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同名20345)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一、地理位置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
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
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樊。
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
荆州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
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
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54%;海拔40~250米的丘陵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15.27%;海拔25~40米的平原面积11421.34平方公里,占81.19%。
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荆州区八岭山,地势最高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米。
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纪南和公安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的团山、高基庙一带。
东部地势低洼,最低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米。
二、社会经济状况荆州市,地处中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独特。
为全国“四大增长极”十字轴线的交叉区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庆均为1000公里左右。
荆州市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和轻纺、化工基地。
目前,荆州工业特色鲜明,形成了机械、轻工、燃化、纺织、电子等五大门类,涌现出沙隆达、天发、车桥、凯乐、洪城、神电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井有7家公司实现上市融资。
全市农业产值约占湖北省的13%,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总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建成了天荣、银欣、吉象等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荆州开放开发势头良好,全市现有三资企业474家,先后成功引进了荷兰飞利浦、美国德尔福、法国法雷发、德国美洁时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落户荆州;荆州商贸流通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湖北省第二位。
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概况

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概况1.自然地理概况1.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富饶辽阔的江汉平原腹地。
北依荆门市,东与潜江市、仙桃市接壤,西与宜昌市以沮漳河隔河相望,南与湖南省交界。
处于东径111°15ˊ00″~114°05ˊ12″、北纬29°26ˊ15″~30°39ˊ44″之间。
全市现辖荆州、沙市二区和江陵、公安、监利三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三市,国土总面积14059km2。
1. 2地形地貌荆州市境内地形总体上为西高东低,西接鄂西山地,东跨江汉平原,中间是低丘相连的过渡带。
西部高山,一般海拔(黄海基面,下同)在600~800m之间,往东地势逐渐降低,一直过渡到海拔50m以下的冲积平原。
海拔最高点815m,位于松滋市西部卸甲坪乡的大岭,另外还有局部孤峰如石首桃花山高340m,公安黄山高264m,以及荆州区北部八岭山,高程为103m 。
除松滋西部和荆州区北部范围内有部分山丘区外,其余均为广阔平坦的低平原,海拔均在50m 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m。
全市一般平原区面积12219km2 , 占版土面积的86.9%,岩溶山区面积为1840km2, 占版土面积的13.1%.1.3水文气象、河流水系荆州市属东亚副热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其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为印度洋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此种降水多为涡切变类型。
偏东水汽来自东海,降水多为东风带系统(台风)类型,上述类型天气系统规律是每年四月进入我市,运行方向是由东南逐渐向西北推进,6月中旬~7月上旬形成我市的“梅雨期”。
冬季受西伯利亚干冷气团控制,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降水量少。
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为1800~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9~16.6℃,≥10℃年积温500~5350℃,年无霜期为242~263天。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68.2mm,呈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的趋势,洪湖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1248.2mm,其次是监利县,为1207.5mm,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小的是沙市区,仅1031.8mm,其它县市多年平均降水量见表。
荆州市地理环境

荆州市地理环境
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处长江中游,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
荆
州市地理环境优越,四面环水,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长江是荆州市的母亲河,
滋养了这片土地的繁荣。
下面将从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河流、自然资源等方面
介绍荆州市的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荆州市地势起伏较大,南部多山地,北部平原较多,整体呈现出丘陵起伏、山地
密布的特点。
最高点为神农山,海拔约1700米,而长江流经荆州市,形成了长江平原,水土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气候特点
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降水充沛,气候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
春夏之交,荆州市阳光明媚,是旅游的好时节。
水系河流
荆州市水系发达,长江、汉江、沙嘴河等主要河流贯穿全境。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荆州市的母亲河,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自然资源
荆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盛产水稻、茶叶、柑橘等农作物。
此外,荆州市还
有矿产资源,如石灰石、石英石等,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荆州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评价

荆州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评价荆州市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荆州市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此,本文将通过对荆州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进行评价,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经济发展评价1.经济总量荆州市的经济总量逐年递增,2019年达到1.3万亿元,位列湖北省第三。
其中,第一产业占比较小,第二、第三产业占比较大。
工业占比较高,主要为制造业和化工业,但存在重复建设和单一产业依赖的问题。
2.经济增长荆州市连续多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经济增长,2019年GDP增长率为8.3%。
但增长速度与经济结构调整不够协调,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仍占较多比重。
3.财政收入荆州市财政收入逐年增加,2019年达到157亿元。
但空间结构单一,财政收入主要集中在城区,困难地区的财政收入较低。
二、生态环境保护评价1.空气质量荆州市空气质量比较优良,AQI值通常在100以下。
但化工企业数量较多,存在废气排放问题。
2.水环境荆州市不乏美丽的江河湖泊,但其水环境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污染物排放严重和餐厨垃圾乱倒问题。
3.土壤环境荆州市土壤污染问题不大。
但部分农村地区存在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等问题。
三、评价建议1.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保力度,严格监管重点行业企业,落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加快推进排污许可制度,严禁违法排污行为,完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体系。
2.推进经济转型以高技术产业为引领,加快荆州市的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绿色低碳新经济。
3.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地方政府收入结构调整,加大财政扶贫力度,并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优化财政监管和资源配置,促进全市发展更加平衡有序。
4.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监管,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的建设,保护消费者权益。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荆州市要统筹发展,协调各方面的因素,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荆州地区天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一、地理位置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
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
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樊。
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
荆州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
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
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54%;海拔40~250米的丘陵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15.27%;海拔25~40米的平原面积11421.34平方公里,占81.19%。
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荆州区八岭山,地势最高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米。
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纪南和公安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的团山、高基庙一带。
东部地势低洼,最低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米。
二、社会经济状况荆州市,地处中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独特。
为全国“四大增长极”十字轴线的交叉区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庆均为1000公里左右。
荆州市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和轻纺、化工基地。
目前,荆州工业特色鲜明,形成了机械、轻工、燃化、纺织、电子等五大门类,涌现出沙隆达、天发、车桥、凯乐、洪城、神电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井有7家公司实现上市融资。
全市农业产值约占湖北省的13%,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总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建成了天荣、银欣、吉象等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荆州开放开发势头良好,全市现有三资企业474家,先后成功引进了荷兰飞利浦、美国德尔福、法国法雷发、德国美洁时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落户荆州;荆州商贸流通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湖北省第二位。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模板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模板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一、地理位置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
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
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樊。
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
荆州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
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
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54%;海拔40~250米的丘陵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15.27%;海拔25~40米的平原面积11421.34平方公里,占81.19%。
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荆州区八岭山,地势最高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米。
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纪南和公安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的团山、高基庙一带。
东部地势低洼,最低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米。
二、社会经济状况荆州市,地处中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独特。
为全国“四大增长极”十字轴线的交叉区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庆均为1000公里左右。
荆州市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和轻纺、化工基地。
当前,荆州工业特色鲜明,形成了机械、轻工、燃化、纺织、电子等五大门类,涌现出沙隆达、天发、车桥、凯乐、洪城、神电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井有7家公司实现上市融资。
全市农业产值约占湖北省的13%,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总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建成了天荣、银欣、吉象等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荆州开放开发势头良好,全市现有三资企业474家,先后成功引进了荷兰飞利浦、美国德尔福、法国法雷发、德国美洁时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落户荆州;荆州商贸流通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湖北省第二位。
2018-湖北荆州市概况-易修改word版 (2页)

2018-湖北荆州市概况-易修改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湖北荆州市概况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东与武汉市相连、西与宜昌市交界、南与湖南省接壤,北与荆门市毗邻.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湖区占78.8%,丘陵低山区占21.2%,耕地面积43.15万公顷.荆州市辖荆州、沙市2区和江陵、公安、监利3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市.201X年末,全市总人口630.12万人,人口密度448人/平方公里,占湖北省总人口的10.5%.市内居住有汉、回、蒙、土家等30个民族.中心城区面积54平方公里,人口75万.荆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多数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的积温为全年80%.全市河流交错、湖泊密布,有大小河流近百余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等.全市有千亩以上湖泊30多个,总面积8万公顷,其中洪湖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总面积3.55万公顷.荆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禹划九州,始有荆州.春秋战国时期,20代楚王定都于荆州,长达411年,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造了堪与古希腊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特别是荆州出土的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和整套石磬编钟,更加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辉.灿烂的楚文化造就了一批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鸣惊人"的政治家楚庄王,楚国名相孙叔敖等等,都是从荆州这块土地走上历史舞台的.荆州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长达120回《三国演义》,有82回写到荆州.市内三国胜景遍布,保存完好且长达10.5公里的荆州古城墙,被誉为"中国江南不可多得的完壁".1992年发掘的鸡公山文化遗址,经考古界鉴定为"中国第一,世界罕见".荆州还是中国龙。
荆州规划调研报告

荆州规划调研报告荆州市位于湖北省南部,是江汉平原的重要城市之一。
为了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发展,荆州市政府决定进行一次规划调研,以了解城市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潜力。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荆州市的规划调研情况,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规划调研的目的是了解荆州市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方面的现状和问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层面的人群进行了调查和访谈。
二、调研结果1.城市交通调研结果显示,荆州市的交通压力较大,特别是市区内的交通拥堵问题严重,这对居民的出行和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完善公交网络,提高便捷度。
2.城市环境荆州市目前的城市环境整治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城市的垃圾处理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城市环境卫生状况。
此外,还需增加城市绿化率,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3.经济发展荆州市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还存在着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创新能力的问题。
调研发现,政府应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教育和文化建设调研显示,荆州市的教育和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
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性;同时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规划建议基于对调研结果的总结,本报告提出了以下规划建议:1.交通规划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完善公交网络,提高交通便捷度。
鼓励非机动车出行,建设更多的自行车道和步行街。
2.城市环境规划加大对环境整治的力度,尤其在垃圾处理方面投入更多资源。
同时加大城市绿化力度,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教育和文化规划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提升教育质量。
同时培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一、地理位置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
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
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樊。
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
荆州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
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
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54%;海拔40~250米的丘陵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15.27%;海拔25~40米的平原面积11421.34平方公里,占81.19%。
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荆州区八岭山,地势最高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米。
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纪南和公安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的团山、高基庙一带。
东部地势低洼,最低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米。
二、社会经济状况荆州市,地处中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独特。
为全国“四大增长极”十字轴线的交叉区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庆均为1000公里左右。
荆州市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和轻纺、化工基地。
目前,荆州工业特色鲜明,形成了机械、轻工、燃化、纺织、电子等五大门类,涌现出沙隆达、天发、车桥、凯乐、洪城、神电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井有7家公司实现上市融资。
全市农业产值约占湖北省的13%,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总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建成了天荣、银欣、吉象等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荆州开放开发势头良好,全市现有三资企业474家,先后成功引进了荷兰飞利浦、美国德尔福、法国法雷发、德国美洁时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落户荆州;荆州商贸流通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湖北省第二位。
国家级商品市场蓝星商贸城是湖北省最大的建筑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洪城商港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品市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量贩店、电子商务等新型生态不断涌现,荆州已成为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的重要商品流通中心。
同时,荆州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市高新技术涉及精细化工、电子、新材料等领域,拥有除武汉市以外全省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建有高校9所,在校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达10万余人,为荆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6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增幅创建市以来最好水平。
三、气候特征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 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 1800一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9—16.6℃,≥10℃年积温 5000-5350℃,年无霜期242—263天,多数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
有足够的气候资源供农作物生长。
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的积温为全年80%,水热同步与农业生产季一致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四、地形地貌特征荆州市以平原地区为主体,海拔20—50米,相对高度在20米以下。
丘陵主要分布于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桥、斯家场和荆州区的川店、八岭、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对50— 100米,低山主要分布于松滋市西南部,海拔500米左右。
河流交错、湖泊密布。
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等。
荆州湖泊众多,全市有千亩以上湖泊30多个.总面积8万公顷,其中洪湖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总面积3.5万公顷,长湖次之,总面积1.2万公顷。
五、水资源情况荆州是全国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等;有千亩以上湖泊30余个,总面积8万公顷。
其中洪湖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总面积3万多公顷;长湖次之,总面积1.2万公顷。
荆州水资源极其丰富,开发利用程度高,并且水质较好。
全市可养水面达到125.22千公顷,占水域面积的35.42%。
江河过境客水4680亿,境内地表径流,丰水年91.6亿,枯水年4 8.5亿。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丘陵区平均为12.84%,平原区平均为13.22%;水质达到一级饮用水标准的占80%以上,符合地面水质二级标准的达90%以上,符合农业灌溉三级标准的占98%以上。
六、生物资源荆州市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等特点。
全市栽培作物品种千余种,还有不少地方良种,浮游生物、维管束植物和鱼类资源是全市的一大优势。
中国4大家渔种质资源库设在监利县老江河。
据统计,全市生物资源3300多种,其中农作物品种1169个,畜禽品种33个,水生生物385种(鱼类82种),森林植物620余种,药用生物956种,害虫天敌233种。
丰富的生物种类和品种资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系统的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基础。
市有林地面积206.67千公顷;各类草场面积277.58千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9.7%;森林覆盖率达14.7%,活立木蓄积630万立方米。
七、土壤分布情况荆州市土地总面积折合140.93万公顷,属人多地少的地区。
据第一次在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已利用的农业用地为72.7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51.6%,在已利用的农业用地中,耕地占 82.3%,人均占有1.41亩.养殖水面8.0%,林地占8.1%,园地占1.6%。
全市土场由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新生代第四纪粘土沉积物形成,以水稻土、潮土、黄棕壤为主体,土层深厚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近年来,全市依法加强了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确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全市土壤类型多样,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共有7个土类,14个亚类,43个土属,200个土种。
土类总面积563.58千公顷(量算面积,下同),其中水稻土281.43千公顷;潮土186.82千公顷;石炭岩土26.41千公顷;红壤25.5千公顷;黄棕壤32.27千公重。
夏季江苏、浙江、安徽、湖广等地大雨连绵,洪水百年不遇。
苏南34个厅州县无处不灾。
苏州大水入城,江宁省城也为大水浸泡,就连两江总督署衙门也积水一二尺。
湘、鄂两省灾情也十分严重,江汉平原汪洋一片,河湖不分。
185 0年水灾虽不象前两年那么严重,但江、浙、皖、湘、鄂仍然有大片地区被淹。
江苏受灾地区达65厅州县,浙江受台风暴潮袭击、加上海塘决口,共有50州县受灾。
安徽霍山、望江等地山洪爆发,房屋地亩尽数被冲。
湖北江汉河湖并涨,低洼地区变成泽国。
湖南洞庭湖附近十余县也遭水淹。
连续三年的洪灾导致中国经济最富庶的东南八省元气大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一些省份还瘟疫流行。
一时间,数以千万计的灾民无家可归,造成社会急剧动荡。
此后,1860年(清咸丰十年)、1870年(清同治九年), 长江上中游又发生了两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
20世纪30年代长江中下游又发生两次特大水灾。
1931年发生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灾情遍及川、鄂、湘、赣、皖、苏6省,淹没农田4620万亩,死亡14. 5万人。
1935年汉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水系的澧水下游同时发生水灾,受灾农田2 264万亩。
灾民1000万人,死亡14.2万人。
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也发生了多起特大水灾。
1954年夏季长江、淮河出现百年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
长江干堤和汉江下游堤防决口61处,扒口13处,支堤、民堤决口无数,湖南洞庭湖区900多处圩垸,溃决70%。
受灾农田共4755万亩,灾民1888万人,灾后疾病流行,死亡3.5万人。
此外,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运行。
由于洪涝地区积水时间太久,造成房屋大量倒坍,庄稼大部分绝收,灾后数年方得以恢复。
1991年长江中下游洪涝,仅安徽、江苏两省,就有受灾耕地1.5亿亩,死亡1163人,直接经济损失484亿元。
1998年夏、秋季中国气候异常,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江河发生了大洪水。
这场洪水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
据统计,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公顷,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增加。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水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已由50年代的21.9万元/平方公里上升到80年代的12 1.2万元/平方公里。
值得指出的是,那些经济发达地区,其水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值。
如1991年太湖地区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乡镇企业占了80%。
因此,发达地区企业在快速发展、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企业防灾、减灾也是这些企业领导人不能忽视的工作。
2、水污染长期以来,由于对水资源优势的认识不足,城市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造和水景观建设都比较滞后,已逐渐成为制约城市现代化进程的突出问题,困扰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据环保局调查,城市周边主要水库、湖泊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境内现有千亩以上湖泊30余个,其中,最大的湖泊:洪湖和长湖,由于周边污染和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比较严重,只能达到V类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和总磷,两个湖泊均有富营养化趋势。
荆州城区(城郊)的内河中,太湖港渠水质达到Ⅲ类,符合功能区划要求,豉湖渠、西干渠、荆沙河、护城河、便河水质污染严重,均超过V类。
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污染类型。
城区公园水体受餐饮业影响,水质急剧变坏、污染严重,“三国公园”尤盛。
护城河治污进展不快,疏浚清洁护城河已成为市民的一项迫切要求。
良好的水生态与水环境是开发水资源的前提。
伴随着荆州经济的发展,境内湖泊、河流的水质下降,水生态遭到破坏,水污染加剧,城区及周边尤为严峻,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阻碍了荆州的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的恶化还直接到影响城市形象,不利于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实施人水和谐战略,开展水生态、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实现境内水生态的修复保育和水环境质量的提高,既是再造城市形象,优化招商环境,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外商投资的需要,又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实现荆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所在。
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应该从以下几个重点方面来加强:1.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加快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建立气象应急队伍,建设应急移动气象台和灾害性天气现场直播系统,提高移动应急保障能力。
2.在现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政府主导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灾害防御规划工作。
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确定荆州气象灾害防御设防标准和基础建设标准,为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和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灾害性天气强度和灾害等级预评估工作,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风险区划和评估,严格城市建设规划、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