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名家汪铭录作品欣赏

合集下载

拍场快递

拍场快递

拍场快递作者:暂无来源:《收藏/拍卖》 2011年第10期王蒙(传)《黄鹤山樵坦斋图》编号:Lot820/Sale2529尺寸:124cm×56.5cm,设色纸本,立轴来源: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周成交价:72.25 万美元此王蒙《赠坦斋山水图》轴,明清及近代著录书有录入者六处。

分别是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第一卷、汪砢玉《珊瑚网》画录第十卷,清《佩文斋书画谱》卷一百、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录卷二十一、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卷七,及近人福开森《历代著录画目》等书均有著录。

其实佩文斋及福开森仅是罗列上述著录而已,实则著录此画者仅四书。

而四书所录略有出入。

汪氏、郁氏著录称画题有“慎独清赏”四字,又汪氏本王蒙题款末句“不纪岁月”却漏去“岁”字,“不纪月”文理不通。

卞氏本则无“慎独清赏”亦无“岁”字。

唯独裴景福杜陶阁著录与本轴吻合。

裴氏书中称:“宋纸洁白墨笔……向为廖养泉太守所藏,戊子冬得之上海。

作品上有藏印:裴景福(1854-1924):景福私印、伯谦宝此过于明珠骏马;潘遵祁(1808-1862):潘顺之过眼金石书画;许汉卿(1882-1961): 许氏汉卿珍藏(两次);孙澂之(清末):上元孙文川澂之收藏书画印、文川(并款: 上元孙澂之珍藏);胡远(1823-1886):公寿(并款:华亭胡公寿审定)、寿道人;其他:子子孙孙永保、希世之珍、水东金李穉仙。

佚名《归樵图》编号:0679尺寸:106cm×57.6cm,立轴,水墨绢本来源:中国嘉德2011 年春拍成交价:1610 万元唐、宋以来,因中、日之间僧侣、商旅的交流往来,中国书画流入日本甚多。

日人对院画及禅画又有特别爱好,故大都为该国贵族及寺庙妥善保存,存世不少而品相甚佳。

此幅被误认为米友仁所作《山水》,是早就流佚日本,并一直在其贵族手中的中国宋元绘画。

这幅有马(远)夏(圭)风格的山水画显然与米友仁无关,因为画风雨之状,写朦胧的烟景,日人便误认为擅写云山的米友仁所作了。

汪采白的生平与艺术

汪采白的生平与艺术
囝窗胃・经典l近现代专题
JESEPA rNTING&CALLIGRAPHy
汪采白的生平与艺术
◇陈明哲

汪采白黄山始信蜂
纸本设色1 936年新安画馆藏 款识:目寒道兄督画黄山始信峰,意造此境博笑。丙子夏,孔祁同在秣陵。 钤ElJ:采白(白)
汪采白(1 887—1 940),
京中央大学、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期间应安徽 省教育厅长叶元龙之请,出任安徽省立第二中 学校长。抗战爆发,汪采白白北京南下至歙县 西溪故里,在家乡组织办学,积极参加抗战工 作,为难民难童作画举行义展义卖。1939年夏, 不幸被毒虫所咬,遂致感染,后被误医,病情 恶化,于1940年7月23日溘然长逝,终年54岁。
能照彳亍'将来于西文大有影响…・・”…汪福熙是
最了解黄宾虹的,黄宾虹不但有包容开放的思 想,他更知道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 性,因此在他眼里诗文、韵学从小抓起是十分 必要的,汪采白扎实的古文功底也得益于黄宾 虹对传统文化重视的态度。 1904年,汪采白曾随黄宾虹游歙南石耳 山,黄作画多帧。这时的汪采白开始习画,但 并没有作品传世。汪采白最早喜欢画画在他母 亲给父亲的信中有记载,有一次,汪采自画了 一张小画。他母亲看到了,非常高兴,就赶紧写 信并将画一起寄给在天津工作的父亲。父亲看

名孔祁,字采白,一字采 伯,号澹庵、洗桐居士,安 徽歙县人。汪采白少承家 学,拜叔父汪律本为师。5岁 从学于黄宾虹,后入南京两 江师范学堂,师从李瑞清。 曾先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 校、北京师范学校、南京中 央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
改授。在南京与北京执教期间,与徐悲鸿、张大干、齐 刍石、黄宾虹等共事,并多有交往,是中国近代美术教 喜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汪采白是继渐江、梅清、石 寿之后擅长画黄山的又一代表人物,他用传统的青绿法 菱现黄山,给中国画坛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

明末清初的江南书画鉴藏家群体

明末清初的江南书画鉴藏家群体

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 2010/9明末清初的江南书画鉴藏家群体TEXT /曹青军一、南方书画藏家的兴起自明代中期以来(1465—1572),私家收藏之风炽盛,藏家络绎,比如嘉靖时的严嵩和严世藩父子、华夏、文徵明家族、项元汴家族、王世贞和王世懋兄弟、韩世能和韩逢禧父子、董其昌、黄琳、张孝思、钱能、郭衢阶、李日华、张丑、朱之赤、曹溶、莫是龙、陈继儒、刘子大、嵇文甫、郁逢庆、詹景凤等。

究其原因,无外乎如下几点:一是江浙地区经济发达;二是地理条件优越;三是交通极为便利;四是时人重视文化与科举。

收藏在当时是一个数代相聚相传的世家习尚,这一现象在当时的苏州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当时的收藏世家尚有吴县叶氏、昆山叶氏、苏州许氏、苏州东山席氏、苏州潘氏(吴湖帆外氏)、苏州铁瓶巷顾氏、苏州木读璜川吴氏等。

收藏世家的出现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传播,对于文化的建设功不可没。

南方虽也曾历历遭遇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战争的残酷破坏,但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自晋末永嘉之乱、唐朝中期安史之乱以及金朝武力征服北半个中国等战乱,经济中心早已南移到江浙等南方地区。

随着衣冠士人的举族纷纷南渡,华夏文化自然被带到了南方,连乾隆皇帝也承认江浙地区自古是“人文渊薮”之所,于是把《四库全书》总共7部中的3部放置在江南。

综而观之,江浙地区在明清时期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

南方藏家兴盛的另一个戏剧性因素却是,诸多的北方藏家曾长期在南方任职或者久居江南。

如清初的宋荦(1634—1714),字牧仲,号漫堂,又号绵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河南商丘人。

在南京任职的河南人王铎(1592—1652),他字觉思,号十樵,又号嵩樵、痴庵等,河南孟津人。

同时在南京任职的还有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号栎园,今河南开封人。

他精于书画鉴赏,极富收藏。

二、南方藏家的收藏情况由于此时期的藏家众多,很难对藏品做到一一梳理,笔者依据书画藏品上的收藏印章以及相关文献逐一进行爬梳,以窥南方藏家之收藏大貌。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09期2012年,敦煌书法家丁永明曾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学一年。

也是在那一年的一次偶然的聚会上,我们认识了。

从此,便以朋友相称,我喊他“老丁”,他卻喊我“冯老师”。

实际上我从他那里学到不少东西,他才是“丁老师”,我才是“老冯”。

他每次来北京,我都要请他来北大暂停,花一天时间关上门来探讨书画艺术。

有时请他示范行草书法用笔,有时二人书画合作,颇似古代武侠小说中的“闭关练功”。

还有一次,我拿出一本小册页请他演示古人笔法,他便将研习多年所得的古人常见行草笔法一一默写出,遂成一册,蔚为大观。

我让他在册页封面上题写“丁永明笔法示范”,他不愿意写,说“我们是兄弟之间交流,何谈示范”。

我坚持请他题写,理由是“兄弟之间亦可示范”。

他拗不过我,只好就范。

在册页的最后,他有如下落款:“时在戊戌初冬,和冯健兄探讨王羲之笔法。

永明并记于燕园。

”我们二人的友谊于此可见一斑。

然而,当我拿起笔,想为永明兄的书法写点文字时,却感到并不是那么容易。

最初,我对他行草书的认知是他应该主要学习以徐渭为代表的明清大草。

但后来发现,他也不完全得益于明清大草,他虽然在体势上学习了徐渭行草的精华,但在笔法上,却把“二王”的笔法糅合了进来。

除此之外,宋人的笔法(尤其是苏轼和米芾)、清代八大山人、近代的白蕉、当代的张旭光等,他都有所取法。

甚至敦煌写经的那种缜密气象,也在他的作品(尤其是小字作品)中时有流露。

我观丁永明的书法,联想到的总是一个“气”字,由“气”而延展为“气韵”“气势”“气场”“气质”“气魄”和“气度”。

他的书法作品,首先让人感受到的是“气韵”。

南朝谢赫曾提出绘画的“六法”,并把“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之首,为历代画家所推崇。

据启功回忆,溥心畬的山水绘画风格来源于其所珍藏的一幅南宋无款山水画作。

据说溥心畬曾反复研究这幅画的笔墨技巧并化为己用,但他花了五年时间才琢磨透这幅画的气韵。

《张猛龙》原石高清图与明拓善本

《张猛龙》原石高清图与明拓善本

《张猛龙》原石高清图与明拓善本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说到:“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

”他的本意,本是结合古代的书法墨迹中的用笔方法,来还原拓本上的字在未经镌刻前的书丹效果(原话是“缅彼诸碑书丹未刻时,不禁令人有天际真人之想。

”)。

而于所观之碑,在魏碑中,启先生对《张猛龙碑》可谓是情有独钟,不仅在《论书绝句》中屡屡提及,更加赞叹曰:“张猛龙碑于北碑中,较龙门造像,自属工致,但视刁遵、敬显隽等,又略见刀痕。

惟其于书丹笔迹在有合有离之间,适得生熟甜辣味外之味,此所以可望而难追也。

”旅美华人黄宪之先生,早年求学时受教于汪中(雨盦)先生,为其入室弟子。

汪中先生以“诗、书、酒”号称三绝,与以“诗、书、画”号称三绝的启功先生是好朋友。

1992年1月,汪中先生访北京故宫博物院时,启功先生特地陪同参观杜牧《张好好卷》和米芾《苕溪诗帖》,谈笑甚欢,相见恨晚。

此外,启功先生曾特地在汪中先生举办书法个展后,撰写发表《汪雨盦教授书展书后》一文,除了盛赞汪中的人品、学术成就外,更以“虚灵挺拔”一语作为汪先生的特色;他同时说明这句话不单指书艺而言,也包括其诗作,真可谓探骊得珠。

借此关系,黄先生得以来大陆曾向启功先生请益书道,并获闻启先生的“观碑之法”。

此后数年,黄先生致力于古代碑刻研究,曾发表《汉碑巡礼的惊喜》一文于《书法》杂志。

然而,由于拓本的传拓时间早晚、工艺高下、装裱精粗等差别的存在,不少名碑的传世拓本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

如果能够将数种早期善拓与原碑原石照片进行比对,分列左右,则可以互相弥补不足,呈现出碑刻书法更加全面的信息。

2006年夏,黄先生在老师汪中教授处得见《张猛龙碑》原石照片数十张。

近年又从上海杨思胜先生处获观王戟门一家三代旧藏的明拓本,用扫描仪以4800dpi的解析度对照片和拓本进行了扫描。

以下是黄先生扫描的明拓本和原石照片,放大看来,十分过瘾。

经过数月的比对、剪裁和拼接,终于呈现出此本《张猛龙碑刻拓对勘》。

【嘉德秋拍】「寒枫」家藏吴湖帆、张大千、吴昌硕佳构亮相

【嘉德秋拍】「寒枫」家藏吴湖帆、张大千、吴昌硕佳构亮相

【嘉德秋拍】「寒枫」家藏吴湖帆、张大千、吴昌硕佳构亮相民国时期,海上画坛承袭东吴南宗正脉,又兼经济繁荣带来创新活力,一时藏龙卧虎、风云际会。

沪上金融家多财善贾、实力雄厚,又雅好收藏,对于艺文绘事鼎力支持。

金融巨子刘寒枫,祖籍苏州,发迹于上海滩,酷爱收藏,与当时书画界名家俊彦过往甚密。

其藏品丰硕,早年即在上海、苏州两地举办个人收藏展。

张大千、吴湖帆、齐白石等均有上款人为“寒枫”的大手笔,同时亦收藏有吴昌硕、于右任等佳构。

本季秋拍,将集中呈现吴湖帆《秋山图、篆书七言联》、张大千《溪山秋霁》、吴昌硕《临石鼓文》三件精绝之作。

吴湖帆、张大千时为沪上艺坛执牛耳者,刘寒枫与二人交情亲厚非常、可见一斑。

吴湖帆秋山图、篆书七言联丙戌(1946年)作设色、水墨纸本镜心画:111.5×50cm联字:111×20.5cm题识:1.大痴秋山图。

大痴秋山卷真迹被董文敏公发见后,只王西庐一寓目,石谷、渔山、南田皆未见。

今读瓯香馆笔记,为寒枫世仁兄先生拟之。

丙戌(1946年)夏,吴湖帆。

2.寒枫先生属篆籀文楹帖,弟于此道久荒,兼以近年关洛出土彝器文字奇异者尤夥,专家之治此学者更盛,若余妄陋,集书值不足博方家一粲耳。

甲戌(1934年)十月朔,吴湖帆。

钤印:倩盦、万里江山供燕几、吴湖帆印、醜簃书画对联释文:望月怀人书简密,长歌对酒墨华新。

吴湖帆家藏宏富,作画虽广采博取,但笔墨却始终围绕着南宗“淡而弥厚,实而弥清”的要诀,体现一派清逸浑厚、丰腴滋润的审美,彰显着“一片江南”的思古幽情。

吴湖帆对于大痴用墨线条领悟深刻,曾于1936年发现并以重金购得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遗失的前半段《剩山图》,成为入藏梅景书屋的重要秘笈。

并对之多次临摹,以“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自诩。

吴湖帆藏大痴《富春山居图》残卷《剩山图》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黄公望有神迹《秋山图》,董其昌对其钟爱有加,称其为“生平所见黄一峰第一”。

王时敏习得董氏衣钵,董其昌亲授“谓君研精绘事,以痴老为宗,然不可不见《秋山图》也。

清朝初期著名书法家八大山人朱耷三十三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清朝初期著名书法家八大山人朱耷三十三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清朝初期著名书法家八大山人朱宜三十三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2021-12-1007:30•听月工作室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笔者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清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__题记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明亡。

同年5月清兵进京,10月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政府开始统治中国。

对于满清的统治者来说,一方面必须压制各种反抗,另一方面也必须尽快融会吸收汉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长久的统治。

为此,清政府采取了两项相反相成的文化政策:一是大兴文字狱,以钳制任何可能的文化反抗,二是主动地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整理。

而陷入异族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开始倡导通经致用,朴学逐渐兴起。

在朴学学风中成长的金石、考据学,让人们重新发现了秦汉、北朝书法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清代书法发展的新格局。

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转型和总结时期。

清代前期,国势初平,百废待兴,尚无力过多关心书法,因此这时期基本上延续的是晚明书风,大体可以看作三线发展:一是晚明行草书风的新发展,二是传统书风,三是篆隶初兴。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宛,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祭竹、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r雄浑渊懿的书风。

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卜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

清代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故书法得以弘扬。

明末遗民有些出仕从清,有些遁迹山林创造田各有特色的书法作品。

顺治喜临黄庭,遗教二经:康熙推崇莹其昌书,书风一时尽崇董书,这一时期,惟傅山和王铎能独标风格,另辟蹊径;乾隆时,尤重赵孟桂i行楷书,空前宏伟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内府收藏的大量书迹珍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中,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出现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如乾隆、嘉庆年间的刘埔。

纷披磊落还可看——胡中一其人其书

纷披磊落还可看——胡中一其人其书

展厅·中坚胡中一Hu Zhongyi胡中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北京人文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学院特聘讲师,山东省第七届、十一届“泰山文艺奖”获得者,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获得者,中国教育电视台《学写字》栏目主讲作者。

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艺术展、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展,以及“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首届“钟繇杯”全国书法篆刻展等。

纷披磊落还可看—胡中一其人其书文_王博哲与中一贤兄相识于北京人文大学(今北京人文研修学院),初见之际,即是旧交。

中一兄为人高志雅量,励节亢高,怀瑾握瑜。

中一贤兄幼承庭训,克绍箕裘。

逾弱冠,即入中书协。

笔耕不辍,积年累月,已为书坛精英,荣誉等身。

得见其人,必慕其书。

古之书法大家,无不从法度入,无法则1.胡中一 古诗二首50cm×50cm2023432023/07 No.257无根基、传统;无不从法度出,泥古则无自家面目。

中一兄取法多元,博涉诸家,根底“二王”,又宗颜鲁公、苏东坡、米元章、赵子昂、八大山人等,兼习篆隶、北碑,熔碑铸帖。

观中一兄书作,行书苍涩厚重,峻雅遒逸,别有意态;小字楷书周正朴质,轻灵利落,温润妍和,醇和绵密;大字楷书宽博浑厚,苍茫浑穆,谨严丰润,气象峭拔。

每每观之,叹其书有五绝:一者用笔,灵活自如;二者识法,规矩有度;三者布局和谐,章法协调;四者毫以手从,心手双畅;五者收放自如,出入规矩。

中一兄循笔法、墨法、章法之法,察字势、形势、体势之势,味神采、气韵、风度之韵。

故其书作于温润中见苍劲,于清雅中显奇崛,于平和中见劲峭,于古朴中显新意。

中一贤兄,技艺过人,又兼教诲之能。

其执掌学院之常务,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秉承“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宗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由仁行义,兼备六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书画名家汪铭录作品欣赏
作者:
来源:《祖国》2018年第11期
汪铭录,笔名汪洋,1959年出生,湖北咸宁人。

现为中国党建画院执行秘书长,文化部
中国美术创作院国画创作室副主任,文化部中艺联合美术院湖北分院院长,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企业艺术家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际美术家联合总会中国执委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安徽新华学院特聘教授。

其书画作品二十多次获全国性书画大赛金银奖,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书画作品300余幅,获得“国际金奖艺术家”、“世界书画艺术名人”“中国艺坛功勋人物”和“20世纪国际书画名家教授成就大奖”等荣誉称号。

2009年6月在南京明孝陵景区举办个人书画展,书画作品交流和出售到中国台湾、澳门、香港,以及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加拿大、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先后为《匹夫英雄》、《京华烟云》、《武媚娘传奇》等多部热播电视剧题写剧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