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合集下载

24小时出入量记录守则

24小时出入量记录守则

24小时出入量记录守则24小时出入量记录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每日排泄和液体摄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的指导原则。

这些记录对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处理液体平衡和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出入量记录时,医护人员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守则,以保证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准备工作:在记录出入量之前,医护人员需要收集必要的工具和资料,包括清洁的尿杯、称量器、随身携带的记录表格和计算器等,以便随时记录和计算。

2.严谨记录:医护人员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出入量,包括尿液、呕吐物、排泄物、饮食和输液等。

每次记录应包括时间、量数、警报信号、性状、颜色和气味等信息,以获取全面的患者信息。

3.准确测量:在进行出入量测量时,医护人员必须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液体摄入时应使用准确的量杯或秤重器称重,出入量应以升或毫升为单位记录,避免使用“足够”,“适量”等模糊的描述。

4.规范记录:医护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和统一的记录表格记录出入量信息,以方便其他医护人员的查阅和分析。

记录表格应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日期和时间等基本信息。

5.及时记录:医护人员应该及时记录每次出入量,并在操作结束后立即记录,否则会因为遗忘或混淆而导致信息的丢失和错误。

应争取每小时至少测量一次尿液和呕吐物,并在每次排泄和饮食后尽快记录。

6.定期计算:医护人员应使用计算器计算患者的出入液量总和,并记录在记录表格中。

计算时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和准确性,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或两位。

7.异常情况记录:对于患者出入量异常的情况,如排尿量明显减少、排便异常或呕吐等,医护人员应及时记录并向上级报告。

同时,记录异常情况的详细情况,如颜色、量数等,以备后续的评估和处理。

8.协同合作:出入量记录不是一项单独的工作,医护人员需要互相协作,共同完成。

记录不完整或错误的情况需互相核对和纠正,以保证整个团队对患者的出入量了解准确。

9.保密性:出入量记录属于患者的隐私信息,医护人员必须妥善保管患者的个人信息,遵守医疗机构的保密政策,不得外泄或滥用。

24小时出入量记录方法

24小时出入量记录方法

24小时出入量记录方法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24小时出入量进行准确记录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还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因此,正确的记录方法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出入量记录。

出入量记录是指对患者24小时内的饮食摄入、液体输注以及尿量、呕吐量等排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下面,我们将介绍如何正确记录患者的出入量。

1. 准备工作。

在记录患者的出入量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必要的工具和材料。

包括计量杯、尿量杯、尿盆、呕吐物收集器等。

同时,需要确保记录表格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记录表格应包括日期、时间、摄入量、排泄量等项目。

2. 准确记录饮食摄入量。

对于患者的饮食摄入量,需要准确记录每一餐的摄入情况,包括食物种类、数量、摄入时间等。

此外,还需要记录患者是否有进食不良反应或者呕吐情况。

3. 确实记录液体输注量。

对于患者的液体输注量,需要记录每次输液的种类、剂量、输液速度等信息。

同时,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输液情况,及时记录输液量的变化。

4. 准确记录尿量。

对于患者的尿量,需要使用尿量杯进行准确测量,并记录每次的尿量和排尿时间。

如果患者使用尿袋,也需要记录尿袋内的尿量情况。

5. 注意记录呕吐量。

如果患者出现呕吐情况,需要使用呕吐物收集器进行收集,并记录呕吐的时间、次数以及呕吐物的性状。

6. 定时记录。

出入量记录需要定时进行,一般每隔4小时进行一次记录。

对于重症患者或者需要严密监测的患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加记录频次。

7. 注意事项。

在记录出入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记录时要尽量准确,避免遗漏或者错误记录;第二,记录时要保持记录表格的整洁和清晰,便于医护人员查阅;第三,对于特殊情况,如排尿困难、呕吐过多等,需要及时通知医生。

总之,正确的出入量记录方法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

通过准确记录患者的出入量,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身体变化,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出入量记录内容及方法

出入量记录内容及方法

出入量记录内容及方法一、出入量记录的内容:1.出量:记录患者排尿量、呕吐量、排便量、引流液量、呼吸道分泌物量、伤口引流液量等。

-排尿量:记录患者每次排尿的时间、量和性状(如颜色、清澈程度等)。

-呕吐量:记录患者每次呕吐的时间、量和性状。

-排便量:记录患者每次排便的时间、量和性状。

-引流液量:记录患者每次引流的时间、量和性状。

-呼吸道分泌物量:记录患者每次抽吸呼吸道分泌物的时间、量和性状。

-伤口引流液量:记录患者伤口引流液的时间、量和性状。

2.入量:记录患者饮食摄入量、静脉输液量、血制品输注量、药物液体剂量等。

-饮食摄入量:记录患者各餐的进食量、进食时间和性状。

-静脉输液量:记录患者静脉输液的种类、速度和输液时间。

-血制品输注量:记录患者输注血浆、红细胞等血制品的时间和数量。

-药物液体剂量:记录患者口服或静脉给药的药物液体剂量。

3.其他相关内容:记录患者发热情况、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二、出入量记录的方法:1.出量记录方法:-排尿量:使用尿量容器收集每次排尿的尿液,并记录尿液量和性状。

-呕吐量:使用呕吐袋或量杯收集每次呕吐的物质,并记录呕吐量和性状。

-排便量:使用便盆或便布收集每次排便的粪便,并记录排便量和性状。

-引流液量:使用引流袋或容器收集每次引流的液体,并记录引流液量和性状。

-呼吸道分泌物量:使用抽吸管收集每次抽吸的呼吸道分泌物,并记录分泌物量和性状。

-伤口引流液量:使用引流袋或容器收集伤口引流的液体,并记录引流液量和性状。

2.入量记录方法:-饮食摄入量:记录患者每餐进食的量和性状,可以使用餐具或量杯进行量值估计。

-静脉输液量:记录输液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输液速度,可以使用滴定器对输液速度进行控制。

-血制品输注量:记录输注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输注数量,可以使用输液泵进行输注。

-药物液体剂量:记录给药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给药剂量,可以使用口服药杯或静脉注射器进行给药。

3.生命周期体征记录方法:根据医疗机构的要求和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生命体征测量设备,如体温计、血压计、脉搏计等,记录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患者的出入量记录是评估患者体液平衡和液体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准确记录和监测患者的出入量有助于医护人员合理判断患者的水电解质代谢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干预。

以下是关于患者出入量记录的规范内容和要点。

1.出量记录出量包括尿量、大便量、呕吐物量、胃引流物量、胸腔引流物量、切口引流物量、鼻饲/腹腔引流物量、皮下组织渗液量等。

记录时需详细标明产生出量的部位和性质,具体表达出量的颜色、量数、性状等信息。

出量的记录频率应根据患者病情而定,通常在每班交接时和重要转抄时进行一次记录。

2.入量记录入量包括饮食摄入量、饮水量、静脉输液量、胃肠道营养液量、血制品恢复液量等。

详细记录患者摄入的食物种类和数量、饮水量、各种输液药物和溶液的名称、用量和流速等信息。

特别是静脉输液,需记录静脉通道的位置和名称,注意记录负平衡或正平衡项目。

3.尿量记录尿量是评价患者排尿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估患者肾功能和液体代谢平衡的重要依据。

准确记录的尿量可及时发现尿量异常的情况,及时处理。

每次记录尿量时,要注意测量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气味、容器的量表读数等信息。

尿量的记录应频繁进行,可以根据患者病情,每2小时、4小时或8小时进行一次记录。

4.注意事项(1)出入量记录要详细、准确,不可随意估计和模糊不清。

尽量使用标准量杯、升斤两等准确的量杯,避免使用眼测。

出入量之外,对于发生体外流失非生理性的患者,需同时记录体内失血量。

(2)出入量记录要及时,防止遗漏。

发生重大出入量改变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3)出入量记录要连续,具有时间序列。

对于时间序列的记录,患者出量和入量的起始和终止时间要清晰标明,有助于时序分析和疗效评估。

(4)输液泵的使用和调校:在对需要使用输液泵的患者进行输液的时候,配备有此类设备的护士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揭相关操作规程操作,如发生输液泵拒输或异常情况将及时处理。

(5)出入量谨慎调整:对于出、入量调整时,必须慎之又慎,认真评估患者的病情、体液状况、血流动力学状况和临床表现,以避免患者水电解质失调和体液平衡紊乱的发生。

24小时出入量记录规范

24小时出入量记录规范

24小时出入量记录规范一、记录的内容:1.液体摄入:记录全部液体摄入量,包括口服液体、静脉注射的液体、进食摄入的液体、其他途径摄入的液体等。

记录液体种类、摄入量、时间和途径等详细信息。

2.尿量:记录每次排尿的量,包括尿量、排尿时间等。

若病人不便于测量尿量,则记录尿频、排尿困难或失禁等情况。

3.呕吐量:记录每次呕吐的量,包括呕吐量、呕吐时间等。

若呕吐物不便于测量,可按颜色、性状等进行描述。

4.排便量:记录每次排便的量,包括排便量、排便时间等。

若排便量不便于测量,可按颜色、性状等进行描述。

5.失血量:记录病人出现的各种失血情况,包括出血量、出血时间等。

需注意区分出血和其他液体排出。

6.引流量:记录各种引流液体的量,包括胸腔引流液、腹腔引流液、伤口引流液等。

需记录引流液体的总量和时间。

二、记录的方法:1.准备工具:准备好适量的皮尺、量杯、计量器、尿杯等测量工具,确保准确测量。

2.清晰记录:使用清晰易懂的表格或录入系统,记录相关的出入量信息,包括时间、数量和途径等。

3.及时更新:在每次液体摄入或排出后,及时记录相关信息,避免遗漏或错误。

4. 标明单位:所有液体摄入和排出的数量都要标明单位,如毫升(ml)或升(L),避免单位混淆。

5.记录颜色、性状等:对于尿液、呕吐物、排便物等液体,如有特殊情况,要详细描述颜色、性状等信息,以便后续分析。

6.注意隐蔽流失:隐蔽流失是指不容易被观察到的液体流失,如呼吸道蒸发、创面渗漏等。

在记录时要注意估算并记录相关的流失量。

三、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操作,保证操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对于有尿潴留、尿频、呕吐、腹泻等特殊情况的病人,要密切观察记录相关指标,并及时通报医生。

3.在记录中应准确记录出入量,不得删除、篡改或伪造记录。

4.护士要对记录的出入量进行晨、午、晚的交接班对照,以确保连续性和准确性。

5.出入量的记录要及时与医嘱对照,进行核对是否符合医嘱要求。

24小时出入量记录方法

24小时出入量记录方法

24小时出入量记录方法为了更好地监测和管理患者的液体摄入和排出情况,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准确的24小时出入量记录。

下面将介绍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记录方法,以便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液体平衡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份出入量记录表格。

表格的左侧为时间段,包括每小时或每两小时的时间点;右侧分为“液体摄入”和“液体排出”两栏。

在液体摄入栏中,我们需要记录患者口服液体的种类和数量,例如水、果汁、牛奶等;在液体排出栏中,我们需要记录患者的尿量和其他排泄物的情况。

在记录患者的液体摄入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记录每种液体的具体种类和数量,以便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摄入情况。

其次,需要注意记录患者是否有饮食限制或禁食的情况,以便了解患者的实际液体摄入情况。

最后,需要记录患者是否接受静脉输液或其他液体补充治疗,以便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全面液体摄入情况。

在记录患者的液体排出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记录每次排尿的具体时间和尿量,以便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排尿情况。

其次,需要记录患者是否有腹泻、呕吐或其他排泄物的情况,以便了解患者的其他液体排出情况。

最后,需要记录患者是否接受引流管或其他排液治疗,以便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全面液体排出情况。

在记录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准确地填写出入量记录表格,确保每一项数据都得到记录。

同时,需要注意记录患者的特殊情况,如尿失禁、呕吐后无法准确测量等,以便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

通过以上方法记录患者的24小时出入量,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液体平衡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希望医护人员能够认真执行这一记录方法,为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更好的帮助。

出入量记录内容及方法

出入量记录内容及方法

出入量记录内容及方法出入量是指人体通过各种途径摄入和排出的液体量。

对于病人来说,出入量的记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病人的液体平衡状况,从而判断病情的变化和提供相应的治疗。

下面将详细介绍出入量记录内容及方法。

1.出量记录出物包括尿液、呕吐物、排便物、体液引流(如引流管、胃管、胸管等)、伤口渗液和痰液等。

出量的记录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尿量:记录尿液的次数和量,可以使用尿量尿壶或尿尿杯放置在厕所或病床旁边。

记录时要记下时间和量,并保留样本。

-排便:记录排便的次数和性状,如固体、液体或半固体。

对于大便样本的收集需要医生或护士指导。

-呕吐物:记录呕吐的次数和性状,如颜色、稠度等。

-引流液:记录体液引流的量,如引流管或胸管的引流量。

-渗液:记录伤口渗液的量,如手术切口渗液或创伤处的渗液。

-痰液:记录痰液的量和性状,如黏稠度、颜色等。

2.入量记录入液包括口服液体、输液、饮食等。

记录入量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口服液体:记录口服液体的种类和量,例如水、茶、果汁等。

-输液:记录输液的种类和速度,如生理盐水、葡萄糖液等。

-饮食:记录患者的进食量和种类,注意记录流质饮食和固体饮食的摄入量。

3.出入量的计算和评估出入量的计算要准确,并结合病人的情况进行评估。

-计算:每天结束时将出量和入量分别统计总量,记下日期、时间和总量。

-评估:将出入量进行对比,并结合患者的体重、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皮肤弹性等指标,来判断病人的液体平衡情况。

如果出入量不平衡,可能反映出病人出现失水或水中毒的情况,需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4.出入量记录的注意事项-准确性:记录出入量时要准确,尽量不要遗漏任何一个指标,防止误诊和误判。

-及时性:每天结束时进行出入量记录,定时更新,不要拖延。

-观察性:记录出入量时,要同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尿液的颜色是否正常、呕吐物是否有异常等。

-防止感染:对于收集样本的容器,应进行有效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24小时出入量记录规范

24小时出入量记录规范

24小时出入水量记载一.记载出入量的目标和意义:临床工作中经由过程对患者出入液量的不雅察及精确记载,实时懂得病情动态变更,并依据患者的病情变更制订响应的治疗措施,有用掌握了因液体量过多或过少对患者治疗造成的不良效果,削减了归并症的产生.(如烧伤病人.脱水酸中毒病人.各类休克病人.心衰病人.肾功效障碍病人等的出入.水量情形可以指点大夫为病人制订合理的补液计划,同时不雅察病人病情的成长状况和病情改良情形.)二.记载出入水量的内容:(越精确越能反应病情)1.入量:即进入病人体内的量.包含饮食.水.输液量.输血量等.2.出量:包含尿量.吐逆量.大便.胃肠减压.抽出液体(如:腹水.胸水.胃液等).各类引流量(如:腹腔引流液.胆汁.尿液).出血量等.留意:出量记载处记载量外,还须要不雅察其色彩.性质并记载.如:化脓性沾染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黄色脓性液体,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等.如:消化道出血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血.咖啡色液体.或草绿色胃液等.如:泌尿系手术后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红色血液.暗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或是引流液为清澈尿液等?不合性质的引流液反应病情的不合状况.护理记载单均应具体记载.三.记载出.入水量的办法:液态出量:用有刻度的量杯或量筒精确计量后,实时记载在护理记载单上.单位用ml暗示.如液态大便用ml暗示,纳入出水量汇总盘算. 固态出量:单位用g暗示.如固态大便用克暗示,另计为若干克.1、天天19:00做日间小结,出.入量小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能干提醒.由晚班总结并记载.2. 天天早上7:00做24小时总结,出.入量总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能干提醒.由夜班总结并记载.3. 入院当天或开记载24小时出入水量医嘱时光,至19:00小结时光不满12小时的,按照现实记载时光盘算.如:正午12点入院开端记载,至晚上19:00小结时,记做5小时小结.早上7:00 ,24小时总结也是同样,按照现实入院时光盘算.如总结时入院仅12小时即记载成12小时总结.4. 天天出入水量24小时总结数目记载于三测单上,记载办法为:今天7:00的总结记载在三测单昨天的日期响应栏内.由夜班记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06
常用食物含水量表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讨论: 常用饮水杯装多少ml水?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谢谢大家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你的支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2、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
培训和指导患者及家属高度重视出入量的 统计,充分认识到出入量记录对病情判断、调 整用药剂量的重要性,发放标准剂量杯,教会 准确测量出液量的方法,不会测量的一定及时 请护士帮助,以确保出入量统计的准确性。鼓 励病人使用固定的水杯、餐盒、便器等。记录 时每次写上时间,列表记录,以免出入量混记 ,对已记录的做标记,避免重复记录。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05
措施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1. 提高护理人员对出入量统计的重视程度 出入量记录是为医生判断患者出入量是否平衡、
准确调整用药剂量确保病情稳定的重要依据,因此护 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记录严谨、准确、无误,以协 助医生判断病情、协助诊断、指导治疗。在统计过程 中,因严格遵照“食物含水量换算表”进行换算,科 室备齐剂量准确的量具,给记出入量的患者发放量具。 培训、实施精确统计、大汗、伤口渗出液的方法。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非显性失水
人体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皮肤和呼吸蒸发的水分,每日约 850ml。在异常情况下,失水量可能更多,如体温增高可增 加水分蒸发,体温每增高1℃,每日每公斤体重将增加失水 3-5ml,明显出汗失水更多,汗液湿透一身衬衣裤约失水 1000ml,气管切开病人呼吸失水量的正常时的2-3倍,大面 积烧伤和肉芽创面的病人水分丢失更为惊人。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4.完善记录、查对、监控制度 将出入量记录单夹于病人床尾,便于值班护士巡视病房 时及时填写,每班总量汇总前与病人或陪护共同核对本 班出入数据,汇总后值班护士签名,交接班时护士查对 上一班汇总数据是否准确,每日早晨夜班护士查对完毕 将前一日记录单回收。护士长每日对记录单进行监控填 写是否清楚、是否漏填、错填,定期进行质量讲评。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3.规范计量方法
(1)准确记录尿量和引流量:配备准确计量器 (2)大便量及所含水分的记录:正常成人便量 300g约含水150ml。若稀便应排入便盆内,再 用量具测量。 (3)如果病人出汗较多、尿床、伤口大量渗出, 应使用一次性垫巾,先称其重量,减去用前重量 后再记录数据。 (4)饮食记录:对摄入固体食物应记录单位数 量或重量,如米饭1中碗(100g),苹果1个 (约100g)等,再根据医院常用食物含水量表 及各种水果含水量表核算其含水量。计算出含水 ml数。流质饮食先称其重量,再按比重换算含水 量。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02
出入量监测的意义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正常人体每日液体的摄入量和排出量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当摄 入水分减少或由于疾病导致水分排出过多,都可引起机体不同程 度的脱水,应及时补液以纠正脱水;相反,如果水分过多集聚在 体内,则会出现水肿,应限制水分摄入,为此,护理人员必须正 确的测量和记录患者每日的摄入量和排出量,以作为了解病情、 作出诊断、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04
出入量记录误差的原因
单击此处可编辑内容,根据您的需要自由拉伸文本框大小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常见因素
护理人员因素
患者及陪护因素
患者出入从思想上未给予高度重视,认为出入量就是个大 概数值,没必要特别准确,差不多就行,所以在记录的过程中有漏 记、多记,随意估计数值,累加不认真等现象。如:护士对馒头、 米饭等固体食物的含水量随便估算记量,没有遵照“食物含水量换 算表”进行换算,对尿床、出汗、伤口渗出液随意估计,造成记录 不准确。能自理的患者,护士依靠患者及家属自己记录,未给予正 确的指导和认真的把关,漏记错记现象普遍,造成误差很大。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目录
01 出入量的概念
02 记录出入量的意义
03 出入量的记录方法 05 措施
04出入量记录误差的原因 06 常见食物含水量表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01
出入量的概念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出量:从体内排出的所有液体。 显性失水:大小便、出血、呕吐物、痰液、穿刺液、引流液、 伤口渗出液等。 非显性失水:指皮肤不显汗或出汗及呼吸道呼出水分。 入量:进入体内的所有液体。 包括饮水量、食物中含水量、输液量和输血量等。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患者及陪护因素
患者及家属对记录及统计出入液量重视不够,认为跟治疗无关 下面,嫌麻烦随意乱记,不适用测量容器,如进食水80ml可能随便 估计成50ml或100ml,排尿后也不测量而大概估计一下量,也有排 尿次数记录不准确的情况。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管理因素
对出入量的管理、监控不到位,只凭值班护士计算数值,没有对 其查对,也没有及时的监控。患者自购测量容器不准确等等。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03
出入量记录的方法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记录内容
每日摄入量
饮水量 食物中的含水量 输液量 输血量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每日排出量
尿量 大便量 咳出物量(咯血、咳痰) 呕吐物量 出血量 引流量 创面渗液量
患者出入量的规范记录
大便中的水分
便秘:含水量约5-15%,硬度类似老玉米粒 正常排便:含水量约20-30%,硬度类似面团或香蕉 糊状便:含水量约50-80% 稀便(水样便):含水量达80%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