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考文言文译文
天津高考文言文

天津高考文言文
天津高考文言文不要标题,且文中不能有标题相同的文字。
以《论语·为政篇》为例,文本如下: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曾子曰:“君子不器。
”
子贡曰:“夫子以为恭也,仁也者,君子而不器焉,唯让而已矣。
”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
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樊迟曰:“善哉言及之也!如有复我者,必告之。
”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数而拜,争於礼乐。
”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天津卷文言文王充详细注释+真题+参考问题详解+译文

一、王充重点词注释(分封)会稽阳亭。
,,以农桑为业。
世灾年)(被)擒,祖父(王)汎(fàn )近,定居)(省略“于”,在,到)会稽,留(省略“于”,在)gǔ]是),至(王)蒙、(省略“于”,到)上虞。
指州郡长官)。
“稀”,很少)言人短。
语前置,隐藏自己的才能),座位)下,被接见),。
,亦不后置,比王公)dǒudàn](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之(遗憾)。
,。
稳重)必择友,随意)位虽微卑,,(风雅之事)(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二、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
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
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
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
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
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
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
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
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巨人之志。
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
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常言人长,希言人短。
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
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
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
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天津春季高考语文文言文译文

文言文译文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劳烦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把郑国当做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了。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季氏将伐颛臾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从前先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天津卷文言文王充详细注释真题参考标准答案译文

一、王充重点词注释在那离),以农桑为业。
(王)置)(王)泛(fàn?)(省略“于”,在,到)会稽,留(省略“于”,在)gǔ]曰(王)诵,事,讲义气),至(王)蒙、(省略“于”,到)上虞。
长官)。
“稀”,很少)言人短。
人之大过,己的才能),座位),被接见),污伤,辩解);dǒu dàn](十升为一斗,十斗。
得官不欣,失位。
,。
,之,然终不自明,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二、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
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
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
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泛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
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
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
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
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
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巨人之志。
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
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以笔着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常言人长,希言人短。
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
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
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
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附答案译文

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附答案译文文言文阅读是天津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难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成为高考语文复习的关键,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附答案译文,欢迎各位考生练习。
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原文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1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暮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
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
家既落,君委曲以秦甘旨,故乡望公○2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
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
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
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
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
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
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
鼎革○3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
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贼大恨,卒杀公。
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侍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
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晙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
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
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注】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
2013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李二曲集》中另外辑录前代讲学的各位士人,有的出于农工商贾之中,共编为一卷,用来勉励后学之人。
以我最近所听到的一些事情来看,近来应潜斋的高才弟子有叫凌嘉印、凌嘉印、姚敬恒的,他们都是在无依无靠的逆境中兴起的,最终成为儒学大师。
凌嘉印、凌嘉印的名声尤其高,记载于沈端恪公为他们作的传记里。
而姚敬恒亲自践行儒道,他们三人名声并重,不过没有人了解。
姚敬恒,讳字宏任,别字思诚,杭州钱塘人。
姚家,是杭州的大姓。
姚敬恒年少时死了父亲,他母亲有贤德,姚敬恒不去应考科举,隐藏在市井之中,稍微经营点小生意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来养家。
他母亲一天看见他买蚕丝,银子的成色不好,非常生气。
说:“你怎么能做这种恶行呢?我没什么指望了。
”姚敬恒非常恐慌,长跪在地上像母亲道歉,请求改正自己的行为,于是拜应潜斋先生为师,每天朗诵《大学》一遍,应潜斋先生向来喜欢他,一言一行,都服从老师的教诲,淡然自我领悟,凡事一定要从厚道出发。
沈甸华先生去世,应潜斋两天不吃饭,姚敬恒问到:“朋友去世就这样,恐怕太过分了吧?”应潜斋长叹道:“是因为没办法为他办丧事啊。
”姚敬恒说:“请让我为先生做这件事。
”殡葬都是他亲手安排。
应潜斋不肯轻易接受他人财物,只有姚敬恒送的不推辞,说:“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不义之财啊。
”然而姚敬恒也不干拿出更多,每次等到他钱物匮乏是才给他,至死不变。
应潜斋死后,姚敬恒办丧事时执礼如同古代的老师弟子。
姚江黄晦木很少对人满意,只有见到姚敬恒并赞扬他说:“他是《汉书·独行传》中的节操高尚,不随世俗沉浮的人物啊。
”姚敬恒曾经到福建一带游学,福建总督姚公盛情宴请他,向他询问清政府平定台湾的事情。
姚敬恒回答道:“朝廷没多久就会收复台湾,只是福建民力已经枯竭,您应当用什么来赞助朝廷呢?”福建总督肃然点头。
然而因为学习儒道的缘故,他经营的小买卖没增加收益,再加上他经常向穷人施舍财物,渐渐入不敷出,因此家道中落。
他晚年因为无罪过被关押在牢狱里,宪使察看狱中被关押的囚犯,姚敬恒正在朗诵《大学》,宪使对他很吃惊,进入他的牢室,看见他几案上都是程颐、程颢、张载(和朱熹,是宋朝四大理学家)的书籍,喊他跟他一块坐下说话,宪使感到非常吃惊,当天就释放了他。
2023年高考天津文言文《王台州传》注释译文

2023年高考天津文言文《王台州传》注
释译文
根据您的要求,我为您准备了以下的文档注释译文,请查阅:
《王台州传》
远古时代,有一位名叫王台州的人,他是一个仁慈而智慧的官员。
他的母亲在他小时候去世,父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
王台州从
小就展现出卓越的才智和仁爱之心,深受父亲和村民们的喜爱。
王台州长大后成为一名官员,他以廉洁公正著称。
他在处理案
件时总是遵循法律的原则,秉持公正的态度,从不偏袒任何一方。
由于他的高尚品德和正义感,他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一次判案过程中。
有一位年轻人被指控犯
了一个罪行,但证据并不充分。
大部分官员都倾向于判他有罪,但
王台州坚持要求进行更多的调查和证据收集。
在艰苦的调查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关键的证据,证明了被告的清白。
最终,在王台州的坚持下,案件得以公正地解决。
被告最终被宣告无罪,真相也得到了揭露。
王台州因此受到了更广泛的赞誉和崇敬。
这个故事传颂千年,成为公正和正义的象征。
王台州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个有道德良知和勇敢正直的典范。
他的故事提醒了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保持正义和公正是每个人的责任。
---
以上是我为您准备的《王台州传》的简要注释和译文。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请随时提问。
最新天津卷文言文王充详细注释+真题+参考答案+译文

一、王充重点词注释(分封)会稽阳亭。
,,以农桑为业。
世灾年)(被)擒,祖父(王)汎(fàn )近,定居)(省略“于”,在,到)会稽,留(省略“于”,在)gǔ],至(王)蒙、(名词作状语,人。
(省略“于”,到)上虞。
州郡长官)语前置,隐藏自己的才能),座位)下,被接见),。
,亦不后置,比王公)dǒu dàn](俸禄)憾)。
稳重)必择友,随意)位虽微卑,,(风雅之事)(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二、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
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
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
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
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
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
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
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
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巨人之志。
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
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常言人长,希言人短。
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
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
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
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郡昌平县人,世代是望族。
光武帝(刘秀)南下平定河内,而更始帝(刘玄)的大司马朱鱿等人重兵据守洛阳。
光武帝为太守的人选感到为难,询问邓禹说:“各位将领谁可以派去戍守河内?”邓禹说:“从前汉高祖任用萧何守关中,最终成就大业。
现在河内靠着黄河天险,地势险要,居民殷富,人口众多,北边直通上党,南边紧靠洛阳。
寇恂文武兼备,具有管理百姓、统帅军队的才能,除这个人外再无人可派遣。
”于是任命寇恂担任河内太守,代理大将军事务。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在颖川杀人,寇恂把犯人抓获关进监狱。
当时还属创业阶段,军营的人犯法,大多能得到宽容,寇恂却在闹市处死了犯人。
贾复觉得很羞耻,从汝南回来经过颖川,对左右的人说:“我和寇恂同做将帅,但现在被他陷害,大丈夫难道有被人欺负而不与他一决高下的吗?这次见到寇恂,我一定用剑亲手杀掉他!”寇恂得知贾复的阴谋,不想同他见面。
谷崇说:“谷崇是将领,可以带剑陪在旁边。
如果突然有变故,也足以抵挡。
”寇恂说:“不对。
以前蔺相如不怕秦王而屈服于廉颇的原因,是为了国家。
小小的赵国,尚且有人懂得这个道理,我怎么可以忘记这个呢?”于是命令所属各县大设酒食器具,准备酒浆,执金吾的军队进入郡界,一个人都有两份酒食。
寇恂于是出城在路上迎接,半路称病返回。
贾复带兵要追寇恂,但将士都醉了,于是过境而去。
寇恂派遣谷崇把情况报告光武帝,光武帝于是召见寇恂。
寇恂到后被引入接见,当时贾复已经在场,想起身回避。
光武帝说:“天下还没有安定,两虎怎能私自争斗?今天我来和解。
”于是一同入座,极尽欢乐。
高峻占据高平,害怕被杀而坚守不降,大将军耿弇等人包围高峻,一年没有攻下。
建武十年,光武帝商议派遣使者招降高峻,于是对寇恂说:“你现在替我走一趟。
如果高峻不肯马上投降,就带领耿弇等五营攻打他。
”寇恂带着诏书到第一城(第一,高平城名),高峻派遣军师皇甫文出城谒见,很礼貌地推辞,不肯投降。
寇恂动怒,要杀掉皇甫文。
各位将领劝道:“高峻拥有精兵万人,大多执硬弓,连年都不能攻下。
现在要招降却反而杀他的使者,大概不好吧?”寇恂没有答话,于是杀了皇甫文。
派他的副使回去告诉高峻说:“军师无礼,已被我们杀了。
想投降,赶快投降;不想投降,就死守。
”高峻害怕了,当日打开城门投降。
各位将领都来祝贺,就问:“请问杀了他的使者却使他们全城投降,是什么道理?”寇恂说:“皇甫文,高峻的心腹,是帮他拿主意的人。
这次来,言辞之中不肯屈服,一定没有投降的心意。
保全他的命那么皇甫文的计谋就成功了,杀了他高峻就丧失了胆量,所以投降了。
”各位将领都说:“这是我们无法想到的。
”寇恂通晓经书,修养操行,在朝廷名气很大,所得到的俸禄,多送给朋友、熟人以及跟随他的人。
他常常说:“我靠士大夫而得到这一地位,怎么可以一个人享受呢!’,当时人称他是道德高尚的人,认为他有宰相的才能。
寇恂于建武十二年去世,谥号威侯。
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
多次辗转相传,白的就变成了黑的,黑的就变成了白的。
所以说狗像玃,玃像猕猴,弥猴像人,但人与狗相比较就相差甚远。
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传闻如果加以审察,就会带来好处;听到后如果不进行审察,不如没有听到。
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听到管仲的情况,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的情况,然后加以审察,所以国家大治、称霸诸侯;吴王夫差从太宰嚭那里听到关于越王勾践的情况,智伯从张武那里听到关于赵襄子的情况,听到后不加审察,所以国家灭亡、自身被杀。
凡是听到传闻一定要深入考察,对关于人的议论一定要用道理加以验证。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听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把教化传布到天下,就让重黎把夔从民间选拔出来进荐给他。
舜让夔当乐正。
夔于是正定六律,和谐五声,以协合八方民乐,因而天下尽都归服。
重黎还想多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的精华,政治得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
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使音乐和谐,来安定天下。
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
所以说‘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啊?”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要外出打水,所以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边。
等到他家挖了井,就告诉别人说:“我挖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后,就传言说:“丁氏挖井时挖得一个人。
”国人们谈论这件事,被宋国国君听到了。
宋君就让人向丁氏了解这件事。
丁氏回答说:“我是说得到一个人使唤,并不是从井里挖到一个人。
”根据传闻寻求贤能的人,如果像这样不加审察便信以为真,还不如没有听到传闻。
子夏到晋国去,途经卫国,听到有人在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豕渡过黄河。
”子夏说:“不对,应该是‘己亥’啊。
‘己’和‘三’形体相近,‘豕’和‘亥’写法类似。
”到了晋国一问,果然说是“晋国军队己亥这天渡过黄河”。
许多言辞好像是错误其实是正确的,有许多好像是正确的其实是错误的。
正确和错误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这是连圣人都要慎重对待的。
既是如此该怎么慎重对待呢?应根据自然和人事的情理来考察听到的传闻,就能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墨子先生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按照这个原则来处理事务。
”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先生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和睦、协调,这就都是天下的大害。
”既然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先生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
”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先生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的生命就象自己的生命。
”所以诸侯之间互相爱惜,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互相爱惜,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互相爱惜,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互相爱惜,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互相爱惜,就会相互和睦、协调。
天下的人都互相爱惜,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
凡是可以不使天下产生祸患、掠夺、埋怨、愤恨的,都是因为相爱的缘故。
所以仁者称赞它。
可是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这样的兼爱固然是好的。
即使如此,要做到这样是很难的,而天下还是老样子。
”墨子先生说:“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祸害的原故。
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著母羊皮缝的裘,束着牛皮腰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入宫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
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的士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著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著墙然后才站得起来。
等到一年,朝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
从前越王勾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私下派人放火烧船,试探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
”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
将士听到鼓声,打乱了队伍,争先恐后上前,死在火海里的近臣达一百多人。
越王才鸣金让他们退下。
所以墨子先生说道:“象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
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
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和这些事不同的好事。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
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来施政,而士人不用它行事的缘故。
”所以墨子先生说道:“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那就应当全都相爱、交互得利。
这是圣王的治世方法,天下的大治道径,不可不努力去做啊。
”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
鲍叔推辞说:“我是您的庸臣。
国君对我施加恩惠,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是国君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可以与诸侯交好,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让四方效法,我不如他;披甲戴盔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
将要管理孩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
”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才这样做的。
您如果宽恕了他并且让他回来,他将同样为您效力。
”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请他回来。
”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
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鲍叔说:“您诏告使者这样对他说:‘我有一个不听从命令的臣子在贵国,想在群臣面前处死他。
’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
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
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
夷吾不接受,鲁国知道管仲将要回到齐国,必定要杀死他。
”桓公说:“既然这样,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吗?”鲍叔说:“不会,夷吾侍奉君主,是没有二心的。
”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吗?”(鲍叔)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缘故。
您若想使国家安定,就赶快去请他回来,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派遣鲍叔去鲁国商议求和。
(鲍叔对鲁君)说:“公子纠,是亲人,请你们替我国杀掉他。
”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
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给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
”鲁君答应了。
施伯对鲁侯说:“不要把他交回齐国。
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
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能担负重任的人。
他在楚国则楚国得志于天下,他在晋国则晋国得志于天下,他在狄国则狄国得志于天下。
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把他的尸体归还呢?”鲁君说:“好。
”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
我们的国君要得到活着的管仲,在齐国示众,为教育群臣斩杀他;若是得不到活着的管仲,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
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
”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2010]南方人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就叫他吴洞。
他娶了两个老婆,其中大老婆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叫做叶限,从小温柔贤惠,能用金线做出华美的衣服,吴洞非常宠爱她。
几年后(的年末),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嫌弃,后母常常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去深潭边汲水。
叶限有次打水的时候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就偷偷地把鱼喂养在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