大部分资源仍主要花费在疾病的治疗上[2]。
目前,在我国亚健康人群超过10亿人,只有15%属于健康人群。
要建立全民健康社会,需要大力发展以创造健康和预防疫病为中心的产业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包括中医、中药、健身、保健、足疗、健康饮食、体育、旅游和文化活动在内的健康产业和健康服务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利用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心身疾病预防实践中的应用

文章编号:1001-6910(2008)10-0001-03学术探讨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心身疾病预防实践中的应用陈利民(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关键词:心身疾病 中医预防中图分类号:R256.2 文献标志码:A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发生、发展、转归和预防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
近年来心身疾病的范围不断扩展,其已扩展到凡是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有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疾病都属心身疾病[1]。
心身疾病的发病因素相当复杂[2],疾病一旦形成,大都病程持久、累及多器官、疗效差、致残率高、治愈率低。
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疾病症状和延缓病程,不能根本治愈,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3]。
心身疾病的预防在医学实践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对当前心身疾病的预防具有积极的意义。
1 中医“治未病”的主要思想中医早在20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中,有很多疾病预防及养生保健的思想。
这为心身疾病的预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对当前心身疾病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1.1 防病重于治病的思想“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
这是《内经》的主导思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未病”的思想对于心身疾病的预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重视精神因素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中医认为精神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预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素问上古天真论》之“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精神对健康的影响。
精神活动如果过度,超越生理调节所能承受的范围,则会损伤内脏,导致疾病。
故《内经》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太平御览方术部》曰:“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
”中医这种精神“致病”、“防病”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研究一致。
“治未病”有什么现实意义

“治未病”有什么现实意义“治未病”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指的是在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疾病症状时,采取预防和保健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其重要性在于强调了疾病治疗之外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治未病”强调了人体健康的全面概念。
传统的医学往往着重于治疗疾病,但由于疾病往往在明显症状出现之前就已存在并在发展,因此只依靠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治未病”理念,我们提倡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环境保护、情绪调整等多个方面,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这样就能在发生疾病之前进行干预,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次,“治未病”强调了个体主动参与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中,患者往往被动地接受医生的治疗,忽视了患者自身在预防和健康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
而“治未病”理念强调了健康管理的主体是个体自己,激发个体主动关注自身健康的积极性,使得个体在生活中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积极预防疾病,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治未病”对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医疗模式往往将大量的医疗资源投入到疾病治疗上,而急需医疗资源缺乏的问题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
通过加强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使得医疗资源更加合理地分配,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需要。
最后,“治未病”理念对于社会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一个国家的健康程度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大部分人都能够在生活中预防疾病,注重健康管理时,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就会显著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将得到大幅度改善。
同时,较低的患病率和较少的医疗支出会大大降低社会的经济负担,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总之,“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不仅涉及个体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也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社会健康发展密切相关。
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生活方式和环境变化,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因此加强“治未病”理念的宣传和实施,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健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治未病的目的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的目的是什么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中,“治未病”的理念更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和精髓。
那么,中医治未病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首先,中医治未病旨在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身体的细微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比如,中医通过观察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在表现,以及了解其饮食、睡眠、情志等生活习惯,来判断其身体的健康状况。
如果发现有潜在的健康问题,如体质偏寒、偏热、气血不足等,就会给予相应的饮食建议、运动指导或者中药调理,以纠正身体的失衡状态,增强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次,中医治未病是为了延缓疾病的发展。
对于已经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的人群,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如果不加以控制,病情会逐渐加重,甚至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除了使用中药治疗外,还会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舒畅等。
通过综合调理,控制疾病的发展速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
再者,中医治未病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中医治未病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即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也是相互影响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因为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这些不良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中医通过调理情志,如运用疏肝理气、养心安神等方法,帮助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中医治未病还能够节省医疗资源。
中医“治未病”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会[ J ] . 河北 中医 , 2 0 0 1 , 2 3 ( 1 2 ) : 9 1 9 - 9 2 0 .
( 收稿 E l 期 : 2 0 1 3 — 0 2 ・ 0 1 )
[ 5 ] 史 长燕 . 中医辨证治疗 儿童儿童注意缺陷多动 障碍临床体
全 国名老 中医邓铁 涛先生认 为 : 实行 “ 上工治未病 ” ,医
学将 以养生保健 为中心 ,使人人生活过得更愉快 、舒适 、 潇洒 。本文就 中医药在 疾病预 防控制 中的理论 和作用作
简要论述 。
1 中医预防 控制疾病的理论基础
1 . 1 依据 一 生长发育与生命活动规律
・
专 家 讲 座
・
中医 “ 治未病"在疾病预 防控制 中的作用
庄 琴
( 上 海市嘉定 区疾病预 防控 制 中心 上海
摘 要
2 0 1 8 0 0 )
中医药学经历几千年的发展 ,形成 了完整 的预 防医学思 想及有效 的防治原则。 随着 国民生活水平逐步进入
小康 , 人 们对养生保健的意识及需求呈现 强劲的增 长势头。 中医药以其 先进 朴素的中 医系统理论及丰 富的・ 临 床 实践经验 ,
[ 6 ] 徐春 秀 , 赵亚 茹 . 感觉 统合 训 练治疗 儿 童儿 童注 意缺 陷
p r i ma r y c a r e s e t t i n g s [ J ] . P e d i a t r i c s , 2 0 0 1 , 1 0 7 ( 1 ) : E 4 3 . [ 4 ] A y r e s AJ . S e n s o y r i n t e g r a t i o n a n d t h e c h i l d [ M] . L o s An g e l e s :
浅谈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管理及中医“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管理及中医“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摘要】“治未病”是中医独特的疾病预防理论,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文化及现代的疾病预防观念。
21世纪我国的卫生事业关键在于预防保健,中医“治未病”将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
开展“治未病”的中医护理,对促进人们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精髓在于“防重于治”。
根据人体表现出来的征象及早调治,防患于未然,治病于初始。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建立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指导作用,二是实践指导作用。
通过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建立适当的疾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患病人群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是降低疾病发病率,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疾病负担的有效措施【关键词】治未病中医健康管理【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030-02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瑰宝,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以整体辨证观为核心的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它以极其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科学和哲学融合的医学体系。
丰富的疾病预防及大量的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被世界广泛关注。
21世纪我国的卫生事业关键在于预防保健,中医“治未病”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中医护理健康教育是未病先防的基础,应充分发挥优势。
1.“治未病”理论与社区健康管理概述《黄帝内经》中有句名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未病”是古代医家对疾病提出的预防学术思想。
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未病先防是指人体在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旨在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袭。
《丹溪心法》曰:“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充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可见我们先人早已认识到疾病预防及防患于未然的战略思想。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长期以来对疾病预防起着重要作用,一直被国际上评为“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
中医的预防医学——治未病

随着大肠镜检查逐渐普及,我从过往治疗大肠癌的岗位,走到预防疾病前线,教育市民大众如何防患于未然,关注预防疾病这一环;再加上发现自己已逐渐步向知命之年,不知不觉踏进各类慢性疾病的高风险族群,需要加紧注意健康,不禁思考预防医学的重要。
经济条件及卫生环境的改善,令死于传染病的人数大幅下降,人均寿命也得以延长;随之而来的却是与人口老化及富庶生活习惯相关的慢性疾病,例如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均逐渐变得普遍。
但其实不少疾病,都可透过改变生活习惯及定期接受检查等预防方法,延缓甚至减低发病风险,或可减轻发病时的严重及复杂程度,从而降低治疗过程对患者造成的身心甚至经济负担。
一般人以为预防医学是西医的概念,其实中医有预防医学的概念,中医认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即最好的医治是在疾病尚未发生之时便将之消灭于无形,其后由此观念衍生了各种养生保健之道。
中医的养生方法是因应每个人的身体特质、情志及作息习惯等,再按照四季环境变化而制定,因人而异。
这与近年西医强调的个人化治疗十分相似,家庭医生可按照个人的病历、家族病史及生活起居等,作出相应的健康建议,减低患病风险。
由此可见,中医及西医在预防医学之上有不少合作空间,可互补长短,两者结合有助更有效实践预防疾病的计划。
四时养生如「个人化治疗」事实上,港人对中医的养生概念并不陌生,例如少吃煎炸肥腻的「热气」食物、喝凉茶以「下火解燥」、大病过后需要补身以固本培元等知识,早已融入日常生活当中,也有不少人习惯在无病无痛日子,请教中医调理身体之法。
只是市民的这些保健知识都较为零碎,令效果不彰。
倘若能够把中西医的各种防病养生方法整合并深化起来,并有系统地推动,相信会有很多人乐于接受实行,改善整体健康。
港人人均寿命能够冠绝全球,本地先进完善的医疗设备及技术功不可没;倘若一套全面的疾病预防及养生知识及技巧,能够在社会上普及实践,可令人活得既长久又健康,「质」「量」兼备,香港距离健康城市的目标便不远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未病”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作者:庄琴来源:《上海医药》2013年第12期摘要中医药学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有效的防治原则。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逐步进入小康,人们对养生保健的意识及需求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
中医药以其先进朴素的中医系统理论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为疾病预防控制展示了新的天地。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中药疾病预防养生保健中图分类号:R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2-0009-04Application of “prevention of disease” of th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seasesZHUANG Qin(Center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800, China)中医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在生活实践中同疾病作对斗争的经验总结,内容极其丰富。
《黄帝内经》有句名言:“圣人治未病”。
“治未病”一直被国际上评为“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
唐代名医孙思邈又发展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先生认为:实行“上工治未病”,医学将以养生保健为中心,使人人生活过得更愉快、舒适、潇洒。
本文就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理论和作用作简要论述。
1 中医预防控制疾病的理论基础1.1 依据-生长发育与生命活动规律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应”,“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这里“天、地”是指大自然、人类生活环境。
“五气、五味”即自然界的氧气,各种营养素等,人体吸入氧气、加上消化吸收食物中营养成分,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
又说“女子七岁、男子八岁,肾气实、齿更发长”;女子到14岁、男子16岁时“天癸至,进入青春期;女性21~28岁、男性24~32岁“身体盛壮满”;女性至49岁“天癸竭”、男性至64岁“天癸尽”,步入老年期;“八十岁,肺气衰,百岁,五脏皆虚而终矣。
”认为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衰老、寿终是有一定自然规律和应得“人寿年限”的。
1.2 目标-健康生存和提高期望寿命《内经》首篇着重提出:“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原因为是“其知道者(懂得生命活动生、长、壮、老、终规律),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1]。
”用现代的话说,即健康生活,期望寿命,须由预防控制疾病来实现。
1.3 对象-健康、“未病”及疾病对于“健康“的中医解释,“体力强壮曰健;乐为康。
”健康乃体质强壮,精神愉快之意。
若健而不康,或康而不健,都不是完美的生存质量。
这一认识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
对于疾病古、今有异同的解释。
中医学认为:“无疾,健康人;初患苦为‘疾’,疾甚为‘病’。
疾是初级阶段,有痛苦但症状不一定严重,尚未达到“病”,即处于“未病”状态。
疾甚、重疾,谓之“病”,即已经出现躯体、机能或精神心理的不正常。
由此,中医学将人的生存状态分为健康、“疾”、“病”三个层次。
“疾”的含义是“未病”,即“亚健康”状态,是介于第一态“健康”与第二态“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
这种状态,人的机体虽无明确疾病,却表现出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等改变,处于疾病前驱期,最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即“未病先防”。
1.4 前提-疾病发生机制与致病因素健康正常人,中医又称为“平人,平人者不病,形肉气血必相称也。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阳表示机能、兴奋等;阴表示物质、抑制等。
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内、外环境之间必须保持对立统一平衡。
如果在某些因素作用下,人体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即“阴阳失调”,疾病也就随之发生。
导致“阴阳失调”的因素即“病因”,中医学概括为三大类:即外界因素,如“外感六淫、疫疠之气传染”;体内因素,如“内伤七情”(情志刺激、神经精神因素);外伤、劳逸、饮食所伤(社会、生活环境、自身人为因素)等,为疾病预防控制指明了方向。
1.5 法则-扶正祛邪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一是由于人体功能紊乱、正气相对虚弱;二是邪气对人体的影响。
关键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正气”旺盛,邪气就不易侵犯,不会发生疾病;只有在人体的正气相对虚弱,不足以抵抗致病因素时,才引起疾病。
因而提出“治外之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治内之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以培养人体内在正气和避受外界邪气侵袭,是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基本法则。
达到正气旺盛而战胜病邪;避免病邪干扰则正气才能安定的目的。
1.6 策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医学中的“疾病预防控制”统称“治未病”。
将“预防疾病”,称“未病先防”,即疾病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相当于一级预防。
认识预防之道,“治于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见其安不忘危也”。
把“控制疾病”称“既病防变”,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或迁延、致残。
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2 中医预防控制疾病实践经验2.1 未病防变与“养生”在未发生疾病时采取预防,中医古籍称“养生”。
而百姓“养生之道”的获得和实施,需依靠健康教育。
古人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是以心安而少欲,形劳而不倦,美其食……此养生之道也,使百姓无病。
”明代医家张景岳注解为“教民远害,预防也”。
意即人们在医圣“健康教育”的指导下,懂得“养生之道”的理论和法则,并于生活实践中贯彻执行,由人们自己把握和保护身体健康。
2.1.1 调养精神养生,首重“调养精神”,又称“顺养情志”。
古籍谓“心藏志则而行之,上下亲和,子孙无忧,皆欲顺调其志,血脉和调,故能久长”。
中医将心理活动、脑功能称“心主神志”,包括人类在生活、生产和社交活动中相互形成的社会关系,如风俗习惯、人际交往等社会实践感知。
人的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思想感情与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关系密切,精神因素、情绪刺激可以引起气血津液、脏腑紊乱以至影响人体健康,中医病因学谓“内因”。
精神预防调养措施包括心情舒畅、乐观向上,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情志激动等,可以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发生。
2.1.2 调养体质中医学认为,皮肉筋骨脉、气血是人体体质形态与功能的重要体现。
正常劳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正常的休息,有助于精力恢复和消除疲劳。
两者是“精气”(营养素,体内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阴阳平衡”(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平衡)”的基础;反之,过劳、过逸则成为致病因素,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导致消耗与贮存不平衡而致病。
因此,中医学提倡“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将息得宜”,以及注意适当体育锻炼等,调养体质。
2.1.3 调节饮食古籍云:“民以食为天”,“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人有精气、津液、血脉”,是说饮食是摄取营养的重要来源,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生命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
但饮食失调、饮食不洁、过饥过饱、饮食不节和偏嗜等,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谓“饮食所伤”。
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肥甘厚味”的饮食容易导致“湿热、痰瘀”内生,与糖尿病足继发感染类似。
所以应“饮食有节”和“饮食宜忌”,注意食品卫生、合理营养,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2.1.4 适应自然环境“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空间。
人类环境又分为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给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条件。
中医认为,人体宜“提挈天地(应顺自然界环境),把握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提出人体应“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调于四时、适寒温”。
环境质量下降能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如气温(寒热)、气湿(燥湿)、气流(风)、气压异常变化,太阳辐射(暑)等均能影响人体新陈代谢,成为致病因素,中医学称为“外感六淫”。
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外邪不入,病无由生”等养生保健措施,适应自然环境养生保健,目的是使“百姓无病”。
2.2 “既病防变”与疾病控制2.2.1 指导思想按照“治未病“理论,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
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疾病甚而药,药已无及。
未至于病,即宜药之,说明了及时治疗疾病的价值和重要性。
2.2.2 疾病可控可治《内经》说“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污也、结也、闭也。
刺虽久,犹可拔、污虽久,犹可雪、结虽久,犹可解、闭虽久,犹可决。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说明疾病是可治、可控的。
没有不可治愈的疾病,问题是目前的医学还未认识、未掌握医药防治技术之故。
提示为医者应作深入研究,力争“得其术”提高对疾病的治愈率。
中医在具体防治疾病时,提出“治病必求其本”的总体原则,就是治疗疾病,必须针对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样才能有效彻底根除和控制疾病。
2.2.3 对疾病应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早发现《内经》曰:“上工救其‘萌芽’,萌芽,始发也。
”例如“脏气热于内,必先见于色,病虽未发,见其色而即刺之,名曰治未病。
”早治疗外界致病因素引起疾病发生与病变规律,一般先侵袭皮毛、肌肤体表部位等屏障结构,早期病情可能比较轻浅;进一步发展则深入体内脏腑,此时病变相对严重和难治。
所以病变在“皮毛、肌肤”时,应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发展蔓延。
早控制根据脏腑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预测其他脏腑病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并对可能继发的“脏腑”,采取提高机能(免疫力)等预防性治疗,能有效防止其它脏腑并发疾病,这样可有效延缓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 结语中医“上工治未病”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内容丰富[1],长时期来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和预防控制疾病,提高期望寿命作出了贡献。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医药适宜技术已经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各地区开展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创建,一大批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推广应用,许多社区开展了中医体质辩识,慢性病中医药防治一体化菜单式服务也已经开始实行,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治未病工作室[2-5]。
在新形势下有必要加强研究分析中医“上工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再作新贡献。
参考文献[1] 杨上善. 撰注黄帝内经太素[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 1-25.[2] 陈继根,潘毅慧,刘登. 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的应用[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25(12): 2522-2523.[3] 施永兴. 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调查课题报告[J]. 中国全科医学,2006, 9(17): 1442-1446.[4] 霍清萍,鲍勇,熊平. 发挥中医药学优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1, 17(7):391-393.[5] 王光荣,龚幼龙. 小康社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策略[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收稿日期:201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