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指导:审题和立意 教学设计(含教学实录及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作文审题和立意教案

初中作文审题和立意教案

教案:初中作文审题和立意指导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作文审题的重要性,提高审题能力。

2. 引导学生掌握作文立意的方法,提升作文质量。

教学内容:1. 作文审题的重要性2. 作文立意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的写作经历,谈谈自己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 提问:为什么我们在写作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二、讲解作文审题的重要性(10分钟)1. 解释作文审题的定义和作用。

2. 强调审题对于作文写作的重要性。

3. 举例说明审题不清导致的作文问题。

三、讲解作文立意的方法(15分钟)1. 定义作文立意:立意是指确定作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介绍作文立意的方法:a. 从题目中提炼立意b. 从材料中挖掘立意c. 从生活中寻找立意d. 从情感出发确定立意四、实例分析与练习(15分钟)1. 给出一个作文题目,如“我的梦想”。

2. 引导学生运用审题方法,明确题目要求。

3. 让学生运用立意方法,提出自己的立意。

4.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立意,互相借鉴和启发。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2. 提问:如何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审题和立意?3. 提醒学生平时多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审题和立意的理解程度。

2.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文,评估他们在审题和立意方面的应用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作文审题和立意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写作实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中作文审题立意教案

初中作文审题立意教案

初中作文审题立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性,认识到好的作文题目是成功的关键。

2. 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立意的能力,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捕捉素材。

3. 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有效思考和创意表达。

二、教学内容:1. 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作文题目来源和创意方法。

3. 思维导图在作文审题立意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作文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2. 新课:讲解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让学生明白如何抓住题目核心。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优秀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4. 创意练习: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作文题目的创意练习。

5. 总结:对学生的创意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文题目,让学生从中学习。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作文题目的创意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文审题立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进行作文题目创意的能力。

3. 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对作文题目的敏感度,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作文题目。

3. 定期组织作文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4. 结合写作课程,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提高作文创作的水平,写出有思想、有感情、有创意的优秀作文。

审题立意初中写作教案

审题立意初中写作教案

审题立意初中写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能够准确理解作文题目要求。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表达的能力,提高写作兴趣。

3. 通过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审题立意的概念与重要性2. 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3. 写作实践与评价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审题立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包括理解题目要求、确定文章主题、选择合适的角度等。

3. 示范:以一道作文题目为例,现场演示审题立意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如何进行审题立意。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道作文题目,运用所学的审题立意方法进行实践。

5. 分享:各组展示自己的审题立意成果,互相交流、借鉴,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6. 写作实践:根据所学的审题立意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作文。

7. 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写作成果进行肯定和指导。

四、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2. 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审题立意,提高写作能力。

3. 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否有明显提高。

2. 学生对写作的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态度是否有积极变化。

3. 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了解学生写作成果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持续参与写作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初中写作审题立意教案

初中写作审题立意教案

初中写作审题立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审题立意的重要性,认识到好的立意是文章成功的关键。

2. 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立意的能力,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切入点。

3.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实践等方式,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审题立意的定义和作用2. 审题立意的方法和技巧3. 实例分析与实践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引出本课主题——审题立意。

2. 讲解:详细讲解审题立意的定义、作用以及方法和技巧。

a. 定义:审题立意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题目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基本框架。

b. 作用:好的立意能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主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c. 方法与技巧:i. 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找出文章的关键词。

ii. 从题目出发,思考与题目相关的社会现象、人物、事件等,寻找写作的切入点。

iii. 通过对比、举例、解释等方式,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优秀的文章,找出它们的立意亮点,让学生认识到好的立意对文章的重要性。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题目,运用所学的审题立意方法和技巧进行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建议和帮助。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总结审题立意的方法和技巧,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审题立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讨论、表达能力等。

3. 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的提升。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讨论。

2. 教师在实例分析和实践环节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

3. 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多修改、多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写作指导审题和立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写作指导审题和立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语言素养:通过写作指导,提升学生准确、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在审题和立意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对词汇的敏感度,以及对句子结构的把握。
2. 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表达的思维品质。在立意环节,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写作指导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写作指导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 理解深层含义:分析题目的深层含义,避免偏题或离题
- 确定主题:明确文章的主题,使文章内容更加聚焦
3. 立意的技巧
- 立意创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形成独特的观点
- 引用实例:通过引用实例或案例,支持观点,增加说服力
- 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实际,使文章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4. 写作策略
- 结构安排: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
(3)实物教具: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实物教具,如书籍、报纸等,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写作的相关概念和技巧。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写作指导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写作指导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写作指导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写作指导的魅力或特点。
(3)练习法:教师将布置具有一定难度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审题和立意技巧。通过练习,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作文“审题立意”指导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作文“审题立意”指导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作文“审题立意”指导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学会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二、深入思考,抓住本质,做到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教学过程:一、热身运动,导入审题立意活动一:说说关键词。

学生展示课前所写“在等待中希望”所写的关键词解说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学会审题立意。

什么是“审题”?审题就是审察题意,明确题目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包括问题、题材、中心、写作对象、字数等各方面的要求。

有的题目规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审题的主要任务就是选择适合要求的材料,并分析材料,使中心思想具体化;有的题目规定了材料范围,审题的主要任务就是确定题材,并在题材中提炼出思想意义。

什么是“立意”:立意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巧用妙招,准确审题1、给题目分类中考作文以命题作文为主,那么命题作文的题目有哪些类别呢?独词类:出错、纪念、宽容、弯路、尝试;短语类:改变一点点、奖励自己、其乐融融;句子类:我学会了珍惜、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跨过那道坎。

2、审题三问谁?过程如何?有什么认识和感悟?即审题=问题,指的是:确定写作对象——写作内容——文章主旨。

以“出错”为例:第一问:谁出错?确定写作对象是谁。

第二问:出错的过程是怎样的?确定写作内容。

第三问:有什么认识和感悟?确定文章主旨。

3、审题小妙招举例:1>独词类:出错、纪念、宽容、弯路、尝试。

审题:近义词比较法:出错——犯错、错误;纪念——怀念、想念;化大为小:加前缀,“尝试”——危险的尝试、成功的尝试、一次难忘的尝试、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加后缀,尝试投稿、尝试自理、尝试做饭、尝试做义工……2>短语类:改变一点点、奖励自己、其乐融融。

审题:拆解短语法:改变+一点点,奖励+自己,其乐+融融;问题追问法:谁改变?改变什么?怎么改变?3>句子类:我学会了珍惜、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跨过那道坎。

审题:揣摩关键词:“学会”、“衔过”、“跨过”重点要写出经历的过程;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青橄榄”、“跨过那道坎”意指困难、挫折、逆境等。

《中考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教案 教学设计

《中考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教案 教学设计

《中考作文指导——审题和立意》教案【教学目标】学习中考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准确、快速地捕捉各种文题信息的能力,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

一、导入航行大海,掌好舵则无惧;车驶道路,掌控好方向盘则无险;下笔千言,审准题则无畏。

只有审准题,才不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才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所谓立意,即指写作时确定的中心思想,文章没有一个确定的中心,好比人没有主心骨,所以立意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作文的审题和立意。

二、全命题作文审题立意1.何谓审题、立意所谓审题,就是通过对考题的审视、分析,确定写作的方式、范围和文体,把握写作中心和立意方向。

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

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等。

2.全命题作文常见类型(1)有比喻义的作文题如:《飞翔》、《送你一轮明月》(2)以动词为核心词的作文题如:《分享》、《抉择》(3)题目中含有副词或修饰词的作文题如:《这也是一种美》《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3. 审题方法:逐词推敲,抓住关键词。

(1)重点分析“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避免了写作的误区。

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江苏盐城中考作文题《温暖的时刻》《一次不寻常的考试》《成功是被逼出来的》(2)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这也是课堂》《这也是一道风景》《其实很简单》例:《这也是一种美》:也“这”(距自己较近的事或物,切身感受为好)“也”(写的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如:残缺、谎言、寂寞、挫折)“美”(给人享受、教益)(3)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比喻性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考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学会由“虚”而“实”,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匹配的本体,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写作二《审题立意》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写作二《审题立意》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写作二《审题立意》教案三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理解审题和立意在作文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并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并熟练使用在写作实践中。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审题”,什么是“立意”,明白审题立意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2.安排学生自读教材第40页提供的讲解材料,提炼说明要点。

3.教师总结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适时安排练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注重平时的思考和积累,训练学生使用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来审题立意,进一步提升写作水平,克服写作时的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审题立意,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懂得审题立意的重要性,明白审题要准确到位、立意要深刻新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宋代宫廷举行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

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

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有考生画了山林、古寺,金碧辉煌,香烟缭绕。

(基本符合题意)有考生画完连绵起伏的群山后,只露出寺庙一角。

(符合题意)有考生画了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

(有新意)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就把“深山藏古寺”中的“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所以,审题、立意需要训练、需要技巧,也需要做到准、深、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审题立意。

二、文题展示1.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

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

”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能够了。

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2.在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很多于600字。

3.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给母亲——《审题和立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借助随笔表达亲情。

2、辨析随笔与作文的区别,进行审题和立意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审题进行多角度立意。

3、通过审题和立意教学,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随笔回读母亲节刚刚过去,大家在随笔中也都记录下自己的情思,请大家翻阅一下随笔,重温那一份温馨的感觉。

请大家回读自己写的文字,画出在读的过程中触动自己的句子,并进行交流。

二、读评辨析随笔和作文差异,结合审题探讨进行多角度立意。

1、请几位同学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谈谈写作的内容的优点和不足。

(2)结合抒发的情感和表现的主题谈随笔的立意。

2、学生思考、讨论、质疑:如果以“写给母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审题和立意?(1)明确什么是审题、立意。

基本要求:鲜明、集中;较高要求:新颖、深刻。

(2)辨析一下作文和随笔的异同,师生归纳。

范围不同,要求不同,作文要在随笔的基础上针对审题和立意上要进行拓展。

(3)结合随笔写作,谈谈在写作的内容和情感还可以进行那些定位和拓展?结合题目的限制和表达的感情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分析,教师相机点拨。

3、结合读过的赞美和怀念母亲的诗歌、散文,谈多角度立意。

冰心《荷叶母亲》、胡适、老舍《我的母亲》、《绿叶对根的情意》、《游子吟》等。

4、教师小结:在审题时要认真研究和领会题目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定位和拓展。

定位,就是写作要求规定的写作内容和范围,不能跑题和离题。

拓展,就是拓宽写作内容的广度,开掘情感表达的深度。

从写作题目上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这个形象是具体的。

但母亲又是抽象的,我们有,他人有,甚至动物、植物也有,他们的母亲的情感和我们每个人同样具体和令人震撼。

母亲不仅从生活上照顾我们,同样从精神上也在感染和熏陶我们。

作家余秋雨说,人不能永远长在母亲怀里,应该在精神上断奶。

所以不能动辄就是母亲为自己做饭缝衣,关心生活,呵护疼爱自己。

应该力图同时大家的母亲大都是平凡的人,没有我们笔下那样完美。

他们也有普通妇女的缺点,在生活中也和我们有过芥蒂。

我们对母亲除去感恩还有很多情感需要表现。

比如说,还有不满、理解、佩服等情怀在内。

(谈对母亲的缺点正确的对待,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确立健康的价值观)总之,每个人心中都在涌动一种感情,通过不断的思想,不断的领悟使自己表达的思想感受丰富和深刻起来。

四、多角度立意训练1、多角度立意导航,学生尝试自主立意美学家朱光潜谈审题和立意对选定的题目,四面八方地“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上,等把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再对杂乱无章的小标题进行仔细的衡量、筛选和整理。

2、示例:请以“风”为话题,进行多角度立意。

(1)自然界之风,从沙尘暴联想到环保问题。

(2)由“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想到了最伟大最深沉的母爱。

(3)社会上助人为乐之风,歌颂文明新风尚。

……3、可以在原来随笔基础上修改充实,也可以确立新的立意。

4、可以写几句话,也可写成诗歌的形式。

5、学生立意展示。

教师相机点拨:对一个题目进行多角度立意——横看成岭侧成峰6、教师小结:母亲给予我们生命,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滋润着生命的幼苗。

但是由于性格、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它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针对写作对象的特点,既要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母亲,又要防止面面俱到,主题分散。

要做到立意鲜明、集中和深刻。

我理解母爱的实质是:血脉相连的生命的牵挂和关爱。

五、谈谈本课的疑惑和收获1、对“写给母亲”这个写作题目有了哪那些新的思考。

2、对审题和立意还有哪些疑惑?3、通过学习有哪些新的认识?《审题和立意》教学实录师:母亲节刚过,大家也在母亲节期间,留下过我们的情思。

请读一读,把触动你心灵的句子用笔画下来。

(生阅读,并画句子)师:请把画出来的触动你心灵的句子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母亲,为何你的无奈只化作轻盈的一笑?对我的劝慰又如此故作平淡?那两行泪承载了多少酸楚与心碎?师:能不能说一下,你为什么写这些?生:我感动于我的母亲,我知道她为我付出了很多,但我确实不知道她到底为我付出了多少。

我无法去计量,在母爱面前我的语言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师:你表达的是无以言表的母爱。

生:五月的康乃馨,馨香芳醇,就像母亲,给予儿女的爱总是最纯最美。

师:是的,母爱是温柔的,纯净的。

生:在昏黄的灯光下忙碌的妈妈,不必再说半句感激的话,凭借心灵感应,我知道由您做母亲是我一生的幸福。

师:刚才我们听三位同学用赞美的语言,朗读了母亲节期间写的生活随笔。

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三篇生活随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生:我觉得他们的共同点是:文章都是写给母亲的,语言都很优美,而且包含真情。

生:我认为,母爱是朴实的,用华丽的语言表达不太合适,应该用朴实的语言。

师:五彩斑斓的语言是可以的,质朴的语言同样打动人,只要表达的是真情。

因为只有真情最能打动人心。

生:我觉得他们的不同点是,有的表达感恩之情,有的赞颂母爱的伟大,有的语言很华美,也有的很质朴,质朴的语言同样打动人。

师:是的,质朴的语言也能表达出真情。

随笔是抒写心声的,写法比较自由。

它和命题作文有些不同。

这节课,如果我们以“写给母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审题和立意?写作内容和情感进行怎样的定位和拓展呢?生:审题,就是首先要看看题目的含义是什么?生:立意就是确定一个中心意思,然后按照这个意思来写。

师:也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主旨或叫主题。

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生:刚才我写的是自己对不起妈妈,是写给母亲的歉意。

生:可以是写给母亲的感恩。

生:还有写给母亲的赞美。

生:也可以是写给母亲的理解和思念。

师:他们的立意还有可以拓展的地方吗?在母亲节我们的作文题目是:的母亲,在横线上面可以填写什么?还可以拓展吗?生:可以写“给我们的母亲”。

师:对!写给大家共同的母亲,这就是拓展了,还有吗?生:写“给孤独的母亲”,一位孤寡老人。

师:为什么想起写这样一位老人?生:因为她比一般的母亲更需要爱。

师:这是一份特别的母爱。

还可以有哪些拓展?生:写给动物的母亲,因为它们的爱也能打动人心。

生:还可以写给人类共同的母亲——地球,是它养育了我们。

师:可以写的还有很多。

从宏观到微观,从家庭到社会,从人类到自然万物……对于海外游子,祖国就是他们的母亲;对于一个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地球就是他们的母亲。

师:我们通过审题,可以审出写作范围,帮我们打开写作思路。

那么立意又有什么要求呢?立意的要求就是新颖、深刻。

下面我们结合作家的文章说一说。

师:《游子吟》中,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作者借用小草对阳光的诉说,写出对母亲的感恩。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将母亲的身影放在烛光里,对她倾诉,多么感人!巧妙设计取胜的例子,还有好多。

胡适的《我的母亲》由于写出了母亲的人格魅力,使文章更显深刻;老舍的《我的母亲》感恩于母亲人格的熏陶,立意就高人一筹。

师:立意要以生活为依托,把真情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深入思索,就会逐渐走向深刻。

师:苏轼有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事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不同,请同学们用这个办法说说这个题目的新角度。

生:汶川地震,生死之际,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孩子,展示了母亲无以伦比的伟大。

生:母亲,你是太阳,却给了我风雨中成长的本领……师:我们的母亲都是平凡的人,我们写给她的还可以是委屈、抱怨。

但无论怎样,我们改变不了对母亲浓浓的深情。

《审题和立意》教学反思各位专家、各位同行:本节写作课的课题是审题和立意,属于写作方法指导的范畴。

恰好母亲节刚刚过去,同学们也在随笔中表达了自己在母亲节的情思。

我借助这个契机在教学中为这个课题设置了一个载体,就是以“写给母亲”为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为例进行教学,力图避免单纯的写作技法的指导和训练。

让同学们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方法。

根据我们进行随笔化写作教学的教学流程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结合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借助随笔表达亲情。

2、辨析随笔与作文的区别,进行审题和立意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审题进行多角度立意。

3、通过审题和立意教学,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采取了随笔引路、读评辨析、阅读感悟,定位拓展、感悟试笔等教学流程,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作用,使同学们主动地对作文的审题和立意的认识逐渐深入。

努力让同学们借助写作实践和阅读经验自主领会审题和立意的方法。

教师在此过程这相机引导、点拨和总结,梳理出审题方法,分清立意的基本要求——集中、鲜明,重点锁定立意的深刻和新颖进行探讨。

通过多角度的立意对此进行重点突破。

从课堂效果看,同学们结合自己写的随笔入手,从对自己的母亲延伸到更多的母亲形象上来,从对母亲单一的感恩,逐步深入到更丰富和深刻的立意中,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在写作中拓展了思维,把作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同学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从肤浅的生活体贴走向了情感的交融,领悟了血脉相连的生命牵挂,让作文体现出鲜明的生命化的特点。

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辨析随笔和作文和异同的过程中,和立意的衔接不够自然。

由于学生发言没有涉及到对母亲态度的消极态度,所以对立意的价值取向方面也没有涉及。

学生的参与面显得不够广,当然还存在其他一些不足,期待各位专家和同行进行批评指导!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