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课件

合集下载

气压带和风带(36张PPT)

气压带和风带(36张PPT)

交通出行
01
航空运输
气压带和风带对飞机航行的时间和路线有直接影响。航空公司需要了解
这些因素,以制定安全、高效的飞行计划。
02
海上运输
在海上,风是主要动力来源之一。了解风带的特点对于船舶航行和货物
运输至关重要。
03
公路和铁路运输
在长途运输中,天气条件(如风暴)可能会影响交通工具的正常运行和
安全性。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活动有助于预测这些天气事件并采取相应
对人类的意义与价值
提高灾害预警能力
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减少灾害对人类 生命财产的损失。
指导气候变化应对策略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保护生态 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气象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其研究成 果可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的预防措施。
06
未来研究与展望
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数据获取的局限性
目前的气象观测站分布不均,导致某些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数据 缺失或不足,影响研究的准确性。
模型预测的精度
现有的气象模型在预测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和变化方面仍存在一定 的误差,需要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准确性。
对非线性过程的理解不足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变化涉及到复杂的非线性过程,目前的研究 对其理解仍不够深入。
未来研究方向
1 2 3
增强观测能力
通过建设更多的气象观测站和利用卫星遥感技术, 提高对气压带和风带的观测精度和覆盖范围。
改进模型预测
研发更精确的气象模型,提高对气压带和风带变 化的预测能力,为气候变化研究和灾害预警提供 更可靠的依据。

气压带和风带(优秀课件)

气压带和风带(优秀课件)

夏季风 西南风 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性质
源地
寒冷干燥 蒙古-西伯利亚
温暖湿润 印度洋
——大范围风向随季节 而变化 的现象。
1、东亚季风 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 本南部
季风环流2.swf
风向 冬季风 西北风 夏季风 东南风
原因
性质
海陆热力性 寒冷干燥 质差异 温暖湿润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西太平洋副高
季风环流
(2)南亚季风 南亚、中国西南
季风环流2.swf
风向
原因
冬季风 东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赤道 (赤道低气压带)
情景2
北半球三圈环流立体图
三圈环流 据图分析气压带 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高低压相间分布 南北半球对称
绘制全球气压带与风带
60°
高压低压相间插
90° N
N
一撇一捺向低压 30°

S
情景3
例题
1 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表示风带,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表示气压带,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2.2 气 压 带 和 风 带
热力环流
形成原理
高压
低压
低压 受热
高压 冷却
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 气压差 水平运动
高空风向 近地面风向
大气环流: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形成原因: 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 热量差异
情景1
情景2
南风
北纬30度 (副热带高气压带)
(1)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冷空气源地)。 (2)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影响中国东部降水。
总结
形地成表单均圈一环,地流球静止 地形表成均三一圈,环地流球自转 形 地成 表三 均圈 一环,地流球且自气转压同带时风公带转发生季节性移动 海北陆半分球布冬对、大夏气季环气流压的中影心响

气压带和风带ppt

气压带和风带ppt
极地附近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 º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纬30 º附近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附近
上 升↑
少 雨
多 雨
少 雨
多 雨
下沉↓
上升↑
下沉↓
风带分布及其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大 陆
风 带
风向 (低纬↔高纬)
干湿状况
降水量多少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大陆西岸:▲
例题(武汉二调):若某地一年内至少有四个月的时间盛行西北风,该地不可能的是( ) A.澳大利亚的西北部 B.日本的北海道 C.南非的好望角 D.印度的德干高原
风 带
气压带

图d中,赤道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A.高温多雨 B.高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温和少雨

气候基本要素
气温
降水
气候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地面状况 人类活动 气压带、风带
基础
决定
四、气候要素与影响因素
复杂化
干扰
气压带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
分布(纬度位置)
中心气流
降水量多少
极地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移动规律
秋分日-冬至日
23.5ºN
23.5ºS

66.5ºN
冬至日-春分日
90°
60°
30°

30°
60°
9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课件

《气压带风带》课件

气候变化研究
气候变化监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 变化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气压带 风带的演变,可以监测全球气候 变化的趋势和影响。
气候模型验证
气压带风带的演变规律是气候模 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气压 带风带的模拟和分析,可以验证 气候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农业与生态保护
农业种植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变化对农业种植有着重 要影响,通过了解气压带风带的规律,可以 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提高农 业生产效益。
风带之间的相互作用
信风与西风
信风和西风在各自纬度范围内对气候产 生影响。信风通常干燥,而西风则带来 水汽,形成降水。因此,在信风与西风 的交汇地带,常常形成气候的过渡带, 如沙漠与草原的过渡带、山地与平原的 过渡带等。
VS
西风与东风
西风和东风在各自纬度范围内对气候产生 影响。西风通常带来水汽,形成降水;而 东风则干燥。因此,在西风与东风的交汇 地带,常常形成气候的过渡带,如温带海 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带。
年度性移动
总结词
年度性移动是指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中随着地球的公转而产生的缓慢移动。
详细描述
由于地球的公转,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中会沿着纬度方向缓慢移动。这种移动对气候和天气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 ,但仍然会对某些地区的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北半球的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南移,导致北半球许多 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生态保护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和变化对生态环境有着重 要影响,通过研究气压带风带的演变,可以 了解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为生态保护提供 科学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05
气压带风带的实际应用
航行与气预报
航行安全

《气压带和风带》-完整版课件

《气压带和风带》-完整版课件

(二)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形成不同的气候
1.受单一的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0之间):赤道 低压带控制;
(2)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度之 间大陆内部或西岸):主要是受副高控制;
2、受单一的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3)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度至60度大陆 的西岸):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7、地势高、地形起伏大形成的气候:高 原和高山气候。
(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
地面状况 人类活动 大气环流
离海远近 地形
植被覆盖率 洋流
气温 气 候 成 因
降 水
注意:各气候因子是相
蓝本P46 互关联的,共同影响气
候的形成
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
(1)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北部冬季
漫长,多冰雪。 纬度位置
(2)两极地区降水稀少。 气压带、风带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
较湿润。 海陆位置
(4)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地形
(5)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以内,却是终年不冻港。
北大西洋暖流
(四)气候类型的判读
气温:
下面是不同地区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观
四、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副极地低压 高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
夏季
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阐述理由。 低压 同一纬度上,大陆气温高,空气暖而轻;
副极地低压
副热带高压 低压
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气压带和风带优秀课件

气压带和风带优秀课件

季节变化
随着季节的变化,气压带和风带的分 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冬季,太阳直射点的南移,赤道低 气压带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 导致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呈现西北 风和西南风的特征。
在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赤 道低气压带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南 移,导致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呈现 东北风和东南风的特征。
气压带和风带优秀课件
• 引言 •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 气压带和风带的相互作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象学中的重要 概念,它们对气候、天气和自然 环境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02
本课件将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 成、分布、特征以及与气候变化 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不同地区的气候形成过程存在差异, 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进 行具体分析。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地球上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气温、 降水、风等气候要素的变化。
输标02入题Βιβλιοθήκη 气压带和风带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们 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01
03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采取减缓和适 应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等。
北半球夏季和冬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01
在夏季,北半球受到亚洲低压和北美低压的影响,而在冬季则
受到亚洲高压和北美高压的影响。
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02
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受到南半球海洋面积较大的影响,因此
分布较为稳定。
地中海气候的形成
03
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有关,夏季受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67张PPT)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67张PPT)

(1)由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赤道低压——热带雨林气候 副热带高压——热带沙漠气候 盛行西风——温带海洋性气候 (2)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夏季——赤道低压北移 冬季——东北信风南移 夏季——副热带高压北移 冬季——盛行西风南移
热带草原气候
地中海气候
(3)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30°
东 北 信 风 赤道低气压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0° 30°
60°

行 西 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 90°
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属性
空 气 下 沉
高气压带空气下沉, 水汽受热难以凝结, 气候比较干燥
高气压 地面
30°N 0°N
空 气 上 升 低气压
低气压带空气上升, 水汽冷却容易凝结, 气候比较湿润
大西洋
极地东风(少雨) 极 地 气 候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终年严 寒干燥, 夏季短促)
太平洋
距海洋 较远终 年受大 陆气团 控制
副极地低压(多雨) 盛行西风(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 () 性气候( ) 地中海气候( ) 热带沙漠气候( ) 热带草原气候( )
温带季风气候 ()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干旱少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夏季短促温暖,冬季漫长严寒 苔原气候 冰原气候 终年严寒干 燥,夏季短 促
大陆 内部 极地 地区
雨 热 同 期
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对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

PART 03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REPORTING
季节性移动规律
夏季北移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在夏季时会向北移动。
冬季南移
在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和风带相应地向南移动。
年度性移动规律
随季节而变化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
低纬度地区主要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和 信风带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和热带 沙漠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由于太阳直射,低纬 度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中心 。空气上升后冷却,形成对流雨,形 成热带雨林气候。
•·
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外围的空气向 两侧流动,形成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 ,由于水汽含量少,不易形成降水, 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03
拉尼娜现象会导致全球 气候变化,如极端天气 、干旱、洪涝等。
04
拉尼娜现象的发生机制 与厄尔尼诺现象类似, 也与地球大气和海洋环 流有关。
季风现象
季风现象是指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引起的气候变化,导 致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风向的现象。
季风现象会导致降水、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异常变 化,如暴雨、干旱、台风等。
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回归线附近,由于空气下沉, 在近地面上形成高压,气流由低 压区流向高压区,形成副热带高 气压带。
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由于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在极地附近 形成高压,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在极地附近,由于空气下沉,在近地 面上形成高压,气流由低压区流向高 压区,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产生影响,导致它们在一年中不断变化 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暖、湿 冷、干
冷、干 暖、湿 热、干 热、湿
热、干 暖、湿 冷、干
纬度最高,太阳辐射 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 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
团控制
受极地气团控制
西风控制
副热带高压与西风 交替控制
副热带高压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与东 北信风交替控制
赤道地区气流上升, 终年高温多雨
距海洋较 远终年受 大陆气团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4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
00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一月
冰岛 低压

西

七月 亚速尔
高压
副 蒙极古-地-西伯低利亚气高压压 带
阿留申 低压

60N
地球表面均匀的情况下:
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高压带
极地东北
副极地低压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副极地低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300N:副热带高气压带
(1)假设条件:①地表均匀、平坦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永远直射赤道
(2)影响因素: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水平气 压梯度力) (3)结果:单圈环流
2、影响因素(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北极
赤道
赤道 南极
2、影响因素(2)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
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
《高中地理》
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认识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了解1 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的成因及影响。 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
北大西洋
亚欧大陆
夏季
北太平洋
600N
冰岛
印度 低压
低压
夏威夷 高压
00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高压副极地低低压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600N:副极地低气压带
北大西洋
亚欧大陆
冬季
600N
冰岛 低压
亚洲 高压
北太平洋
阿留申 低压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小结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单圈环流 2、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
流 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4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亚欧大陆


副 亚热洲(带印高度)气低压压 带
夏威夷 高压
30°N
2、东亚季风
600N:副极地低气压带
北大西洋
亚欧大陆
冬季
600N
冰岛 低压
亚洲 高压
北太平洋 阿留申 低压
西北季风
00
300N: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大西洋
亚欧大陆
夏季
北太平洋
600N
冰岛
低压
印度 低压
东南季风
夏威夷 高压
00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东亚季风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
热带——终年高温;亚热带——冬暖夏热 温带——冬冷夏热;寒带——终年严寒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特点?
冷、干 暖、湿
凉、干
冷、干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极地高压带
低纬东风带 赤道低压带
暖、湿 热、干
热、湿
冷、干 暖、湿 凉、干 凉、干
控制
冬夏 季风 交替 控制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 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
的因素。而是太阳辐射、大气环 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
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谢谢观赏
再见!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2、东亚季风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培养科学思辩能力,学会抓住问题的本质与 重点。
三、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对气候的影 响。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季风环流 形成。
四、教学方法: 课件材料引导、教师讲解
五、课时: 2课时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1、理想状态下赤道和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