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1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设计要求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要求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要求规范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居民的出行便利,还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形象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城市道路的设计必须遵循一系列严格的要求和规范,以确保其安全性、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一、道路分类与分级城市道路通常根据其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功能和交通流量等因素进行分类和分级。

常见的分类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快速路主要为城市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设计车速较高,通常设有中央分隔带,进出口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主干路是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交通干道,承担着较大的交通流量,一般为双向四车道或更多。

次干路起到集散交通的作用,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城市干道网。

支路则主要服务于局部地区,解决居民出行和短距离交通。

不同等级的道路在设计上有着不同的要求,如车道宽度、道路红线宽度、设计车速等。

二、设计车速设计车速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它直接影响到道路的线性、横断面布置和交通安全。

设计车速应根据道路的等级、功能、交通流量以及沿线地形、地物等条件综合确定。

快速路的设计车速一般在 60 100 公里/小时;主干路为 40 60 公里/小时;次干路为 30 50 公里/小时;支路为 20 40 公里/小时。

在实际设计中,要充分考虑道路的服务对象和交通需求,避免车速过高或过低,以保证交通的流畅和安全。

三、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是指垂直于道路中心线的剖面,它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分隔带等组成。

车行道宽度应根据设计车型、交通流量和设计车速等因素确定。

一般来说,小型汽车专用道宽度为 35 米,大型车或混合车道宽度为 375 米。

人行道的宽度要满足行人通行的需求,一般不少于 15 米,在商业繁华地区或人流量大的区域应适当加宽。

绿化带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起到分隔交通、降噪防尘的作用。

分隔带可以分为中央分隔带和侧分带,其宽度应根据道路等级和实际需要合理设置。

此外,横断面的布置还要考虑道路的排水要求,设置合适的坡度和排水设施。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1.1 道路⼏何设计《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1.0.3 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的使⽤要求。

2.1.2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I、II、III。

⼤城市应采⽤各类道路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II级标准;⼩城市应采⽤III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2.2.1计算⾏车速度的规定见表2.2.1。

当旧路改建有特殊困难,如商业街、⽂化街等。

经技术经济⽐较认为合理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车速度,但应考虑夜间⾏车安全。

2.4.1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4.1。

顶⾓抹⾓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致。

最⼩净⾼见表2.4.1。

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

2.5.1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路为20a,次⼲路为15a;⽀路为10~15a。

(代表年)2.5.2路⾯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沥青混凝⼟路⾯,沥青碎⽯路⾯与沥青贯⼊式碎(砾)⽯路⾯为15a。

⽀路修筑沥青混凝⼟等⾼级路⾯时,可采⽤10a。

三、沥青表⾯处治路⾯为8a。

四、粒料路⾯为5a。

2.8.1地震区的道路⼯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程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进⾏抗震设防。

4.3.2快速路应设中间分车带,不得采⽤双黄线。

4.5.2路侧带各组成部分的宽度确定如下:⼀、⼈⾏道宽度必须满⾜⾏⼈通⾏的安全和顺畅。

5.1.3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最⼩半径值。

5.1.6圆曲线半径⼩于表5.1.3中不设超⾼最⼩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

5.1.9圆曲线半径⼩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按表5.1.9的规定加宽。

5.1.11视距的规定如下:⼀、道路平⾯、纵断⾯上的停车视距应⼤于或等于表5.1.11-1规定值。

寒冷积雪地区应另⾏计算。

⼆、车⾏道上对向⾏驶的车辆有会车可能时,应采⽤会车视距。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修订版)CJJ 37201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修订版)CJJ 37201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修订版)CJJ 372012【一】1. 前言1.1 编制目的本文档为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修订版)的范本。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要求,提高道路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性。

1.2 适用范围本文档适用于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各个环节,包括道路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1.3 参考标准本文档参考了以下标准:-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2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规范(2014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验收规范(2015年版)1.4 文档结构本文档共分为以下章节:- 城市道路选线与布局- 城市道路纵横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计- 城市道路排水设计-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施工与验收2. 城市道路选线与布局2.1 道路选线原则2.1.1 尽量避开敏感区域2.1.2 充分考虑交通流量2.1.3 充分考虑地形地貌2.2 道路布局要求2.2.1 车道设置2.2.2 人行道设置2.2.3 车辆停车设置3. 城市道路纵横断面设计3.1.1 车道宽度3.1.2 车道减速带3.1.3 车道分隔带3.2 人行道设计要求3.2.1 人行道宽度3.2.2 人行道减速带3.2.3 人行道斜坡3.3 路缘石与排水沟设计要求3.3.1 路缘石设置3.3.2 排水沟设置4.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计4.1 交通标志设计要求4.1.1 速限标志4.1.2 禁止标志4.1.3 指示标志4.2 交通标线设计要求4.2.2 人行道线设计4.2.3 十字路口标线设计5. 城市道路排水设计5.1 排水系统设计要求5.1.1 排水管道5.1.2 雨水收集设施5.2 排水沟设计要求5.2.1 排水沟类型5.2.2 排水沟尺寸5.2.3 排水沟材料6.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6.1 照明设施布置要求6.1.1 照明灯具类型6.1.2 照明灯具高度6.2 照明设施功率要求6.2.1 照明灯具功率6.2.2 照明设施能效7.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7.1 绿化带设置要求7.1.1 绿化带宽度7.1.2 绿化带植物选择7.2 绿化设施设置要求7.2.1 花坛设置7.2.2 绿化带配套设施8. 城市道路施工与验收8.1 施工过程管理要求8.1.1 施工方案编制8.1.2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8.2 验收标准要求8.2.1 道路平整度验收8.2.2 交通标志标线验收8.2.3 绿化设施验收【二】1. 前言1.1 编制目的本文档提供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修订版)的范本,用于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要求,以保证道路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性。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

都市道路绿化与设计标准(行业标准,编号CJJ75—97,自1998年5月1日起施行)1总那么1.0.1为发扬道路绿化在改善都市生态环境和丰富都市景瞧中的作用,防止绿化碍事交通平安,保证绿化植物的生存环境,使道路绿化设计标准化,提高道路绿化设计水平,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都市的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广场和社会停车场的绿地与设计。

1.0.3道路绿化与设计应遵循以下全然原那么:1.0.3.1道路绿化应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不得裸露土壤;1.0.3.2道路绿化应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1.0.3.3绿化树木与市政公用设施的相互位置应统筹安排,并应保证树木有需要的立地条件与生长空间;1.0.3.4植物种植应适地适树,并符合植物间伴生的生态习性;不适宜绿化的土质,应改善土壤进行绿化;1.0.3.5修建道路时;宜保持有价值的原有树木,对古树名木应予以保卫;1.0.3.6道路绿地应依据需要配备浇灌设施;道路绿地的坡向、坡度应符合排水要求并与都市排水系统结合,防止绿地内积水和水土流失;1.0.3.7道路绿化应远近期结合。

1.0.4道路绿化与设计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

2术语2.0.1道路绿地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绿化的用地。

道路绿地分为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

2.0.2道路绿带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

道路绿带分为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

2.0.3分车绿带车行道之间能够绿化的分隔带,其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绿带。

2.0.4行道树绿带布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带。

2.0.5路侧绿带在道路侧方,布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

2.0.6交通岛绿地可绿化的交通岛用地。

交通岛绿地分为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和立体交叉绿岛。

2.0.7中心岛绿地位于交叉路口上可绿化的中心岛用地。

道路设计规范

道路设计规范

道路设计规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

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

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

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在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适当地采用技术指标中的低限值。

道路设计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

道路标高应与地面排水、地下管线、两侧建筑物等配合。

在道路设计中注意节约用地,合理拆迁房屋,妥善处理文物、名木、古迹等。

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第1.0.4条道路设计涉及其他工程(如桥梁、城市防洪、排水、给水、电力、电信、燃气、铁路等)时,本规范有规定者应按本规范执行,本规范无规定者可参照有关规范执行。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道路分类与分级第2.1.1条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四类:一、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是指在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过程中,根据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交通需求,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旨在保障道路安全、提高交通效率、改善交通环境,满足城市交通发展的需求。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道路布局和设计原则1. 道路布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合理布局交叉口、车道、人行道等交通设施。

2. 设计应考虑道路功能和使用需求,包括交通流量、车速、交通组织等。

3. 考虑到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需求,设计应充分考虑人行道、人行过街设施、非机动车道等。

二、交叉口设计1. 交叉口设计应满足不同类型车辆的通行要求,合理设置控制信号、标线、标牌等交通设施。

2. 考虑到行人的通行需求,合理设置人行过街设施、盲道等。

3. 不同级别交叉口设置、类型的交叉口流量分配应符合规范要求。

三、车道规划和设计1. 车道设计应根据交通组织方案和交通量预测,合理设置车道数目、宽度等。

2. 设计中应考虑到车辆行驶速度、通行能力、转弯半径等要素。

3. 考虑道路安全,合理设置车道标线、转弯箭头、交通信号等。

四、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设计1. 人行道宽度应根据人口密度、通行需求、行人流量和功能需求确定。

2. 非机动车道宽度应根据交通量、速度和通行需求确定。

3. 设计中应合理设置人行道标线、交叉口设施、非机动车道标识等。

五、道路设施和标识1. 设计中要设置合理的道路标志、标线和交通信号等,保证交通安全和通畅。

2. 设计中应考虑到道路付费设施、路灯、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等。

3. 考虑到道路环境美化,设计中应合理设置绿化、景观和道路装饰等。

六、道路排水和照明设计1. 设计中应考虑道路排水系统的设计,防止道路积水和雨水倒灌。

2. 设计中应考虑道路照明系统的设计,保证夜间交通安全。

七、施工和维护要求1. 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进行施工,确保建设质量。

2. 道路竣工后,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维护和管理,保持道路的安全和整洁。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是指在城市道路建设中,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的要求。

以下是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主要内容:一、设计标准1. 道路等级划分: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和交通流量确定道路的等级,包括快速道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

2. 车行道宽度:不同道路等级对车行道的宽度有不同要求,包括车道宽度、道路标线宽度和车行道交通设施设置。

3. 步行道和人行过街设施:合理设置步行道和人行过街设施,保障行人安全通行。

4. 公交车道和站点设置:对主要道路设置专用公交车道和公交站点,提高公共交通效率和便利性。

5. 路口设计:设计合理的路口几何形状、信号灯控制和交通标志标线,确保交通流畅和安全。

6. 排水系统设计:合理设置雨水排水系统和雨水口,确保道路排水畅通。

二、施工规范1. 道路基层处理:进行适当的土方平整和夯实,为上层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2. 道路材料选用:选择符合标准的道路材料,包括路面材料、路基材料和路肩材料等。

3. 道路标线和交通设施施工:按照标准要求进行道路标线和交通设施的施工,确保其清晰、准确和持久。

4. 道路绿化和景观设计:在道路两侧进行适当的绿化和景观设计,提升城市形象和环境质量。

5. 设施配套完善:在道路两侧设置合适的交通设施,包括路灯、交通信号灯、指示牌等,提供便利和安全。

三、安全规范1. 交通安全设施:在合适的位置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防护设施,引导车辆和行人正确行驶和通行。

2. 交通事故分析与预防:对已发生的交通事故进行分析和评估,并采取措施预防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3. 施工安全管理:制定严格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确保道路建设过程中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四、环保规范1. 道路周边环境保护:保护和改善道路周边的自然环境,减少对周边土地、水体和空气的污染。

2. 治理交通噪声:在道路设计和施工时考虑降低交通噪声的措施,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3. 节能减排:推广使用节能环保的建材和设备,减少城市道路的能耗和污染。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对于道路的设计要求和标准的规范。

以下为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一般要求:
1. 道路布局规范:道路应根据城市规划布局要求进行设置,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兼顾城市美观、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 道路宽度规范:根据道路的功能、交通量和建筑密度等因素确定道路的宽度,确保道路的交通流畅和安全。

3. 路段划分规范:道路应划分为行车道、人行道、自行车道等不同功能的区域,保障车辆和行人的交通安全。

4. 路面材料规范:根据道路的使用需求和交通量,选择适宜的路面材料,确保道路的耐久性和舒适性。

5. 路灯设置规范:道路应合理布置路灯,提供足够的照明,保障行车人员和行人的安全。

6. 道路交叉口规范:交叉口的布置应合理,确保交通流畅和安全,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7. 设施设置规范:道路沿线应设置交通标志、标线、红绿灯、人行天桥等交通设施,提供清晰的交通指示和导航。

8. 环境绿化规范:道路两侧应设置绿化带,增加城市景观和空
气质量,提供良好的行车和步行环境。

9. 防护设施规范:对于高速公路、大桥和隧道等特殊区段,需设置防护设施,确保行车安全和减轻事故的损失。

10. 道路施工规范:对于道路的施工过程,需遵循相应的施工规范,确保道路质量和工期的达到预期目标。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对于城市的交通运输系统和城市形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道路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

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

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

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上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在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适当地采用技术指标中的低限值。

道路设计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

道路标高应与地面排水、地下管线、两侧建筑物等配合。

在道路设计中应注意节约用地,合理拆迁房屋,妥善处理文物、名木、古迹等。

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第1.0.4条道路设计涉及其他工程(如桥梁、城市防洪、排水、给水、电力、电信、燃气、铁路等)时,本规范有规定者应按本规范执行,本规范无规定者可参照有关规范执行。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道路分类与分级第2.1.1条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四类:一、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二、主干路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三、次干路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四、支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第2.1.2条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

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第二节计算行车速度第2.2.1条计算行车速度的规定见表2.2.1。

当旧路改建有特殊困难,如商业街、文化街等,经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合理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行车速度,但应考虑夜间行车安全。

注:条件许可时,宜采用大值第三节设计车辆第2.3.1条机动车设计车辆外廓尺寸见表2.3.1及图2.3.1机动车设计车辆外廓尺寸(m) 表2.3.1注:l.总长为车辆前保险杠至后保险杠的距离(m)。

2.总宽为车箱宽度(不包括后视镜)(m)。

3.总高为车箱顶或装载顶至地面的高度(m)。

4.前悬为车辆前保险杠至前轴轴中线的距离(m)。

5.轴距:双轴车时为前轴轴中线至后轴轴中线的距离;铰接车时为前轴轴中线至中轴轴中线的距离及中轴轴中线至后轴轴中线的距离(m)。

6.后悬为车辆后保险杠至后轴轴中线的距离(m)。

附:见《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 图 2.3.1第2.3.2条非机动车设计车辆的外廓参考尺寸见表2.3.2。

非机动车设计车辆外廓参考尺寸(m)表2.3.2注:1.总长:自行车为前轮前缘至后轮后缘的距离;三轮车为前轮前缘至车箱后缘的距离;板车、兽力车均为车把前端至车箱后缘的距离(m).2.总宽:自行车为车把宽度,其余车种均为车箱宽度(m).3.总高:自行车为骑车人骑在车上时,头顶至地面的高度,其余车种均为载物顶部至地面的高度(m).第四节道路建筑限界第 2.4.1条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 2.4.1.顶角抹角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一致。

最小净高见图2.4.1。

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附:见《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90 图2.4.1ω最小净高表2.4.1第五节设计年限第2.5.1条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干路为20年;次干路为15年;支路为l0~15年。

第2.5.2条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一、水泥混凝土路面见第10.2.2条。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与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为l5年,支路修筑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时,可采用lO年。

三、沥青表面处治路面为8年。

四、粒料路面为5年。

第六节道路抗震设防第2.6.1条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第2.6.2条道路工程以设计地震烈度表示的设防起点一般为8度。

以下情况设防起点应为7度,7度以下不设防。

一、高填方路基边坡或深挖方路堑边坡,地震时可能产生大规模滑坡、塌方的重要路段。

二、重要附属构筑物如高挡土墙、高护坡、高护岸等。

三、软土层或可液化土层上的道路工程。

第三章道路通行能力第一节设计小时交通量第3.1.1条机动车道通行能力按单位时问通过道路某断面的小客车数计;中、小城市小型汽车很少时,可按普通汽车计。

计算路段的通行能力时,车种换算系数见表3.1.1-l。

计算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时,车种换算系数见表3.1.1-2。

路段车种换算系数表3.1.1—1第3.1.2条确定车道数的设计小时交通量,按下式计算。

N h=N daδ⋅⋅k (3.1.2) 式中N h——设计小时交通量(pcu/h);N da——设计年限的年平均日交通量(pcu/d);k——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 当不能取得年平均日交通量时,可用有代表性的平均日交通量代替。

δ——主要方向交通量与断面交通量的比值。

第3.1.3条年平均日交通量或平均日交通量与k、δ值均应由各城市观测取得。

未进行观测的城市可参照性质相近的邻近城市的数值选用。

新辟道路可参照性质相近的同类型道路的数值选用。

不能取得时,k值可采用ll%,δ值可采用0.6。

第3.1.4条确定设计年限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时,应综合考虑现有交通量、正常增长交通量、吸引交通量、发展交通量等。

第二节道路通行能力第3.2.1条路段通行能力分为可能通行能力与设计通行能力。

在城市一般道路与一般交通的条件下,并在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一条机动车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N p=3600/t i (3.2.1-1)式中N P——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pcu/h);t i——连续车流平均车头间隔时间(s/pcu)。

当本市没有t i的观测值时,可能通行能力可采用表3.2.1—1的数值。

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计算公式如下:α (3.2.1—2)N m=p⋅c N式中 N m ——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αc——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道路分类系数,见表3.2.1—2.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应根据不同的计算行车速度、绿信比、交叉口间距等进行折减。

第3.2.2条一条自行车车道宽1m。

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N pb=3600N bt/(t f(W pb一0.5)) (3.2.2—1) 式中N pb ——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veh/(h·m))t——连续车流通过观测断面的时间段(S);fN——在t f时间段内通过观测断面的自行车辆数(veh);btW——自行车车道路面宽度(m)。

pb路段可能通行能力推荐值,有分隔设施时为2100veh/(h·m);无分隔设施时为l800veh/(h·m)。

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N b=αb·N pb (3.2.2-2) 式中 N b——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veh/(h·m));αb——自行车道的道路分类系数,见表3.2.2。

自行车道的道路分类系数表3.2.2受平面交叉口影响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设有分隔设施时,推荐值为h⋅);以路面标线划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时,推荐值为800~1000~1200veh/(m1000veh/(h·m)。

自行车交通量大的城市采用大值,小的采用小值。

第3.2.3条信号灯管制十字形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按停止线法计算。

十字形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为各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

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为各车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

一、各种直行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1.自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应按下式计算:见《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90 (3.2.3-1----3.2.3-4)二、进口道设有专用左转与专用右转车道时,设计通行能力应按照本面车辆左、右转比例计算。

先计算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再计算专用左转及专用右转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1.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应按下式计算:见《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90 (3.2.3-5---3.2.3-7)三、进口道设有专用左转车道而未设专用右转车道时,专用左转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N1应按本面左转车辆比例 1计算.见《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90 (3.2.3-8----3.2.3-9)四、进口道设有专用右转车道而未设专用左转车道时,专用右转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Nr按本面右转车辆比例βr计算。

见《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3.2.3-10----3.2.3-11)五、在一个信号周期内,对面到达的左转车超过3~4 pcu时,应折减本面各种直行车道(包括直行、直左、直右及直左右等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见《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3.2.3-12----3.2.3-13)第3.2.4条信号灯管制T形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为各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

典型计算图式见图3.2.4-1及图3.2.4-2.附:见《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90 图3.2.4-1一、图3.2.4-1中T形交叉口设计通行能力为A、B、C各进口道通行能力之和,还应验算C进口道左转车对B进口道通行能力的折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