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高考知识点总结 大气(二)气压带和风带

高中地理 高考知识点总结 大气(二)气压带和风带

14、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1)三圈环流形成的前提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三圈环流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①低纬环流:赤道附近,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暖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在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成西风,不能继续北进。

从赤道源源不断流来的空气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

因此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②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向南流出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上升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形成中纬与高纬环流。

(3)全球气压带形成的原因①热力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或高气压。

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

②动力原因:气流运动造成空气在一定区城内辐合或辐散,从而导致气压发生变化。

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

(4)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①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②气压带和风带分别关于赤道呈南北对称分布;③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④同一半球信风带风向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5)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①成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②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为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幅度为5~10个纬度。

③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
分布在极地附近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地处高纬,太阳高度较小、受极地气团和冰原气团控制
2、冰原气候
全年酷寒
分布在极地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
纬度高,太阳高度极小,
受极地气团和冰原气团控制
高山气候
垂直变化明显
分布中、低纬度的高大山地和高原
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地
地势高,地势起伏大
二、气候类型的及判断
一、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气温带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热 带:
(南北纬
30°之间,
T最冷月>15℃)
1、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o之间
非洲刚果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南美亚马孙河流域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
2、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
南、北纬10o~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东非高原圭亚那高原
地势较高,气温随之下降,降水也减少(改变了大气环流状况),形成了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非洲西南部沿岸
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
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地形平坦、大分水岭对东南信风的阻挡。
秘鲁沿岸
秘鲁寒流的影响、安第斯山的阻挡。
索马里沿岸
索马里寒流的影响,该地区呈现类似于荒漠化景观。
非洲中、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3、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南、北纬10o~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

解析气压带与风带

解析气压带与风带

解析气压带与风带太阳辐射能在高低纬度间分布的不均匀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假如大气在均匀的地表(地表是平坦的,消除了地势的高度起伏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地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消除了物质比热容的不同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上运动,近地面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一、图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无论三力平衡还是不平衡,风向始终与等压线有一夹角(斜交等压线);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当二力平衡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其结果是近地面形成了赤道与北极之间或赤道与南极之间的三圈环流,全球近地面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特征1、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表上运动,等压线与纬线平行,形成的气压带也与纬线平行。

2、近地面气压带和高空气压分布状况。

当近地面是高压带时,盛行下沉气流,其高空相对于同一高度的其他地方形成低气压;当近地面是低压带时,盛行上升气流,其高空相对于同一高度的其他地方形成高气压。

3、二分日气压带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4、气压带和风带的宽度。

理论上讲,每一个气压带大约有10个纬度的宽度,每一个风带有20个纬度的宽度。

5、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与二分日相比,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南,冬季偏北。

6。

气压带的移动范围。

气压带和风带最大移动范围为10个纬度。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赤道低压带位于5°S-5°N之间,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位于25°N-35°N之间,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位于55°N-65°N之间,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位于85°N至北极之间。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至10°N之间,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位于30°N-40°N之间,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位于60°N-70°N之间,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位于87。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与重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与重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1.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判断技巧(1)看对应的纬线分布特点: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对应的中心纬线。

(2)看相间分布特点:①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的。

②所有的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的。

2.表格记忆风带的风向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西南风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西北风东南风【特别提醒】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2.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大多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有关,如下所示:(1)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

(2)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

(3)极地东风和信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中纬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知识点二 北半球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1.南北半球相比,北半球因陆地面积广,且海陆相间分布,故气压带多呈块状分布。

2.亚欧大陆及东部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1)1月份⎩⎪⎨⎪⎧⎭⎪⎬⎪⎫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北太平洋低压陆地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2)7月份⎩⎪⎨⎪⎧⎭⎪⎬⎪⎫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夏威夷高压陆地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 3.亚洲东部面临最大的太平洋,背依最大的亚欧大陆,海陆热力差异最显著,形成了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4.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而形成的。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1)若各气压带分别被0°、30°、60°纬线平分,则为春、秋分。

(2)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北),则为北半球夏至。

(3)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南),则为北半球冬至。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

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

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考点: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应用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提醒:在赤道南北两侧的地区都会有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

高考地理经典必备 :气压带风带

高考地理经典必备 :气压带风带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1.气压梯度的含义:指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此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反比,高空可忽略不计。

3.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图示受力状况风向理想风向只受F(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高空风向受F和P(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受F、P和f(摩擦力)共同影响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2.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1)形成原因: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三圈环流:①为低纬环流,②为中纬环流,③为高纬环流。

(3)七个气压带:A为赤道低气压带(1个),G为极地高气压带(2个),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E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4)六个风带⎩⎪⎨⎪⎧低纬信风带⎩⎨⎧北半球:B 东北信风南半球:东南信风中纬西风带⎩⎨⎧北半球:D 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极地东风带⎩⎨⎧北半球:F 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分布: ①北半球②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2)对气候的影响: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3.季风环流(1)季风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高三地理气压带风带知识点

高三地理气压带风带知识点

高三地理气压带风带知识点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气体分子对物体产生的压力。

在地球表面上,气压的分布并不均匀,而是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分布规律,这就是气压带。

而气压带的存在,也直接导致了风带的形成。

一、气压带气压带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球的转动、不同经纬度的热量分布以及地形的影响。

根据气压分布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气压带分为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四个带状区域。

1. 赤道低压带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受到阳光直射的影响,地面上的气体分子被加热后上升形成气压下降,形成低压带。

由于气压低,空气上升,水汽充足,距离赤道越远,雨量越多。

因此,赤道低压带也是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2. 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位于赤道低压带以北约30°到40°之间,主要由于赤道地区上升的空气在30°左右下沉形成的压力。

这里空气下沉,水汽减少,降雨较少,天气晴朗。

这也是为什么多数沙漠地区位于副热带高压带的原因。

3. 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位于北极圈和南极圈以北约60°到70°之间,该区域的天气寒冷,气温低,很少有人类居住。

由于经度和季节的变化,副极地低压带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4. 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位于北极和南极附近,是气温最低的地区。

由于冰雪的存在,极地高压带的地表气温极低,冬季长时间黑暗,气温更是低至零下50摄氏度左右。

二、风带风带是由气压带形成的,气压差是产生风的主要原因。

高压区的气压较大,而低压区的气压较小,两者之间的压强差就会引起风的产生。

根据气压对称性的原则,风流始终是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

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风的方向还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根据风流的方向,我们可以将风带分为赤道东风带、副热带西风带、副极地东风带和极地西风带。

1. 赤道东风带赤道东风带位于赤道附近,又被称为信风带。

由于地球自转的作用,赤道附近的空气流动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风的切向速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东风。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知识框架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知识框架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知识框架一、全球主要气候类型:气温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分布规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热带:(南北纬30°之间,T最冷月>15℃)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南、北纬10o之间非洲刚果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

2、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南、北纬10o~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3、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南、北纬10o~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4、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南、北回归线~30o大陆内部和西岸非洲北部地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交替控制亚热带南北纬30°~40°间T最冷月>0℃)1、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南、北纬25o~至35o 间的大陆东岸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2、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30o~40o之间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大陆西岸,非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西南等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干旱炎热;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气旋活动,暖湿多雨温带(南北纬40°~60°之间T 最冷月>0℃)1、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北纬35o~55o之间的大陆东岸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2、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南、北纬40o~60o之间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3、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及岛屿西欧、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新西兰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北纬60°附近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长严寒,夏暖短促,降水少且集中夏季南、北纬50o~70o之间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带(北纬60°~90°T最热月(2)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特征的影响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特点:全球性、长期性、规律性
2、大气环流的成因及其意义
成因:不同纬度太阳辐射能量差异,造成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
意义:促进高低纬之间和海陆之间的水汽和热量运输、交换,调整全球
的水热分布和平衡,影响全球的大气和气候。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①假设地面均一,地球不自传,不公转---形成单圈环流
形成过程:因为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所
以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热量盈余,温度升高,低层空气膨胀上升,
并向高纬地区扩散,因而赤道的上空有空气流出,地面气压降低,形
成赤道低压带。

极地地区终年热量亏损,气温下降,空气下沉,高空
的空气不断地流入补充,只是极地地区空气密度增加,形成极地高压
带。

在近地面,极地为高压,赤道为低压,由于气压梯度力,空气由
极地高压带流向热带低压带;在高空,极地为低压,赤道为高压,空
气从赤道流向极地。

这样空气互相补偿,循环流动,形成单圈环流。

如图
②假设地面均一,地球不公转,自转---形成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
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
压带,即赤道低压。

赤道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
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
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为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
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副热带高
压带。

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
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

这样,便在赤道与
北纬30°之间形成低纬度环流圈。

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的形成: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北极及附近是纬
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形成
极地高气压带。

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
响下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它与较暖的盛行西风
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
成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
空,从而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
即向南北方向流走,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
极地低气压带。

即三圈环流的形成,如图: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三圈环流。

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是使气
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与北半球不同,但原理都相同。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公转)与大
气活动中心(地表不均一,地球公转,自转)
1、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②规律: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夏季,陆地上近地面的空气降温快,气压降低,形成热力型低压破坏
了副热带高压带的带状分布,让其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导致陆地上的
低和海洋上的高压相间分布。

③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冬季,陆地上近地面的空气升温,气压升高,形成热力型高压,破坏
了低气压带的带状分布,使其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导致陆地上的高压
和海洋上的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三、季风
1、季风的概念
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在较大范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改
变的现象。

四、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基本原理
①高气压地区以下沉气流为主,不易形成降水,以晴朗天气为主,常年
在高气压控制下的地区气候往往是干旱的。

②低气压地区以上升气流为主,空气上升过程中冷却成云致雨,常年在
低气压控制的地区气候往往多雨或湿润的。

③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因为都是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行进过程中
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在它们的控制下降水偏少。

④西风带是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行进过程中气温降低,容易成云
致雨,西风带控制的地区一般是湿润的。

⑤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有的地区会被气压带风带交替控
制。

2、在不同气压带风带会出现不同的气候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