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燃烧和灭火》优秀教案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及原理。
3.培养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分析、预测的能力。
4.认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5建立尊重事实,逻辑推理应以事实为依据的观念。
二.重、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四.教具准备:
仪器、药品:小蜡烛(6支)、水、镊子、酒精灯、烧杯、木炭、小木条、剪刀等五.教学过程
六.作业,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七.板书设计
一、燃烧和灭火
1.有可燃物
缺一不可缺一即可
燃烧 2.和空气(或氧气)接触灭火
3.达到一定温度。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 燃烧和灭火【省一等奖】

《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决问题的条件实验2点一支小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尽可能使烧杯与桌面间不留空隙,观察实验现象实验3将一张小纸片和一根小木条放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点燃的难易件。
讨论归纳燃烧的条件生思考。
4、加深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找一名学生到黑板分析每一种物质满足的条件,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的结论在白板上写字,方便,清晰明了!5、反思与评价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归纳:燃烧定义热水中的白磷怎样才能燃烧老师做的实验和书上的实验一样吗这两个实验哪个更好根据物质燃烧时的共同现象和燃烧的条件总结出燃烧的定义找一名学生做实验,出现水火相容的景像。
回忆学过的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如木炭,硫,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
出示两幅图片对比,引发学生思考。
展示木炭,硫,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图片,帮助学生回忆实验现象。
6、拓展与迁移探究灭火原理其原理就是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破坏燃烧所需要的条件,灭火时只需阻止一个条件即可。
多媒体展示1联系生活思考问题①做完饭后,你怎样将气炉熄灭②油锅着火了,怎么熄灭③抽烟引起棉被着火又如何扑灭呢2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燃着的蜡烛小组讨论灭火方案,完成实验,并思考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灭火。
学生思考方法中存在的共性,总结出灭火的原理。
问题醒目,便于学生思考;灭火方法归类,学生很容易总结出灭火的原理。
多媒体展示:炒菜时油锅着火、高压水枪灭火、燃气炉着火、森林着火四幅画面。
7、表达与交流火灾中的自救知识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火灾的报道,为了保护自己,救护他人,我们必须要学会一些火灾中的自救知识。
请观看视频“火场逃生”观看视频普及火场逃生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8、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讨论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多媒体展示本节课主要内容学生谈收获明确本节课重点知识9、巩固练习检查学生穿越火线:学生回答学生到白板上。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1)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隔绝氧气(或空气) 2.堆放杂物旳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
把温度降到着火点下列,同步也可隔绝空气。 3.扑灭森林火灾旳有效措施之一,是将大 火蔓延线路前旳一片树木砍掉。
清除可燃物
Na2CO3+2HCl=2NaCl+H2O+CO2
吸滤瓶
浓盐酸
碳酸钠 浓溶液
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燃烧旳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到达燃烧所需要旳 最低温度(着火点) 根据燃烧旳条件推论灭火旳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 物品隔离(灭火隔离带)
2、隔绝氧气(或空气)(灭火器)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下列 (人工降雨灭火)
想想议议:
下列是某些灭火旳实例,试分析其灭火旳原理
燃烧
灭火 原理
1.燃烧旳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旳 一种发光、放热旳剧烈旳氧化反应。
2.燃烧旳 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到达燃烧所需要旳 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下列
易燃物和易爆物旳安全知识
一.填空 1.燃烧是__可__燃__物___跟_空__气__中__O_2发生旳 一种_发__光__、__放__热___旳剧烈旳氧化反应.
二.判断(可否举出反例) 1.温度到达可燃物旳着火点,就一定能 燃烧 ( )
2.水能够降低可燃物旳着火点,所以可 燃物燃烧都能够用水来灭火.( )
3.但凡发光放热旳现象都叫燃烧.( )
4. 木 炭 放 入 氧 气 中 就 可 生 成 二 氧 化 碳.( )
三.选择
安徽省优质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

课题1、燃烧和灭火阜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王灵柱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二单元接触过一些燃烧现象,并初步了解了氧化反应的概念;并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单元学习中了解到二氧化碳是可以灭火的。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在这一课题中学生将会对燃烧进行理论层面的认识,并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燃烧与灭火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化学现象。
但是现代的中学生因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学习压力的双重影响,对这些化学现象的实际认识是比较缺乏的。
在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认识的直接支持。
九年级学生正是处在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的关键年龄,所以本次课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将在思维的引领上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2.了解一些基本的火场逃生常识;3.在证明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在实验结束后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逐步树立防火安全意识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探究。
难点:激发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五、教学模式:探究式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七、课前准备:烧杯、镊子、试管、白磷、热水、酒精灯、蜡烛、石块、火柴、木条、纸杯、集气瓶等。
【教学设计思路】创设情景:有关燃烧的图片实验探究:根据实验和观察,探究燃烧的条件分析评价:演示实验形成结论:燃烧的条件→ → →→ → → →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播放有关燃烧的图片【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燃烧和灭火》 教学设计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利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树立防火安全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与分析。
(2)灭火原理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火柴、蜡烛、玻璃杯、镊子、小木条、煤块、酒精、水、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白磷、红磷、铜片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火灾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危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燃烧和灭火。
(二)讲授新课1、燃烧的概念教师讲解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1)提出问题: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2)实验探究实验一: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小木条和煤块,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蜡烛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燃蜡烛,用玻璃杯罩住,观察现象。
实验三:在铜片上分别放白磷和红磷,用酒精灯加热铜片,观察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提出问题:如果发生火灾,我们应该如何灭火呢?(2)学生讨论,结合生活经验,提出灭火的方法。
(3)教师总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灭火原理的理解。
4、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介绍常见的易燃物和易爆物,如汽油、酒精、鞭炮等。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了燃烧,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理解。
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对于学生在微课学习中产生的疑问,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探究进行解疑,而在前面的课程中已涉及了大量的探究实验,这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
二、学习内容分析鉴于本课题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且难度不大的特点,本节课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利用微课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微课中设计的问题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启发,从而生成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对本课题基础知识的完善和提升。
本节课设计选择其中学生可能有疑惑的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传统实验和数字实验相融合,利用传感器进行定量分析,解决了传统实验很难解决的难题,使学生对信息化技术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有了深入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1.通过微课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在微课学习中对燃烧和灭火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四、重难点分析:重点:1.通过微课的学习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在微课学习中生成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难点:1.在微课学习中学会思考,使思维得到提升,学会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进行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五、教学流程图2.器材:演示实验:蜡烛、火柴、酒精灯、小木条、玻璃片、注射器(一只)、坩埚钳、石棉网、氧气传感器、氧气(一瓶)、二氧化碳(一瓶)、镁条、砂纸、两只烧杯、三只试管、两个橡皮塞、白磷、红磷、热水、湿抹布。
七、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燃烧和灭火一、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① 清除可燃物;② 氧气(或空气);② 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教时)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包括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两部分内容。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本课题从燃烧的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并且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的变化”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学情分析通过日常生活及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有关燃烧的化学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例如,硫、铁丝等燃烧现象和变化原理。
由于缺乏系统的分析,未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不能科学的概括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无法自主设计探究方案;不能准确应用控制变量等科学思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能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3)理解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原理,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燃烧条件探究”增强创新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2)激发热爱生活,树立安全意识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3)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取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1、怎样运用控制变量法得出燃烧的条件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归纳总结法教学流程图:课前准备:1.微课(时长:6 分20秒)。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公开课一等奖)

根据生活实际,带领学 生分析出,燃烧的个条 件之一,是要有可燃物
听讲,对此感兴趣
回答物质燃烧的现象,思考 燃烧的特征,试着给燃烧下 定义
看 ppt 内容,分析木材,落 叶以及石头的可燃性。
(1)激发兴 趣,集中注意。 新课开始,教师 通过精心设计 的“开场白”, 往往能在最短 时间内,调节学 生的情绪,集中 学生注意力。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主板
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 ②与氧气接触 ③达到着火点
§燃烧和灭火 灭火的原理
①清除可燃物 ②隔绝氧气 ③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提问:除了有可燃物, 那还需具备哪些条件 呢?引入课本的实验
学生看课本的实验操作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环节二 对比实验得 出燃烧条件
教师活动
介绍红磷和白磷的着火 点---点明着火点指的是 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 度,强调它是物质固有 属性,不会改变。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 听课,思考,理解,记笔记
学生认真的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在本实验中, 铜片及其热水的作用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 答,铜片--导热,热水---隔绝 空气和提供热量
通过对比:铜片上的白 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 是?
回答: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 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回答:氧气(或者空气)
往水中的白磷中通入氧气, 白磷燃烧,再次说明可燃物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回答:氧气(或者空气)
《燃烧与பைடு நூலகம்火》教学设计
导入滴个问题;火给我们有利 的一面,也给我们有害的一 面,比如火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教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 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包括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两部分内容。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本课题从燃烧的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并且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的变化”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学情分析
通过日常生活及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有关燃烧的化学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例如,硫、铁丝等燃烧现象和变化原理。
由于缺乏系统的分析,未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不能科学的概括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无法自主设计探究方案;不能准确应用控制变量等科学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理解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原理,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条件探究”增强创新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 激发热爱生活,树立安全意识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
价值 (3)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取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1、怎样运用控制变量法得出燃烧的条件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流程图:
课前准备:
1.微课(时长:6
分20秒)
2、仪器:镊子、玻璃瓶、烧杯、试管、坩锅钳、石棉网
3、药品:水、火柴、二氧化碳、蜡烛、白磷、热水、镁带、双氧水、二氧化锰
4、多媒体、自制教具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
① 可燃物;① 清除可燃物;
② 充足的氧气(或空气);② 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
③
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