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孙子_思想的三重境界
_孙子_思想的三重境界

--所谓境界,是指人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心物交感而产生层次高低的精神状态和品格。
孙子孜孜以求战争的最高理想,并能在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将这种理想与战争现实紧密结合,进而达到一种超凡入圣、天人合一的无我状态。
此种治学方法使孙子思想具有了三种不同的境界,即:科学的境界、艺术的境界和哲学的境界。
一、科学的境界兵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之所以称它为科学,是因为战争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兵学的研究即在于发现战争的一般规律及诸多的战争指导规律。
《孙子兵法》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
欧洲学者加夫利科夫斯基曾就这一点作过经典评述:“孙武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他对于现实所采取的科学研究途径。
他的书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是最早提倡对于社会现象采取科学分析方法的。
其书中包括若干量化评估的观念,以及对自然法则的引用。
当然,孙武所用的分析方法并不能令现代学者感到完全满意,但在整个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他却是一位孤独的先驱者。
”[1]凡使用科学方法的学问都可称之为广义的科学。
为求得其战争理想的最终落实,孙子对其主要战略战术内容的分析大量表现为逻辑的、系统的、客观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科学分析方法,这正是孙子兵学思想已达科学境界的内涵所在。
从逻辑性上讲,逻辑思维是《孙子兵法》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孙子通过对春秋末期大量战争现象和战争问题的对比分析,概括出了当时军事斗争中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原则,这明显是采用了归纳推理的方法。
另一方面,孙子对战争的指导又是以演绎推理的方式来实现的。
整个《孙子》十三篇可谓层层递进,前后呼应,设计周密,贯通全局。
难怪有人盛赞孙子是现代行动学的先驱,他所设计的整个战争行动,既是逻辑的,又是合理的、有效的。
从系统性上讲,孙子思维的科学性突出表现为“运筹全局”的思想方法。
不少学者称孙子是系统论的鼻祖,其具体方法虽然古朴,但已初具现代系统论方法的一些原始形态,尤其是整体统筹的方法。
孙子的兵学体系中,战争是一个大系统,下设若干子系统,子系统下又各有子系统,构成一个层次清楚的网络系统。
孙子兵法.道胜思想doc

《孙子兵法》道胜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特殊价值来源:山东孙子研究会作者:姚振文发布时间:2012-07-30 13:27:53 查看次数:1718《孙子兵法》中的道胜思想有三层基本内涵:其一为具有政治内涵的仁义之“道”;其二为包含战略战术内容的规律之“道”;其三为揭示辨证哲理的哲学之“道”。
本文所要分析的是其仁义之道的基本内涵及现代价值。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人把“仁”和“义”嵌入“道”的内涵之中,或者说用“仁”和“义”去解读“道”的思想价值,使“道”充分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了明显的社会属性。
孙子讨论战争问题,虽强调“兵者,诡道”,但并未忽略以民为本的仁义之“道”的份量,二者并行不悖、融合并用,是孙子军事思想创新的重要体现。
在当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社会竞争已从最直接、最表层的角逐延伸到最深层次的较量,“仁义之道”或曰“政治之道”才是对抗取胜中最深层次的关键因素。
所以,面对社会上利润至上、利己主义、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感迷失的不良竞争风气,探讨与借鉴孙子在战争环境下形成的道义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道”居于战略要素的首位道胜是孙子战略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庙算思想中,孙子将“道”置于五大战略要素(道、天、地、将、法)之首;并在七计中,将“主孰有道”作为具体比较双方力量、判断战争胜负的第一条基本要素。
很明显,孙子首先强调的是战争战略的基本性质,并由此规定了战略追求的最高目标。
孙子所讲的“道”是什么呢?《计篇》给予了明确的回答:“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
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
”不诡,就是“不违”,注重的是以“仁本”或“道义”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共赴国难。
“道”表面上看来是很虚的东西,有没有无所谓,但实际上“道”作为一个吸引民心的愿景,一个政治追求,可以形成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从民众中汲取无穷的战争力量。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的走向可以改变战争的力量对比,也可以最终决定战争的胜负格局。
论《孙子兵法》哲学思想的三个维度

Three Dimensions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 the
Art of War
作者: 阎盛国[1]
作者机构: [1]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出版物刊名: 晋阳学刊
页码: 74-8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孙子兵法》;哲学思想;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变与不变
摘要:《孙子兵法》是不朽的哲学之作,孙子哲学思想存在三个维度:一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三是变与不变的统一.理解孙子哲学思想的宏观与微观统一,有助于战争决策者全面认识战争格局和准确研判战争胜负;把握孙子哲学思想的主观与客观统一,有助于战争决策者在尊重战争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孙子哲学思想的变与不变统一,有助于战争决策者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下灵活应对,同时保持自身的定力.总之,《孙子兵法》哲学思想的三个维度皆有"虚实"之象,呈现出三种"显象"和"隐象".三者交叉并存,共同合成了一个"圆球状"的结构体系,进而体现出"圆融贯通,纵横无碍"的思想特征,从中折射出兵家孙子特有的智慧和思维魅力.。
孙子的管理思想

孙子的管理思想第一篇:孙子的管理思想孙子的管理思想一、领导管理思想(一)兵家者流,用智为先所谓“智”,是指智谋、知识和才能。
孙子明确地把“智”放在“五德”之首,体现出“孙武尚智”的思想。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多次论及“智”的重要性。
《地形篇》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九变篇》曰:“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
将不通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孙子认为将者要认真研究,善于思考,通晓用兵的方法。
在作战时要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指挥作战。
(二)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十一家注孙子·杜牧》曰:“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
”意即赏罚有信,唯有如此,才能令行禁止。
“信”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孙子讲的“信”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取信于人与施信于人。
英国管理学家罗杰·福尔克说过:“世界上最容易损害一个经理威信的,莫过于被人发现在进行欺骗”。
取信于人表现在:其一,对内要做到“号令一也”。
领导者要在下属中取得威望,有效地行使指挥和控制职能,就必须对下属讲求信用,以树立威信。
要做到赏罚有信,赏罚分明,合理合法,公正无私。
其二,对外要以“信”为本,要“重合同、守信用”。
“信”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体现在要施信于人。
即要任人以信,就是要在用人方面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要充分相信下属,以使人尽其才。
领导者面对的繁多事务,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上级对下属的信任就显得尤为重要。
信任是上级用以调动下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把钥匙。
信任度越大,下属的主动性也就越大。
只有充分施信于下属,授权于下属,下属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领知遇之情,效报答之力,努力把工作做好。
(三)仁者,惠抚恻隐,得人心也《孙子·地形篇》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古代魏将吴起治兵,对士卒施行仁德,正因为他能够“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所以士卒愿为之拼死作战,连战连捷,所向无敌。
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三重理论境界

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三重理论境界【摘要】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理论极为丰富,其内容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可以分为三重理论境界:第一重理论境界是:从身出发,身国同治;第二重理论境界是:从心出发,以心印心;第三重理论境界是:从道出发,顺任自然。
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这三重理论境界从本质来说,都属于道治。
但这三者层层深入,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思想系统。
仔细分析和阐释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这三重理论境界既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理论境界一、引言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成于庄子。
我们习惯把老庄作为道家的代名词,然而就先秦道家来说,老庄而外,在当时还有一些其它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和特征,形成道家中颇具个性的道家流派。
总的来说,大致可以把先秦道家分为三个派别,既老庄一派,列子一派和稷下黄老一派。
其中列子一派与老庄并称,成为先秦道家的三大派别之一。
列子的思想主要集中于《列子》,但就列子的思想而论,依然是承传老学而来。
到战国末年,先秦道家的发展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即是稷下黄老之学。
所谓黄老之学实际上是借黄帝之名,宗老子之学,先秦稷下黄老之学代表性的著作是《管子》一书。
由于先秦道家这三大派别的治国思想,主要集中于《老子》《庄子》《列子》和《管子》这四部经典文献。
因此这里研究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文本就以《老子》《庄子》《列子》和《管子》这四部典籍为中心展开论述。
二、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第一重理论境界:从身出发,身国同治先秦道家在治国思想上,主张“从身出发,身国同治”。
先秦道家从一开始就把重视和珍惜生命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点。
众所周知,老子的治国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老子》第三十七章)。
“无为而治”也是道家最基本最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治国思想。
但是,老子不仅提出了“无为而治”,而且他把“治国”与“贵身”思想初步联系起来,以此奠定了道家“身国同治”之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
《孙子兵法》的最高战略思维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的最高战略思维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智克力,不战而胜,是《孙子兵法》战略思维的最高境界。
在孙子看来,“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还认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非战也,拔人之城非攻也,毁人之国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这句话讲清了孙子战略思维不战境界观的基本内涵。
从方式方法看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从目标愿景看是以全争于天下,从手段上看是伐谋伐交,五全五破。
一、愿景:不战屈人善之善者尽管实现“速胜”和“易胜”已经实属不易,而孙子对将帅提出全胜,则是更高的要求,全胜的总纲和灵魂则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必以全争于天下”。
“全胜”是理解孙子取胜之道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孙子兵法》殿堂的大门,进而通观孙子取胜之道的基本面貌。
二、目标:安国全军全争天下孙子强调:“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认为百战百胜不是最好的,因为那是“破胜”,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才是最好的。
强调“全胜”这一最高的战争境界后,孙子还进一步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谋攻战略思维优选原则,以指导将帅追求“全胜”的目标。
“全”是思维境界。
孙子对战争的认识有一个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括重战、知战、控战、胜战这几个阶段,当这几个阶段的目标实现之后,孙子的战略思维并未停滞。
而是跳出胜的框框,提出“全”的概念,即完整地将对手接收过来,增强自己的实力。
三、手段:伐谋伐交五全五破“不战”并不是消极对待战争,而是采用间接路线让对手臣服。
在让对手臣服的手段选择上,孙子提出了“伐谋伐交、五全五破”的基本思路。
孙子把“伐交”放在“伐兵”的前面,这说明,斗争手段选择上,外交斗争要放在军事斗争的前面,外交是优先选项。
孙子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不是强调和平主义。
孙子的利益观及其对我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启示

作者 简 介 : 荣升 ( 9 O )男 , 南南 阳人 , 师 , 马 1 7一 , 河 讲 主要 从 事军 事思 想与 国 家安 全研 究 。Ema :7 24 6 .O 1 - i 98 1 @1 3 CI l l
l2 1
滨 州学 院学 报
第 2 卷 6
“ 交 ” “ 间 ” 不 同 手 法 , 争 以 最 小 代 价 博 取 伐 、用 等 力
理 论 起 点 , 是 理 论 归 宿 。研 究 发 现 , 子 利 益 观 也 孙 是 一 个 结 构 比较 完 整 、 容 比 较 丰 富 、 辑 比 较 严 内 逻 密 的思 想 体 系 , 是 对 当 时 军 事 实 践 的 反 思 与 总 既
结 , 具 有深 厚 的哲 学 底 蕴 , 中国传 统 战 略文 化 又 是
第 2 6卷第 5 期
Vo . 6。 . 12 No 5
滨 州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B nh u Unv ri o r a o iz o ies y t
21 0 0年 1 O月
Oc.。 0 0 t 21
【 子兵 法与 和合 文化】 孙
孙子的利益观及其对我国 维护 国家 利益的启示
如此 可“ 敌 而益 强” 胜 。在 战 胜 敌 人 的 同 时 , 意 味 也 着 扩 大 了 自 己 的 军 事 优 势 。 关 于 谋 取 军 事 利 益 的
选 择 时 机 , 子 提 出 “ 利 不 动 ” 《火 攻 篇 》 , 张 孙 非 ( )主
一
、
孙 子 利 益 观 的 三 个 层 次
的三重 境界 。
历 来 是 谋 划 战 争 之 根 本 。孙 子 是 中 国 兵 学 鼻 祖 , 追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1.重战《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国家维持政权和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2.慎战“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贤良的将帅一定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把握取胜的,就不能随便且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1.战争与政治因素的关系孙吴非常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能够站在政治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战争,而不是囿于单纯的军事角度。
他提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当中,“道”是根本,“道”是第一位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2.战争与经济因素的关系战争与经济关系密切,战争直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孙武看到了经济决定战争的实力,他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即土地大小决定物产多少,决定士卒数量,决定实力对比,决定胜利的可能性。
战争的实施是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基本条件的。
3.战争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战争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都受到天气和地形的制约。
孙武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两种自然条件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天”、“地”和“道”、“将”、“法”等一起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境界,是指人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心物交感而产生层次高低的精神状态和品格。
孙子孜孜以求战争的最高理想,并能在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将这种理想与战争现实紧密结合,进而达到一种超凡入圣、天人合一的无我状态。
此种治学方法使孙子思想具有了三种不同的境界,即:科学的境界、艺术的境界和哲学的境界。
一、科学的境界兵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之所以称它为科学,是因为战争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兵学的研究即在于发现战争的一般规律及诸多的战争指导规律。
《孙子兵法》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
欧洲学者加夫利科夫斯基曾就这一点作过经典评述:“孙武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他对于现实所采取的科学研究途径。
他的书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是最早提倡对于社会现象采取科学分析方法的。
其书中包括若干量化评估的观念,以及对自然法则的引用。
当然,孙武所用的分析方法并不能令现代学者感到完全满意,但在整个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他却是一位孤独的先驱者。
”[1]凡使用科学方法的学问都可称之为广义的科学。
为求得其战争理想的最终落实,孙子对其主要战略战术内容的分析大量表现为逻辑的、系统的、客观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科学分析方法,这正是孙子兵学思想已达科学境界的内涵所在。
从逻辑性上讲,逻辑思维是《孙子兵法》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孙子通过对春秋末期大量战争现象和战争问题的对比分析,概括出了当时军事斗争中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原则,这明显是采用了归纳推理的方法。
另一方面,孙子对战争的指导又是以演绎推理的方式来实现的。
整个《孙子》十三篇可谓层层递进,前后呼应,设计周密,贯通全局。
难怪有人盛赞孙子是现代行动学的先驱,他所设计的整个战争行动,既是逻辑的,又是合理的、有效的。
从系统性上讲,孙子思维的科学性突出表现为“运筹全局”的思想方法。
不少学者称孙子是系统论的鼻祖,其具体方法虽然古朴,但已初具现代系统论方法的一些原始形态,尤其是整体统筹的方法。
孙子的兵学体系中,战争是一个大系统,下设若干子系统,子系统下又各有子系统,构成一个层次清楚的网络系统。
在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孙子特别强调“求善”,实际就是寻求一种最优化的方法。
作者将战略环境、战争态势、战术方法都分为“善”与“不善”两种,然后,择善而用之。
如“兵贵胜,不贵久”(《作战篇》);“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势篇》)等。
另一方面,孙子还运用了多中择优的选择方法,如“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谋攻篇》)等。
从客观性上讲,孙子的科学方法则突出表现为强调从实际出发熟悉和掌握敌我双方的详细情况。
《谋攻篇》指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地形篇》又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在《孙子兵法》全文中,“知”字先后出现了79次,先知尽知、知人知地、知常知变、知胜知败,“知胜”思想成为孙子分析一切战争问题的客观基础。
从量化分析的角度讲,孙子的科学方法又突出表现为明显的数字意识。
《孙子兵法》的首篇———《计篇》,即是以“计”为核收稿日期:2009-01-18作者简介:姚振文(1966-),男,山东邹平人,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副教授、硕士,从事中国先秦史/孙子兵法研究。
《孙子》思想的三重境界(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山东滨州256603)摘要:作为兵学圣典,孙子的兵学研究已达到人类思想境界的高度,具有普世性价值。
结合《孙子兵法》的具体内容,深刻分析了《孙子》思想的三重境界,即科学的境界、艺术的境界、哲学的境界,它会给后人留下诸多的启示。
关键词:《孙子》思想;科学的境界;艺术的境界;哲学的境界中图分类号:E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4-0132-03姚振文2009年第4期(复总第74期)船山学刊Chuanshan Journal No.4,2009(rest.tot No.74)132心,把计算作为用兵施谋的前提和基础,“庙算”实际就是一个战略上的数学模型。
有人作过统计,“在《孙子兵法》里,通过数字解读兵学内容的地方共151处,用过的数字总计为13个。
其中,用的最多的是五(27处),其次是三(24处),一(21处)、十(17处)。
”[2]从战略的前瞻性来看,任何理论只有对于未来有预测能力,始可算是正确或纯粹的科学。
孙子在《用间篇》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即科学的预见,在孙子看来,要想判断分析正确,就要“庙算”,要通过战前“五事”、“七计”的对比分析,达到预知“索其情”的目的。
钮先钟教授说过:“孙子强调先知,以上智为间,并确认情报为战略计划的基础,尤其是在他那个时代,世局的变化并不像今天这样迅速,而他仍能有如此的远见,更是令人感到钦佩。
”[3]总之,寻求客观之真理是孙子军事美学的核心。
他立足于战争的复杂多变,强调决策的科学和精密,着眼于信息的把握和宏观测算,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主观到客观,从局部到整体,较为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
这足以表明,孙子已将其战争的理想追求和战争现实问题的探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而达到了一种科学的境界。
二、艺术的境界兵法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战争领域充满了不确定性。
常言说:“兵不遵常”,战争的形势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更何况战争的对抗性使诡诈之术充斥其中,对立双方为了达到制胜的目的,无不千方百计地造成敌人的错觉,或隐真示假;或引诱欺骗,或制造谣言,或出其不意,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此即所谓“战争的迷雾”。
要破解这等迷雾,就需要军事家具有艺术家的心态和气质,进入一种远较微妙的境界,即艺术的境界。
“孙子是大智慧之人,其兵学思想向来被认为是艺术。
西方人就将《孙子兵法》译为《战争艺术》(The art of war)。
凡读过《孙子》的人都会体悟到一种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有悠然神往之感。
”1、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艺术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其关键在于创造、智慧和灵感,有时候学而不可致,而必须有赖于天才。
故中国兵家的战略特别强调一种意识的瞬间发挥,强调一个“活”字。
孙子说:“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计篇》),为什么不可先传?传了以后就成了理论框框,拿到现地就不能用了。
所以,兵家制胜的道理,一切都要靠读者在实践去感悟。
即使你学到了理论、原则,在运用的时候也必须把它全部忘掉,要打碎它,消化掉,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形成一种你内在的直觉、感悟,此时,你的指挥艺术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但这个东西在你内心里存在,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正因如此,《孙子兵法》里边的很多军事思想,孙子并没有给予具体化的阐述,而只是以简明的语言将其概括性地介绍出来。
如《计篇》中提到的兵者诡道思想:“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这十二种诡道之法在条目上虽然分的很细,但所有内容均为思想要旨,都体现“言简而意赅”的写作特点,符合古人著述的语言风格。
语言的作用不在于它的固定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去悟道。
一个慧心的读者,读诗时能从诗句之外去会意,读书时能从字里行间去会意。
这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情趣,它同样也是中国兵家阐述军事思想的艺术旨归。
这恰如吴如嵩教授所言:“中国兵法如草书,笔尽而势不尽,西方兵法如楷书,字终而意亦终,二者确有高下之分。
”[4]孙子“兵家之胜,不可先传”的思想,受到后世兵家的青睐。
宋朝名将岳飞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宋史·岳飞传》)毛泽东讲,一上战场,兵法全都忘了。
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没有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
从思维角度讲,这种思想深刻反映了直觉思维的特征。
直觉思维是依据已有的经验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并迅速做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其本质特征是注重思维的结果或思维所达到的境界,至于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则可以忽略不计,即所谓“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形”。
直觉思维发展到极致,便是禅宗所谓的“顿悟”境界。
2、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既然“兵家之胜,不可先传”,“变”乃成为孙子兵学体系的核心,也成为一种高超的艺术至境。
孙子在《虚实篇》中说:“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无恒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这段话有两个字足以暗示孙子思想的艺术境界。
其一是“水”字。
“水”最能够反映中国战略深奥的道理。
有专家说,中国战略很多深奥的道理想不通的时候,你可以联想水,想想水的特性,很多问题都想通了。
水能与它所处的环境保持最和谐的状态,因为它无空不入,无处不渗透,随遇而安,因情而变。
水有形,谁都能看得见,但水又无形,谁都说不出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一个“变”字。
依此而推,孙子强调变化,就是要将自己的力量运用像水一样处在一种经常变化之中,向敌展示为一种随机而动的无固定形状,即“兵无成势,无恒形”,最终达到一种依赖心灵感悟的艺术层面。
其二是“因”字。
因敌,即以敌人为依据;因敌而制胜,即以敌人为依据而制定战胜对手的战略战术。
这一所谓的“因敌”,其实即是“无我”;“因敌”即“无我”的结果,其实已经渐渐地从经验的高层,日趋向彰显超验心的方向发展。
“避实击虚”、“示形误敌”、“正合奇胜”、“造势任势”等作为用兵的基本原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然而,如何使这些战术思想得到完美的落实呢?这可能是一个永远也无法预先设定的未知答案。
有预设、有条件,其充其量只能是初学者的思维方式,而真正伟大的军事家,必然是一种133--完全“无我”的随机应变。
因敌,乃是一种高深的思想境界,是实施所有的对抗实战之战略战术的重要前提。
3、“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孙子谈“变”、用“变”达到极致,便具有了一种玄妙之美,常会有令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这足以暗示其艺术境界已达到了顶峰。
比如,孙子在其书中一直强调“无形”的概念。
他说:“运兵计谋,为不可测”(《九地篇》);“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虚实篇》);“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虚实篇》)等。
“无形”这两个字有高度的艺术含义。
有形的因素可以用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来处理,但无形的因素则必须凭借高度的智慧始能探索。
孙子多次热情洋溢的赞美那些“至于无形”的战争神奇谋划,如对于形势运筹的难以捉摸、奇正变化的高深莫测、布阵虚实的悄然无迹、行军作战的“风林火山”等。
无形之形,造化幽秘,神鬼莫测;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玄妙之美,乃为大美、至美。
进一步说,能够用兵如此的将帅便是“无智名、无勇功”。
因为他已经把对手的弱点摸清楚了,捕捉的作战时机十分恰当,采取的作战方法也非常正确,所以他非常轻易地战胜了对手,没有轰轰烈烈的指挥场景,没有激烈对抗的战场搏杀,一切显得平淡无奇,但他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却最低,给民众带来的灾难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