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合集下载

003 集成电路的无源元件

003  集成电路的无源元件

1)低阻类电阻,如发射区扩散电阻,埋层电阻;
2)中等阻值电阻,如基区扩散电阻;
3)高阻类电阻,如基区沟道电阻,外延层电阻;
4)高精度电阻,如离子注入电阻,薄膜电阻;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1 基区扩散电阻基区(硼)扩散的电阻
1. 其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如下图
L 阻值的经验公式: R R 2k1 nk2 W eff
图3.10 下页放大图
• 基区薄层电阻较大,可用小面积作大电阻
• 其阻值是两端外加 电压的函数,所以 其只能用于小电流 小电压,如基区偏 臵电阻或泄放电阻
接什么电位?
• 精度低 • 寄生电容大 • 温度系数大
4)外延层电阻
它是直接利用外延层做成的电阻,两端的N+是电极的接 触区,故又称体电阻。其主要特点如下: • 外延层薄层电阻较大,可用作大电阻 • 可承受较高的电压 • 阻值设计时,应注意横向修正 • 电阻的相对误差较大 • 温度系数大
Weff是有效条宽,即设计条宽+横向扩散引起的展宽 Weff=W+mXjc m一般取0.5, 故W eff=W+0.5Xjc
Weff P W
K1是端头修正因子,一般取0.35-0.65
n是拐角个数, K2是拐角修正因子(一般取0.5)
W
L
应用折迭形是因为L是在W确定之后由电阻阻值决定的。当阻 值较大时,为了适应版图上给定的位置,电阻条往往要拐弯。这要 占用较大的芯片面积。
2)双层多晶硅MOS电容
•电容的上下两极为掺杂 多晶硅,整个电容通过场 氧和衬底隔开,寄生参数 很小,电容精度较高
3.1 金属膜互连 铝连线应注意以下问题: 1)长引线的电阻 2)大电流密度的限制 3)硅铝互熔问题

第03章集成电路无源器件电容及其版图

第03章集成电路无源器件电容及其版图

7) 下图为用作 MOS 电容的 NMOS 器管曲线。
四、电容的失配及匹配
1. 电容的失配
电容的失配来源于工艺偏差、接触电阻、电流不均匀流动、扩散相互影响、机械应力、 温度梯度以及其他因素。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失配因素: 1) 随机变化 所有器件在尺寸和结构上都表现为微观的不规则性。这些不规则性范围内为两大 类: 一类只能发生在边缘, 称为边变化; 另一类则发生在整个器件上, 称为面变化。 大部分集成器件匹配主要取决于面变化。
2.
MOS 电容
1) MOS 晶体管可用作电容,但其轻掺杂背栅会使寄生电阻增大。使用在重掺杂扩散区上 形成薄层氧化物介质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有时会采用标准双极工艺制作 MOS 电容,其 下极板通过发射扩散区实现。
2) 用作电容的 MOS 管有很大的串联电阻,这主要与下级板有关。这个电阻可以通过使用 足够短的沟道长度实现最小化。

对于电容,任意两个电容 C1,C2 间的失配为: 匹配电容中较小者对失配起主要作用。
2) 工艺偏差
硅片上生产出来的图形尺寸不会与版图数据的尺寸完全匹配,因为在光刻、刻蚀、 扩散和离子注入过程中图形会收缩或扩张。 图形的绘制宽度与实际测量宽度之差构 成了工艺偏差。 工艺偏差也会对电容引入系统失配。
可以通过下式近似求得: 3) 相对介电常数取决于介质本身的特性。下表列出了集成电路中常用的几种材料的相对介 电常数。
二、集成电容版图
1. 发射结电容
1) 结电容通常作在隔离岛内,隔离岛必须制作接触以确保集电结反偏,该接触也是的集电 结和发射结并联,从而增大了总电容。
2) 上图中的电容由两套从中部公共隔离岛/发射区接触伸出的叉指组成, 这种布局有助于减 小叉指长度和寄生电阻。 3) 在 BiCMOS 工艺中,可在 P 型外延层中制作基区-NSD 结电容。 4) 虽然结处在微弱的正偏状态能得到更大的电阻值,但是在高温下很难防止导电。虽然某 些电路结构确实采用正偏的 PN 结对结电容两端的电压进行箝位,但大多数结电容都会 一直保持反偏状态。 5) 结电容的击穿电压通常很小。标准双极发射结电容的雪崩击穿电压为 6.8V。 6) 通过在发射区上覆盖金属板形成电容器的方法可以略微增大结电容的值。 7) 发射区-隔离区漏电不严重的工艺可以把发射区直接做在隔离区上形成结电容。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2018/10/24
19
MOS结构电容
平板电容和PN结电容都不相同,MOS核心部分,即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层结构的电容具有独特的性质。 它的电容-电压特性取决于半导体表面的状态。 随着栅极电压的变化,表面可处于: 积累区
耗尽区
反型区
2018/10/24
20
MOS结构电容
a a + + + + + + + + + 1.0 Co 沟道 Cdep 沟道 耗尽层 p型衬底 Vss Vss (a) ( b) Vgs d tox Cgb Co 0.2 积累区 耗尽区 反型区
第3章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元器件可以分为两大类: 无源器件:
电阻 电容 电感 互连线 传输线
有源器件:

各类晶体管

2018/10/24
§ 3.1 集成电阻器 § 3.2 集成电容器 § 3.3 电感
1
§ 3.1
集成电阻器

基区扩散电阻 低阻类电阻 发射区扩散电阻 高阻类电阻 基区沟道电阻 高精度电阻 离子注入电阻
2018/10/24
2
3.1.1基区扩散电阻
L W
R+
R-
Vcc
L R RS W
2018/10/24 3
薄层电阻几何图形
L L R =R□· W hW
2018/10/24 4
薄层电阻的几何图形设计
金属 扩散区 (a) (b)
≈ ≈ ≈ ≈ ≈ ≈
(c)
★衰减相对高一些。 ★由于厚的介质层,导热能力差,不利于大功率放
大器的实现。
2018/10/24

半导体集成电路考试题目及参考答案

半导体集成电路考试题目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考试试题第0章绪论1.什么叫半导体集成电路?2.按照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来分,分为哪些类型,请同时写出它们对应的英文缩写?3.按照器件类型分,半导体集成电路分为哪几类?4.按电路功能或信号类型分,半导体集成电路分为哪几类?5.什么是特征尺寸?它对集成电路工艺有何影响?6.名词解释:集成度、wafer size、die size、摩尔定律?第1章集成电路的基本制造工艺1.四层三结的结构的双极型晶体管中隐埋层的作用?2.在制作晶体管的时候,衬底材料电阻率的选取对器件有何影响?。

3.简单叙述一下pn结隔离的NPN晶体管的光刻步骤?4.简述硅栅p阱CMOS的光刻步骤?5.以p阱CMOS工艺为基础的BiCMOS的有哪些不足?6.以N阱CMOS工艺为基础的BiCMOS的有哪些优缺点?并请提出改进方法。

7. 请画出NPN晶体管的版图,并且标注各层掺杂区域类型。

8.请画出CMOS反相器的版图,并标注各层掺杂类型和输入输出端子。

第2章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及其寄生效应1.简述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有源寄生效应在其各工作区能否忽略?。

2.什么是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无源寄生效应?3. 什么是MOS晶体管的有源寄生效应?4. 什么是MOS晶体管的闩锁效应,其对晶体管有什么影响?5. 消除“Latch-up”效应的方法?6.如何解决MOS器件的场区寄生MOSFET效应?7. 如何解决MOS器件中的寄生双极晶体管效应?第3章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1.双极性集成电路中最常用的电阻器和MOS集成电路中常用的电阻都有哪些?2.集成电路中常用的电容有哪些。

3. 为什么基区薄层电阻需要修正。

4. 为什么新的工艺中要用铜布线取代铝布线。

5. 运用基区扩散电阻,设计一个方块电阻200欧,阻值为1K的电阻,已知耗散功率为20W/c㎡,该电阻上的压降为5V,设计此电阻。

第4章TTL电路1.名词解释电压传输特性开门/关门电平逻辑摆幅过渡区宽度输入短路电流输入漏电流静态功耗瞬态延迟时间瞬态存储时间瞬态上升时间瞬态下降时间瞬时导通时间2. 分析四管标准TTL与非门(稳态时)各管的工作状态?3. 在四管标准与非门中,那个管子会对瞬态特性影响最大,并分析原因以及带来那些困难。

最新半导体集成电路部分习题答案(朱正涌)

最新半导体集成电路部分习题答案(朱正涌)

半导体集成电路部分习题答案(朱正涌)第1章 集成电路的基本制造工艺1.6 一般TTL 集成电路与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在选择外延层电阻率上有何区别?为什么?答: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外延层电阻率比一般TTL 集成电路的外延层电阻率高。

第2章 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及其寄生效应 复 习 思 考 题2.2 利用截锥体电阻公式,计算TTL “与非”门输出管的CS r ,其图形如图题2.2所示。

提示:先求截锥体的高度up BL epi mc jc epi T x x T T -----=- 然后利用公式: ba ab WL Tr c -•=/ln 1ρ , 212••=--BL C E BL S C W L R rba ab WLTr c -•=/ln 3ρ 321C C C CS r r r r ++=注意:在计算W 、L 时, 应考虑横向扩散。

2.3 伴随一个横向PNP 器件产生两个寄生的PNP 晶体管,试问当横向PNP 器件在4种可能的偏置情况下,哪一种偏置会使得寄生晶体管的影响最大? 答:当横向PNP 管处于饱和状态时,会使得寄生晶体管的影响最大。

2.8 试设计一个单基极、单发射极和单集电极的输出晶体管,要求其在20mA 的电流负载下,OL V ≤0.4V ,请在坐标纸上放大500倍画出其版图。

给出设计条件如下:答: 解题思路⑴由0I 、α求有效发射区周长Eeff L ; ⑵由设计条件画图①先画发射区引线孔;②由孔四边各距A D 画出发射区扩散孔; ③由A D 先画出基区扩散孔的三边; ④由B E D -画出基区引线孔; ⑤由A D 画出基区扩散孔的另一边; ⑥由A D 先画出外延岛的三边; ⑦由C B D -画出集电极接触孔; ⑧由A D 画出外延岛的另一边; ⑨由I d 画出隔离槽的四周;⑩验证所画晶体管的CS r 是否满足V V OL 4.0≤的条件,若不满足,则要对所作的图进行修正,直至满足V V OL 4.0≤的条件。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2018/10/18 15
(1)设计规则决定的最小扩散条宽 WR,min 设计规则是从工艺中提取的、为保证一定成品率而规定的 一组最小尺寸。
常用集成电阻器
基区扩散电阻 发射区扩散电阻、埋层扩散电阻 基区沟道电阻、外延层电阻 离子注入电阻 多晶硅电阻、MOS电阻

2018/10/18
5
3.1.1 基区扩散电阻
掺杂半导体具有电阻特性 , 不同的掺杂浓度具有不同的电阻
率,利用掺杂半导体所具有的电
阻特性,可以制造电路所需的电 阻器。
2018/10/18 修正因子 k2=0.5。 11
横向扩散修正因子
横向扩散修正因子m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由于存在横向扩散,所以基区扩散电阻在表面处 最宽,即 W S W 2 0.8 x jc 。 (2)杂质浓度在横向扩散器表面 与扩散口正下方的表面区域不同, 其浓度由扩散窗口处Ns(≈6x1018 cm-3)逐步降低到外延层处的Nepi (≈1015~1016cm-3).
知道掺杂区的方块电阻→根据所 需电阻的大小计算出需要多少方
p
P型扩散层 (电阻)
n
块→根据精度要求确定电阻条的
宽度 →得到电阻条的长度。
基区扩散电阻 (Rs=100-200 / )
L w
氧化膜
VCC n
p
P型扩散层 (电阻)
上式的计算结果是比较粗糙的, 实际的计算中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 端头修正 2. 拐角修正因子 3. 横向扩散修正因子 4. 薄层电阻值Rs的修正
正因子的经验数据,对 于大电阻L≫W情况, 端头对电阻的贡献可以 忽略不计。
2018/10/18
Hale Waihona Puke 10拐角修正在设计大电阻时,通常将电阻设计 成折叠形式,如图所示。

集成电路中的有源与无源器件

集成电路中的有源与无源器件

硅片制造厂的分区概述
扩散 扩散区一般认为是进行高温工艺及薄膜淀积的区域,扩散区的主要 没备是高温扩散炉和湿法清洗设备。高温扩散炉可以在近1200℃的高温下 工作,并能完成多种工艺流程,包括氧化、扩散、淀积、退火以及合金。 湿法清洗设备是扩散区中的辅助工具。硅片在放人高温炉之前必须进行彻 底地清洗,以除去硅片表面的沾污以及自然氧化层。 光刻 使用黄色荧光管照明使得光刻区与芯片厂中的其他各个区明显不同。 光刻的目的是将电路图形转移到覆盖于硅片表面的光刻胶上。光刻胶是一 种光敏的化学物质,它通过深紫外线曝光来印制掩膜版的图像。光刻胶只 对特定波长的光线敏感,例如深紫外线和白光,而对黄光不敏感。光刻区 位于硅片 厂的中心。因为硅片从硅片制造厂的所有其他区流入光刻区。由 于在光刻过程中缺陷和颗粒可能进入光刻胶层,沾污的控制 显得格外重要。 光刻掩膜版上的缺陷以及步进光刻机上的颗粒 能够复印到所有用这些设备 处理的硅片上 。
CMOS制作步骤
形成n阱的5个主要步骤:
(1)外延生长 硅片在到达扩散区之前已经有了一个薄的外延层。外延层与衬 外延生长 底有完全相同的晶格结构,只是纯度更高,晶格缺陷更少而已。外延层已经 进行了轻的p型杂质(硼)掺杂。 (2)原氧化生长 硅片漂洗、甩干之后放人高温(1000℃)炉中。工艺腔中通 原氧化生长 入氧气使之与硅发生反应,得到大约150Å的氧化层。这一氧化层主要有以下 作用:1)保护表面的外延层免受沾污,2)阻止了在注入过程中对硅片过度 损伤,3)作为氧化物屏蔽层,有助于控制注人过程中杂质的注人深度。 (3) 第一层掩膜,n阱注人 预处理硅片的上表面涂胶、甩胶、烘焙。传送装 第一层掩膜, 阱注人 置将经过涂胶处理的硅片每次一片地送入对准与曝光系统。光刻机将特定掩 膜的图形直接刻印在涂胶的硅片上。曝光后的硅片用显影液喷到硅片上时, 图形第一次显现出来。显影后的硅片再次烘焙,并在转人离子注入区前进行 检测。

第3章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半导体集成电路共14章)共57页

第3章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半导体集成电路共14章)共57页

Ws
拐角扩散区近似为以xjc
为半径的圆柱体的1/4。
2. 杂质浓度在横向扩散 区表面与扩散窗口正下
Weff
W
P+
P
xjc
N-epi
N+-BL
SiO2 P+
方的表面区域不同,其
浓度由扩散窗口处的NS
P-SUB
逐步降低,到达PN结处
基区扩散电阻的横截面
的杂质浓度为Nepi。
假定横向扩散区的纵向杂质分布与扩散窗口下方相同,则对于基
0.8
0.9
5μm
0.9 Le
0.3
We W
20 μm 30 μm 50 μm
0.1 约0 约0
不同电阻条宽和端头形状的端头修正因子
2020/5/28
13
(2)拐角修正因子
对于一些大电阻,为了充分利用面积和布图方 便,通常将他们设计成图所示的折叠形式,但在其
拐角处电力线是
不均匀的。实测表明,
L1
W
每个拐角对电阻的贡
W
献相当于0.5方,即拐
W=L2
角修正因子k2=0.5方。 此时,电阻长度为
W
L3
L=L1+L2+L3
拐角修正
2020/5/28
15
(3)横向扩散修正因子m
横向扩散因子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1. 由于存在横向扩散,在表面处最宽,表面处的基区宽度WS为
WS≈W+2×0.8xjc
Metal contact Film type resistor
Metal contact
SiO2, dielectric material
SiO2, dielectric materia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外还有以下几类电阻: • 低阻类电阻:如发射区扩散电阻,埋层电阻等; • 高阻类电阻:如基区沟道电阻,外延层电阻等; • 高精度电阻:如离子注入电阻,薄膜电阻等; 在MOSIC中除了扩散电阻以外,还有多晶硅电 阻,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CH3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4
3.1.1 基区扩散 电阻 1.结构和设计 这种电阻是 利用集成电路中 晶体管的基区扩 散层做成的,其 典型结构如图 3.1所示。
集成电路设计概论
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系
刘润民
第3章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CH3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1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是指电阻器和电容器,制 造工艺与NPN管(或CMOS)兼容,集成电阻和电容的最 大优点是元器件之间的匹配及一致的温度特性。在电 路设计时应充分利用此优点,使电路性能不是依赖单 个元件的特性,而是与元件的比值有关。其缺点是: • 精度低(±20%),绝对误差大 • 温度系数较大 • 可制作的范围有限 • 占用的面积大、成本高 本章将介绍集成电路中常用的各类电阻器和电容 器,讨论其结构、性能、寄生效应和设计。
B
P+ N-epi P-SUB (b) 横截面图
图3.8 发射区扩散电阻作“磷桥”
CH3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22
2.隐埋层电阻 隐埋层因重掺杂,所以电阻较小,可用来做小 电阻。特别便于做与晶体管集电极相连的小电阻, 其结构如图3.9所示。对这种结构,整个电阻R为
R=R1+R2+R3
其中R2为隐埋 层电阻,其计 算方法与计算 集电极串联电 阻相同。影响 因素较多,精 度不易控制。
CH3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2
3.1 集成电阻器
集成电路中的电阻器可以通过金属膜、掺杂的 多晶硅,或者通过杂质扩散到衬底的特定区域产生 。这些电阻都是微结构,因此它们只占用衬底很小 的面积。电阻和芯片电路的连接是通过与导电金属 形成接触实现的(见下图)。
Metal contact Film type resistor Metal contact
1 R RS ( 2k1 nk2 ) W 0.55x jc (3.3)
当L W时,可不考虑k1;当W x jc时,可不考虑横向修 正因子m,此时 L R RS ( 0.5n) (n为拐角数) (3.4) W
CH3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11
(4)薄层电阻值的修正 一般情况下基区薄层电阻RS 是在硼扩散再分布 以后测量的,但是基区扩散后还有多道高温工艺, 仍然会影响杂质的分布,所以实际的基区薄层电阻 RSa比原来测量的RS高,经验公式为 RSa=KaRS (3.5) 式中Ka为一常数,由实验确定,一般在1.06~1.25 之间。 2.基区扩散电阻最小条宽的设计 电阻图形的设计是在已知阻值R和工艺参数 (RS,xjc)的条件下,设计电阻的最小条宽和形状。
CH3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14
误差 10%,则要求电阻的最小 条宽为 WR ,min W

10m
如果电阻要求不高, 20%,而 W 仍为1m,则由线 宽变化所要求的电阻最 小条宽就可降为5m。 由以上分析可知,要提 高精度,可选择较大的 电阻 条宽,但为保证一定的 阻值,电阻的长度就势 必增加, 从而使芯片面积、寄生 电容增加,所以对精度的要求应 视具体情况折衷考虑。 虽然扩散电阻的相对误差(R / R )较大,但在采取一 定措施后,仍可使电阻的匹配误差减小,根据误差理论,
CH3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6
端、图形拐角,还有杂质的横向扩散引起的实际几 何尺寸变化等。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1)端头修正
因为端头处的电力线弯曲和引线孔流入的电流 方向等问题,使得应用(3.1)式计算端头处的电阻 值需要引入修正,称为端头修正。通常采用经验的 办法,引入端头修正因子k,表示整个端头对总电 阻方数的贡献。图3.2给出了不同电阻条宽和端头 形状的端头修正因子,k1=0.5方,表示整个端头对 总电阻的贡献相当于0.5方,对于大电阻(L>>W), 端头修正因子可以忽略不计。
CH3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19
小,所以只能做一些小的电阻。发射区扩散电阻由两 种结构,一种是直接在外延层上扩散N+层来形成,需 要单独的隔离区,不存在寄生效应,如图3.6所示。
W
L
(a) 顶视图
R P+ N+ R
xje N-epi P-SUB
P+
(b) 横截面图
图 3.6 发射区扩散电阻结构图
CH3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15
电阻R1、R2的匹配误差可表示为 ( R1 / R2 ) R1 R2 ( R1 / R2 ) R1 R2 RS 1 W1 RS 2 W2 ( )( ) (3.8) RS 1 W1 RS 2 W2 如果将要求匹配很小的 电阻做在同一个隔离岛 上,并使 条宽相等、方向相同, 甚至做成一个扩散条, 在中间做 引出端将他们分成两个 电阻(如图3.5所示)。由于(RS / RS ) 和(W / W )是相等的,即 (RS 1 / RS 1 ) (RS 2 / RS 2 ), W1 W2 ( R1 / R2 ) 1 1 所以 W ( ) (3.9) ( R1 / R2 ) W1 W2
2
CH3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9
(3)横向扩散修正因子m 横向扩散因子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 如图3.4所示,由于存在横向扩散,在表面处最 宽,表面处的基区宽度WS为 Ws WS≈W+2×0.8xjc Weff SiO2 W 拐角扩散区近似为以xjc xjc P P+ P+ 为半径的圆柱体的1/4。 N-epi N -BL • 杂质浓度在横向扩散 P-SUB 区表面与扩散窗口正下 方的表面区域不同,其 图3.4 基区扩散电阻的横截面 浓度由扩散窗口处的NS
CH3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20
另一种发 射区扩散电阻 的结构如图3.7 所示,可以看 出,它是和其 他电阻做在一 个隔离岛上, 但发射区扩散 电阻要做在一 个单独的P型扩 散区中,因为 存在寄生PNP效 应,所以需要 隐埋层。
(a)顶视图
R R
接负电位 接最高正电位 接最低负电位
N+
N-epi N+-BL
CH3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16
R1
R2
图3.5 要求匹配的电阻图形结构
当W1=W2 时,两电阻比的精度可做的很高,最小可 达±0.2%。 (3)流经电阻的最大电流决定的最小电阻条宽 扩散电阻与分立电阻一样,同样有功耗的限制 。对于扁平封装或TO型封装的IC,在室温下要求电 阻的单位面积最大功耗为
PA ,max 5 106 W / m 2
(3.10)
17
CH3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电阻单位面积的功耗为 I 2 R I 2 RS PA (3.11) 2 WL W 即PA ,max 对电阻的最小条宽 WR ,min 和单位电阻条宽可流过 的最大电流 I R ,max 有一个限制,由式 (3.11)可得电阻最小 条宽 WR ,min I max RS PA ,max
CH3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12
设计一般受到三个限制:由设计规则决定的最小扩 散条宽;由工艺水平和电阻精度决定的最小条宽; 由流经电阻的最大电流决定的最小条宽。设计时应 取三者中最大的一种。分别介绍如下: (1)设计规则决定的最小条宽Wmin 为保证一定成品率而规定的一组最小尺寸数据 称为设计规则,是由工艺制造水平决定的。这些规 则主要考虑了制板、光刻等工艺实现的最小线条宽 限、最小图形间距、最小开孔、最小套刻精度等。 所以最小扩散条宽必须符号设计规则。 (2)工艺水平和电阻精度所决定的最小电阻条宽 在制造基区扩散电阻的工艺过程中,要引入随 机误差,可由(3.1)式进行估算。
SiO2, dielectric material SiO2, dielectric materia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3
集成电路(双极)中用的最多的是基区扩散电阻, 其薄层电阻 RSB 100 ~ 200 / 方块,阻值范围在 50~50K,电阻精度 R / R 20%,温度系数 1 R 2000 106 / ℃(T0为参考温度)。 R(T0 ) T
+VCC
R B Q1 (a) Q2
B
E E
N+ R1 N+-BL
Vcc (b)
N+ R3 N-epi R2 P
B
P-SUB
(c)
图3.9 隐埋层电阻的结构和应用
+
CH3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10
逐步降低,到达PN结处的杂质浓度为Nepi。假定横向 扩散区的纵向杂质分布与扩散窗口下方相同,则对 于基区扩散电阻,其有效宽度Weff可表示为 Weff=W+0.55xjc (3.2) 即横向扩散因子m=0.55。 在考虑了端头、拐角及横向扩散三项修正后, 基区扩散电阻的计算公式为
P-SUB
P
N+
P+
(b) A-A横截面图 图3.7 和其他电阻共用一个隔离区的 发射区扩散电阻
CH3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21
发射区扩散 电阻主要用来做 小电阻值电阻和 在连线交叉时做 “桥”用(如图 3.8所示),其电 阻值的计算方法 和基区扩散电阻 类似。
C
A
B
A
D (a) 顶视图 D N+
R
R
外延层
L A W
A
R P+
(a) 工艺复合图 R 基区扩散层 N-epi N+-BL P--SUB
+VCC N+ P+
(b) AA剖面图
图3.1 基区扩散电阻结构示意图
CH3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5
在实际应用时N型外延层接电路的最高电位 ,或接至电阻器两端中电位较高的的一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