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代建筑的色彩特点
装饰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运用特点

装饰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运用特点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建筑体系在特点上,可以基本上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单体建筑中国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中国单体古建筑的材料基本上都是木材。
也就是房子的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柱子和梁的,成为梁架式结构。
这种结构,也是当代建筑中框架式结构的前身模型,为现代建筑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这些,中国古建筑体系中建筑的特点还在于它的细部等各方面的处理。
二、屋顶的处理这是这个建筑体系中的一个特色,它在中国建筑中向来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瓦面是弯曲的,当屋顶是四面坡度时,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
尤其是屋顶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面予以运用了。
相对说来,在其它的建筑体系中,屋顶是向来不受重视的,除了有时候穹隆顶得到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了事的,生硬无趣。
但在中国,建筑师很早就发现了屋顶部分的巨大装饰作用。
在古书中都有记载和歌颂屋顶和出檐的诗句。
它是中国古建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特色。
三、建筑物的大胆用色在古建筑体系中,大胆地使用了朱红作为大建筑物的屋身的主要的颜色,用在柱,门窗等部位,并用彩色绘画图案来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比如:柱、栋梁、枋等地方,无论外部内部都是如此。
在合使用颜色上,中国的古建筑是最大胆的,这也是古单体建筑的一个特色。
大量有色琉璃瓦的使用,充分发挥各色油漆的使用潜力。
木上刻花,石面上作浮雕,砖面也加以雕刻——这些都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特征。
四、木结构细处的精致处理中国古建筑,一般会把构件交接的部分裸露出来,再在它们的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它成为整个建筑本身的装饰的一部分。
比如:在整组的梁柱上刻画图案、门环、角叶等,此外,屋脊、脊吻、瓦当等而下之都是属于这一类的细部处理。
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建筑在单体体型上可能并没有优势,但精巧的构造,完美无缺的细部处理,以及中国传统手法的运用,都让中国的建筑有了自身的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阅读答案1.北方的建筑色彩鲜明活泼,南方秀丽淡雅2.作者以故宫和天坛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北方建筑色彩善于运用对比和调和(或鲜明活泼)的特点,以及色彩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古建筑色彩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建筑色彩的发展与演变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色彩的艺术,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善于使用色彩。
建筑物上的色彩缤纷,颜色种类繁多,是我们特有的民族特色。
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建筑色彩的发展与演变。
原始建筑中国原始建筑为“茅茨土阶”,很少人工装饰,其色彩多为草、木、土建筑材料的本色,原始而质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及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在建筑上使用红土、白土、蚌壳灰等涂料来装饰和防护,后来又出现石绿、朱砂、赭石等颜料。
商周时期起初人们多是依据色彩喜好、图腾象征、风水等,把红、白、黑、黄颜色涂在建筑上。
殷商时期的宫殿,柱子多用红色,墙为白色,宫殿的“堂”和前檐多用色彩斑谰的“锦绣被堂”帷幔、壁衣之类的织绣、绘品装饰,使得统治者的建筑高贵、豪华而富丽堂皇。
周代还规定青、红、黄、白、黑为正色。
宫殿、柱墙、台基多涂以红色。
这种以红为高贵色彩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春秋战国由于阶段的产生,统治者把建筑物上的色彩赋予了阶级内容,在礼记中规定:“楹。
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
”这些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明显地反映在建筑的等级与色彩上。
春秋时不仅宫殿建筑柱头,护栏,梁上墙上有彩绘,并已使用朱红、青、淡绿、黄灰、白、黑等色。
从战国时代出土的瓦当图案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用于东、西、南、北各方,可以推测,当时在建筑上使用黑、白、红、黄代表不同方位。
此时建筑的粱架上还出现了彩画,建筑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
秦朝秦代继承战国时礼仪,更重视黑色。
秦始皇统一后变服色与旗色为黑。
“别黑白而定一尊”《史记》,黑色为主色从此开始。
汉代汉代的宫殿与官署建筑也多用红色。
有大量的“丹楹”、“朱阙”、“丹墀”文字记载。
汉代除民间一般砖造泥木房的室内比较朴素外,宫殿楼台极为富丽堂皇。
天花一般为青绿色调,栋梁为黄、红、金、蓝色调,柱、墙为红色或大红色。
汉代,发展了周代阴阳五行理论,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具体。
青绿色象征青龙,代表东方,朱色象征朱雀,指南方,白象征白虎,代表西方,黑象征玄武,表北方,黄象征龙,表示中央。
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

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讲究对称和平衡: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对称和平衡的美学原则,建筑物中左右对称,前后对称和空间分布的平衡都是非常重要的。
2. 建筑材料和构造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和构造技术上有独特的工艺特点,如斗拱、榫卯、飞檐翘角等。
木材、石材、砖瓦、瓷器、彩绘等都被广泛应用。
3. 色彩和图案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以黄、灰、绿、红、白五种主色为基础,图案装饰则以龙、凤、麒麟、花鸟等为主题,讲究纹饰的丰富以及色彩的和谐。
4. 围合式布局:围合式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点,建筑物通常都是四合院、三进院、庭院等集团式布局,空间的开放与私密性的平衡体现了中国古代居住文化中家族团结与安全的核心价值观。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和谐、对称、平衡、装饰的精美与内敛,具有非常独特的抽象性和象征性。
从其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美学价值观的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艺术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彩绘陶器和彩绘木结构建筑。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色彩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装饰和绘画中,以表达建筑的气氛和寓意。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主要由天然矿物和植物材料提取而成,包括黄土、石灰、石膏、石蓝、石粉和植物染料等。
这些原料具有丰富的色彩,如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白色等,可以通过调和和混合来创造更多的颜色。
在建筑的外墙和屋顶上,常见的颜色是红色、黄色和绿色。
红色被用来象征吉祥和喜庆,黄色与土地和丰收有关,绿色代表生命和自然。
这些颜色往往与其他颜色相互搭配,形成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纹饰。
在古代建筑的内部,色彩艺术主要体现在壁画和雕塑上。
壁画往往以浓墨重彩的方式表现,用来描绘历史故事、宗教寓意和自然景观。
古代建筑中的雕塑也往往用彩绘进行装饰,赋予雕塑以三维的立体感和生动的形象。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中还运用了一些特殊的色彩设计技巧,比如层次感的运用、反差色的搭配和色彩的对比等。
这些技巧使得建筑更具艺术性和审美效果,突出了建筑的结构和细节之美。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艺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密切相关,强调和谐、平衡和秩序。
通过色彩的运用,古
代建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意义,成为了独特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的说明对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的说明对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具有自己独特的色彩特色。
这种特殊的色彩给人以古典、古雅的感受,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多为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
这些颜色被大量应用在古代建筑的屋顶、梁、孔、石窗户、窗板等部分中,以彰显极高的艺术美感。
首先,红色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常见的色彩,它主要是为了以红色淡色打造家园的温馨柔美,也希望有温暖与安全感。
此外,黄色、绿色和蓝色也常用于中国古代建筑中,其中黄色代表博爱与和平,可以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美好而温柔;绿色调的建筑会给人一种清沉的冷静;蓝色具有追求完美与理性之美的寓意,淡雅而沉稳,象征着祥和与安宁。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中“五彩”也相当常见,即红、橙、黄、绿、蓝五色,五色象征着“天地人”,成为传统建筑上的绝佳装饰,被大量运用在两横、四柱的九宫格、亭子、檐口等中,给它们以一种神秘而优美的气氛。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颇为丰富,它们往往伴随着深奥的文化内涵,除了具有美观性,也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色彩不仅拓宽图案的视觉范围,也能突出建筑物引人注目的艺术精髓。
可以说,中国古建筑的色彩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们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精髓,令世界瞩目。
中国古代建筑史——色彩与装饰 免费文档请评五分谢谢

(5)金线小点金 • 仅线条与花心用金,花瓣不起晕。箍头盒子内用西番莲、 牡丹等花卉。 (6)墨线小点金 • 基本同上,但线条都用墨线。 (7)雅伍墨 • 完全不用金,线条用墨,旋子用蓝、绿、白、黑四色, 花瓣不起晕。
色彩
(3)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 箍头内多用连珠,回纹,万字等。 藻头内画由如意头演变而来的卡子(又分软硬两种)。 枋心称为包袱,常绘历史人物故事,山水风景,博古器物 等,基本不用金。
色彩
枋心:行龙 主要线条及龙、宝珠等用沥粉贴金,主要以蓝、绿底色相间 形成对比并衬托金色图案。如明间上蓝下绿,则次间上绿下 蓝,梢间又反之。同一梁、枋上也是蓝、绿相间。由额垫板 都用红色为底。平板枋如用兰色,则绘行龙;如用绿色, 则用工王云。 沥粉:由胶,香灰,绿豆面,高岭土等组成的膏状物,有很 好的黏着力和可塑性,干凝后质地坚硬。用于彩画可以突出 轮廓线,使图案产生立体感。其上在贴以金箔,更能增加艺 术效果。 晕:在同一种颜色中用由深到浅(称之为退晕)或由浅到深 (称之为对晕)的手法,使颜色形成更多的变化。宋代规定 晕为三层,到明清简化为两层。
枋心:每根梁、枋中间1/3叫做枋心; 箍头:每根梁、枋端部略为正方形的部位叫做箍头; 藻头:剩余的区域叫做藻头;
箍头处用有坐龙的盒子或西番莲图案; 藻头(1)大额枋——齿形衍眼和降龙;(2)小额枋——齿形衍 眼和升龙;(3)由额垫板都用红色打底;(4)平板枋——若用 兰色,则绘制行龙;若用绿色,则绘制工王云;(5)梁——齿 形衍眼和双龙(升龙与降龙)(6)随梁枋——同梁。
二、建筑色彩中象征意义的反映
色彩
三、建筑色彩中等级观念的反映
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建筑色彩建筑色彩是城市景观中的主体部分,因而建筑色彩相应地是城市色彩的主角,它的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了城市色彩的美。
建筑色彩包括居住建筑色彩、商业建筑色彩、办公建筑色彩、娱乐建筑色彩、教育建筑色彩等,这些不同功能的建筑,其色彩的选择也不同,各种建筑外部常用色彩的一般范围见下表。
应用历史色彩应用于环境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人蛰居洞穴时,就已经开始了使用色彩装饰环境的艺术活动.1.中国古代的建筑色彩我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单体建筑的色彩运用还是群体建筑的色彩组合搭配,都是非常成功的,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色彩系统,其特色之一便是彩画的大量使用而使建筑色彩鲜明华丽。
据宋《营造法式》卷三十四记载,彩画的种类分为五彩、青绿、朱白三大类。
朱白色系配上灰瓦很可能是唐朝建筑的主色;北宋绿色琉璃瓦大量生产后,唐代以赤白装饰配以灰色的做法就显得单调而不相称,因此建筑外观开始趋向华丽,梁枋斗拱也随之变为宋朝流行的青绿系统,使檐下更为森肃清冷,整个建筑外观更加明确生动;明朝宫殿黄绿瓦面,青绿梁枋,朱红墙柱,白色栏杆的风格,更成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典型色彩特征。
这种大面积使用朱、青、黄、白、金等原色的方法,效果强烈鲜明,在对比中寻求协调统一,正是明清官式建筑用色的成功之处。
2.西方古代的建筑色彩在西方,色彩最早也曾作为神权与皇权的象征应用于建筑环境之中,如希腊罗马时期,崇高的英雄主义之美是人们的审美理想,建筑造型拙朴完美,建筑色彩强烈华丽,多采用明快的对比色以表达欢乐的情绪。
伊瑞克神庙中,爱奥尼克柱头的盘蜗被涂上红色再加金边,与蓝色的圆鼓形成对比。
到罗马时期,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记载,当时的建筑材料已使用了砖、石灰、混凝土、金属材料和大理石等古材,因此建筑的色彩也更加丰富。
中世纪欧洲的拜占庭,罗马风以及哥特建筑则更多注重形式。
与古典时期对比,色彩显得阴暗、沉重。
15世纪以后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色彩也由灰暗的色调转为明朗。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2)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色彩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装饰和表现中,给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视觉魅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包括色彩的象征意义、常用的颜色以及色彩在建筑中的运用等。
色彩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色彩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为建筑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寓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色彩象征意义:1.红色: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颜色之一,代表着喜庆、祥瑞和热情。
在古代建筑中,红色常被用于建筑的门窗、梁柱等处,象征着繁荣和吉祥。
2.黄色:黄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代表着皇权和尊贵。
黄色常被用于皇宫、宫殿等重要建筑中,体现了贵族阶层的身份和地位。
3.蓝色:蓝色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色彩,代表着宁静和祥和。
蓝色常被运用于庭院、小桥和流水等景观中,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4.白色:白色代表着纯洁、清雅和高尚。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白色常被用于墙壁、柱子等部分,形成简洁而雅致的视觉效果。
常用的颜色除了上述象征意义的颜色之外,中国古代建筑中还运用了许多其他的颜色,丰富了建筑的色彩表达。
1.绿色:绿色代表着生命力和希望,常被用于庭院、花园和植物装饰中,给建筑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2.黑色:黑色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常与雕刻和金属元素相结合,体现出一种庄重和神秘的气质。
3.紫色:紫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权力和神秘的颜色,常被用于宫殿和寺庙的装饰中,展现出尊贵和神圣的气质。
4.粉色:粉色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用于表达温柔和浪漫的颜色,常被用于女性居所和花园中。
色彩在建筑中的运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色彩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的装饰和表现中,起到了丰富建筑形式和增强视觉效果的作用。
1.柱子和门窗:红色常被用于柱子和门窗等处,突出了建筑的主体结构和重要部分。
2.斗拱和梁柱:斗拱和梁柱常被采用彩绘,运用不同的色彩和图案,以增强建筑的装饰效果和表现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历代建筑的色彩特点中国建筑颜色最初体现着自然的功能,唐代以前没有颜色,突出的是材料本色。
唐代:颜色体现等级到了唐代,建筑有了统一的规划,建筑归"礼部"管,有了等级制度的划分。
唐朝时期的建筑,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产生了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彩美。
黄色成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宫寺院用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
可以说,唐代是用色彩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唐代建筑气势雄大,造型质朴,体态遒劲。
这一时期的建筑,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列逐步趋向定型化。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保留至今较为完整的有五台山的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还有许多没能保存住而被记录在壁画当中。
此外,舍利塔遍布各地,粗大挺拔、风格朴实的建筑构件和刚劲富丽之美,使大唐的装饰艺术具有夺人的风采。
唐代盛行直棂窗,窗棂上的纹样有龟锦纹及花纹繁密的球纹等。
室内壁面上往往会有壁画,天花板形式很简洁。
这时候的彩画构图已初步使用"晕",它对以对晕、退晕为基本原则的宋代彩画有一定的启蒙作用。
在使用花纹方面,除莲瓣以外,窄长花边上常用卷草构成带状花纹,或在卷草纹内杂以人物。
这些花纹不但构图饱满,线条也流畅挺秀,还常用半团窠及整个团窠相间排列,以及回纹、连珠纹、流苏纹、火焰纹及飞仙等富丽丰满的装饰图案。
宋代:色彩反映主流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油漆的大量使用,以及印度佛教的影响,建筑颜色突出为红色。
这一时期的色彩反映了当时的主流文化。
宋代喜欢稳而单纯、清淡高雅的色调,是受了儒家的理性主义和禅宗的哲理作基础的宋代社会思想所致。
宋代的建筑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宋代的建筑受唐代影响很大,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并有了建筑总结性著作如《木经》、《营造法式》。
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的一大特点,寺塔的装饰尺度合理,造型完整而浑厚。
苏州虎丘塔、泉州仁寿塔都是典型之作。
昭陵的石刻、墓室的图案都具有刚劲、富丽之美,对后来的民间图案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在装修方面,这时期建筑上大量使用可开启的、棂条组合极为丰富的门窗,与唐、辽建筑的板门、直棂窗相比,不仅改变了建筑的外貌,而且改善了室内的通风和采光。
房屋下部的须弥座和佛殿内部的佛座多为石造,构图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
柱础的形式与雕刻趋向于多样化。
柱子除圆形、方形、八角形外,还出现了瓜楞柱,且大量使用石柱,柱的表面往往镂刻各种花纹。
同时,室内空间加大,给人以开朗明快的感觉。
屋顶上或全部覆以琉璃瓦,或用琉璃瓦于青瓦相配合成为剪边式屋顶。
彩画和装饰的比例、构图和色彩都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因而当时建筑给人以柔和而灿烂的印象。
元代:风格秀丽绚烂元代宫室建筑也承袭了唐宋以来的传统,元朝以后的装饰纹样倾向平实、写实的路线,宫殿建筑的色彩和图案为精密研究,风格秀丽且绚烂。
宋亡而元兴,建筑一度受到外来工匠的影响,并以北方工匠为主,其建筑结构多大胆粗犷,其艺术风格也狂放不羁。
元朝由于民族众多,而各民族又有着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经过相互交流,给传统建筑的艺术增加了若干新因素。
这时宗教建筑相当发达,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喇嘛教寺院和塔,带来了一些新的装饰题材与雕塑、壁画的新手法。
大都、新疆、云南及东南部的一些城市陆续兴建伊斯兰教礼拜寺,开始和中国建筑相结合,形成独立的风格,装饰、色彩也逐步融合起来。
而过街塔是喇嘛教的另一种建筑类型。
以北京的云台最为著名。
在云台的券石上和券洞的内壁,刻有天神、金翅鸟、龙、云等喇嘛教纹样及六种文字的经文。
这些雕刻都是高浮雕,人物的姿态和神情都很雄劲,各种图案有着生动跳跃的热烈气氛,与汉族传统风格不同,是元代雕刻中的优秀作品。
喇嘛教的雕刻题材和手法给予明清建筑艺术不少影响,尤其是对官式建筑影响较大。
明代:色彩浓重悦目明初立国南京,主要仰赖江南工匠。
永乐移都北京,北京宫苑建设,也以南方工匠为主。
明代建筑严谨、工丽、清秀、典雅,颇具江南艺术的风范,只是经过皇家贵胄的渲染,体量宏巨,色彩浓重,则去江南雅淡之风远矣。
但其根系,实与江南建筑相近。
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
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房屋的主体部分,亦即经常可以得到日照的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格下阴影部分,则用绿蓝相配的冷色。
这样,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悦目的对比。
色彩的使用,在封建社会中是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的。
在一般民用住宅建筑中,多采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梁枋门窗多采用本色木面,也显得十分雅致。
明、清时期,藏族和蒙古族的喇嘛教建筑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寺院建筑由于有一些比较完整定性了的装饰手法,这就使寺院中许多建筑的外形有着共同的艺术特点。
墙很厚,收分很大,窗很小,因而建筑显得雄壮结实,檐口和墙身上大量的横向饰带,给人以多层的感觉。
这些特点在艺术上增大了建筑的尺度感。
在色彩和装饰上则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教义规定:经堂和塔刷白色,佛寺刷红色,白墙面上用黑色窗框,红色木门廊及棕色饰带,红墙面上则主要用白色及棕色饰带。
屋顶部分及饰带上重点点缀镏金装饰,或用镏金屋顶。
这些装饰和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有助于突出宗教建筑的重要性。
明、清时期的伊斯兰教建筑以维吾尔族的礼拜寺和玛扎为代表。
这类建筑窗户棂条的组合使用了各种精巧的几何纹样。
维吾尔族建筑装饰的种类很多,而最出色的是拼砖、石膏花饰、彩画和窗户棂条的组合,多种装饰往往综合使用,形成华丽细致的艺术气氛。
清代:油漆彩画盛行到了清代,颜色使用越来越复杂,建筑越来越突出装饰性,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就是"油漆彩画"。
围绕彩画形成了一系列与建筑文化相关的内容,彩画某种功能演化成装饰。
到了清代后期,等级制度使建筑颜色两极分化,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
例如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依次为坛庙、陵墓、庙宇,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民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简单。
如北京紫禁城的颜色是红黄色的,与紫禁城相联的周围一些重要建筑都是红色,屋项则呈现绿色,而其他的北京建筑颜色大多是灰色。
明清建筑装饰,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
建造许多规模宏大的宫苑、陵寝,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很出色,在装饰风格的表现上沉雄深远,映透了明清全盛时期皇权的声威。
到了清代中叶以后建筑的装饰图案或彩画生气低落,唐宋装饰的风采已经踪影皆无,由于过分追求细腻而导致了琐碎和缺乏生气的局面。
近现代:狂起复古风到了辛亥革命,受西方的影响,建筑系统变了,色彩关系也变了。
中国一些地方出现了租界,这些建筑突出了本质色彩。
那时的建筑颜色衬托着建筑载体的功能。
中国近现代建筑在欧美国家取消建筑装饰的影响下,走上了重现代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不重装饰的阶段。
装饰性的花纹图案已不多见,建筑的美化除功能和施工技术的要求外唯有在符合功能、技术的门、窗及实墙之中寻找理想的格局。
建国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与中国其他领域所受到的破坏一样,建筑创作也受到了极大摧残,被十分不恰当地要求必须体现某种被歪曲和吹胀了的"政治"概念,于是在各地兴建的所谓"万岁馆"、城市中心广场或其他城市标志性建筑中,就出现了可称之为政治具象象征主义或抽象象征主义,以及无原则的模仿北京国庆十大建筑等的"创作方法"。
建筑颜色变为单一枯燥的东西。
复古主义可以说是此前"民族形式"建筑运动的延续,其主张大致是希望将狭义的"民族形式"即传统建筑样式赋予新建筑,而甚少顾及新建筑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它的一个值得肯定的思想基础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事实对爱国建筑师所起的激励作用,但"建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物,企图将曾适用于木结构和手业操作方式建造的宫殿、庙宇等样式硬加在功能、材料、结构、施工方法及人们的审美情趣都与之大不相同新建筑上面,肯定是一条岐途。
复古主义曾经盛行的外部条件则是当时倡导的学习苏联的运动,当时的苏联建筑正是走在复古主义的道路上。
这个时期比较有影响的作品如北京西颐宾馆、重庆人民大会堂、长春"地质宫"、北京三里河"四部一会"办公楼等。
它们大都有一个庞大的有如宫殿的大屋顶,覆盖着彩色琉璃瓦,檐下布满用钢筋混凝土浇注的斗拱,所有钢筋混凝土梁和柱都模仿木结构构件,其上满绘彩画,门窗也是古代木门窗的式样。
80年代后:回归自然从80年代开始,由于改革开放的不可逆转,促成了思想的活跃,中国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已深切认识到,建筑艺术应该与时代紧密同步,应该立足于中国现代生活的坚实土壤上,坚持创造既具有时代特色同时又具有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文化。
所有建筑作品,大致可划分为古风主义、新古典主义、新乡土主义、新民族主义和本土现代主义几种。
古风主义是一种特殊情况下更多借鉴传统建筑外部形象的严肃创造,几乎全是在名胜之地原有古代建筑已毁,作为旅游建筑重建或新建的,如武昌黄鹤楼、南京夫子庙与秦淮河、北京琉璃厂文化街、天津天妃宫文化街等。
新古典主义对传统建筑的外部形象有更多改造,侧重于借鉴其神态意趣的一种创作,其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山东曲阜阙里宾舍、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雨花台纪念馆、北京西客站等。
新乡土主义另辟蹊径,不是向以宫殿庙宇的传统主流而转向地方民间建筑采撷精英,其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具有浓厚的闽北民居风味的福建武夷山庄宾馆、具有皖南民居特色的黄山云谷山庄宾馆、呈现河西土堡式民居风貌的甘肃敦煌航站楼等。
新民族主义是指80年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兴起的带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创作,代表作如乌鲁木齐新疆迎宾馆、新疆人民大会堂、西藏拉萨饭店和云南西双版纳体育馆方案等。
随着西方建筑师的参与,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建筑颜色变得浓重,如现代城呈现桔红色。
现在的房子从色彩观上来说比较明确,如白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