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公开课教案】
《燃烧和灭火》 教学设计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利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树立防火安全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科学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
(2)灭火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坩埚钳、蜡烛、木条、煤块、小石块、棉花、酒精、水、烧杯、灭火器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燃烧的图片,如篝火、蜡烛燃烧、烟花等,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提问:“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燃烧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呢?”(二)探究燃烧的条件1、提出问题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作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提出可能的假设:(1)需要可燃物。
(2)需要氧气。
(3)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3、设计实验(1)实验一:分别将木条和小石块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2)实验二: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3)实验三: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棉花和煤块,观察现象。
4、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5、收集证据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实验一:木条燃烧,小石块不燃烧。
实验二:被烧杯罩住的蜡烛熄灭,另一支蜡烛继续燃烧。
实验三:棉花很快燃烧,煤块加热一段时间后才燃烧。
6、得出结论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三)灭火的原理1、创设情境展示火灾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灭火。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探究灭火的方法,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燃烧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的变化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三.教学方法多媒体应用、演示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式提问四.教学过程1、回忆学过的燃烧事例和燃烧现象,根据以上事例,归纳燃烧定义和特征2、播放视频,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同时补充:实验的改进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者任满足其一播放视频,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4、应用5、谈一谈,遇到火灾自救的措施6、理解简易灭火器的原理,了解几种常用灭火器7、小结8、课堂练习9、课外任务:调查与研究。
五、板书设计(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如何防火、防爆。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燃烧与灭火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燃烧与灭火》第一章:燃烧的条件1.1 教学目标1. 理解燃烧的概念2. 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3. 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1.2 教学内容1. 燃烧的概念介绍2. 燃烧的三个条件:氧气、可燃物、着火点3.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1.3 教学活动1. 引入燃烧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本质2. 讲解燃烧的三个条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实验现象理解燃烧的条件第二章:灭火的方法2.1 教学目标1. 理解灭火的原理2. 掌握常用的灭火方法3. 能够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进行灭火操作2.2 教学内容1. 灭火的原理介绍2. 常用的灭火方法:水灭火、灭火器灭火、灭火毯灭火等3. 灭火操作的注意事项2.3 教学活动1. 引入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扑灭火源2. 讲解常用的灭火方法,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3. 组织学生进行灭火操作演练,让学生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第三章:燃烧与灭火的实验操作3.1 教学目标1. 掌握燃烧与灭火的实验操作步骤2. 能够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3.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3.2 教学内容1. 燃烧与灭火的实验操作步骤介绍2. 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3.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结论3.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燃烧与灭火的实验操作步骤2. 讲解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室安全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结论第四章:燃烧与灭火的应用实例4.1 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与灭火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实例2. 能够分析实例中的燃烧与灭火原理3. 能够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4.2 教学内容1. 燃烧与灭火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实例介绍2. 实例中的燃烧与灭火原理分析3. 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提出4.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燃烧与灭火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2. 讲解实例中的燃烧与灭火原理,让学生理解实例中的化学反应3. 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5.1 教学目标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巩固燃烧与灭火的知识点3. 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5.2 教学内容1.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2. 巩固燃烧与灭火的知识点3. 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5.3 教学活动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巩固知识点2. 通过测试或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的理解程度3.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用。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案例亮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既关注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师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了乐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公开课的主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燃烧和灭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对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却未必深入了解。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同时也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场景,如厨房烹饪、森林火灾等,让学生感受燃烧和灭火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关注。
2.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燃烧和灭火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实验情境,如烧杯燃烧实验、灭火器材使用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燃烧和灭火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燃烧和灭火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燃烧和灭火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燃烧与灭火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燃烧与灭火》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2)能够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2)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灭火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和运用;(2)灭火方法的原理和选择。
三、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燃烧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燃烧的条件;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灭火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 讲授法:教师讲解燃烧与灭火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蜡烛、水、土等;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燃烧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燃烧与灭火的关系,导入新课。
2. 燃烧条件的探究:(1)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燃烧的现象;(2)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燃烧的条件。
3. 灭火方法的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灭火的方法;(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不同的灭火方法;(3)教师讲解灭火方法的原理和选择。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燃烧与灭火的理解。
5.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学生评价: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燃烧与灭火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燃烧与灭火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燃烧与灭火的重要性;2. 燃烧与灭火的安全知识:讲解燃烧与灭火的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燃烧与灭火教案

燃烧与灭火教案第一篇:燃烧与灭火教案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简单原理。
(2)认识常见的消防标志,并知道标志的使用范围(3)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观察、实验探究、控制变量等方法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控制变量对比法在化学探究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整合教学仪器:教师用具:(1)多媒体(2)实验仪器:500 mL烧杯一个,250ml烧杯两个,大试管3支,薄铜片酒精灯,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简单装置一套,镊子, 火柴, 餐巾纸, 药匙,(3)实验药品:热水,白磷,红磷,酒精(70%),学生用具:酒精灯,250ml烧杯两个,沙子,坩埚钳,玻璃片,剪刀,水槽;火柴,煤块,木条,蜡烛两根,教学创新点:1.以魔术引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2.燃烧条件探究中设计的实验“铁棒上的纸条加热不能燃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3.学生探究灭火原理过程,以图片投影方式展现,让每位学生都可以看到别人的做法,多角度思考,取长补短4.板书设计,“火”教学过程:【引入新课】火是人类最早认识的化学反应。
在化学大事记中,燃烧?【学生举例】天然气燃烧,蜡烛燃烧,煤燃烧。
【图片展示】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师提问:结合这些物质燃烧时的现象,大家给我说说,燃烧有什么共同特点?什么是燃烧?【投影】燃烧:一般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师提问:有发光、放热现象一定是燃烧吗?举例说明【创设情境】在生活中我们还常碰到以下的一些现象,如野炊时,要点燃篝火必须先要用纸片进行引燃;在燃烧过程中,如果树枝压得太紧,火容易熄灭;在熊熊燃烧的篝火下面,泥土却“安然无恙”,如何来解释上述现象?提出问题:物质的燃烧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说说你的猜想。
燃烧与灭火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探求燃烧的条件的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归纳得出燃烧的条件。
2、学习运用自动探求的方法,设计实验,归纳得出灭火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成绩,使先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
2、加强日益生活中的防范灾祸的认识,并留意采取安全的措施。
【教学重点】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运用。
2、培养先生提出成绩、分析成绩、解决成绩的能力。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探求教学、小组讨论
【教学器材】
实验仪器:镊子、烧杯、试管、气球、橡胶塞、打火机、坩埚钳、剪刀实验药品:红磷、白磷、碳酸钠、稀盐酸、水、蜡烛、酒精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燃烧和灭火公开课

燃烧和灭火公开课燃烧和灭火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初中化学第八章《燃烧和灭火》2. 详细内容:a. 燃烧的条件和三个要素b.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c. 燃烧现象和灭火实例分析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和三个要素,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燃烧现象的解释和灭火方法的选取。
2. 教学重点:燃烧的三个要素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火灾新闻,引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思考。
2. 知识讲解:a. 讲解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着火点。
b. 讲解灭火的方法: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
3. 实验演示:a. 演示燃烧现象:如木条燃烧、酒精燃烧。
b. 演示灭火实验:如用沙子灭火、用灭火器灭火。
4. 随堂练习:a. 分析燃烧现象,判断燃烧条件是否满足。
b. 根据灭火方法,选择合适的灭火工具。
5. 例题讲解:分析火灾案例,讲解燃烧和灭火的知识点。
6. 小组讨论:讨论灭火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分享灭火经验。
六、板书设计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着火点。
2. 灭火的方法: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燃烧的条件,举例说明。
b. 分析灭火方法的选择,给出理由。
2. 答案:a.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着火点。
举例:木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因为满足了这三个条件。
b. 灭火方法的选择:根据火源、现场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例如,电器火灾应切断电源,然后使用灭火器灭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火灾新闻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燃烧和灭火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燃烧的条件(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
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重点)认识灭火的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
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有了火,粘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神六升天……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火有时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灾难,如居民区火灾,工厂火灾,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火有“功”也有“过”。
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燃烧。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讨论相关原因。
了解燃烧的条件。
探究实验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实验
装置
实验
步骤
在500mL的烧杯中加入
300mL热水,在烧杯上盖一片
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
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
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
磷,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
气),观察现象。
实验
现象
铜片上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
烟,红磷没有燃烧;热水中的
白磷没有燃烧。
水下白磷燃烧起来
实验铜片上白磷和红磷置于相同通入氧气后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也燃烧起
分析环境中,由于白磷和红磷燃烧
来。
所需要的温度不同,导致不同
的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
的白磷尽管是同一种物质,由
于处于不同环境中,即前者与
氧气接触,后者没有与氧气接
触,导致产生不同现象。
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且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实验
结论
课堂讨论
1.白磷能燃烧,水为什么不能燃烧?
2.平常我们燃烧的煤块总是制成蜂窝状,而不制成球状?
3.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
归纳总结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着火点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2.燃烧的条件:
⑴物质具有可燃性;
⑵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⑶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知识拓展
(1)燃烧,有的不需要氧气参与也可燃烧。
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等。
(2)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
(3)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燃烧时一定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属于物理变化。
探究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提出问题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怎样灭火?纸箱、油罐着火怎样灭火?森林火灾又怎样扑灭呢?
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讨论相关原因。
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操作】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
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实验现象】扣上烧杯后,燃烧的蜡烛一会儿熄灭;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后蜡烛熄灭;另一支燃烧情况不变。
【实验结论】扣上烧杯后,燃烧的蜡烛与氧气(或空气)隔离,蜡烛熄灭;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使蜡烛与氧气(或空气)隔离,蜡烛熄灭。
归纳总结
1.灭火原理:
(1)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破坏燃烧的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方法:
(1)用水扑灭火灾是最常用的灭火方法,水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蒸发时吸收热量而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清除可燃物或设防火隔离带,即断绝火源。
如扑灭森林大火时把大火蔓延线路前的树木砍掉,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3)隔绝氧气(或空气)。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油锅起火盖上锅盖灭火等。
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堂课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内容趣味性强,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
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来关心、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生产中
的问题。
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不足之处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发展和完善自我。
但学生交流的深度不够
第2课时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爆炸发生的条件、防范爆炸的措施;学会解释日
常生活中的爆炸现象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可燃物在具备了燃烧的条件后,就能急剧地燃烧,如果在有限的空间内就会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害,为了使警钟长鸣,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下面的一些图标(投影消防安全图标)。
同学们讨论下,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合作探究
探究点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提出问题
1.家用煤气、天然气、液化气等泄漏该如何处理,为什么?
2.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等附近贴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为什么?
讨论交流结合生生活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粉尘爆炸
【实验操作】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胶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
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罐。
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金属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现象】听到“砰”的一声响,面粉发生爆炸,金属罐的塑料盖被高高掀起。
【实验分析】挤压气囊,鼓入空气,把面容吹散到金属罐内,与空气充分接触,遇到明火急速燃烧,在有限空间燃烧放热,使罐内气体体积膨胀,发生爆炸。
【实验结论】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就会发生爆炸。
归纳总结
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急速燃烧,短时内产生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的现象。
2. 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
(1)对厂房和仓库的要求:与周围建筑物间有足够的防火距离,车间、仓库要有防火、防爆、通风、静电除尘、消防等器材设备,严禁烟火。
(2)容器要求:要牢固、密封,容器外要有明显的警告标志,并标有物质的名称、化学性质、注意事项。
(3)存放要求:单存、单放、远离火种、注意通风。
(4)运输要求:轻拿轻放,勿撞击。
(5)工作人员要求:严禁烟火,人走断电,经常检查,认清图标。
板书设计
第2课时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有限的空间
1.可燃物爆炸的条件急剧燃烧
聚焦大量的热
2.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