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是否因为人为原因而容易被带到自然水域,如作为鱼饵或水产养殖、生物防治、钓鱼、 观赏以及压舱水、网具无意携带等,大量的成鱼是否易从隔离状态下逃脱,产卵量的大小, 性成熟的年龄,卵能否广泛扩散,卵能否通过其它动物扩散,仔稚鱼能否广泛扩散,幼鱼、 成鱼能否长距离游动,幼鱼、成鱼能否越过洄游的障碍物,忍受盐度变化的能力,任何阶段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我 国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生态文 明建设,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的步骤和方法等。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原产地与评估区域的气候相似性,能否产生可育的种子,能否进行自然杂交,能否进行 自花授粉,是否需要专门的授粉者,能否进行无性繁殖,生命周期的长短,耐荫性的高低, 抗土壤贫瘠能力。 6.2.3 鱼类
原产地与评估区域的气候相似性,能否产生可育的卵,评估区域能否满足该物种完成生 命周期的特别需求(如产卵场的类型或条件),生命周期的长短,雌雄性比是否很低,有无 可取食的浮游植物或鱼类,繁殖策略有无弹性,取食策略是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与本地鱼 类有无杂交潜力,能否改变性别,耐受恶劣水质的能力。 6.2.4 昆虫
5
对依赖人工繁育的外来物种,不需要评估其建立自然种群的可能性,否则考虑下列因素: 外来物种的适应能力和抗逆性,包括对气候、食物、寄主、土壤的适应范围以及对极端气候、 水分胁迫的耐受能力;外来物种的繁殖能力,包括无性繁殖、自交、生命周期期限、每年的 代数、休眠期、建立种群的最小种群数量;有无适宜外来物种生存的栖息地及分布,包括气 候、土壤、食物条件等;有无外来物种完成生长、繁殖、扩散等生活史关键阶段所必需的其 它物种,如与之共生的生物、寄主、传粉媒介生物、卵孵化的生物、帮助种子扩散的生物、 转主寄主的种类和分布;有无有利于外来物种建立种群的人为因素,如栽培措施、有利的人 工生长环境。 6.2.2 植物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2.11.20•【文号】环办函[2002]448号•【施行日期】2002.11.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座谈会纪要的通知(环办函[2002]448号)中国科学院生物局,中国科学院植物、动物、微生物所,北京大学,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2002年11月4日,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与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共同举办了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座谈会,研究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和名单等问题。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动物所、微生物所、北京大学、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会议。
现将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请做好有关工作。
附件:1、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座谈会纪要;2、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初步名单;3、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座谈会专家名单二○○二年十一月二十日附件1: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座谈会纪要2002年11月4日,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与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在国家环保总局共同举办了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座谈会,研究讨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和名单等问题。
会议由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杨朝飞司长主持,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动物所、微生物所、北京大学、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参加了座谈会(名单附后)。
现将会议有关情况纪要如下:一、首先,杨朝飞司长传达了温家宝副总理、邹家华副委员长和国家环保总局解振华局长、祝光耀副局长关于“水中狼族亚马逊和食人鲳落户南宁”报道(中国环境报,2002年10月23日)的批示精神,并请各位专家对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提出对策建议。
二、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形势十分严峻,已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危害范围还在不断扩大、程度也在不断加重,有些物种已经难以控制。
如不采取有力措施予以预防和遏制,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将会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6 外来生物风险评估

评估前的准备
收集基础信息
明确拟评估对象
决定是否进行风险评估
收集基础信息
受外来物种影响区域的环境经济现状 外来物种的引进途径 外来物种的生物学特征 外来物种的管制状况 已有的外来物种风险评估情况 外来物种的危害
明确拟评估对象
外来入侵物种,需要评估其引进可能性、 建立自然种群可能性、扩散可能性和生态 危害 虽不能在当地建立自然种群或进行自然扩 散,但由于不适当的生产措施可能导致其 产生经济和环境危害的外来物种,只需要 评估其生态危害
原产地采取的有害生物管理措施(化学、生物、人工控制措施);
在原产地或运输和储存期间对货物采取的商业措施; 在原产地及我国常规口岸检疫中能否检出及其难易程度;
存储和运输条件以及运输的速度;
在运输和储存的过程中,该外来物种的存活能力和繁殖能力,生 活史及其长短; 针对有害生物的专门处理措施的有效性
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紫茎泽兰 薇甘菊 空心莲子草 豚草 毒麦 互花米草 飞机草 凤眼莲 假高梁
蔗扁蛾 湿地松粉蚧 强大小蠹 美国白蛾 非洲大蜗牛 福寿螺 牛蛙
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马缨丹 三裂叶豚草 大薸 加拿大一枝黄花 蒺藜草 银胶菊 黄顶菊 土荆芥 刺苋 落葵薯
逐步评估原则
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应按照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 理风险的步骤进行,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开展
工作程序
第一阶段进行评估前的准备,收集评估区域 基础信息,明确拟评估对象,决定是否进行 风险评估 第二阶段开展风险评估,分析发生入侵的可 能性及生态危害 第三阶段做出结论和建议,确定环境风险评 估的最终结果,判断环境风险是否可预测并 可接受,提出防控建议或替代方案。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附件十一:《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组二○一○年四月目录1 项目背景 (2)1.1 任务来源 (2)1.2 工作过程 (2)2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2)2.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2)2.2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 (4)3 制定标准的必要性 (4)4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过程的分析 (5)4.1 编制标准的原则 (5)4.2 技术路线 (5)4.3 风险识别的过程 (5)4.4 决定风险的主要因素 (6)5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7)5.1 适用范围 (7)5.2 规范性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 (7)5.3 术语定义 (7)5.4 基本原则与工作程序 (8)5.5 技术要求 (9)5.6 实施监督 (10)6 国内外相关标准 (11)7 实施本标准的社会、经济效益 (11)《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1 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2008年1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200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号),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承担了《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起草工作。
项目统一编号是817。
1.2 工作过程1.2.1 工作基础由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组建的编制组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较早地开展了外来入侵物种研究,在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方面开展了大量原始性、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已经完成或正在开展多项涉及外来入侵物种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农林危险生物入侵风险和环境经济评估的模式与体系”,“十五”攻关课题“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关键基础技术研究”中的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专题,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项目“中国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区域分布、损失评估和防治对策”、“外来物种对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附件十一:《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组二○一○年四月目录1 项目背景 (2)1.1 任务来源 (2)1.2 工作过程 (2)2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2)2.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2)2.2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 (4)3 制定标准的必要性 (4)4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过程的分析 (5)4.1 编制标准的原则 (5)4.2 技术路线 (5)4.3 风险识别的过程 (5)4.4 决定风险的主要因素 (6)5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7)5.1 适用范围 (7)5.2 规范性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 (7)5.3 术语定义 (7)5.4 基本原则与工作程序 (8)5.5 技术要求 (9)5.6 实施监督 (10)6 国内外相关标准 (11)7 实施本标准的社会、经济效益 (11)《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1 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2008年1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200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号),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承担了《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起草工作。
项目统一编号是817。
1.2 工作过程1.2.1 工作基础由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组建的编制组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较早地开展了外来入侵物种研究,在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方面开展了大量原始性、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已经完成或正在开展多项涉及外来入侵物种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农林危险生物入侵风险和环境经济评估的模式与体系”,“十五”攻关课题“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关键基础技术研究”中的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专题,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项目“中国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区域分布、损失评估和防治对策”、“外来物种对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农业农村部关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农业农村部关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2.02.11•【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农业农村部关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为了防范和应对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保障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我部起草了《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1.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网址:、),进入首页主菜单“立法意见征集”栏目提出意见。
2.登陆农业农村部网站(网址:),进入上方“互动”栏目中的“征求意见”,点击“农业农村部关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提出意见。
3.电子邮件:**************4.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南里11号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资源环境处,邮政编码:100125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2年3月11日。
附件: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农业农村部2022年2月11日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范和应对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保障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外来物种,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无天然分布,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传入的物种,以及该物种所有可能存活和繁殖的部分,包括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本办法所称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传入定殖并对生态系统、生境、物种带来威胁或危害,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外来物种。
第三条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是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举措,应当坚持风险预防、源头管控、综合治理、协同配合、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部际协调机制,研究部署全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生物入侵及其生态环境风险的评估与控制

生物入侵及其生态环境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而其中的一项重要影响便是:生物入侵。
简单来说,生物入侵是指一种原本不属于某个生态系统的外来物种被带入该生态系统而威胁到当地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的现象。
生物入侵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原生生物种的生存减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
因而,评估生物入侵的生态环境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生物入侵已经成为生物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维持的重要任务。
1.生物入侵的特征生物入侵有以下特点:①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生物入侵过程中入侵物种对地方生物种的生存、繁衍、竞争、掠食产生负面影响,进而破坏了生态系统中原有的生物多样性。
②进攻性强,竞争性强。
入侵物种往往胜于当地物种,形成与原生物种协同竞争的优势。
③具有强大的适应力和扩散能力。
外来物种有着相对强的适应性,能通过多种方式扩散与侵入土地。
④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难以预知。
未知的风险很大,导致很难预测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它被认为是一种已经发生的对生态系统长期倒退以及破坏的威胁。
2.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是科学确定风险的主要途径,对于生物入侵的风险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
进行生物入侵评估包含以下步骤:①外来物种分布。
第一步,对分布情况进行资料搜集并确认入侵物种的生态学习性。
通过调查研究外来物种的分布,了解物种的生命周期、繁殖、适应性以及过度自适应的趋势,了解外来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②外来物种对当地生境的影响。
第二步,对外来物种对当地生境的影响进行判断,了解外来物种是否能够形成自己的种群,对生态系统构造与功能上的影响以及对当地物种生存的影响,特别是受损对象及其潜在的补救机会。
③对介绍外来物种及其生态环境风险的情况,对控制措施进行评估。
最后进行风险评估,考虑所有的介绍外来物种及其生态环境风险的情况。
考虑到其潜在影响,对潜在风险进行现行和未来的管理措施的评估。
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评价

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评价一我国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评估的状况外来海洋物种(Alien marine species)是指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
当外来海洋物种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了种群,改变或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就成为外来海洋入侵种(Alien marine invasive species)。
我国从北到南海岸线长32,000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跨越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生态系统类型多,这种自然特征使我国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
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我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或生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以及出、入境人员的增加,促进了外来物种的引入。
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加速了我国境内物种在其他地区,以及其他国家的外来物种在我国的扩散。
虽然长期以来,对外来病虫害的危害及检疫已经引起我国检疫、海关、农、林等部门的注意,但外来入侵种的生态学概念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上的认识传入我国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一些西方国家对入侵种问题研究较多。
我国在1999年以来,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研究资料说明外来种情况、入侵种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根据目前的研究,估计我国已知的外来入侵种283种,其中有多少造成入侵还不清楚。
对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评估工作尚未开展。
本项目对海洋外来入侵种进行风险评估,为外来海洋物种的控制和检疫提供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外来海洋物种入侵危害海洋外来生物入侵、海洋污染、渔业资源过度捕捞和生境破坏,已成为世界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杨圣云,2004)。
侵入物种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可利用性而对本地物种产生致命影响,不仅使生物多样性减少,而且使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功能受到影响,严重者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外来海洋物种影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十一:《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组二○一○年四月目录1 项目背景 (2)1.1 任务来源 (2)1.2 工作过程 (2)2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2)2.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2)2.2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 (4)3 制定标准的必要性 (4)4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过程的分析 (5)4.1 编制标准的原则 (5)4.2 技术路线 (5)4.3 风险识别的过程 (5)4.4 决定风险的主要因素 (6)5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7)5.1 适用范围 (7)5.2 规范性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 (7)5.3 术语定义 (7)5.4 基本原则与工作程序 (8)5.5 技术要求 (9)5.6 实施监督 (10)6 国内外相关标准 (11)7 实施本标准的社会、经济效益 (11)《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1 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2008年1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200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号),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承担了《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起草工作。
项目统一编号是817。
1.2 工作过程1.2.1 工作基础由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组建的编制组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较早地开展了外来入侵物种研究,在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方面开展了大量原始性、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已经完成或正在开展多项涉及外来入侵物种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农林危险生物入侵风险和环境经济评估的模式与体系”,“十五”攻关课题“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关键基础技术研究”中的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专题,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项目“中国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区域分布、损失评估和防治对策”、“外来物种对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组织完成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建立了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科学评估了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环境和经济造成的损失。
这些工作为编制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1.2.2 资料收集、方法研究、案例分析编制组在承担编制任务后,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资料调研和专家咨询。
跟踪了国内外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的进展,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的资料,包括相关的科研课题成果、各类导则、规范、标准等,了解国内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或地区有关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条款及实践案例,总结了国内外在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时采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经验,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科研成果。
1.2.3 开题论证2008年12月,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召开了环境保护标准开题论证会,会议认为开题报告对国内外外来物种风险评价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技术路线可行,可以作为下一步标准编制工作的依据。
经充分讨论,会议一致通过本标准开题报告。
1.2.4 标准编制2009年8月,在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开题论证意见,形成了标准讨论稿。
2009年11月,经编制组深入讨论,对讨论稿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2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2.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对外来物种的风险评估起步于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est Risk Analysis,简称PRA)工作,其管理对象是检疫对象和农林业危险性病虫害。
PRA主要针对物种的无意引进,从类群分析,主要评估外来的杂草、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风险。
1951年,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通过了《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
IPPC的目的是确保全球农业安全,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有害生物随植物和植物产品传播和扩散,促进有害生物控制措施。
《国际植物保护公约》为区域和国家植物保护组织提供了一个国际合作、协调一致和技术交流的框架和论坛。
由于认识到IPPC在植物卫生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世界贸易组织《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WTO/SPS)规定IPPC为影响贸易的植物卫生国际标准(植物检疫措施国际标准,ISPMs)的制定机构,并在植物卫生领域起着重要的协调一致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有害生物风险分析进入综合发展阶段。
1991年,北美植物保护组织(NAPPO)提出“由生物体传入或扩散引发的对植物和植物产品的风险分析步骤”;1995年,IPPC颁布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2001年颁布了《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
这些标准的发布标志着PRA从只重视有害生物建立种群问题的适生性研究转入到考虑有害生物对包括农业生产系统在内的社会环境、经济、生态的综合影响评估。
1993年11月,美国完成了“通用非本地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步骤”(用于估计与非本地有害生物传入相关的有害生物风险),将PRA划分的三阶段也基本与IPPC的“准则”一致。
其特点是所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采用高、中、低打分的方法。
澳大利亚检验检疫局(AQIS)于1991年制定了进境检疫PRA程序,使“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成为澳大利亚检疫决策的重要参照标准之一。
AQIS于1998年出版的《AQIS进口风险分析步骤手册》一书中详细描述了两种分析步骤:相对简单的进口申请进行常规的风险分析步骤,较复杂的进口申请进行非常规的风险分析步骤。
澳大利亚参考IPPC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制定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总要求”,还制定了“制定植物和植物产品进入澳大利亚的检疫条件的程序”。
1995年,加拿大农业部按照IPPC的准则制定了其本国的PRA工作程序。
加拿大将PRA 分成3部分: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有害生物风险管理、有害生物风险交流。
将风险交流作为PRA的独立部分是加拿大的特色,其风险交流,主要指与有关贸易部门的交流。
新西兰于1993年12月将“植物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程序”列为农渔部国家农业安全局的国家标准,其特点体现在风险评估的定量化上。
我国从1981年起,国家质检总局动植物检疫实验所(原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开展了危险性病虫杂草的检疫重要性评价和适生性分析,制定了评价指标和分析办法,为1986年制定《进口植物检疫对象名单》、《禁止进口植物名单》和有关检疫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3年,动植物检疫实验所主持完成中国第1个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报告,为中美植物检疫谈判提供科学依据。
1995年11月国家检验检疫局成立了进出境动物疫病风险分析委员会,标志着中国正在进一步将风险分析应用到进出境动物检疫实践中,使动物检疫工作步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的新阶段。
2000年,在动植物检疫实验所正式设立了“PRA办公室”,2002年4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组织成立了中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风险分析委员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2年分别发布了《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和《进境植物和植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
2007年5月,由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共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发布并实施,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由原来的84种增至435种。
在理论研究方面,对红火蚁、西花蓟马、梨火疫病、椰心叶甲、香蕉相似穿孔线虫、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风险评估也取得了进展。
2.2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针对外来物种开展的环境风险评估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把风险评估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
美国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杂草和水生外来生物的风险评估。
1999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要求起草一项入侵物种管理计划,管理计划包括了提供科学评估入侵物种引进和扩散带来风险的内容。
澳大利亚制定了国家杂草战略,提出了杂草风险评价系统(Weeds Risk Assessment System)。
杂草风险评价系统采用问卷调查法,需要回答关于拟进口物种的49个问题,内容涉及植物的有关信息、气候参数、生物学特征、繁殖和传播方式等。
根据对每一问题的回答给出得分,将所有问题的得分进行累计,根据最终的得分决定接受该物种、拒绝该物种或对该物种进行进一步评价。
一般包括三种结果:允许该物种进口、不允许该物种进口、需要对这一植物进行更多的评价。
该系统正确识别了370种(类)杂草中所有为害严重的杂草,后来,该系统进行了改进并用于新西兰的杂草风险评估。
2005年,英国开发了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系统(UK Non-Native Risk Assessment Scheme)。
系统分为两个主要的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通过快速回答14个问题,评估者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在第二部分中,设计了51个问题,评估引进和建立自然种群的可能性、扩散的能力以及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程度。
风险分为5个等级:非常低、低、中等、高、非常高。
如评估结果为不确定,则分为3个等级:低、中等、高。
2008年,新西兰开发了淡水鱼风险评估模型(New Zealand Freshwater Fish Risk Assessment Model,FRAM)。
FRAM分为A、B两个部分。
A部分评估外来鱼类建立自然种群的可能性,B部分评估外来鱼类环境影响的大小和潜在的严重性。
开发者使用了21种已在新西兰有分布的外来鱼类进行了检验,对这些物种的评分被发展成了模型的参照分。
在我国,有关部门也正在组织制订外来草本植物和外来昆虫的引入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3 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外来入侵物种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导致区域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现代先进交通工具、蓬勃发展的观光旅游事业等等因素,为外来入侵物种长距离迁移、传播、扩散到新的生境中创造了条件,高山大海等自然屏障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小。
外来入侵物种对农林业、贸易、交通运输、旅游等相关行业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中“预防原则”的具体表现,是外来入侵物种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我国已经开展的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工作基本上是针对农林业生产,没有考虑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危害,而外来物种入侵是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此,《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第14条要求“对引进外来物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
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3]6号《关于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逐步建立起引进外来物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对所引进的物种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还要考虑其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并进行必要的相关试验”;“只有经过环境安全影响评价的外来物种才能引进、应用和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