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山东卷文言文汉墓竹简校本《六韬》注释答案解析译文

合集下载

2015年全国高考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2015年全国高考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2015年全国高考文言文选段与译文一、全国新课标卷Ⅰ【原文】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建,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

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译文】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

当时蔡袺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早点做些更改,否则一定失败。

蔡袺不听。

升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期,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修船,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

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国没有丝毫好处。

”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他在蕲州安置。

【名师讲题】《说苑》《六韬》(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说苑》《六韬》(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又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

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

释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任庖人、钓屠与仇雠、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

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效而知人数矣。

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岂特船乘哉?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国破家亦固有人。

桀用干莘,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虽舜禹犹亦困,而又况乎俗主哉!(节选自《说苑》)材料二: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

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

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节选自《六韬》)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夫朝无A贤人B犹鸿鹄之无C羽翼也D虽有千里之望E犹不能致F其意之所欲G至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垂荣名,指留传荣耀的名声,其中“垂”与成语“功败垂成”中的“垂”意思不同。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六韬文师》和《管子揆度》含答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六韬文师》和《管子揆度》含答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六韬文师》和《管子揆度》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①,驾田马,田于渭阳。

卒见太公②,坐茅以渔。

文王曰:“树敛若何而天下归.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

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

义之所在,天下赴之。

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得而归利,能利人者,道也。

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选自《六韬·文师》,有删改)材料二:桓公问于管子曰:“自燧人以来,其大会③可得而闻乎?”管子对曰:“燧人以来,未有不以轻重为天下也。

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

至于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逐禽兽,实以益人,然后天下可得而牧.也。

至于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其胜禽兽之仇,以大夫随之。

”桓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令:‘诸侯之子将委质者,皆以双武之皮,卿大夫豹饰,列大夫豹幨。

’大夫散其邑粟与其财物以市虎豹之皮,故山林之人刺其猛兽若从亲戚之仇。

此君冕服于朝,而猛兽胜于外。

大夫已散其财物,万人得受其流。

此尧舜之数也。

”桓公曰:“‘事名二、正名五而天下治’何谓‘事名二’?”对曰:“天策阳也,壤策阴也,此谓‘事名二’。

”“何谓‘正名五’?”对曰:“权也,衡也,规也,矩也,准也,此谓‘正名五’。

其在色者,青黄白黑赤也;其在声者,宫商羽徵角也;其在味者,酸辛咸苦甘也。

二五者,人君以数制之人。

味者所以守民口也,声者所以守民耳也,色者所以守民目也。

人君失二五者亡.其国,大夫失二五者亡其势,民失二五者亡其家。

此国之至机也,谓之国机。

”(选自《管子·揆度》,有删改)[注]①田车,一种打猎用的车子。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分解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分解

2015考点11 文言文阅读一、(2015·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朝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解析】选A。

2015年高考山东省卷语文试卷(word版有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山东省卷语文试卷(word版有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山东省卷语文试卷(word版有答案,解析)一、单选题(共4小题)1.下列词语中划横线的字,所有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棱角/菱形窒息/对峙稽首/稽查B.侥幸/阻挠绚烂/驯服称职/职称C.塑料/朔风叫嚣/发酵本末倒置/倒行逆施D.延伸/筵席瓦砾/罹难挑三拣四/挑拨离间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

石钟山的名字也叫得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

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B.戎马倥偬C.名不见经传D.不容置喙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全部减到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B.②①⑤③④⑥C.④⑥②①③⑤D.④⑥③⑤②①5.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文言文翻译专项训练

文言文翻译专项训练

文言文翻译专项训练翻译画线句子1、(2015新课标甲卷节选自《宋史•孙傅传》)(1)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首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刚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2015新课标乙卷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1)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

(2)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是日旦将朝,见执。

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

”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3、(2015安徽卷选自《广清碑传集》清王士禛《御史梁皙次先生传》)(1)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

(2)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

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

(3)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

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

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

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4、(2015山东卷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1)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

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与”“则”的用法(含解析)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与”“则”的用法(含解析)

“与”“则”的用法【题文】文言虚词是区分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同一篇文言文中会消灭很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

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与”“则”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与”“则”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留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一、“与”字的用法(一)介词1.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六国论》)(二)连词。

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行不养而择也。

(《勾践灭吴》)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鸿门宴》(三)通假。

通”欤”,yú,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四)动词1.赐予,授予。

①则与一生彘肩。

(《鸿门宴》)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2.结交,亲附。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③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3. 赞许,同意。

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五)复音虚词。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不如……”①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二、“则”字的用法(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详尽答案、解析、译文】2015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阅读题

【详尽答案、解析、译文】2015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阅读题

2015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阅读目录江苏卷 (2)〖参考译文〗 (3)山东卷 (3)〖参考译文〗 (5)湖北卷 (6)〖参考译文〗 (8)重庆卷 (9)【参考译文】 (10)安徽卷 (11)【参考译文】 (13)四川卷 (14)〖参考译文〗 (15)〖参考译文〗 (16)天津卷 (16)〖参考译文〗 (18)湖南卷 (19)〖参考译文〗 (20)广东卷 (21)〖参考译文〗 (22)北京卷 (23)〖参考译文〗 (25)浙江卷 (26)〖参考译文〗 (28)福建卷 (28)〖参考译文〗 (30)全国卷Ⅰ (30)〖参考译文〗 (32)全国卷Ⅱ (32)〖参考译文〗 (34)江苏卷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张耒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

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呜乎!其志亦大矣。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

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

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

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高考山东卷文言文汉墓竹简校本《六韬》注释答案解析译文【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三、(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用反问的方式表示“如何,怎样”。

杜牧《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

召将而诏之曰:‘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安危,一(全部,都)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臣服,服从),愿将军帅(同“率”,率领)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斋戒,旧指祭祀前整洁身心。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即占卜。

在商周时每遇重大事情,总要求神问卜。

其方法是用烧红的小铜棍炙烙龟甲或兽骨,观察骨甲的裂痕以决定吉凶),卜吉日,以授斧钺(fǔyuè,古代军中行刑的兵器,在上古代还是用于作战的兵器,而且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

斧:斧头。

钺:古代兵器,青铜制,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中国商及西周盛行)。

君入庙门,西面(面向西)而立;将入庙门,北面(面向北)而立。

君亲操钺持首(拿着上端),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裁决,决断)之。

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指拚死),勿以身贵而贱(认为低贱,轻视)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指能言善辩)为必然(一定会这样,指自以为是)。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指受外部的干预),军不可从中御(指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二心(怀有异心,不忠心耿耿)不可以事君,疑志(志存疑虑,犹豫不决)不可以应敌。

臣既受命专(独自掌管)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降,这里指颁布诏令)一言之命于臣。

君不许臣,臣不敢将(率领军队)。

’君许之,乃辞而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是故智者为之谋(出谋划策),勇者为之斗(殊死战斗),气厉青云(士气昂扬,直冲霄汉。

厉:猛烈),疾若驰骛(chíwù,奔驰的车马。

驰:车马等奔跑,快跑。

骛:马快跑),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升迁,晋升)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jiùyāng ,灾祸)。

是故风雨时节(风雨应时应节,指风调雨顺),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

”武王曰:“敢问其目(条目,条理项目)?”太公曰:“将冬不服(穿)裘(qiú,皮衣),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撑伞,打伞。

古时把伞叫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出隘塞(ài sāi,狭窄险要的关塞),犯泥涂(泥泞的道路。

涂:同“途”),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

军皆定次(驻扎完毕。

定:安稳,安定。

次:途中暂时停留住宿),将乃就舍(就寝)。

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

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

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中国古代战争时作战行动的信号,一般为进攻的信号)则喜,闻金声(中国古代战争时作战行动的信号,一般为撤退的信号)则怒。

高城深池(护城河),矢(shǐ,箭)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锋利的刀,借指战争)始合(指两军刚一接触。

合:闭,对拢),士争先赴。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详细,周密),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既受命于专.斧钺之威专:独掌B.敢问其目.目:条目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次:次序D.白刃始合.合:交锋【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实词意义的理解的能力。

【解析】次,途中暂时停留住宿。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进.胶 是故智者为.之谋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蚓无爪牙之.利 .就食 .夜驰之沛公军 【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A 项均为副词,就;B 项介词,替/介词,被;C 项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D 项介词,才/副词,于是,就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B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C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D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析】注意陈述对象的变化和动词“斋”“之”“钻”“卜”后面相同的结构。

B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解析】“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是“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的前提条件,而题肢把两者并列,逻辑有误。

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5分)【答案】国家的安危,全都系于将军身上。

现在某国不臣服,希望将军统率大军前去征讨。

【考点】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析】注意关键词语“一”“臣”“帅”“应”的翻译。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5分)【答案】士卒不是喜欢死亡并且乐于受伤,是他们的将领清楚地了解士兵的冷暖饥饱,并且清楚地看到士兵的辛劳困苦啊。

【考点】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析】注意关键词语“审”“见”“明”的翻译。

【参考译文】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仪式是怎样的?太公回答道:凡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的安危,全系于将军身上。

现在某国反叛,请将军统率大军前去征讨。

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选择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

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

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处置。

然后又亲自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主将,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

并接着申明: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拚死,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部下,不要认为自己意见独到而违背众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辩而自以为是。

士卒没坐下,你不要先坐;士卒还没进餐,你不要先吃。

冷热都要与士卒相同。

这样,士卒就会尽死力作战。

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

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牵制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一志去对付敌人。

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利不敢生还。

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若不允许,我不敢担此重任。

国君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

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

临敌作战,专心一意。

这样,主将就能上不受天时限制,下不受地形牵制,前无敌人敢于抵挡,后无君主从中掣肘。

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画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

从而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

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武王问太公道:“我想让三军的士卒,攻城时能争先恐后攀登,野战时能奋不顾身杀敌;听见退军的金声就怒不可遏,听见前进的鼓声就喜不自禁。

你看应当怎么办好?”太公回答说:“将领要做到三点。

”武王又说:“能让我听听详细情况吗?”太公说:“做将领的,隆冬不穿皮裘,夏天不摇扇,雨天不撑伞,和士卒共寒暑,这叫礼将。

将领不以身作则,就不知道士卒的冷暖。

行军时,经过艰险的关隘,跋涉于泥泞道路时,将领一定要放弃骑马,与士卒步行,这叫做力将。

将领不身体力行,就不知道士卒的劳苦。

军队宿营时,全军都已驻扎完毕,将领才能就寝;士卒饭菜都熟了,将领才能吃饭。

军队不能生火做饭,将领也应不先开火,这叫做止欲将,将领不亲自节私欲,怎么能知道士卒的饥饱。

做将领的,能与士卒同寒暑共劳苦饥饱,三军士众,才能听到进军的鼓声便喜不自禁,听到退兵的金声才怒不可遏。

高大的城墙,深峻的护城河,箭石如雨,士卒迅然争先恐后攀登;如果遇上野外作战,两军刚一接触,士卒便争先恐后奋勇杀敌,以死相拼。

士卒并不是喜欢送死,高兴负伤,而是做将领的能够清楚地知道士卒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考试版】三、(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

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

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

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

君不许臣,臣不敢将。

’君许之,乃辞而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

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