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猪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猪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Nearest gene
p value
Name
Distance (bp) F4ab
F4ac
SENP5
35104
6.47E-06 9.18E-06
TNK2
31111
3.25E-05 NS
TNK2
6127
7.01E-07 8.97E-07
TNK2
48
9.08E-07 8.14E-07
TNK2
within
– 个体的抗病性存在遗传差异 – 遗传力:低-中-高
单基因决定的疾病
– 大部分遗传缺陷,猪的应急敏感性(氟烷基因)
多基因决定的疾病
– 绝大部分传染性疾病的抗性都是多基因决定的, 并受环境的影响
抗病育种的基本方法
直接方法 - 根据动物的发病状态进行选择
方法
正常生产条件下 观察 对候选个体攻毒 对候选个体的同 胞或后裔攻毒 对克隆个体攻毒
猪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张勤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抗病育种的意义
疾病的危害性
影响生产效率
– 降低生产性能 – 降低遗传改良效率 – 降低产品质量 – 增加死亡率和淘汰率 – 增加兽医治疗成本 – 增加管理成本
影响生物安全
– 药物残留 – 人畜共患病
疾病控制策略
针对动物的措施
– 接种疫苗、淘汰发病个体、选择具有抗性的个 体
问题与展望
分子育种技术将成为抗病育种的主要手段
– 目前对动物抗病性的分子遗传基础的了解还很 有限
– 绝大多数与疾病相关的性状都是复杂性状,全 面揭示其分子遗传机理难度很大
–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系统生物学方法是目前抗 病性遗传基础研究的主要趋势

猪疫苗接种的新技术与进展

猪疫苗接种的新技术与进展

猪疫苗接种的新技术与进展猪疫苗接种一直是猪养殖业中重要的控制疾病传播的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猪疫苗接种也在不断创新与进步。

本文将介绍猪疫苗接种的新技术与进展,以及这些技术对猪养殖业的影响。

一、DNA疫苗DNA疫苗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一种新型疫苗。

它是通过将目标疾病的DNA序列注入猪体,激发猪体免疫反应,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DNA疫苗具有接种简便、安全性高和免疫效果持久等优点,已经在猪疫苗接种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二、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是指利用病原体的某些部分(如细胞膜蛋白、胶原蛋白等)制备而成的疫苗。

与传统的完整病毒疫苗相比,亚单位疫苗不含有活性病毒,因此更加安全可靠。

该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种猪病的疫苗接种,如猪瘟、猪球虫等。

亚单位疫苗的研发和推广将大大提升猪养殖业的疾病控制水平。

三、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

通过利用基因编辑工具,可以对猪的基因进行精准修改,从而实现对猪体免疫系统的增强,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该技术的应用将使得猪疫苗接种更加高效和精准,为猪养殖业的疾病控制提供新的途径。

四、远程监测与管理系统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猪养殖业也在逐步引入远程监测与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和互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猪场环境和猪只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疫苗接种不足或猪只异常情况,并进行及时处理。

远程监测与管理系统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猪疫苗接种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五、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对猪养殖业的影响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猪养殖业也未能幸免。

然而,全球范围内对新冠疫苗接种的积极推进,为猪养殖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冠疫苗接种的普及将有效控制新冠病毒在人与猪之间的传播,为猪养殖业的复苏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六、总结与展望猪疫苗接种的新技术与进展为猪养殖业的疫苗接种工作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DNA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编辑技术和远程监测与管理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猪养殖业的疾病控制水平和效率。

猪抗病营养研究进展

猪抗病营养研究进展

猪抗病营养研究进展陈代文毛湘冰余冰何军吴德张克英郑萍虞洁(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教育部动物抗病营养重点实验室,成都611130)摘要:抗病营养是研究营养与健康关系的交叉领域,以揭示动物健康的营养调控规律与机制,建立营养抗病原理和技术,提高动物对应激和疾病的抵抗力。

抗病营养研究内容包括营养与免疫、营养与肠道健康、营养与抗病基因、营养与应激、营养与疾病、营养与抗营养因子6个方面。

本文在构建抗病营养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基础上,综述了四川农业大学近几年在猪抗病营养方面的研究进展。

结果显示,适宜的营养素、营养源和营养水平及其组合可以明显增强猪的抗病力,提高健康水平。

关键词:营养;抗病;猪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猪的健康水平是影响养猪生产水平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在规模化养殖条件下猪健康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近几年来,我国养猪业一直面临疫病的威胁和困扰,不但使其生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而且因防病治病大量使用药物导致猪肉安全质量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猪健康问题必须依靠综合措施,在继续加强和规范猪病防治的疫苗和药物管理的同时,寻求新思路、研究和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十分重要和必要。

抗病营养理念和技术则属此范畴。

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研究表明,营养是决定健康的关键因素。

四川农业大学于2005年提出“抗病营养”(disease-resistant nutrition)的概念,这是一个研究动物营养与健康之间关系的新兴交叉领域。

通过研究,揭示动物健康的营养调控规律与机制,建立营养抗病原理和技术,进而提高动物对应激和疾病抵抗力,确保动物健康,减少疾病,降低用药,取消药物饲料添加剂,最终实现畜产品的安全高效生产。

1 抗病营养概念与研究内容营养物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既影响动物生产潜力和效率,也决定了动物健康状况。

关于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

早期的研究至少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研究内容集中在营养缺乏和过量中毒的危害方面,逐步认识营养与健康的表观关系。

国内猪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参考文献综述

国内猪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参考文献综述

国内猪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参考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猪育种工作在国内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综述国内猪育种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猪育种的遗传改良研究猪育种的遗传改良是提高生产性能和遗传优势的关键。

在这方面,国内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例如,张华等人(2018)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制备了抗病猪种,为猪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

另外,王明等人(2019)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筛选了肉质优良的猪种,为猪育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猪育种的生理调控研究猪育种的生理调控是提高繁殖效率和生长性能的重要途径。

国内研究者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例如,李建国等人(2017)通过研究雌激素受体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揭示了猪生殖调控的分子机制。

此外,赵丽等人(2020)发现了一种新的生长素受体基因突变,为猪的生长性能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猪育种的饲料营养研究饲料营养是影响猪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

国内研究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

例如,刘强等人(2018)研究了不同饲料配方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为饲养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另外,张云等人(2019)通过研究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对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提高猪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四、猪育种的疾病防控研究疾病防控是猪育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国内研究者在猪育种的疾病防控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例如,杨明等人(2016)通过研究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提出了一种新的疫苗接种策略,为猪瘟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王强等人(2018)利用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了猪蓝耳病的致病机制,为猪蓝耳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国内猪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涵盖了遗传改良、生理调控、饲料营养和疾病防控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成果为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增强抗病能力和改善肉质品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对我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猪抗病基因SLA的研究进展

猪抗病基因SLA的研究进展

猪抗病基因SLA的研究进展作者:钱艺璠孙海潮关轩承杨明华唐佳睿赵彦光赵素梅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21年第08期钱艺璠,孙海潮,关轩承,等.猪抗病基因SLA的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2021,15(24):-184.摘要猪白细胞抗体SLA是猪主要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的编码产物,分为SLA-I、SLA-Ⅱ和SLA-Ⅲ 3大类,在猪的机体免疫应答及异种器官、組织的移植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SLA分类、功能、多态性及抗病性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对以后猪的抗病育种及异种器官和组织的移植等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猪白细胞抗原;分类;功能;多态性;抗病性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x.2021.24.085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遗传学家GEORGE D.SNELL在1956年研究小鼠移植排斥反应时提出的。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者对MHC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哺乳动物的MHC是基因组中基因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包含了已知参与病原体应答和自身免疫控制的多态性组织相容性基因家族。

编码MHC的基因是由若干位点的染色体区段组成的连锁群,其主要分布于脊椎动物染色体的特定区域[1-2]。

早在1970年,科学家VIZA D等就首先提出了猪的MHC这一概念[3],因于 MHC基因产物分布于白细胞的表面,故又称为猪白细胞抗原(Swine Leukocyte Antigen,SLA)。

SLA是一个复杂的遗传系统,它为研究基因组的表达调控和遗传多样性提供了非常多的模型系统[4]。

SLA是一组不连续的、连锁不平衡的基因,其遗传方式为单倍型遗传,并且具有高度的多态性与特异性。

经过科学家们大量研究发现,SLA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紧密地联系着动物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及动物的生产性能,并且由它编码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在抗原呈递、器官的移植、免疫应答及调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5]。

猪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猪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猪抗病育种研究进展高产目标通常导致猪抵抗性降低。

同时猪场疾病,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猪的健康。

尽管预防接种发挥了重要的防治作用,但未能完全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流行。

从长远来看,采用遗传学方法从遗传本质上提高猪对病原的抗性,开展抗病育种具有治本的功效。

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报道了不同鸡品种对马立克氏病敏感性存在差异,并在随后的一段时期内对猪或其它畜禽抗病有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随着免疫学和生物制品学的发展,大部分传染病都通过预防接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使抗病有种受到一定的冷落。

8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抗病有种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使人们重新重视对抗病育种的研究。

1抗病力的遗传基础病原体在传染过程中,会遇到3道防御机制,即上皮防御机制、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和特异性防御机制。

当个体受到病原体侵染时,会调动这3方面的防御机制加以抵抗。

猪是否发病取决于侵染和防御机能相互作用的结果,防御机能加强的猪便表现出自然抗病力。

抗病力按遗传基础的不同可分为特殊抗病力和一般抗病力。

特殊抗病力是指猪对某种特定疾病或病原体的抗性,这种抗性主要受一个主基因位点控制,也可程度不同地受其它位点(包括调控子)及环境因素影响。

,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特殊抗病力的内在机理在于宿主体内存在或缺少某种子分子或其变体,这种分子有以下作用:①决定异体识别及特异性异体反应在;②决定病原体的特殊附着力;③病原体进人体内后在体内增殖,决定能否导致宿主发病。

一般抗病力不限于抗某一种病原体,它受多基因和环境的综合影响,病原体的抗原性差异对一般抗病力影响极小,甚至根本没有影响,这种抗病力体现了机体对疾病的整体防御功能。

如鸡的MHC与马立克病、球虫病及罗斯肉瘤等病的抗性和敏感性有关。

1.1MHC与抗病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lstocompatibllltycomplex,MHC)是与抗病性和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的一组基因群,编码细胞表面特异性蛋白,存在于所有较高等的动物中。

猪的品种选择与育种选育抗病猪种提高养殖抗病能力

猪的品种选择与育种选育抗病猪种提高养殖抗病能力

猪的品种选择与育种选育抗病猪种提高养殖抗病能力猪的品种选择是养殖业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不同品种的猪在抗病能力、生长速度、肉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为了提高养殖抗病能力,需要进行育种选育工作,选育出抗病性强的猪种,以应对病原体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猪的品种选择和育种选育抗病猪种,以提高养殖抗病能力。

一、猪的品种选择猪的品种选择是根据养殖目的、环境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考虑来进行的。

不同品种的猪具有不同的特性和优势,因此,在进行品种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1. 养殖目的:根据养殖目的的不同,可以选择适合肉用、脂肪、繁殖或者多功能的猪种。

肉用猪种一般生长速度快、肉质好;脂肪猪种则适合生产油脂;繁殖猪种则注重繁殖能力和乳汁产量。

2. 环境条件:猪种的选取还需要考虑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地理位置等。

比如,在炎热的地区,适合选择抗热性好的猪种;而在寒冷的地区,则需选择耐寒性较强的猪种。

3. 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选择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猪种。

比如,近年来消费者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增加,可以选择具有绿色环保属性的猪种。

二、育种选育抗病猪种为了提高养殖猪的抗病能力,育种选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选择和培育抗病性强的猪种,可以降低猪的发病率,提高养殖效益。

1. 选育抗病性强的猪种:在选育中,可以利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科学手段,筛选出对某种病原体有较强抵抗能力的个体,通过基因的传递,逐步培育出抗病性强的猪种。

2. 引进抗病种源:如果国内没有具备较强抗病能力的猪种,可以考虑引进抗病种源。

在引进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新种源进行检疫和隔离,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3.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养殖环境对猪的健康与抗病能力也有很大影响。

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包括饲养和消毒环境的卫生、提供优质饲料和水源等,可以使猪处于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4. 科学用药和疫苗接种:在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疫苗和药物是提高猪的抗病能力的重要手段。

国内猪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参考文献

国内猪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参考文献

国内猪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参考文献猪是我国重要的养殖动物之一,猪育种工作对于提高猪的生产性能、改善抗病能力和提高肉质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国内猪育种工作中,研究人员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介绍几篇相关的参考文献,以供参考。

1. 杨金财、曾庆良、陈喜荣、姚启圣、徐增宽、刘立军. (2018). “第二代校对测序检测技术及其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导报, 20(12), 162-171.这篇文章介绍了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研究人员通过使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猪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了猪品种间和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并揭示了一些重要的基因对猪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的影响,为猪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2. 刘瑞环、艾友明、黎玉荣、刘丹琳、庞书兵、范明明. (2019). “猪激素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状相关性研究进展.” 动物科学学报, 40(6), 911-919.该研究综述了猪激素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状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猪激素基因的多态性进行分析,揭示了激素基因与猪生产性能的关联关系,例如,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与猪生长性能的关系等。

该研究为猪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宋荣. (2020). “SGC延长型猪基因异位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中国农学通报, 36(24), 142-145.这篇研究探讨了延长型猪基因异位表达及其与生产性状的相关性。

研究人员通过对延长型猪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某些延长型猪基因的异位表达与猪的生产性状存在相关性。

这一研究成果为研究延长型猪基因的调控机制和提高猪生产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4. 钟慧、李小萌、唐艳青、康正凯、陈艳蓉、曾庆良. (2017). “猪耐热基因与生产性能的关系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44(5), 1106-1112.该综述文章总结了猪耐热基因与生产性能的关系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Edfors等(1985)对2种Ecoli抗原的免疫应答也处于中等遗传,其遗传力为 0.29~0.45。
目录
3、标记辅助选择(MAS)
✓ 定义:以分子遗传学和遗传工程为手段,在连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 代育种原理和方法,实现性状最大的遗传改进。
✓ 关键:找到遗传标记 ✓ 案例:抗F18 大肠杆菌品系的育成 ✓ Vogeli等(1997)对该基因进行了PCR-RFLP分析,并结合细菌肠粘附试验
过敏反应:青霉素类具有很强的致敏作用,轻者表现为接触性皮炎和皮肤 反应,重者表现为致死的过敏性休克。四环素可引起过敏和荨麻疹。
肠道菌群失调:国外研究表明,有抗菌药物残留的动物源食品可使一些非 致病菌被抑制或死亡,造成人体内菌群的平衡失调,从而导致长期的腹 泻或引起维生素的缺乏等反应。
目录
2、猪群健康越来越差
Sows birth year
Large White Landrace
数十年来,猪遗传改良成效显著 ,但主要针对的是生产性状与繁殖性状, 而对猪抵抗疾病能力的研究较为薄弱。高瘦肉型猪为目标的育种使相关等 位基因丢失或频率降低,导致现代商业品种的体质和抵抗力急剧下降 (Schinckel,1998)。
目录
2、抗病力的间接选择
➢ Buschmann等(1974;1980)分别用绵羊红细胞和半抗原)作为抗病物质,揭示 了在种间和品系间的重要差异。
➢ Rothschild等(1984)用支气管败血巴氏杆菌商品疫苗和伪狂犬病毒疫苗进 行接种,其结果在种间和品系间差异显著;其免疫应答呈低到中等遗传力 (0.05~0.52)。
目录
5、转基因工程抗病育种
➢ 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是 我国农业领域唯一重大专项, 该专项从 2008年开始立项, 计划用15年时间完成, 计划投入经费240亿元人民币(国家投入 120亿元). 该项目的立项信息一直视为 保密内容. 最近,科技部在国家科技报 告服务系统网站对所有项目信息进行了 有限度的公开.
目录
二、抗病育种的遗传学基础

➢ 非特异性抗性

➢ 受多基因及环境的综合影响
抗 病
➢ 体现在机体对疾病的防御机能和对抗

原的免疫应答能力




➢对某种特定疾病或病原体的抗性
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抗
➢受一个特定主基因位点或单基因控制

➢内在机制往往是在宿主体内存在或缺乏

某种分子或其受体
7
目录
➢ 三、抗病育种方法
➢ 国家转基因抗病猪重大专项主要集中在 猪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副猪嗜 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蓝耳病、圆环 病毒、猪瘟及猪乙脑病毒等方面
目录
四、抗病育种存在的问题
❖ 1、抗病性的遗传机制非常复杂且受环境影响较大。 ❖ 2、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特性及与宿主动物的相互关系也十分
复杂。 ❖ 3、抗病性或易感性指标难以测定。 ❖ 4、缺乏进行间接选择的可靠标记。 ❖ 5、病原微生物变异迅速,易形成能克服抗病猪的变异品系。 ❖ 6、抗性与生产力性状之间存在负相关,不同疾病间也存在
颉颃性。 ❖ 7、转基因抗病育种在技术和安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
目录
五、展望
➢ 虽然已有少数特殊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成功运用于育种实践,但对于 培育针对多种病原类型的高抗病力新品种(系),目前积累的基因素材 还不能满足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猪的抗病育种研究才刚刚开始。
➢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以上方法外,基因组扫描法、转录组学方法、表 观基因组学、遗传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三维基因组学、网 络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方法也将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应 用。
猪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
姓名:童县伟 学号:130510374
目录
汇报内容
一、开展抗病育种的必要性 二、抗病育种的遗传学基础 三、抗病育种方法 四、抗病育种存在的问题 五、展望
目录
一、开展抗病育种的必要性
优质 健康 无残留
为什么我总是生病?? 不想吃药、打针!!
目录
1、药物残留对人的危害
毒性反应: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可致急性肝毒性,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 能损害前庭和耳蜗神经,磺胺类药物能够破坏人体造血机能。 耐药菌株: 耐药性细菌的产生使得一些常用药物的疗效下降甚至失去疗 效,如青霉素、氯霉素磺胺类等药物 “三致”作用: 丁苯咪唑具有致畸作用;硝基呋喃类具有致癌作用;喹 诺酮类药物的个别品种有致突变作用;链霉素具有潜在的致畸作用。
PK
阳光 草地 花香 自由 天堂
室内 铁板 臭气 捆绑 炼狱
目录
No. of piglets born/litter
丹麦猪窝产仔数选育进展
加拿大猪背膘厚选育进展
15 14.5
14 13.5
13 12.5
12 11.5
11 10.5
10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2 05
发现FUT1基因的307位点具多态性,且与F18受体位点存在高度连锁不平 衡,307位点产生由G→A的突变,从而使A基因失去了1个Hin6Ⅰ酶切位点, 产生3种不同的条带特征,AA基因型猪表现为抗性,GG基因型表现敏感。 ✓ Meijerink(1997)以此标记,用250头瑞士大约克、杜洛克、汉普夏、皮特 兰等种猪进行基因型测定,依据测定结果通过适当的选配实施了抗性育种 。 ✓ 美国ARS买下此成果并大规模产业化,且于1999年7月宣布在大约克中育 成该病的抗性猪。
目录
4、直接进行主基因选择
QTN/QTL
➢ 华中农业大学在培育多个湖北白猪新品系基础上,通过I型兰尼定受体基 因(RYRl)分子标记的选择,剔除氟烷敏感基因,成功育成了湖北白猪的 抗应激新品系
目录
5、转基因工程抗病育种
核酸免疫:将外源基因注射到动物体细胞内,使其在体细胞内表达并获得抗 性,这种抗性不能通过世代交替而延续。 转基因动物:将部分内源基因或个体重组基因的克隆片段转移到动物体内 得以整合表达,以产生有新的遗传特征或性状的动物,并能将新的遗传信息 稳定传递给后代。
➢ 综合猪抗病育种的紧迫性,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水平的快速发 展及国家对转基因抗病育种的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猪的抗病育种将 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领域。
目录
欢迎批评指正!
目录
表型与表型值选择(第一代) +遗传参数
基因型与基因型值选择(第二代) +遗传标记
标记辅助选择(第三代) +基因诊断盒
分子育种技术(第四代)
目录
1、抗病力的直接选择
✓ 疾病性状的遗传力较低,且部分性状是阈性状,直接选择的准确性差; ✓ 后裔测定难度大,世代间隔长; ✓ 有些疾病性状呈杂合阳性,有的甚至不表现特定特征,难以进行准确选择; ✓ 难以确定不同疾病所攻击的程度和标准; ✓ 有些抗病性状和生产性状存在负相关,难以进行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