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针灸治疗作用有 、 、 三个方面。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和方法

针灸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和方法

针灸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和方法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治疗各种疾病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接下来,本文将着重介绍针灸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和方法。

一、针灸治疗皮肤病的原理针灸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针刺和灸烧调整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等生理功能,促进病理组织的代谢、再生和修复;二是增强人体免疫养护能力,提高抵抗病原体的能力;三是通过兴奋神经系统影响皮肤、毛发、汗腺、皮脂腺等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中,针刺可以促进人体自由基清除,提高氧气输送,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使皮肤细胞代谢正常,解除肌肤黄褐斑、痤疮、面色晦暗等皮肤问题。

灸疗则是通过热度的传递,加速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以达到调节皮肤的功能。

常见的艾灸可改善皮肤经络的循环,丰富皮肤的营养供应,促进建筑毛发,排毒润燥,调节荷尔蒙等对人体有益作用。

二、针灸治疗皮肤病的方法1、针刺治疗针刺治疗是将针刺入人体穴位,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在针灸治疗皮肤病时,针刺的穴位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而定。

如治疗湿疹、瘙痒、多汗症等皮肤病,可以选择身上的气海、三阴交、关元、足三里等穴位,以调节气血、激活经络,缓解局部症状的发生。

2、艾灸治疗艾灸治疗是利用艾草的温热刺激,使身体自发保持愉快、平衡状态。

艾灸可改善皮肤经络的循环,丰富皮肤的营养供应,排毒润燥,起到调节荷尔蒙等对人体有益作用。

3、拔罐治疗拔罐治疗是通过拔取气体,使应用拔罐器件的皮肤组织产生局部负压,从而刺激穴位,促进经络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4、刮痧治疗刮痧治疗是通过刮盘在人体经络上的刺激,使气血循环,改善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益于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强皮肤自我修复能力,从而治疗皮肤病。

5、中药局部治疗中药局部涂抹治疗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皮肤病选取不同的中药,涂于病灶部位,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止痒的治疗效果。

三、针灸治疗皮肤病的注意事项1、针灸治疗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操作下进行,患者不应自行施行。

针灸推拿感悟心得体会(3篇)

针灸推拿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传统医学中,针灸推拿是一种历史悠久、疗效显著的疗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尝试针灸推拿。

作为一名热衷于传统医学的爱好者,我也在学习和实践针灸推拿的过程中,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针灸推拿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针灸推拿的历史与传承针灸推拿起源于我国古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针灸推拿的记载,其理论体系完善,疗效显著。

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传承与发展,针灸推拿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

如今,针灸推拿已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二、针灸推拿的治疗原理针灸推拿的治疗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通过手法按摩、揉捏、拔罐等手段,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促进康复。

1. 针灸的治疗原理针灸治疗疾病,主要依靠以下原理:(1)调节气血:针灸可以刺激穴位,使气血运行畅通,达到调和阴阳、补益气血的目的。

(2)疏通经络:针灸可以疏通经络,消除经络阻塞,使气血畅通无阻。

(3)调节脏腑功能:针灸可以作用于相应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使脏腑相互协调,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 推拿的治疗原理推拿治疗疾病,主要依靠以下原理:(1)调整阴阳:推拿可以通过手法按摩,使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推拿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3)增强机体免疫力:推拿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三、针灸推拿的治疗效果针灸推拿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以下优势:1. 疗效显著:针灸推拿在治疗各种疾病,如疼痛、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2. 安全可靠:针灸推拿治疗过程中,不会产生副作用,对人体安全无害。

3. 简便易行:针灸推拿操作简便,易于掌握,适合家庭自我保健。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针灸学学时:70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授课对象: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治疗方向)、中医学类专业(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类专业(运动医学方向)、护理学专业(本科)考核方式:考查和期终考试各占总成绩的50%和50%,其中考查主要包含作业、点穴及针灸操作技能考查等形式。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学科的学习目标包含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及技能目标,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经络理论,熟悉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分布及与脏腑的联系,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和所属经脉,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要领并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熟悉灸法、拔罐法和三棱针法等常用刺灸法的操作技术,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能根据针灸理论进行处方配穴,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学习针灸理论、技能和经典,能够应用针灸经络的理论和方法观察事物、认识生命、诊疗疾病,培养良好的中医认知悟性和用针灸学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树立优良的职业素养及人文情怀。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中医各专业(除外针灸专业)的限选课,该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今后的针灸临床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图表幻灯归纳,适度组织讨论;腧穴及刺灸法学习中安排学生操作练习,教师从旁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能。

针灸治疗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运用中医、针灸的理论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的诊治。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一)导学【目的要求】1.了解针灸学的概念。

2. 了解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3.从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理解掌握针灸学“诊-疗-防”一体的诊疗体系。

4. 引发对针灸经络学科现代探索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1.从针刺麻醉实例说起,讲授针灸学的意义、针灸的治疗作用、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现代研究的困惑;2.从一个真实的针灸临床案例(PBL案例)说起,讨论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帮助学生基于经络建立起对疾病的发生机制、“诊-疗-防”一体的针灸诊疗体系、经络与生命健康的关系等整体概念,加深对针灸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中医内外调理原则解析

中医内外调理原则解析

中医内外调理原则解析中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积累,其治疗方法以调理人体内外平衡为核心。

中医内外调理原则是指通过调整人体内外环境,保持和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下面将从内外调理原则的概念、具体实施方法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内外调理原则的概念中医内外调理原则是指中医系统的基本观念和方法,旨在通过调节人体五脏六腑、经络气血运行、阴阳平衡等方式,调节和维护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

中医内调指的是通过内部调理身体的机能和状况,如养生、食疗、运动等;中医外调则是通过外部手段调整人体环境和身体表面,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内外调理原则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体为整体,综合运用多种疗法,使人体内外相互协调、平衡发展,达到健康的目的。

二、具体实施方法1. 内调方法:(1)养生:中医重视预防和养生,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心态、适量运动等方式,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2)食疗: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食疗,根据人体状况,选用适宜的食材和烹调方法,达到平衡体内阴阳、滋补身体的效果。

(3)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能调理气血、加强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2. 外调方法:(1)针灸:通过在人体经络上刺入细针,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推拿:运用手法按摩人体经络和穴位,刺激身体表面的神经反射区,起到调理机能、活血化瘀的作用。

(3)拔罐:通过将罐子贴附在身体表面,用火或吸气的方法形成真空,刺激皮肤和筋膜组织,改善末梢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三、案例分析小明,男,25岁,因长期熬夜加班导致失眠多梦,情绪烦躁,面色暗黄,舌苔腻。

中医师根据其体质和症状,运用内外调理原则进行治疗。

1. 内调:中医师建议小明调整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另外,饮食上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蔬菜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此外,中医师推荐小明适量参加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2. 外调:中医师对小明进行了针灸治疗。

通过调理经络和穴位,平衡阴阳,舒缓精神压力,改善失眠情况。

半月板病历

半月板病历

半月板门诊病历一、基本信息姓名:李力性别:男职业:工人年龄:31住址:重庆市永川区重庆文理学院民族:汉婚姻:已婚籍贯:中国入院日期:2016 年12 月30 日记录日期:2016 年12 月30 日病史叙述者:李力可靠程度:可靠二、主诉膝盖反复疼痛,时常不能动。

休息一会好点了。

三、现病史患者自诉:于入院前2月在工厂干活,突然从脚滑从架子上行走时不慎摔伤右膝,受伤后特别疼痛,而且有点肿胀,不过歇了一会,伤痛减轻可以走路,于是买了云南白药喷雾治疗了一下,几天后有所恢复所以未在意,又1周后感右膝有点局限性的疼痛,并且动膝盖的时候会有很小的弹响声,还有几次此案楼梯时膝盖突然动不了,而且疼痛,不过活动一下,又好了,于是有点担心就去诊所看了下,医生开了消炎药,吃了,效果不大,并且伴随时间,这些症状加重,而且大腿有些无力,于是就到永川中医院就医,经过MRI检查,确定右膝内侧半月板后角撕裂外侧半月板退变。

既往史:患者否认在那之前膝关节受过伤。

过敏史:无过敏现象。

个人史:出生于原籍,在重庆市永川区定居,并找了一份搬家的工作,无疫区居住史,有抽烟喝酒嗜好,平素生活规律,无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

婚育史:25岁结婚,并且生有一儿一女,双子女都健康。

家族史:父亲健在,而母亲在十年前去世,兄弟姐妹身体健康,否认家族类似病史及遗传史。

四、专科检查1.膝关节有轻微的活动受限,并且周围有压痛感。

2.膝关节有轻微的肿胀,并且股四头肌有萎缩的现象,股四头肌肌力测试为四级(能抗重力及轻度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相当于正常肌力的百分之七十五。

3.回旋挤压试验:阳性,取仰卧位,使患者髋关节和膝关节充分屈曲。

尽量促使足跟碰及臀部。

检查内侧半月板时,检查者一手握膝部,以稳定大腿及注意膝关节内的感觉,另一手握足部使小腿在充分外旋、外展位伸直膝关节,在伸直过程中,股骨髁经过半月板损伤部位时,因产生摩擦,可感触到或听到弹响声,同时患者感觉膝关节内侧有弹响和疼痛。

针灸治疗学1

针灸治疗学1

一、单选题 35分(每题1分)1、下列与“热则疾之”无关的是:(B )A浅刺疾出 B热病可灸 C少留针 D泻法 E点刺出血2、针灸治疗原则中,“寒则留之”是指:( C )A艾灸时间长 B艾灸量大 C寒证行针时间长 D坐罐 E都不是3、久泄、久痢以致脱肛宜用:(C )A实则泻之 B宛陈则除之 C陷下则灸之 D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E都不对4、脏腑病远端取穴应首选:()A头面 B胸腹 C腰背 D四肢肘膝关节以上 E四肢肘膝关节以下5、阴经经脉五输穴五行属性正确的是:()A木火土金水 B金水木火土 C金木水火土 D木火金水土 E土木金火水6、太冲是何经的原穴?()A脾经 B肝经 C肾经 D胃经 E胆经7、按主客配穴法,脾经先病,胃经后病应取:()A太白、丰隆 B冲阳、丰隆 C太白、冲阳 D公孙、丰隆 E均不是8、八会穴中的血会是:()A血海 B肝俞 C脾俞 D心俞 E膈俞9、热痹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可再加:()A 肾俞、关元B 大椎、曲池 C内关、合谷 D膈俞、血海 E阴陵泉、足三里10、肝阳暴亢型中风可在基本处方上再加:()A足三里、气海 B 太溪、三阴交 C丰隆、合谷 D风池、完骨 E太冲、太溪11、针灸治疗面瘫的基本处方为:()A 阳白、四白、颊车、地仓、翳风、颧髎B 翳风、颧髎、合谷、太冲、丰隆C 阳白、四白、颊车、地仓、翳风、列缺D颊车、地仓、翳风、颧髎、大陵 E 阳白、四白、颊车、地仓、翳风、颧髎、合谷12、肝阳上亢型头痛针灸治疗同:()A阳明头痛 B少阳头痛 C太阳头痛 D厥阴头痛 E偏正头痛13、下列针灸方法适宜于肝肾阴虚眩晕的是:()A只针不灸,泻法 B针灸并用,泻法 C针灸并用,补法 D以针为主,平补平泻 E以灸为主,平补平泻14、高血压病,头晕头重者当重灸:()A百会 B足三里 C关元 D肾俞 E气海15、心悸急性发作针刺可用:()A补法 B泻法 C平补平泻法 D禁用针刺 E刺血16、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畅,小腹胀急,胁痛,口苦,苔薄白,脉弦者,针灸治疗在基础处方上再加:()A 中极、行间B 太冲、支沟C 血海、膈俞D 肾俞、太溪E 阳陵泉、太溪17、治疗疔疮,所取主穴属:()A任脉穴 B手少阳经穴 C督脉穴 D足太阳经穴 E足阳明经穴18、治疗乳腺炎膻中穴刺法是:( )A向下平刺B向上平刺C向患侧乳房横刺D向健乳房横刺 E.用梅花针叩刺19、治疗阑尾炎适宜的手法是:()A补法 B泻法 C疾出针不留针 D平补平泻 E三棱针点刺20、下列各项中,除……外都是治疗踝部扭伤的基本处方:()A.解溪B.委中C.昆仑D.申脉E.丘墟21、下列各项中,除……外都能拔罐治疗落枕:()A.大椎B.肩井C.肩外俞D.阿是穴 E风池22、血虚风燥型神经性皮炎,以针刺为主,。

针灸作用原理

针灸作用原理

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为一门精湛的中医疗法,古老而又神奇,曾受到清朝皇室的宠幸,被认为可以治病救人,而今也备受重视,尤其是在中国,其作用原理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了相关记载。

针灸作用原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针灸可以影响人体内的生理活动,包括动力学和生物学方面。

针灸可以平衡人体机能紊乱所引起的内环境障碍,从而调节人体内的酸碱平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供氧,以及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第二,针灸可以产生药效。

针灸的药效是通过针刺引起的刺激和微创伤,激活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其产生和释放激素,调节内分泌功能,对于病因紊乱机能紊乱、机体免疫功能减弱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第三,针灸可以调节心理紊乱。

针灸可以促进人体的心理平衡,缓解或消除病痛引起的心理压力,明显减轻抑郁症和紧张症等精神功能障碍,从而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

总而言之,针灸的作用原理主要有生理影响、药效作用、心理调节三个方面。

针灸把中医辩证法与西医药物疗法完美结合,中西医结合之技术,充分发挥了中西医术奥妙,以及有效利用针灸技术,在治疗保健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因此,在针灸治疗中,要恰当使用针灸技法,灵活搭配,以达到良好的针灸治疗效果。

说到针灸,不得不提它的安全性,因为针灸是一种古老的疗法,可能有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尤其是在治疗疑难病症时尤为重要。

因此,在施行针灸治疗前,应仔细检查患者的身体情况,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最佳的针灸技法。

另外,也要注意技术的正确性,该针刺处需适度而不可过分,以避免间断性刺激引起感染或坏死等不良反应。

由此可见,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疗法,其作用原理非常复杂,要正确理解并恰当施行才能发挥良好的疗效。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了解针灸的历史渊源和作用机理,才能保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并取得更好的养生效果。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

浅谈针灸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

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

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

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

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

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其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而针灸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可用于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疾病的治疗,文献调查表明,目前经临床一定样本验证并确有效验的针灸适用病症近200种。

针灸之所以有这样广的适应证,又有这样好的效果,是由于针灸具有协调阴阳、扶正祛邪和疏通经络等作用。

一、调和阴阳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中阴阳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保持人体中各组织、器官、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若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发生偏盛或偏衰,就会发生疾病,进而阴阳分离,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既然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理阴阳,使失调的阴阳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针灸的治疗作用首先在于调和阴阳,正如《灵枢〃根结》篇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这就是说针灸治病的关键在于调节阴阳的偏胜与偏衰,使机体阴阳和调,保持精气充沛,形气相合,神气内存。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经络、腧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

如胃火炽盛引起的牙痛,属阳热偏盛,治宜清泻胃火,取足阳明胃经穴内庭,针刺泻法,以清泻胃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针灸治疗作用有、、三个方面。

2.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3.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

4.《灵枢·官针》篇指出:“针所,灸之”。

5.《备急千金要方》云:凡病皆由,针以,灸以。

6.经络闭阻不通,因引起者宜用针刺;由引起者宜行灸疗。

7.《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不可不通。

”8.针灸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以变为。

9.针灸治病,不外乎与两个方面。

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的作用。

10.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除了与补泻手法有关外,还与部分腧穴的性能有关。

11.《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

”13.针灸调和阴阳的具体方法既可以,,而从阴阳互根的角度考虑,又可以采取,之法。

14.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与密切相关。

15.针灸的治疗作用,实质上就是对机体的一种作用。

1.“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出自:()A《灵枢·九针十二原》B《灵枢·官针》C《素问·异法方宜论》D《难经·二十九难》E《备急千金要方》2.以下哪种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A 消炎B 行气C 镇静D 调和阴阳E 都不是B ()A 止痛B 升压C 降压D 安眠E 增乳1.疏通经络作用的体现:()2.调和阴阳作用的体现:()A 咳喘取肺俞B 亡阳灸关元C 失眠补照海、泻申脉D 嗜睡泻照海、补申脉E 都不对3.阴病治阳:()4.阳病治阴:()5.阴盛阳虚病症治法:()D ( )1.在针刺疏通经络中,《金针赋》运用的通经接气手法是:()()A 青龙摆尾B 白虎摇头C 龙虎交战D 阴中隐阳E 阳中隐阴2.下列治失眠用穴体现调和阴阳治疗作用的是:()()A 补心俞B 泻行间C 补照海D 泻申脉E 补胆俞1.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有:()()()()()A 疏通经络B 镇静宁神C 消炎止痛D 扶正祛邪E 调和阴阳2.具有扶正祛邪双重作用的腧穴有:()()()()()A 中脘B 内关C 气海D 水沟E 足三里( )1、《灵枢·官针》篇曰:“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2.针刺补法和艾灸,其抑制作用大于兴奋作用。

1.针灸有什么治疗作用?2.《黄帝内经》中的“解结”是什么意思?3.《备急千金要方》中关于疏通经络的方法是什么?4.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与哪些因素有关?5.针灸调和阴阳的具体方法是什么?1.针灸调和阴阳应遵循什么原则?2.针灸治疗作用的发挥,与哪些主观、客观因素密切相关?1.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2.疏通经络3.解结4.不为、所宜5.血气壅滞不得宣通、开导之、温暖之6.实热、虚寒7.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8.镇痛作用、不通则痛、通则不痛9.扶正、祛邪、扶正祛邪10.偏补偏泻11.阴与阳12.从阴引阳、从阳引阴13.阴证治阴、阳证治阳、阴证治阳、阳证治阴14.针刺补泻手法15.良性调节A1.B2.D 治疗作用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三个方面,调和阴阳是其中之一。

B1.A 经络通则不痛。

2.D 阴阳调和则能寐。

3.A 咳喘为脏病属阴,肺俞在背部属阳。

4.B 亡阳为阳衰,关元位于腹部属阴。

5.D 嗜睡属阴盛阳虚,泻照海、补申脉为泻阴补阳。

D1.AB 青龙摆尾、白虎摇头可通经接气。

2.CD 失眠属阴虚阳盛,补照海、泻申脉乃补阴泻阳。

X1.ADE2.ABE 气海只用于补虚,水沟只用于泻实。

1.《备急千金要方·明堂仰侧》2.针刺泻法和刺血。

针刺补法和艾灸偏于补虚,其兴奋作用大于抑制作用。

1.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2.疏通经络。

3.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4.补泻手法、部分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

5.既可以阴证治阴、阳证治阳,又可以阴证治阳、阳证治阴。

1.在阴阳一方偏盛、另一方尚未虚损的情况下,应泻其有余,清泻阳热或温散阴寒,以防阳热太盛而耗伤阴液,阴寒太盛而耗损阳气;而当一方偏盛,另一方也见虚损的情况下,在泻一方有余的同时,当兼顾一方之不足,配合扶正或益其不足。

在阴阳偏衰的情况下,应补其不足。

阴虚不能制阳,常出现阴虚阳亢之虚热证,治宜育阴潜阳,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不能制阴,常呈现阳虚阴盛之阴寒证,治宜补阳消阴,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阳俱虚则滋阴补阳同施。

2.除了腧穴的特性、针灸补泻手法以外,还与机体状态(包括禀赋、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病变表现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治疗时间、辅助治疗措施等密切相关,其中尤以机体状态最为重要。

1.《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凡刺之真,必先。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如临,手如,神无。

”2.经气在针灸疗法中的体现有、、等形式。

3.针灸清热溫寒的原则包括和。

4.《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诸热者,如,刺寒清者,如。

5.对于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灵枢·经脉》篇提出:“泻之,虚则补之……则灸之,不盛不虚。

”6.对于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提出:“虚则,泄之,,。

”7.《灵枢·经脉》篇曰:“十五络者,实则,虚则,视之不见”。

8.实证的针灸治疗原则是或。

9.《素问·针解》篇曰:“宛陈则除之,是也。

”10.腱鞘囊肿、小儿疳证的点刺放液治疗属于的治疗原则。

11.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并非病症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或者是。

12.《灵枢·禁服》篇曰:“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

”13.《难经·六十九难》曰:“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不中他邪也。

当,故言以经取之。

”14.“不虚不实以经取之”的针刺手法为。

1.下列属于针灸治疗原则的是:()A 扶正祛邪B 虚则补之C 子母补泻D 调和阴阳E 都不是2.针灸治疗原则中,“热则疾之”是指:()A 施灸壮数多B 急吹其火C 拔罐速度快D 拔罐火力强E 毫针点刺疾出少留或不留针3.下列与“热则疾之”无关的是:()A 浅刺疾出B 热病可灸C 少留针D 泻法E 点刺出血4.根据《灵枢·经脉》篇提出的针灸治疗原则,寒则:()A 除之B 疾之C 补之D 泻之E 留之5.针灸治疗原则中,“寒则留之”是指:()A 艾灸时间长B 艾灸量大C 寒证行针时间长D 坐罐E 都不是6.最能体现“寒则(温之)留之”治疗原则的是:()A 埋针法B 艾炷灸C 拔罐D 温针灸E 火针法7.久泄、久痢以致脱肛宜用:()A 实则泻之B 宛陈则除之C 陷下则灸之D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E 都不对8.不属于“宛陈则除之”治则的病症是:()A 扭伤B 毒虫咬伤C 癃闭D 小儿疳证E 腱鞘囊肿BA 久泄B 寒痹C 水肿D 发热E 扭伤1、虚则补之:()2、陷下则灸之:()3、寒则留之:()4、宛陈则除之:()A 实则泻之B 寒者热之C 热者寒之D 陷下则灸之E 宛陈则除之5.出自《灵枢·经脉》:()6.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D1.下列同出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的针灸治疗原则是:()()A 虚则补之B 盛则泻之C 满则泄之D 邪盛则虚之E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2.“陷下则灸之”适宜于:()()A 失眠B 多寐C 中气不足D 子宫脱垂E 遗精3.根据病因病机,可施行“陷下则灸之”的病症是:()()A 水肿B 久泄C 尿闭D 脱肛E 中风闭证1.下列针灸治疗原则哪些出自《灵枢·经脉》篇?()()()()()A 虚则补之B 盛则泻之C 满则泄之D 宛陈则除之E 陷下则灸之2.适合“实则泻之”治则的病症是:()()()()()A 高热B 中暑C 久痢D 剧痛E 脱肛3.可用于“宛陈则除之”的穴位有:()()()()()A 血海B 膈俞C 曲泽D 委中E 十宣4.适宜于“宛陈则除之”的病症有:()()()()()A 扭挫伤B 癃闭C 丹毒D 便秘E 腱鞘囊肿5.陷下则灸之适宜于:()()()()()A 久泄B 脉沉伏无力C 阳气暴脱、脉微欲绝D 血络空虚E 内脏下垂1.《灵枢·经脉》篇对于热证和寒证提出的治疗原则是: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2.“热则疾之”是指艾灸过程中急吹其火。

3.针灸治疗寒证宜浅刺疾出。

1.针灸“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具体内容是什么?2.针灸对热性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如何应用?3.针灸对寒性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如何应用?1.“治神守气”在针灸临床上有何指导意义?2.针灸临床如何运用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并举例说明。

3.对于表热里寒证,针灸如何温清并用?4.“陷下则灸之”包括哪些内容?临床如何应用?5.举例说明“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

1.治神深渊握虎营于众物2.得气气行气至病所3.热则疾之寒则留之4.以手探汤人不欲行5.盛则陷下以经取之6.实之满则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7.必见必下8.泻法点刺出血9.出恶血10.宛陈则除之11.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虚实兼而有之12.经刺13.正经自生病、自取其经14.平补平泻1.B 虚则补之、子母补泻属于补泻原则。

2.E 热则疾之是指针刺手法,不是艾灸或拔罐法。

3.B 热则疾之不属灸疗范围。

4.E 寒盛则阳虚,针刺不宜得气,留针有候气作用。

5.E 寒则留之是针法,留针时间宜短。

6.D 温针灸有温热作用,要求留针。

7.C 灸能升阳。

8.C 癃闭不宜行三棱针点刺。

B1.A 久泄为虚,宜用补法。

2.. A 灸能升阳固脱。

3.B 寒痹留针以助阳气来复。

4.E 扭伤属气滞血瘀,应施行三棱针点刺出血。

5.D6.ED1.CD2.CD 中气不足导致子宫脱垂,灸能补益中气、升阳固脱。

3.BD 久泄易致脱肛,灸能升阳固脱。

1.ABE2.ABD 久痢、脱肛属虚,宜补不宜泻。

3.CDE 气海、血海补益气血,不宜施行泻法。

4.ACE 癃闭、便秘不属于点刺出血的病症。

5.ABCDE 均与阳虚有关,宜行温灸升阳。

1.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2.浅刺疾出。

热则疾之属针刺原则,不属灸法。

3.深刺久留。

浅刺疾出是热证的治则。

1.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2.热则疾之,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少留针或不留针、针用泻法。

3.寒则(温之)留之,灸法、深刺而久留针。

1.治神与守气是充分调动医者、病人两方面积极性的关键措施。

医者端正医疗作风,认真操作,潜心尽意,正神守气;病人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安神定志,意守感传。

既体现了医者的良好医德,又贯穿了“心理治疗”于其中。

所以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疗法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针灸异常现象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2.热性病症的治疗原则是热则疾之,具体应用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少留针或不留针,针用泻法。

例如风热感冒,常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即可达清热解表之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