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记者研究之张季鸾共25页

合集下载

中外名记者研究PPT课件

中外名记者研究PPT课件

2019/11/6
5
3 办报方针
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 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2019/11/6
”不党“ 他说“不党云者,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
无联带关系已耳。惟不党非中立之意,亦非敌视党系之谓,今 者土崩瓦解,国且不国,吾人安有立袖手之余地?而各党系皆 中国之人,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 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 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勉附清议之末,以彰是非之公,区 区之愿,在于是矣”。
张季鸾办报方针来源:并非心血来潮,并非灵感骤涌,而是渊源有自, 思有所本的。
张季鸾为文坦承:“我们这班人,本来自由主义色彩很浓厚的。人不 隶党,报不求人,独立经营,久成习性。所以在天津、在上海之时,往往 与检查机关小有纠纷。”
2019/11/6
8
在具体的办报活动中,张季鸾始终坚持对时局进行尽可能公正、 客观的报道和评论。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摄生之时,非跳掷决斗之日也。”“对于今后猛烈之外患 ,须先图避缓以为自卫”。
直到“七·七“卢沟桥事 变,日寇大肆侵犯华北,北方局势急转直下,民族危机日益深
重,《大公报》才改弦更张,发表了张季鸾撰写的社评:《艰苦牺牲的起点》,认为
事情的性质和时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力主坚决抵抗,全面抗战。提出了”我们要
6
“不卖”
他说“欲言论独立,贵经济自存,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 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 。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
“不私”
他说“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所固有之职务外,井无私图。易言之, 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一、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1、三社四边协议1870年1月17日,路透、哈瓦斯和沃尔夫三方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美联社也参加了该协定,又称“三社四边协定”,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

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2、默多克默多克,美国著名的新闻和媒体经营者,是全球庞大传媒帝国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董事长兼行政总裁。

新闻集团旗下拥有《澳大利亚人报》、《纽约邮报》、英国《泰晤士报》、英国《太阳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名报。

在他的麾下,还有美国电影界的大腕级电影公司——20 世纪福克斯公司。

当前他的事业还正在不断发展之中。

3、新记《大公报》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在天津创刊,成为中国北方的代表性商业报纸。

新记《大公报》创刊号宣布办报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该报的“三驾马车”领导结构是:吴鼎昌(银行家)任社长,胡政之(名记者)任总经理,张季鸾(名记者)任总编辑。

他们配合得当,各自发挥专长,报纸很快获得公誉。

4、癸丑报灾袁世凯为维护统治,从1912年至1916年,查封报纸71家、捣毁报纸9家,传讯报纸49家,至少有24位报人被杀,60人被捕,全国报纸减少了2/3,从500多家减到130多家。

这一阶段袁世凯政权对报刊的迫害,被称为“癸丑报灾”,因为1913(癸丑年)时袁世凯政权迫害报刊的高峰年头。

袁世凯制造“癸丑报灾”的实质是执政党采用暴力手段消灭反对党报刊和政治报人。

5、便士报便士报又称美分报,19世纪30年代由《纽约太阳报》带头兴起于美国,它以货币的最小单位为报纸的售价卖,每份报纸只卖一便士。

便士报的实质就是买报人不再需要支付报纸的全部成本,报社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以前报纸只是富人才买的起的状况,使报纸成了当时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介,为后来的报纸广告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报纸获取最大利润率的关键。

张季鸾和他脍炙人口的“三骂”

张季鸾和他脍炙人口的“三骂”

言辞犀利,疾呼公理大义至死
从《民立报》到主持《大公报》笔政,三十年间他写 的评论不下三千篇,其中以《大公报》社评最引人注目, 影响最深远。 在社会剧烈动荡的大转型时期,他曾以‘三骂’脍炙人口 ‘四·一二’之后,他不断发表有胆识、有分量的评论, 评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反对屠杀青年,受到知识界及广大 读者的赞赏。 1927 年4 月29 日,他在社评《党祸》中说:“夫新中国 之建设,终须赖全国有志青年奋斗,而非自私自利之寄生 阶级所能办。则对于各方杀机之开,势不能不大声疾呼, 极端抗议。 1931 年5 月22 日,他在《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中说 :“近代中国改革之先驱者为报纸”,“近代国家报纸负重要 使命,而在改革过渡时代之国家为尤重”。
从元气渐复到再次被捕入狱
袁称帝时,他和曾通一、康心如等创办《民信日报》 ,任总编辑,每天撰文抨击。袁死黎继,他任《新闻报》 北京特约记者,以‘一苇’通信和《申报》的‘飘萍’通讯 《时报》记者徐凌霄的‘彬彬’通信同时脍炙人口。 政学会张耀曾、谷钟秀等创办《中华新报》,聘他为 总编辑,因披露段祺瑞以胶济铁路为抵押向日本秘密借款 的消息,段等震怒,命令查封《中华新报》等六家报纸及 邵飘萍的新闻编译社,张季鸾再次被捕,在首都警察厅 拘押半个多月,经国会抗议、张耀曾等多方营救才获自由 ,这是1918 年。 为了履行一个记者的职责,说出真相,张季鸾两度被 捕,历经了牢狱之苦。
从主笔《中华新报》 从主笔《中华新报》到揭开中国百年报业新篇章 1919 年,他任上海《中华新报》总编辑在《中华新 报》主持笔政时,文章也非常脍炙人口,外国记者每以 其社论全文转发本国,但因经营不善,日销不过二三千 份,报馆奄奄一息,终于倒闭。 之后,胡政之约他主持《国闻周报》笔政,他只写过几篇 时论,认为一星期写一篇文章不过瘾。冯玉祥发动政变后 ,他第三次进京,再度为《新闻报》写特约通讯。 1925 年,他的同乡挚友胡景翼任河南军务督办,推 荐他为陇海路会办,这是有名的‘肥缺’,可他到任不足一 个月就挂冠而去,说什么“不干这个唠什子,还是当我的穷 记者去。”从开封流落到天津,张季鸾没有固定工作,每日 写评论、访新闻,投寄上海报纸,完全以卖文为生,《新 闻报》经理汪汉溪每月寄给他一二百元,约他写稿。就在 这时,他遇到了留日同学胡政之、吴鼎昌,三人的相逢揭 开了中国百年报业史的新篇章。

张季鸾

张季鸾


一种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重要标准是在于它自身有着 独特的职业规范。张季鸾对报人的职业规范有着相当清 醒的认识,首先是新闻记者必须客观报道。“四不主义” 既是新记《大公报》的办报主旨,又可视为是对从业者 的职业规范。十年后,张季鸾在纪念文章中有更明确的 表述:“本社为私人营业,同人为职业记者。故其所采 方针,类于外国无党派之普通营业报纸,盖以采访事实, 绍介舆情为主。同人自信,不敢存私见,有偏私。”在 答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大公报》奖章时,张季 鸾对此的概括是:“我们同人都是职业报人,毫无政治 上事业上甚至名望上的野心。就是不求权,不求财,并 且不求名”, 以求“言论独立,良心泰然”。

(二)办报生涯 张季鸾1908年回国,一度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 《民立报》任记者。辛亥革命后,担任孙中山先 生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 重要文件,并且发出了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 新闻专电。因反袁世凯被辅。出狱后,在上海先 后任《大共和日报》编译和《民信日报》总编辑。 1916年任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1916~ 1924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 辑。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 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 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1941年9月6日病逝于 重庆。身后有文集《季鸾文存》传世。张季鸾先 生文笔犀利酣畅,在标题制作和版面安排上有独 到之处。他和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水 利科学家李仪祉并称为“陕西三杰”。 周恩来、 董必武、邓颖超唁电中这样说:“季鸾先生,文 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 士林所矜式。”

在具体的办报活动中,张季鸾始终坚持对时局进行尽 可能公正、客观的报道和评论。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 这一点。1930年早春,蒋介石连续3次围剿红军, 《大公报》在追踪报道中,不乏肯定红军的文章,20 世纪30年代,国民党要求各个报刊一律称共产党为 “共匪”,只有《大公报》从未服从这个命令。 1935年,在国民党一片“剿匪”声中,《大公报》 就发表了范长江采访延安的稿子,报道了陕北的真相。 不仅如此,《大公报》还派曹谷冰踏上去苏联采访的 远途,曹谷冰也就成了中苏恢复外交前后第一位连续 报道苏联建设成就的中国记者。后世评价新记大公报 时,往往使用“吴鼎昌的钱、胡政之的管理、张季鸾 的笔”的字眼,张季鸾作为报社总主编,为新记大公 报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外名记者研究

中外名记者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050305)专业(本科)中外名记者研究考试大纲(课程代码182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OO九年十月中外名记者研究自学考试大纲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中外名记者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考试课,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外部分名记者的生平、主要作品、主要事迹,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对学习新闻的自学考试的学生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中外名记者的经验和经历,都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名记者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了解中国近现代名记者的主要事迹和经历二、课程内容王韬,杰出的政治思想家、热忱的爱国者、近代报刊及报刊政论的开拓者、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者。

创办《循环日报》,并自任主笔。

黄远生,记者生涯短暂,著述甚多,创造了通讯新闻文体,并成功地运用这种文体进行报道。

邵飘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声名显赫的记者。

创办《京报》,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新闻事业。

他写的新闻文章,被传颂一时,他寄希望于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林白水,我国著名报刊事业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

曾先后创办十余种报刊,是我国近代白话运动的先驱,蜚声报界的政论家。

戈公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记者中国新闻业史研究的拓荒者和我国早期新闻学教育工作者。

对我国从20 年代前后和30 年代初的新闻事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瞿秋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党报工作的先驱。

他曾编辑、主编、领导过《新社会》、《人道》、《向导》、《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实话》、《红色中华》等十几种革命报刊。

他还努力于组织新闻通讯社,并领导过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

他一生中在报刊中发表的著译文章近600 篇,约300 万字。

邹韬奋,以他的卓越才干和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在中国进步新闻事业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谱写了中国新闻史的光辉一页,他注意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在新闻和实践方面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

张季鸾

张季鸾

【张季鸾】(1888~1941)报人。

名炽章。

榆林人。

1905年留学日本。

其间加入同盟会,主编会刊《夏声》,鼓吹革命,走上“言论报国、新闻救国”的道路。

1911年归国,应于右任邀请赴上海主编《民主报》。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经于右任推荐,任孙中山的秘书,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宣言》等重要文献。

从1915年起创办《民信日报》、北京《中华新报》,揭露袁世凯、段祺瑞复辟帝制、丧权辱国的罪行,因此两次被捕入狱。

从1926年起担任《大公报》总编辑,主持笔政长达15年之久,力主使该报成为反映中国自由舆论的喉舌。

九一八事变后,他以民族大义为重,强烈反对伪满洲国,明确提出“对日无和平之可求”、“必须抗拒至最后时日”。

1934年他突破国民党封锁,对革命根据地作了客观介绍。

1935年底连载长篇通讯,向全国公开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相。

七七事变后,他主张共赴国难,坚决抗战,写了许多鼓舞人心的社评,揭露和控诉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指出中国已面临亡国的危险,“只有彻底牺牲,才能自救”。

1941年《大公报》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新闻奖。

同年9月6日,因长期积劳成疾,在重庆逝世。

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公葬。

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给予他极高评价,称其“功在国家”,是“文坛巨擘,报界宗师”。

【尤仙航】(1900~1995)传染病专家。

又名鸿炳。

榆林人。

1917~1923年就读于榆林中学。

1930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

后入北平中央防疫处及同仁会北京医院,研究细菌学及临床医学。

1931~1932年陕北流行鼠疫、霍乱,他为防疫奔走呼号,不遗余力,率医疗队深入重疫区,采取紧急防治措施,将该病迅速扑灭。

1933~1937年间在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进修,获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陕西省卫生处防疫检验科科长、省立传染病院主任、西北大学医学系教授。

1941年在西安开设弘慈诊所。

1946年回榆林继续行医。

中外名记者研究

中外名记者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050305)专业(本科)中外名记者研究考试大纲(课程代码 182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九年十月中外名记者研究自学考试大纲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中外名记者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考试课,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外部分名记者的生平、主要作品、主要事迹,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对学习新闻的自学考试的学生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中外名记者的经验和经历,都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名记者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了解中国近现代名记者的主要事迹和经历二、课程内容王韬,杰出的政治思想家、热忱的爱国者、近代报刊及报刊政论的开拓者、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者.创办《循环日报》,并自任主笔。

黄远生,记者生涯短暂,著述甚多,创造了通讯新闻文体,并成功地运用这种文体进行报道。

邵飘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声名显赫的记者。

创办《京报》,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新闻事业。

他写的新闻文章,被传颂一时,他寄希望于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林白水,我国著名报刊事业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曾先后创办十余种报刊,是我国近代白话运动的先驱,蜚声报界的政论家。

戈公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记者中国新闻业史研究的拓荒者和我国早期新闻学教育工作者。

对我国从20年代前后和30年代初的新闻事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瞿秋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党报工作的先驱.他曾编辑、主编、领导过《新社会》、《人道》、《向导》、《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实话》、《红色中华》等十几种革命报刊。

他还努力于组织新闻通讯社,并领导过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他一生中在报刊中发表的著译文章近600篇,约300万字。

邹韬奋,以他的卓越才干和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在中国进步新闻事业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谱写了中国新闻史的光辉一页,他注意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在新闻和实践方面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张季鸾,曾任《大公报》总编辑、总主笔,是一位著名的记者和报刊评论家。

初探张季鸾抗战前后言论自由态度的转变

初探张季鸾抗战前后言论自由态度的转变

传播理论与传播史Chua nbo Lil un yu Chuanbos hi初探张季鸾抗战前后言论自由态度的转变□万雪莎陈博维摘要:“除服从法律之外,精神上不受任何约束。

”这是张季鸾初期对报人的看法。

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职业人,他起先将西方自由主义精神融入办报思想中,这些思想在其坚持的“四不主义”办报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中得以体现。

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其最先对言论自由的定义。

他的观点由最初的报业有权拥有言论自由变为报业应该是严格受政府统治的公共宣传机关。

本文旨在分析其有关报业言论自由态度的转变过程以及尝试解释其转变的原因。

关键词:张季鸾;言论自由;抗日战争;转变作者:万雪莎、陈博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一、张季鸾与新记《大公报》谈及张季鸾,被人们所熟知的是作为新记《大公报》的总编辑,但究其在新闻界崭露头角要追溯到民国初期。

他于1905年任职《夏声》杂志编辑,从此开始走上“言论救国”的道路。

为了新闻自由,他一直竭力于反军阀统治的宣传,先后因为披露“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和段祺瑞卖国消息而接连被捕入狱。

在当时,张季鸾的这些经历对于一个敢于说真话并且拥有独立人格的报人来说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更有甚者在当时提出“记者不坐牢,不是好记者”的说法。

可以说,在接手《大公报》之前,作为报人,在张季鸾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自由主义的影响。

而另一方面,当时的《大公报》在1925年停刊前一直是由财阀王郅龙主管,因此亲日色彩浓厚。

在接手《大公报》后,张季鸾等人立刻提出言论自由的理念,更要求恪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

二、西方自由主义张季鸾的办报思想可谓深受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两种思想源流的影响。

西方的自由主义强调的是个人主义、个体自由和人权概念。

人们相信自由是一种人所共有的天赋人权,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争取政治自由和社会权利为重点;把自由、平等、博爱看做是全人类的事情;在实践上具有思想解放的革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中外名记者研究之张季鸾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