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关系论文

中印关系论文引言中印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其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印关系经历了波折和起伏,但又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合作。
本文将探讨中印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并分析两国之间的挑战和未来合作的机会。
历史背景中印两国在历史上有着数千年的交流和互动。
然而,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中印关系经历了多次的紧张局势和冲突。
最引人关注的一次是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导致了两国关系的严重恶化。
此后,双方在边境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和摩擦。
现状分析尽管中印两国在经济、文化和国际事务等多个领域都存在合作,但两国之间的关系仍然面临挑战。
边境问题中印边界问题是两国关系的核心争议之一。
两国在东北部的边界线上存在争议,并且曾经发生过多次边境冲突。
两国政府一直在寻找解决办法,但进展缓慢。
经济竞争中印两国都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但两国在经济领域存在竞争关系。
中国的出口依赖度较高,而印度则希望通过提供投资机会来吸引外国资金。
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策略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经济竞争的加剧。
地缘政治和国际影响力中印都是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的重要参与者。
中印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两国都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两国之间的竞争和争议也可能限制它们的合作和共同利益。
机遇与挑战中印关系既面临着许多挑战,也存在着许多合作的机会。
经济合作中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强经济合作来实现互利共赢。
两国可以加强贸易联系,加大互相投资,共同开发市场。
中印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提高两国的经济实力。
边界问题解决中印可以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边界争议。
两国政府应该继续推动边界问题的解决,并寻求建立稳定的边界管理机制,增强互信和合作。
人文交流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也非常重要。
两国可以加强教育交流、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理解。
结论中印关系的发展非常重要,不仅对两国和两国人民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地区和全球的稳定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一、问题由来与概况对于邻国来说,有争议的边界问题往往直接影响两国关系。
中印边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条边界;这是大国之间最后一条没有确定的边界;这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最后一条没有签约的陆上边界。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有争议的有1700公里,历史上存在一条因地理、文化、商务和宗教因素形成的"传统习惯线",已为历史上的一系列地理文献所标明。
中印边界算是一条在亚洲大陆上区分了汉藏文明与印度文明的地理界限。
在这条线的北端是克什米尔地区,在中国境外,大体上喀喇昆仑山口以北为巴基斯坦控制区域,以南为印度控制区。
因此,中印边界的西段从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至西藏与新疆相邻的巴里加斯地区,传统习惯线长600公里;从巴里加斯地区到中尼边境的普兰为中段,传统习惯线长450公里;从不丹中国边境沿喜马拉雅山南麓至中缅边境为东段,传统习惯线长650公里。
在西段和中段,中印双方有争议的领土面积大约3·5万平方公里;在东段,争议领土有9万平方公里。
(如图)边界问题是殖民主义的遗产,历史上由于英国殖民主义者处心积虑要染指我国西藏地区、企图把西藏分裂出去,使得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遗憾的是印度独立后不是与殖民主义者划清界限,而是继承了这份不光彩的遗产并发扬光大。
印度领导人明明知道中印边界存在争议,却趁着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和抗美援朝无暇顾及边界问题之际,大举侵占中国领土。
1959年西藏上层分裂主义势力叛乱以后,印度政府更是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
三段边界当中,东段争议最大,涉及面积达到9万平方公里。
印度政府根据它所说的“国际协定”,就是“西拉姆条约”和“麦克马洪线”,把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大片地区说成是印度的。
这是对历史的蔑视。
1914年英国政府和西藏当局背着中国政府所制定的“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不具有效力的,中国政府一概不承认。
但是印度当局却拿者这个幌子招摇过市。
(图)中段。
(图)西段。
(图)(涛哥做PPT的时候,每张图片给我单独一张,我要讲解,不要当成背景)二、中印两国对边界问题的不同立场和态度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中印两国边界线从未正式划定过,只有一条传统线。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摘要: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起起伏伏。
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有着二千多年的交往史。
中印两国在近代史上都曾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然而,由于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发生困难。
因此,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成为影响中印关系的关键。
关键词:边界,争端,问题,印度2010年4月1日是中国和印度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纪念日。
而步入“耳顺之年”的中印关系虽然稳定发展的基调未变,但障碍尚未完全消除,1962年边境战争,达赖喇嘛关系的西藏问题等仍是难以跨越的障碍。
就如某些印度官员表示,当年那场战争的伤口至今难以愈合。
一.历史背景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是我国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拉达克地区和喜马偕尔邦接壤部分,历来受中方管辖,有争议的地区约3.35万平方公里。
这一地区是英帝国主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寻找一条侵入新疆腹地的途经而占领的,当时的英属印度地图都是未定界,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才第一次画成已定界,并将争议地区划入印度版图。
目前,除巴里加斯1954年后被印军侵占外,全部在我国有效控制下。
中段是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沿喜马拉雅山脊向南,到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为止,有争议地区约2000平方公里。
这一地区历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除桑、葱莎早期被英印当局侵占,成为遗留问题外,其余地区都是1954年以后才被印度侵占的。
现除乌热外,全部争议地区皆为印度控制。
东段指从中国、不丹、印度三国交界点起向东至中国、缅甸、印度三国交界处的边界。
印度在50年代初以武力强占了传统习惯边界线至喜马拉雅山脊之间这一地区,这块中国领土约有9万平方公里,面积接近于我国浙江省,是中印边界最大争议地区。
中印边界全线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传统习惯线。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工科试验班(工学)313#######)[ 摘要]中印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中比较明显的阻滞因素。
这一问题源于历史遗留,数十年来,尽管交过火也谈判过,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今天,此问题依旧存在。
在这里,我对一些资料进行了整理,论述了中印边界问题的各方面,并简要分析了边界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
[ 关键词] 中国印度边界问题边界战争[ 正文]中国与印度是当今世界两大人口大国,作为邻居,近年来中印关系迅速发展。
政治上,中国与印度高层互访不断,并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框架;经济上,到2009年,双边经贸额已突破500亿美元;军事上,两国在边境地区建立了信任措施。
尽管两国发展势头良好,但也不能忽视中印之间存在的某些问题和障碍,其中比较突出的应该是两国的边界争端。
1.中印边界的划分历史上,中印两国从未正式划定过边境界线,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线。
中印边界全长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
西段是指中国新疆、西藏同印度克什米尔占领区拉达克接壤部分,即西起喀喇昆仑山口,南到西藏阿里及印度拉达克、旁遮普三地接壤处,约600公里;中端指从中国同克什米尔最南端接界处至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是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约450公里;东段是从中、印、不丹三国交界处至中、印、缅甸三国交界处,约650公里。
2.中印边界问题的产生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周边亚洲地区。
19世纪中期,英国打败了锡克王国,把锡克王国侵占的中国拉达克地区划入了印度版图。
然而英帝国野心不减,随着清政府势力日渐衰弱和俄国势力的逐步东侵,英国把魔爪伸向了中国,并致力于把西藏变成受其控制的独立缓冲国。
19世纪60年代,英帝国主义为寻找一条通向中国新疆腹地的捷径,派遣军事情报人员深入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进行勘察,发现此处是中国一条古商道的必经之路,不但可沿喀拉喀什河到达新疆和田,更重要的是可向南通往西藏。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印度是中国的第二大邻国,与中国有着长达1700公里的陆上边界。
由于历史原因,两国边界一直没有正式划定。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两国的边界争端演变成严重的国家关系危机,并最终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边界战争。
对印度而言,和中国维持合作关系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为减少两国差距,印度也需与亚洲各国及美日等国维持战略合作关系,因此不免有些摩擦。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边界战争看来是减少了,甚至是无足轻重了。
但是冲突却不仅对印度和中国,而且也对整个国际社会有着深远的和有害的影响。
假若尼赫鲁能表现出缅甸的吴努那样的智慧和政治勇气,并且像他那样,大约在1959年,同北京谈判出一个相互满意边界解决办法,并以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件签署了它,世界政治该将会出现多么不同的情景。
那么,中国就不会遭受冲突和印度诬陷带来的僧恨,代之的是其国际威信的极大提高。
印度可能不会走向导致巴基斯坦1965年战争的扩军备战。
中美关系可能早就得到修补.并很可能对华盛顿对越南的做法产生影响。
还有,印度的核试验的唯一借口自然不会存在——不过那时,事情就成为双料虚伪,因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自独立后不久以来,即一直保证要使印度拥有核武器。
进入21 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
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最主要的利益关系与冲突,如不可忽视的边历史问题——边界问题。
中印领土争端具体讲就是“三条线”之争:(1)是传统习惯线中印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由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了受到两国人民尊重的传统习惯线。
这条线,在东段大体上沿著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在中西段,大体沿著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即我国地图标示的国界。
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这条客观上存在的传统习惯线,应当是中印定界的依据和基础。
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有着二千多年的交往史。
中印两国在近代史上都曾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然而,由于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发生困难。
因此,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成为影响中印关系的关键。
一.历史背景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见“中印边界示意图”),西段是我国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拉达克地区和喜马偕尔邦接壤部分,历来受中方管辖,有争议的地区约3.35万平方公里。
这一地区是英帝国主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寻找一条侵入新疆腹地的途经而占领的,当时的英属印度地图都是未定界,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才第一次画成已定界,并将争议地区划入印度版图。
目前,除巴里加斯1954年后被印军侵占外,全部在我国有效控制下。
中段是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沿喜马拉雅山脊向南,到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为止,有争议地区约2000平方公里。
这一地区历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除桑、葱莎早期被英印当局侵占,成为遗留问题外,其余地区都是1954年以后才被印度侵占的。
现除乌热外,全部争议地区皆为印度控制。
东段指从中国、不丹、印度三国交界点起向东至中国、缅甸、印度三国交界处的边界。
印度在50年代初以武力强占了传统习惯边界线至喜马拉雅山脊之间这一地区,这块中国领土约有9万平方公里,面积接近于我国浙江省,是中印边界最大争议地区。
中印边界全线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传统习惯线。
英帝国主义统治印度晚期,由于英属印度当局对我国西藏和新疆地区进行阴谋活动,播下了边界争端的种子。
二.中印边界争端的发展过程1.八十年代前中印边界争端发展1951年2月初印度军队强占达旺,1953年前后逐渐控制到“麦克马洪线”,1954年成立“东北边境特区”,同年4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与中国政府最高领导人讨论两国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解析|印度人不只纠葛于历史,更深深陷入未来的恐惧中

导读:19世纪,英国殖民者意图扩张殖民地范围,自作主张大笔一挥,在地图边界东边划了一条“麦克马洪线”,在西边划了一条“约翰逊线”,无耻的将中国藏南以及新疆阿克赛钦等地区在地图上划入当时的英属殖民地印度的版图。
原本英国殖民者是一厢情愿,无论清朝、民国还是如今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承认过这条线。
但1947年印度独立后,英国殖民者制造的边界问题却遗留下来,还成为了印度妄想非法侵占中国领土的“依据”:他们声称其与中国的边界线就是英国人划定的边界线。
这为中印关系稳定发展埋下了祸根。
中印边界问题中印边界问题,主要包括西段、中段和东段:东段问题:东段边界问题源自英殖印度时期,包含整个藏南地区,"麦克马洪线"中段问题:历来受关注的程度远不及东西两段,但出现时间最早,印度实际控制巨哇,曲惹地区,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区西段问题:新疆阿克赛钦等地区,“约翰逊线”。
后面会讲,为什么印度总惦记非法侵占我国的这些领土,这些地区有什么特别之处。
原本两国在长达2000年的历史中,一直是友好往来、和平共处的,尽管英国殖民者在边界问题上遗留了隐患,但是真正的争议出现在1954年之后。
要从地理位置开始说起在2亿多年前,印度大陆板块执著地漂过古地中海,向着亚洲大陆板块缓慢移动,在大约6千万年前,这两个大陆板块发生碰撞之后,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由此构成了20世纪冲突的地理环境。
要说印度,尽管也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但是长期属于政权分裂状态,直到1947年,印度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才算是在政治上统一了政权。
原本印度所处的地理位置特别好,算是地球一个中心地带,基本上欧亚贸易都会经由印度,印度人也比较努力,恨不得早日跻身到一线大国的行列,不仅如此,在1975年的时候还吞并了锡金!这样,中国和印度就有了三个接壤的地方:东部的藏南、西部的阿克赛钦和中部的锡金。
整个印度几乎已经没什么战略缓冲带了。
什么是战略缓冲带?举个例子,当时在大宋与大理国(也就是如今云南地区)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小国家——自杞国。
中印边界争议

浅议中印边界争议问题中印边界分为西、中、东三段,全长约2000公里。
西段指的是中国西藏和新疆同克什米尔印度管辖区的拉达克接壤的边界;中段指的是西藏同现在的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安恰尔邦(2000年前为北方邦)接壤的边界;东段指的是不丹以东的中印边界。
中印边界争端是一个历史问题,主要是由英帝国在印度殖民统治期间,向外扩张势力,觊觎中国西南边疆,妄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上瓜分出去而造成的。
在中印边界西段,英印政府曾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所谓的边界线,在东段,制造了非法的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
这些成为印度政府对边界主张的主要依据。
印度还举出历史上的所谓“1684年条约”、“1842年条约”来支持自己的主张,甚至认为中方曾对“麦线”有默认,后又以禁止反言原则指责中国。
国家边界的确立基本来自两种事实,一是基于传统习惯而自然形成,二是通过条约来划定。
印方认为,中印边界线已清楚地划定,是为许多条约和协定以及相关文件所支持的。
尼赫鲁总理认为,印度的地图所发表的他们疆界的画法不仅是根据天然的和地理的特点,而且也符合传统,并且一大部分是为国际协定所肯定的⋯是没有怀疑余地的。
既然边界已定,也没有理由举行全面的边界谈判。
方认为,印方所举的条约在划界问题上是效或非法的,两国间历史上并没有划界协定,所以两国边界没有正式划定。
中方还认为,中印双方对传统习惯线看法各不相同,也并不认可印方所谓由自然特征决定的边界,因此有必要通过谈判和实地勘察来正式决定边界所在,并用条约来明白确定,然后在地面上标定。
我们可以从国际法的角度来对中印边界的争议进行法律分析。
首先,中国以先占和有效管辖取得对西段地区的主权的。
西段边界争议地区,不管是新疆段还是西藏段,从未经条约划定。
历史上中国人最先进入这里并开始生产生活活动,从而获取了对该地区的主权。
中国在进入以后就再未退出,不问断地、持续性地活动,补充、巩固和完善了初始权利,形成了中方所主张的传统习惯线。
中国历史上的活动是符合先占”概念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工科试验班(工学)313#######)[ 摘要]中印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中比较明显的阻滞因素。
这一问题源于历史遗留,数十年来,尽管交过火也谈判过,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今天,此问题依旧存在。
在这里,我对一些资料进行了整理,论述了中印边界问题的各方面,并简要分析了边界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
[ 关键词] 中国印度边界问题边界战争[ 正文]中国与印度是当今世界两大人口大国,作为邻居,近年来中印关系迅速发展。
政治上,中国与印度高层互访不断,并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框架;经济上,到2009年,双边经贸额已突破500亿美元;军事上,两国在边境地区建立了信任措施。
尽管两国发展势头良好,但也不能忽视中印之间存在的某些问题和障碍,其中比较突出的应该是两国的边界争端。
1.中印边界的划分历史上,中印两国从未正式划定过边境界线,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线。
中印边界全长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
西段是指中国新疆、西藏同印度克什米尔占领区拉达克接壤部分,即西起喀喇昆仑山口,南到西藏阿里及印度拉达克、旁遮普三地接壤处,约600公里;中端指从中国同克什米尔最南端接界处至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是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约450公里;东段是从中、印、不丹三国交界处至中、印、缅甸三国交界处,约650公里。
2.中印边界问题的产生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周边亚洲地区。
19世纪中期,英国打败了锡克王国,把锡克王国侵占的中国拉达克地区划入了印度版图。
然而英帝国野心不减,随着清政府势力日渐衰弱和俄国势力的逐步东侵,英国把魔爪伸向了中国,并致力于把西藏变成受其控制的独立缓冲国。
19世纪60年代,英帝国主义为寻找一条通向中国新疆腹地的捷径,派遣军事情报人员深入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进行勘察,发现此处是中国一条古商道的必经之路,不但可沿喀拉喀什河到达新疆和田,更重要的是可向南通往西藏。
一旦占领西藏,英国便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利益。
“第一,英国可以控制广阔的青藏高原,使之成为屏护印度的安全的天然屏障;第二,英国可与其由缅甸侵入中国云南的势力相配合,进一步向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最后与其由太平洋入侵中国的势力会合,控制大半个中国;第三,英国可以利用所控制的西藏及藏传佛教影响蒙古,削弱俄国的势力。
”1于是英国暗中设置了割裂新疆的非法边界线,将包括新疆阿克赛钦和西藏阿里部分地区在内的3.3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印度。
阴谋继续进行着,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中、藏三方举行西姆拉会议,会1刘颖玮《中印边境战起因剖析》外英国代表亨利-麦克马洪同西藏地方当局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制造了一条中印边界线,就是所谓的“麦克马洪线”,该线把传统习惯线以北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印度。
由于当时中国政府极力反对英帝国主义的阴谋活动,所以这条线一直未公诸于世。
但自北洋政府以来的历届中国政府根本没有承认过这条非法边界线。
所以说,中印边界问题的产生,英国“功不可没”,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状况,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制造出了中印边界争端问题,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3.中印边界问题的恶化1947年,印度独立,尼赫鲁和他领导的印度政府极其崇尚大英帝国的“印度中心论”,全面继承了英印殖民时期的政治策略,奉行“前进政策”。
“所谓‘前进政策’是指印度政府改变中印边界状况以实现其领土要求和安全利益的军事蚕食与军事挑衅政策。
印度政府的前进政策是对英印政府始于19世纪向北扩张的边境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2从50年代初起,印度就试图把它单方面划出的边界线强加给中国,并且,印度不断壮大的军事力量由边界线推进,侵占了中国大量领土。
1950年,“新生儿”印度利用中国尚未解放西藏和朝鲜战争爆发的机会加快了向“麦克马洪线”的推进,在东段边境悍然侵占了传统习惯线以北和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9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到1953年,“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基本被印度控制。
1954年,印度又在该地区设置了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
1954年到1957年,除了之前侵占的桑、葱莎等地外,又侵占了中印边界中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拉不底,总面积约2千多平方公里;在西段,印度提出领土要求,涉及中国新疆所属的阿克赛钦地区和西藏阿里地区的一部分共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尼赫鲁政府领导的印度肆无忌惮地蚕食着中国大地,逐渐侵吞了约12.5万平方公里。
然而印度一直未挑明侵占中国国土的事实,直到1954年,印度出版的官方地图把包括东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在内的所有中印未定边界都标成了有利于印度的已定边界,这件事才被公诸于世,并引起了中国政府的极大愤怒。
1959年,西藏叛乱,印度政府对此进行公然策动和支持。
1959年3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又根据印度政府任意修改的地图,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向中国提出总共1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并表示不容许有任何协商的余地。
对印度政府丧心病狂的行为,中国政府始终保持克制态度,并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寻求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案。
“中国一贯认为,中印边界从未划定过,中印边界问题存在争端,是历史遗留问题,只有通过共同协商和联合勘察,才能解决争端;处理时应考虑历史背景,又要考虑实际情况,双方都不应该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对方,而是因该通过谈判,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求得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在问题解决之前,双方应维持边界现状。
”34.中印边界战争爆发的导火索1959年8月25日,印军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中国朗久地区寻找所谓的“分水岭”,还污蔑中国军队入侵而袭击中国边防军,挑起了第一次武装冲突事件,中国军队被迫自卫还击。
8月27日,印军撤离朗久,退往“麦克马洪线”以南。
这一事件即后来所称的“朗久2代泽华《印度的“前进政策”与中印边界战争—一种认知理论的视角》3邵青《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军战史部分(续)》事件”。
过了一段时间,尼赫鲁获悉中国在阿克塞钦地区修筑了新藏公路。
在尼赫鲁的世界里,阿克赛钦是属于印度的,所以当他得知这一事件后,印度军队开始侵入这一地区。
1959年10月21日,中印双方又在喀喇昆仑山上的空喀山口发生冲突。
1962年上半年,经过一番准备的印军推进到喜马拉雅山边境有争议的地区建立哨位,故意把边境哨所位置和行政管辖范围混为一谈,通过这种方式入侵西藏,迫使中国承认印度的非法边界要求。
到1962年8月底,印度在东段已越过“麦克马洪线”侵占了中国的克节朗和扯东地区;在西段深入中国境内,设立了43个侵略据点。
尼赫鲁政府在制造了一系列流血事件后于1962年10月12日公然宣布已命令印度军队清除掉边境上的中国军队。
尼赫鲁政府在中国土地上胡作非为期间,中国军队保持按兵不动的状态,奉行“决不打响第一枪”的政策。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多次发表声明提出停止武装冲突,和平谈判,友好协商的建议。
而印度总统尼赫鲁却公开说,“(中印边界)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可争论的问题,而是一件确定了的事,没什么需要讨论”4,从而以“边界已定”为由拒绝谈判。
中国政府再做让步,为了表达和平谈判的诚意,单方面决定在边境地区停止巡逻。
然而印度政府把这一诚意视为软弱可欺,决心以武力解决争端。
5.中印边界战争的全面爆发在作出一系列让步和多次表达诚意后,印度军队的咄咄逼人让中国军队忍无可忍,终于,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了。
当印度军队发动新一轮进攻时,中国军队拿起了武器,被迫进行了自卫反击。
为缓和紧张局势,尽快结束战争;同时也为避免引起当时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借机对我国寻衅滋事,避免引起一些亚非拉国家的误解和疑虑,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郑重提出停止武装冲突、重开和平谈判、合理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
但印度政府坚决拒绝,无意进行和平谈判,而且决心继续诉诸武力,并向美、苏寻求军事援助。
而美、苏的确也给予了印度极大的经济及军事援助。
11月6日,印军在东段又向我军发起全线进攻。
到11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了2个师、9个旅以及大量炮兵、装甲部队,总兵力由2.2万人增加到3万人。
14日,再次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猛烈进攻。
我边防部队奋起反击,再次击退敌人的进攻。
11月20日,北京宣布单方面停火,把军队从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
11月22日,中国的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全线停火,从12月1日开始全线后撤,至1963年3月1日,全部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以内地区,并主动交还了缴获物资,释放俘虏,开创了先例。
“最后的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在同赫鲁晓夫处理古巴问题的暗中对比中,毛既不是‘冒险主义’,也不是‘投降主义’。
他独一无二的结束战争行动的做法,排除了‘帝国主义’或‘修正主义’替尼赫鲁采取任何行动的可能,而同时保住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阿克赛钦高原,新疆至西藏的公路就从那里通过。
”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如是说,表达了对中国结束这场战争方法的赞许。
6.中印边界战争的影响4A.N.Misra,The Diplomatic Triangle:China,India,America5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印战争结束后,中国仍积极设法巩固中印边境因中国单方面撤军而形成的和平局面,并继续谋求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
而印度把中国的归还物资,释放俘虏看作一种对印度的轻蔑,不但用种种借口拒绝和平谈判,还在国内掀起一阵反华风,将中国讽刺得一无是处,煽动起印度人民的反华情绪。
中印关系从此陷入低谷,中印边界问题也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
与此同时,印度加紧与美国、苏联的交好,美苏在边界争端这一问题上对中国也持否定态度。
与印度的边界战争加剧了中美、中苏关系的恶化,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7.中印边界战争的起因及结果分析中印边界争端无疑是历史遗留问题,那么尼赫鲁政府为何执迷不悟地推行“前进政策”?原因大致有四点。
“第一、英国殖民统治者执行的印度安全战略、地缘政治策略以及分裂中国西藏的行动,为尼赫鲁政府顽固坚持对外扩张政策、不断侵占中国领土提供了“历史依据”。
第二、盲目崇拜大英帝国的“印度中心论”观点,妄想称霸南亚次大陆、继而争当亚洲领袖,是尼赫鲁政府全面继承英国地缘政治战略思想的衣钵、顽固坚持侵略扩张政策的根本原因。
第三、严峻的国内政治经济情况和对形势的错误判断,是促使尼赫鲁政府坚持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不断侵占中国领土的重要因素。
尼赫鲁政府在边界问题上坚持强硬立场,一方面因为尼赫鲁政府低估了新中国保卫祖国领土与主权完整的决心与力量,以为中国国内困难已到了无法克服的地步,无暇顾及中印边境问题;另一方面,尼赫鲁政府也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认为如果中印发生军事冲突,印军一定可以轻易打败中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