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期待效应”
心理效应与教育教学之三——期待效应

更看绿叶与青枝——期待效应《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我采取分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进入成果展示阶段,每个大组中的小组谁先上台谁拥有率先展示权。
第四大组有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同时跑上讲台,但女生拿粉笔时晚了一点。
“一会儿你来完善吧!”我拍了一下她的胳膊说。
目标是补写挽联,上联是: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
男生写的下联是:军衣反派,摧残爱国民众。
那女生又跑上台了,拿着笔正在找写的地方。
我问她:“你是后来居上还是居下?”“我要后来居上。
”显然她明白我的暗藏激励的问话。
但是,男生个儿高,写得已经够高了,她踮起脚在男生写的答案上边划了一笔就一个踉跄。
“来吧,写这儿。
你仍然是写在上边的!”我给她划了一条导向线指向下面空白处。
她写的答案是:长歌当哭,控诉无耻之人。
写毕,全班折服了。
效应的起源期待效应,指人们在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待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这个效应缘于一个希望神话,年轻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家,他倾注了全部心血雕刻一个美女石像,刻得栩栩如生。
自己居然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日思夜想。
最后天神的领袖宙斯被感动了,把石像变成了真正的美女。
这一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
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A. L. Jacobson)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
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
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现象被称为“期待效应”,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性的组成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弗里·萨松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有个经典句子: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浅谈期待效应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浅谈期待效应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由“期望效應”引发的对小学教育教学方式的思考,20世纪70年代的罗森塔尔实验已证实,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与学生学业成绩具有正相关。
相关研究还表明,小学生极易受到教师期望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可见,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对其进行有效应用对教育教学起着助推的作用。
标签:期望效应;小学生;教育教学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更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人成功发展的基石。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处于学龄期(6-12岁)的儿童主要发展冲突为“勤奋对自卑”,这一阶段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必需知识和技能的地方,这个阶段的儿童十分在乎周围人对他们的评价,在别人评价中形成对自我的认识。
一、什么是期望效应期望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源于一个古老的希腊神话。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不喜欢凡间女子,于是将全部精力、热情、与爱恋赋予一座自己雕塑的象牙少女像。
最终,他的执着打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于是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执着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后来被用于教育心理学中。
二、如何有效运用期望效应由于期望效应包含正期望效应与负期望效应两类,负期望效应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有效运用期望效应变得尤为重要。
(一)真正了解学生想要合理运用期望效应,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学生。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知道其目前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他的需求是什么,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才能合理、有效地对其提出期望,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1.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教育发展观。
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
期待效应有什么用处

期待效应有什么用处
分析
根据罗森塔尔的分析,主要有如下四个社会教育心理机制:一是气氛,即对他人高度的期望而产生了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上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气氛;二是反馈,即教师对寄予期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三是输入,即教师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望,教师指导他的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性的回答,并提供极有帮助的知识材料;四是鼓励,即对所期望的学生教师总给以各种各样的鼓励,不断朝向期待方向发展。
上述罗森塔尔的分析很有道理。
产生罗森塔尔效应还有如下主要原因:
一是期待者的威信。
期待者的威信可以给被期待者以信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
一般而言,期待者威信越高,越容易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二是期待结果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期待结果估量后自认为实现可能性较大,而且这种期待结果对自己又有意义,那么,罗森塔尔效应产生的可能性就很大。
三是这一效应是按“憧憬——期待——行动——反馈——接受——外化”这一机制产生的。
这就是说,期待者对期待对象产生美好的憧憬,并出现具体的期待结果,还要为这种期待付出具体的努力实践,如给予积极的评价、肯定、表扬、帮助、指导等行动,使被期待者感受到期待者对自己的特殊的关怀和鼓励,并从内心上接受期待者的种种爱心和帮助,以致做出相应的努力,把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达到了期待者所期望的结果。
这一过程中有一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罗森塔尔效应的产生或强度大小。
教学中的期待效应

教学中的期待效应1. 引言教学中的期待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表现的现象。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可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学习动机和行为表现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教学中的期待效应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期待效应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中的期待效应的原理教学中的期待效应源于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对他人的期待会影响他人的行为,从而使他们符合这些期待。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能够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行为表现,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
3. 教学中的期待效应对学生学习的影响3.1 学习动机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高期待时,他们会感到自己能够胜任并取得好成绩,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投入度。
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表现出低期待,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己无法胜任,从而减弱他们的学习动机。
3.2 学习成绩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当教师对学生表示高期待时,他们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鼓励和支持,从而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这些正面的教学反馈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付出更多努力,最终取得更好的成绩。
3.3 自我认知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还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
当教师对学生表示高期待时,学生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更积极的认知。
这种积极的自我认知会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更加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对学习结果具有更高的期待。
4. 如何利用期待效应提高教学效果4.1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传递积极的情感表达、鼓励和支持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学习态度。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高期待时,他们会更加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4.2 设定挑战性的目标教师应该设定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同时向学生传递对他们能够达到这些目标的高期待。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促使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追求目标,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罗森塔尔效应给教师的启发

罗森塔尔效应给教师的启发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得结论,也叫期待效应。
一、罗塔森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个小学,说来进行一项“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向校长要了一份全校学生的名单,然后每班挑出三个,共18个学生,对校长说,这些学生就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
8个月后,他再回到学生时,这些学生在各方面都进步巨大,表现非常优秀。
跟踪调查,这些学生成年后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实这18个学生是他随机挑选出来的。
这是一个“权威性谎言”。
二、心理学的解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每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都需要自信、自尊。
而这些在实验中,都满足了。
1期待、鼓励的作用(鼓励关爱是学习的动力)因为罗森塔尔是全国有名的心理学家,就是一个权威。
他说的话,教师就非常相信。
老师们就认为那18个学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是发自内心的进行鼓励,从眼神、言语、行为各个方面,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关爱。
2情绪的交互作用(你热爱学生,学生就尊重你)这其实就是一个情绪的交互作用。
当你很喜欢一个学生的时候,你看学生的眼神是友好的、赞许的、鼓励的、关爱的,你的肢体语言也是发射这样的信息,你的语言也会如此…学生可以接受到你友好的信息,进而就会表现的如你所愿,或者说会越来越可爱,学生也会比较的尊重你,向你也发射这样的信息。
你就会继续发射这种友好的信息,于是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其实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交往的。
打个比方,你表现出来的情绪,其实就是向周围发射的一种电磁波,一种能量。
其实情绪就是一种能量。
当你对学生发射的厌恶、鄙视、歧视、愤怒的电磁波时,学生就会准确的接受到,于是学生就会有一种挫败感、受侮辱的感觉,有的学生没有反抗,很自卑;有的就会故意和老师捣乱,与老师作对。
其实,一种是选择了退缩,一种是把老师发射了的电磁波又反射了回去。
这里还有一个信号强度的问题。
例如,都是友好的信号,一种很微弱,一种很强。
教育中的“期待效应”

教育中的“期待效应”作者:李桂娟马俊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4年第08期一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
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
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学生都要高。
”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学生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
结果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
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
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
然而,校长随后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从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
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
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翻开《意林》杂志,其中的文章《一句话改变一生》特别吸引人。
文章写的是一位公司老板不经意的一句肯定赞许的话,触动了一个人的心灵,使之放弃作恶犯罪的念头,最终成为成功人士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隐含着期待效应的运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学会运用这个效应,学会激励赏识学生。
激励就是激发调动学生内在的潜能,勉励其发扬长处,克服不足,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过去的教育观念是,对学生的“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不说少不了”。
而现在我通过实践,则认为“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现实中,家长及教师总想帮学生改正缺点,改掉坏毛病。
大家的动机是好的,但是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太关注学生的缺点,一出现缺点就批评。
教师期待效应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期待效应培训心得体会在教育的领域里,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往往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种现象被称为“教师期待效应”,它揭示了教师的信念和态度如何塑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
近期参加的一次关于教师期待效应的培训课程,让我对这个心理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我在这次培训中的心得体会。
我认识到教师期待效应的核心在于自我实现的预言。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会通过言语、行为和非言语交流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这些期望成为学生内在信念的一部分,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的期望如何塑造学生的潜力。
在培训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深入探讨了教师应如何建立和维护对学生的高期望。
其中一个关键点是,教师需要展现出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即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长和成功的潜能。
这种信念不仅能够激励学生,还能帮助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培训强调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成长心态。
这意味着教师要相信智力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提升的。
当我们将这种心态传递给学生时,他们更有可能接受挑战,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
这种心态的转变对于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
在实践层面,培训提供了一些具体的策略来实施高期望的教学。
例如,教师应该设定高标准但可达成的目标,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并鼓励他们反思和总结学习过程。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识别和打破低期望的循环,这通常涉及到改变我们的言语模式,以及提供额外的支持和资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另一个重要的收获是对差异化教学的认识。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背景、兴趣和学习风格。
因此,教师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个人成长的关注和支持。
培训让我意识到,教师期待效应不仅仅是关于学术成就,它还关乎学生的自信心、社交技能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通过传递积极的期望,我们不仅在教育学生,还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意思啊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意思啊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说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如此成就。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
这种称为积极期望的态度是赢家的态度。
事前就期待你一定会赢,而且坚守这种看法,因此,只要你充满自信的期待。
即使你期待时所把持的资料是不正确的,你仍然会得到你所期望的结果。
在我们生活中,父母亲对我们的期望,老板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对别人的期望,特别是对儿女、对配偶、对同事、部属的期望,以及我们对自己的期望,都是对我们生活是否愉快是有重大影响的期望,假如你对自己有极高且积极的期望,每天早上对自己说:“我相信今天一定会有一些很棒的事情发生”。
这个练习就会改变你的整个态度,使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充满了自信与期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我们,当我们怀著对某件事情非常猛烈希望的时候,我们所希望的事物就可以发生。
皮格马利翁逝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
这个国王性情孤僻,常年一人独居。
他善于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了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
久而久之,他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
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
阿佛罗狄忒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
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
后人就把由期望而产生实际效果的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这个神话的基础上,美国知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l)和雅格布森展开了一项有意思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中的“期待效应”
一
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
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
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学生都要高。
”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学生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
结果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
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
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
然而,校长随后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从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
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
“期待效应”。
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翻开《意林》杂志,其中的文章《一句话改变一生》特别吸引人。
文章写的是一位公司老板不经意的一句肯定赞许的话,触动了一个人的心灵,使之放弃作恶犯罪的念头,最终成为成功人士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隐含着期待效应的运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学会运用这个效应,学会激励赏识学生。
激励就是激发调动学生内在的潜能,勉励其发扬长处,克服不足,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过去的教育观念是,对学生的“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不说少不了”。
而现在我通过实践,则认为“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现实中,家长及教师总想帮学生改正缺点,改掉坏毛病。
大家的动机是好的,但是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太关注学生的缺点,一出现缺点就批评。
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一次一次地挨批评,他的内心会感到痛苦,就会越来越失去信心,甚至会破罐破摔。
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学生身上所有的好东西。
如果好的品质得到发展,那些坏的习惯就会受到排挤,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消失。
由此可见,夸奖学生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
在与教师及家长的接触中,我发现有些人虽然也在夸奖学生,但由于夸奖的方法过于单一,过于老套,使夸奖的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夸奖激励学生呢?
一是提前夸奖法。
一般的做法是,只有学生表现出某方面的优点时,教师才给予夸奖。
但是采用提前夸奖法,就是学生完全没有这个想法,提前夸奖法会把这种想法引出来。
比如说,早上一到学校,看到几名学生正坐在那儿东张西望,无所事事。
教师就转移目标,看着看书的学生说:“大家表现不错,都知道把书拿出来,给自己找事儿干。
”刚才那几个东张西望的学生听后默认了教师的说法,很快地把书拿出来,专心看书了。
体育加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教师必须打个提前量,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但赶上大热天,如果硬性要求他们每天跑五圈、六圈,学生一定有抵触情绪,产生反感。
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中的典型借题发挥,表扬一些学生有忧患意识,有目标有行动,能坚持在放学后锻炼体育项目,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一定会有圆满的结局。
结果,慢慢地就多了一批学生与这些典型一起训练。
提前夸奖法可以很快地把学生引到教师希望的方向,不用费太多口舌,学生们又乐于接受。
而且,又能大大增加夸奖学生的机会,很值得尝试。
二是间接夸奖法。
通常学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考
试后试卷一定要给家长看,并由家长在上面签字。
我遇到一个学生家长,她的签字从来不像其他家长那样只签上“家长阅”或“再接再历”等类似的话。
记得在一次数学考试中,这个学生得了95分,他的妈妈在上面签了“你很棒,妈妈好开心呦!”几个字,说来也怪,开心的心情好像会传染,那学生居然高兴了一整天。
受这位家长的启发,教师在给学生批日记时,可以有选择地在上面写上“看你的日记真是一种享受”,或在上面画一朵小花,并注明“你的日记让老师心花怒放”,简单的几个字,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写日记的热情。
三是肢体语言夸奖法。
毕业生在教师节的时候回学校看望老师,大家坐在一起闲聊,无意间了解到教师给他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不是对他们的谆谆教诲,也不是认真批改耐心指导的样子,却是教师自己也许从未觉察的那课堂上的充满鼓励的眼神及学生沮丧时善意的抚摸。
学生们的一席话提醒了教师,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只在于传授知识,而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教师要学会运用肢体语言夸奖的手段,即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对学生的表扬与肯定。
一张充满笑容的脸、一次肯定的点头、一个鼓励的眼神、亲切地拍一拍肩膀、热情的拥抱等等所表达的信息,都会使学生受到很大的鼓舞。
四是借力夸奖法。
借用他人之口夸奖学生,也有很好的
效果。
有个家长反馈说每一次给学生开完家长会回家,儿子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老师说了什么?”当家长把教师的夸奖告诉他时,他总是露出满足的神情,且接下来的表现奇好。
所以,教师可以适时对学生说“你妈妈对我讲,你最近在家学习很用心”、“同学们说你很能干”等。
这样做,一句话表达了两个人的赞美,经济又实惠,且效果立竿见影。
五是人前夸奖法。
听一位同行讲她的儿子较内向,不愿在众人面前说话,无论怎样开导都收效甚微。
有一次,她与一位朋友在家闲聊,在谈到儿子时,她有意说他比以前胆大了,说者有意,听者有心。
后来,发现他的儿子在胆量方面有所改进。
因此,教师在工作中也可以运用一下这种方法,即故意在某个学生能听到的情况下,对别人说此人在某方面有进步,结果你会发现,你夸什么,他就发展什么,效果真的不错。
三
古人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
”学生的生源素质一般是参差不齐的,学习的态度和动力也千差万别。
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了解,平时耐心细致地体察学生,明白他们真正值得夸奖或是需要鼓励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夸奖,不可懒夸,不可滥夸,不可乱夸。
如果在教育过程中能将期待效应灵活运用,准确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就能够让学生的潜能
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生命更好地绽放,学生的生活更加幸福。
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朵花都绽开花瓣展示它的美,那么,教师也就获得了成功!
(责任编辑肖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