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情况不能打孩子,4种情况可以打孩子
最毁孩子的六种行为

最毁孩子的六种行为
1. 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不关心孩子的情感体验,常常对孩子产生心理伤害,令孩子心灵受创,导致自卑、孤独和无助等负面情绪。
2. 过度保护孩子:过度保护孩子,不让孩子面对挑战和失败,让孩子失去自我成长、探索和学习的机会,导致孩子缺乏独立自主、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3. 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决定: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决定,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令孩子感到无助和被忽视,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
4. 过度批评和惩罚孩子:过度批评和惩罚孩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令孩子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和积极性。
5. 模仿不良行为:孩子天性好学,模仿不良行为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导致孩子未来的发展受到限制。
6. 忽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忽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不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和学习资源,令孩子缺乏知识和技能,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小孩子需要打多少种疫苗

小孩子需要打多少种疫苗从宝宝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要进行疫苗接种计划。
但是很多新手父母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给宝宝接种哪种疫苗,各位家长最好了解一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孩子需要打多少种疫苗_家长必备疫苗接种攻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孩要打多少种疫苗计划免疫是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疫苗接种是众所周知的,但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疫苗,目前很多父母都不清楚宝宝需要接种多少种疫苗。
那么,小孩要打多少种疫苗?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孩从出生后一般是需要接种以下5种疫苗:1、卡介苗:这是必须接种疫苗,可以预防肺结核,所以宝宝出生后必须接种卡介疫苗。
2、乙型肝炎疫苗:这个疫苗也是必须接种的。
能够预防乙型肝炎,1个月和6个月接种一次。
3、脊髓灰质炎疫苗:这是为了预防小儿麻痹症,这种疫苗是一种糖丸,可以食用。
一般在宝宝2个月大,3个月大,4个月大时都需要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
4、百白破:这是为了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的出现,一般宝宝3个月时、4个月时、5个月时都需要接种百白破,以降低患上,百日咳和白喉的概率。
5、麻疹疫苗:这是为了预防麻疹。
每8个月和6岁接种一次。
麻疹现在每年都很普遍,对宝宝的伤害比较大,所以父母们应该及时带宝宝去医院麻接种疹疫苗。
计划外疫苗有哪些计划外疫苗包括水痘疫苗、HIB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流感疫苗、23价肺炎球菌疫苗、出血热疫苗、狂犬病疫苗。
下面来了解下各种疫苗的作用。
1、水痘疫苗接种作用:水痘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疾病,在幼儿园中,如果一人得病,可能将整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传染。
这种病可引起发烧及皮肤长水泡、脓泡,还可能造成肺炎、脑膜炎等并发症,或是并发细菌感染。
如果在1岁半以前感染水痘,还可能终生隐藏反复发作带状疱疹(俗称皮蛇)的危机。
当宝宝上幼儿园前,要完成接种,有些幼儿园在入园时会询问,只有接种过水痘疫苗才接收入园。
2、轮状病毒疫苗接种作用:小儿秋季腹泻,又称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
宝宝秋天发生的腹泻,主要是轮状病毒引起。
是否应该全面禁止家庭打孩子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全面禁止家庭打孩子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全面禁止家庭打孩子。
首先,家庭打孩子是一种对儿童身心健康的伤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家庭暴力是造成儿童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受到家庭暴力的儿童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能力。
因此,为了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我们应该全面禁止家庭打孩子。
其次,家庭打孩子会造成社会问题。
根据儿童权利组织的调查,受到家庭暴力的儿童更容易在成年后成为施暴者或者犯罪者,这会增加社会治安成本。
因此,全面禁止家庭打孩子不仅是对儿童的保护,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负责。
最后,禁止家庭打孩子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经提出“零暴力对待儿童”的倡议,呼吁各国政府全面禁止家庭暴力。
许多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打孩子。
因此,我们应该跟随国际社会的潮流,全面禁止家庭打孩子。
反方观点,不应该全面禁止家庭打孩子。
首先,家庭打孩子是一种教育方式。
古人云,“打是疼骂是爱”,适当的体罚可以让孩子明白对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有些孩子在没有受到体罚的情况下会变得任性,不尊重长辈,这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全面禁止家庭打孩子会侵犯家长的权利。
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有权利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和管教,禁止家庭打孩子会剥夺家长的这一权利,使得家长无法有效地教育孩子,这对家庭和社会都是不利的。
最后,禁止家庭打孩子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在一些家庭中,家长通过体罚来约束孩子的行为,一旦这种方式被禁止,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变得紧张,甚至导致家庭矛盾。
因此,全面禁止家庭打孩子可能会适得其反,不利于家庭和谐。
综上所述,全面禁止家庭打孩子可能会侵犯家长的权利,对家庭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不应该全面禁止家庭打孩子。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等方式来减少家庭暴力,保护儿童的权利。
这6种家长竟然养成了没出息的孩子!

这6种家长竟然养成了没出息的孩⼦! 家庭教育是孩⼦⼀⽣中最重要的教育环境之⼀,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会对孩⼦带来巨⼤的影响,让我们⼀起阅读下⾯的内容,反思家庭教育该怎么做吧!不想将来孩⼦没出息,就别做这6种家长! ⽗母是孩⼦的第⼀任⽼师。
然⽽⼤部分家长平⽇⾥却在履⾏着伤害式的教育,他们惯⽤的教育孩⼦的话语和⽅式,实际上会对孩⼦⼼灵造成严重伤害,起到了教育的反作⽤。
快看看,不想将来孩⼦没出息,就别做这样的家长! 第⼀类挑拨离间 1、“你姥姥姥爷不疼你,以后别去他们那⼉了,只有爸爸最疼你! 2、“你爸爸就是个酒⿁,以后少学他!” 许多家长爱把婆媳⽭盾、夫妻⽭盾,甚⾄是⼀些个⼈怨⽓,通过讲坏话的⾏为,变相加赋给孩⼦,讲其他家庭成员或者邻⾥亲戚的坏话。
但这样,对⼀个⼼智未健全的孩⼦⽽⾔,会⽆形中扭曲孩⼦的价值观,让他对家庭和社会⼈际关系缺乏信任,久⽽久之,变得没有安全感。
第⼆类发泄不满 1、“孩⼦,要不是为了让你,我才不跟你爸爸过呢。
” 2、“你这孩⼦,我⼀个⽉⼯资都不够你造的!” 家长习惯性的抱怨,发泄不满。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孩⼦也变得爱抱怨,遇事推脱责任。
⽗母应先做好⾃⼰,还要学会站在孩⼦的⽴场考虑问题。
第三类施压过⼤ 1、“ 好⼉⼦,你爸妈后半⽣的幸福就都指望你了。
” 2、“ 妈供你不容易,好好读书,给妈争⼝⽓! ” 平等是家庭和谐的基⽯。
如果家长总是在孩⼦⾝上寄于太多东西,反⽽给孩⼦造成过⼤的⼼理压⼒,影响孩⼦的正常⼯作⽣活。
第四类溺爱过⽕ 1、“⼉阿,只要你⾼兴,你妈我啥都给你买!” 2、“好好好,宝贝,你说啥就是啥!” 被过度宠溺的孩⼦不知道为他⼈着想,⾃私⾃利。
⽗母满⾜了他的⽆理要求,久⽽久之,孩⼦会产⽣“唯我独尊”的思想,不懂得让步和宽容,性格骄横。
第五类:过分保护 1、“别动,你放那⼉,妈妈来就⾏了!” 2、“你⾃⼰⾏么?下次别这样⼉了,再……记得叫我!!” ⽣活中,⽗母总担⼼孩⼦做⼀些事,做不好或是伤害到⾃⼰,⽽刻意将孩⼦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做。
构成虐待儿童的四类行为

构成虐待儿童的四类行为
生理损害:蓄意制造生理上的损伤。
例如:过分殴打孩童、强力摇摆婴幼儿、烧伤、窒息、捆绑或掌掴幼童。
心理创伤:重复性的行为,令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人疼惜。
这包括把孩子放到危险的环境中;教育孩子偷窃,叫孩子贩卖非法物品;重复性的忽视、责备、不公正对待、恐吓吓轻视孩子、不友善对待、过分强迫孩子作超过本身极限的事情。
例如:过度学前教育、给孩子过重的学习负担。
性虐待:强迫幼童或未成年少年发生性行为,或给他们看禁书等。
例如:有意触摸孩童私处、蓄意对未成年少年暴露自身私处。
忽视:蓄意不供应孩童基本需求,例如:衣、食、住及医药基本生活需求。
- 1 -。
小孩自私7种表现

小孩自私7种表现:1、以自我为中心一般情况下,在自私的孩子心中只有他们自己,他们从来都不会考虑他人的意见或感受,即使有时候也会说替别人着想,但真正涉及个人利益的时候,他们是绝对不会做半点让步的。
2、敏感多疑自私的孩子由于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对外界的反应过分敏感多疑,因为他害怕吃亏,害怕别人占有他本应或不应得到的利益,他的心态极其脆弱并且多疑。
最终会或多或少具备一些神经质的特征。
这种敏感多疑的性格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危害是难以估量的。
它不仅损害了孩子的人际关系,而且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来说也是一种很深的伤害。
3、性格孤僻由于极度的自私,自私孩子的性格会变得极度的冷酷和扭曲,因此他们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
正由于他们身边没有一个贴心的人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而他们本身又具备了多重消极人格特征,更加导致了他们的个性越来越不能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以至于变得孤僻,不合群4、不懂得分享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较自私,家长一定会发现孩子是不愿意跟别人分享的。
如果平时买回一些孩子比较喜欢吃的东西,自私的孩子会不舍得让妈妈吃,甚至是自己直接全部霸占下来。
有时候家里去了客人,如果有小朋友,那孩子肯定是不愿意让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的。
5、不懂得为别人考虑自私的孩子是不懂得为别人考虑的,任何事情都是只要自己舒服就好。
比如下雨的天气,孩子只顾着自己有雨伞不被湿了就好,是不会考虑宝妈会不会被雨淋的。
当宝妈生病或者不舒服的时候,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小事情,那孩子肯定是懒得动的,这种孩子就是比较自私的。
6、没有责任意识、过度自私没有责任意识、过度自私的孩子,他们在问题发生以后、都会极力将自己排除在责任之外,甚至还会把这些错误全都归咎在他人身上,这类孩子不仅没有责任意识,而且还极度自私,因为这时他们推卸的对象很可能是父母或是平时玩得较好的同伴,这就类似于宁可牺牲掉别人的利益,也不能使得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7、爱打人、发脾气在商场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孩子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父母不给买,孩子不仅又哭又闹,甚至还会打父母。
夫妻这6种状态,以后的宝宝可能是男孩

夫妻这6种状态,以后的宝宝可能是男孩生男孩还是生女孩,很多时候好像都不是我们所能够控制的,只能够顺其自然。
虽然现在社会各种生殖技术发展飞速,可是似乎还没有到能够控制孩子性别的时候。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篇文章,说夫妻在6种状态下容易生男孩,是不是觉得很好奇呢。
接下来就阅读一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不过其中有一些说法可能不是非常正确。
大多数的年轻夫妻在孕前对自己将来的孩子有着各自的期待: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和自己一起运动,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和自己一起逛街。
要是能够决定孩子的性别,生男生女由自己掌控该多好呀!接下来就为大家来讲讲什么情况下容易生男孩?1、男女双方都年轻男性的年龄越大,精子数量会越少,因此男性年纪越大,那么就越来越有可能生女孩,这个是已经被证实的。
并且,女性的年龄越大,因为老化作用的影响,子宫内的碱性分泌物每年都会减少,所以有更大的可能性会生女孩。
所以要是想生儿子的话,那就早点备孕,男女双方年纪还小的话,身体状态好,精子卵子有活力,那么就有更大的可能性是生男孩的。
2、呈碱性的身体环境经过了非常多的实验和统计证明,食物的酸碱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男生女的可能性,这也是目前普遍认为科学的方式。
可以调节一下身体里面的酸碱环境,想生男孩的话最好是多吃一些碱性食物,作为丈夫的话就要多摄取均衡饮食,则能增加生男孩的机率。
碱性食物一般有:豆类(带荚或绿色的豆)、蔬菜、水果(香蕉、李子、加工水果除外)、鲜牛奶、谷物(如玉米)、茶、海带、海藻、酵母、碘、钙、维生素D。
3、男性防止阴囊温度过高男性要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老是穿紧身衣裤会使阴囊温度上升,这样精子的数量就会变少,生男孩的Y精子会先死掉,那么生女孩的可能性就会上升,有时候甚至会不孕。
4、夏季或高温的环境实验证明,男女在性生活发生前的一个月所处环境的温度是影响宝宝性别的重要因素。
高温会影响精子的X染色体,这样就比较容易生男孩;低温会影响精子的Y染色体,这样就比较容易生女孩。
儿童疫苗接种 6种情况别给孩子打流感疫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儿童疫苗接种 6种情况别给孩子打流感疫苗
导语:由于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延续而下降,并且每年疫苗所含毒株成分因流行优势株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每年都要接种流感疫
由于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延续而下降,并且每年疫苗所含毒株成分因流行优势株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每年都要接种流感疫苗。
由于流感疫苗成分没有感染性,所以不会引起流感,但是接种疫苗后有可能发生与疫苗无关的巧合性呼吸道感染。
少数小儿在接种疫苗后也可能有1~2天低热,一般只需对症处理,不影响疫苗的效果。
6种情况宝宝不能打流感疫苗
患各种疾病的宝宝不宜接种,例如:感冒、腹泻、发热、空腹饥饿、呕吐等情况下,有的疫苗不能注射。
如果宝宝患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以及严重心脏病等疾病时,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很在可能会随不住接种所引起的反应,甚至有可能会加重病情。
患有皮肤病的宝宝也不能进行接种。
过敏体质的宝宝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应该咨询医生以后再决定是否注射疫苗。
如果你的宝宝不宜接种,但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被狗咬伤而必须接种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注射疫苗。
有争性传染病而未过检疫期的宝宝不宜接种疫苗。
冬天宝宝预防流感,接种流感疫苗也要慎重哦。
孩子接种疫苗有哪些禁忌
在给宝宝进行预防接种之前,家长最主要的是应该确定宝宝的健康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种情况不能打孩子,4种情况可以打孩子
6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
如今,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理念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持这种观念的人肯定会反对打孩子,甚至认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无能,是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种表现。
的确,在以下很多情况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
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再去惩罚也不迟。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
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一切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
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对不能进行体罚的。
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
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岁的阶段,孩子处在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之间摇摆的阶段。
儿童迅速学会走、爬、推、拉和交谈等许许多多的技能,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
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
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
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儿童行为的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如果父母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育儿小贴士:在孩子3岁前的这一年龄阶段,面对孩子的无理吵
闹,面对孩子帮倒忙,父母往往是最头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
怎么办?您不妨采用以下办法来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冷处理。
当孩子无理吵闹时,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给孩子以积极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
•自然后果法。
对于喜欢乱碰东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碰一碰煮热的食物,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危害。
•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
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
看到大人的愤怒表情,很多孩子会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讲明道理。
给孩子讲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这样做会给他带来的直接伤害。
比如,你乱碰开水瓶,会被烫着的,到时候会像打针一样痛的。
6.6岁以后要尽量少打,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
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来各种成就。
这时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丧失成长所必须的成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养成消极、自卑的人格;而且在这一时期进行体罚,孩子能够清楚地记住父母对自己的体罚,在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进入青春期后,儿童在肢体运动、认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渐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统一的自我。
他们强烈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个体,具有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张扬自我的强烈要求。
如果这时体罚孩子,他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还会产生某种报复与逆反心理;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他们会清楚知道父母的这种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种违反法律的错误行为,因而会对父母产生不良印象,认为他们不遵守法律。
4种情况下可以打孩子
在中国,父母打孩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采访现在的父母时发现:尽管有少数人不打孩子,但多数还是打的。
如果你认为“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等观点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经常不能通过积极的鼓励,也不能通过讲道理让孩子遵守规则,那么你可能认为在以下情况下,父母或许可以通过“打”的方式,给孩子以威吓,使其改邪归正。
1.如果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但由
于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里人又没有足够时间看住孩子时。
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将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2.当孩子某些作为、习惯、心理倾向,长大后有可能发展为违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时。
比如:从家里偷过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很多小男孩喜欢打人欺负比他弱的孩子,并以此为乐。
3.过于自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
有些从小被宠惯了的孩子,从来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不懂得要关心他人,长此以往,进学校后很难与同学相处,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
对于流露出这种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时帮他们纠正。
4.父母或老师已多次提醒他有规则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规时,或者犯规后还丝毫不认错,下次还想再犯时,可以打孩子。
简单地说,屡教不改时,可以打他。
特别提醒:孩子不能乱打笔者虽然主张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打孩子,但也不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残酷、虐待性地责打孩子,或者没头没脑地乱打一气,逮住哪里打哪里,不管是头部还是脸部。
不要用任何工具如鞭子、拖鞋等,用手打屁股就可以了,绝不允许拍打孩子的头、眼睛和耳朵。
在实施体罚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惩罚,不能倒算帐。
要坚持随错随罚的原则,这样孩子所做的错事就能与惩罚带来的不愉快建立起联结。
这样,他以后再做这些错事时,会立刻想到惩罚带来的不愉快体验。
2.讲明道理,告诉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
惩罚时,要告诉孩子为什么打他。
打只能阻止错误行为再次出现,但它本身不能带来正确行为。
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以及造成的危害时,才不会再犯。
由于孩子年龄小,即使这次真心说“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应该如何做。
因此,父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他正确的做法。
而且,还要考虑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给他的建议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
孩子尽管小,但有自己的脸面,尤其是在小伙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后的。
一旦别人知道自己挨打了,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像大人一样觉得这是奇耻大辱。
4.不能经常打孩子。
俗语道:“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孩子要是经常挨打,由于“久经沙场,千锤百炼”,就会变得“软硬不吃,刀枪不入”。
记住,体罚绝对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