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一)

1、系列位置效应

识记一篇课文开头内容和结尾内容识记效果比中间内容效果好。所以(1) 课堂上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2)不要让上课的宝贵的前10分钟让学生在找书找练习册中度过,也不要让最后10分钟让学生在无所事事中度过。(3)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对陌生影响大。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所以(1)班主任治班要打好第一炮;(2)学期开学要上好第一课。

近因效应对熟人影响大。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大。演出最后一出戏的出彩往往使整台戏辉煌起来。所以(1)批评完学生不忘给学生揉一揉。(2)学期末的表现很容易影响你的最的考评。

3、遗忘曲线

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这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所以要及时复习常温常新,不总是从零开始。

4、超限效应。

过犹不及。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牧师讲得太久,令人生厌,让本来想把身上所的钱都捐出来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捐,还从他那里偷走了两个硬币。所以不要让说教与批评出来超限情况。就如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的寓言《米杰扬的汤》一样。

5、高原效应

造成高原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意志问题、个人知识方面。遇到这种情况需要稍稍放慢速度,稳定情绪,坚持下去,一心耕耘不问收获。

6、归因偏差现象

文章不如我,造化不如他。成功了,人总爱找主观原因,失败了总爱找客观原因。所以(1)对待别人的成功等事情要常去换位思考。(2)对待学生要警惕对优生的违纪现象总归因客观,对后进生总归因主观因素。

7、连锁塑造效应

分解教学目标,分步实施训练,可以纠正学生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所以,健康的学生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长期连锁塑造的打算。

8、詹森效应

詹森一名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在赛场总是失利。所以,(1)要摒弃心中非理性观念。(2)加强综合训练提高考试策略。(3)老师家长保持平常心。

9、普雷马克效应

想吃肉,先吃菜。先让学生做不喜欢做的事,再让学生做喜欢做的事,用学生最喜欢的事物作奖励。

10、情境相似性效应

回忆时的背景与识记的背景相似时回忆效果最好,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即这个原因。主要由环境相似、生理环境相似、时间相似。所以,(1)在大考前,让学生模拟出大考的情境很重要。(2)在考试时让学生尝试背景回忆,回忆学习某个知识点是教室当时的环境很有效。11、鸡尾酒会效应

在人声嘈杂的鸡尾酒会上,某个人提到你的名字,你能很敏感地听到。母亲沉睡在嘈杂的闹市中,但她的孩子的哭声能马上让她醒。人的耳朵能过滤声音,过滤出与自己相关的或熟悉声音。所以(1)教师要让自己的声音为学生所熟悉。(2)教师要记住学生的名字。

12、情绪判断优先效应

情可以令智昏。情感投资很重要。所以(1)教师注意亲近学生,进行感情投入;(2)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情感。

13、认知失调效应

谎言可以弄假成真。当想法与行为不协调时人就会不舒服,于是他就要调整,使认知与行为平衡。所以,(1)让学生有高调的自我认知然后去改变自己的行为;(2)让学生改变自卑的想法,重新认识自己。(3)善于打破学生旧有的不良的协调,制度不协调,让学生形成新的协调。

14、德西效应

我为何而做。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做了一项专门的心理实验。让两组学生解答有趣的智力题,一个组每答完一题,就给奖励,另一组不给。尽管在奖励时答题十分积极,在自由活动时只有少数人在自觉答题,而另一组自我答题的兴趣更浓厚。可以看出,如果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参与者的兴趣。这种外加报酬抵消内感报酬的现象即德西效应。所以,我们要注意学生为谁而学习的心态,如何培育出内驱力很重要。教师在奖励和表扬学生时应运用奖励内部动机为主的原理。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二

15、依恋心理。

从哈洛等人的实验中,可以看出,猴子对铁丝妈妈、布妈妈以及对活生生的妈妈,当然更依恋活生生的妈妈,但并不是因为母猴能给它喂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小猴子以柔和的感觉。没有母猴的时候,布妈妈身上的母性特征越丰富,小猴子就越喜欢它。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食物,也包括他们的爱抚、赞许和爱。婴儿在吃奶时还能听到妈妈的心跳和亲切的话语,闻到妈妈熟悉的味道。躺在妈妈温暖的臂弯里、怀里吃奶感觉完全是不同的。可惜现在由于文明父母的母性特征越来越少了。对于教师而言,温柔的声音,和蔼的声调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或其他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吸引,它意味着容易的被接纳和被宽容。

15、晕轮效应。

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比如如果认为某人是好的,则觉得某人什么都好的;如果认为某人不好,则认为这个人什么都不好。我常常觉得这种晕轮效应在幼儿园女性之间更明显。相处、为人、课堂、发表文章等等方面,以为只要发表文章,这个人的业务能力就是强的,认为这个人只要和自己谈得来,当然不管哪方面谈得来,那么这个人工作为人就都是好的。一旦某个人那一次评判了自己,那么就会纳闷这个人怎么不好呢?看错人了!老师们经常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或者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或者说好就全部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包括家长对老师、老师对家长、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之间的认识都容易有这种倾向。有时候我想幼儿老师难得在见解方面有突破,这种心理倾向是其中影响的因素之一吧。

16、仰八脚效应。

这种效应说是人们往往远离完美无缺的人,完美无缺的人可敬但不可亲。当然这种效应有可能是不完全了解、只认识片面而造成的。想起小时侯对老师的那种敬仰就是这种效应,总是搞不清楚,老师为什么还吃饭呢?也使我想起《破译教育的密码》里的那道选择题,那没有任何缺点的人恰恰是西特勒。人性是多面的,对于理解孩子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更宽容地看待人这个复杂的生命。

17、南风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