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胸腺肿瘤分类(中文版)
胸腺瘤化疗方案

胸腺瘤化疗方案第1篇胸腺瘤化疗方案一、背景胸腺瘤(Thymoma)是一种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胸腺瘤可分为A型、AB型、B1型、B2型、B3型和C 型。
胸腺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本方案主要针对胸腺瘤患者的化疗部分,旨在为患者提供合法合规的化疗方案。
二、化疗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病理类型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化疗方案。
2. 联合化疗:采用多种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3. 规律化疗:按照预定的时间表进行化疗,确保药物在体内维持一定的浓度。
4. 安全性评估:在化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毒性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案。
5. 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医疗法规和政策,确保化疗方案的合法合规性。
三、化疗方案1.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病情、病理类型和药物敏感性,选择以下药物进行化疗:-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阿霉素(Doxorubicin)- 顺铂(Cisplatin)- 长春新碱(Vincristine)-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2. 化疗方案:- 方案一: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CAP)- 方案二: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阿霉素(VAD)- 方案三: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顺铂(VFP)3. 化疗周期:每个周期为21天,共进行4-6个周期。
4.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年龄和药物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进行调整。
四、化疗期间管理1. 定期检查:化疗期间,定期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病情和药物毒性。
2. 毒性反应处理:根据患者出现的毒性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安全。
3. 营养支持:化疗期间,注意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4.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化疗结束后随访化疗结束后,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毒性反应和生活质量,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中文版NCCN指南(2015_v 2版)

T4:不论肿瘤大小,直接侵犯胸壁和/或皮肤(溃疡或 皮肤结节) N2: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表现为固定或相互融 合;或缺乏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但临床 上发现有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 pN2:4~9个腋窝淋巴结转移;或临床上发现内乳淋巴 结转移,但腋窝淋巴结无转移,转移病灶>2.0 mm pN2b:临床上发现内乳淋巴结转移,但腋窝淋巴结无 转移 任何T N3: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淋巴结转移; 或临床上发现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伴腋窝淋巴结转移; 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或内乳淋巴结 转移 N3a: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N3b:同侧内乳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转移 N3c: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pN3:≥10个腋窝淋巴结转移
原发肿瘤≤0.5 cm或 原发肿瘤微浸润 pT1, pT2,或 pT3; pN0或pN1mi(腋窝 淋巴结转移灶≤2 mm)
pN0 PN1mi
组织学类型: 导管癌 小叶癌 混合型癌 化生性癌
BINV-5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浸润性乳腺癌
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的全身辅助治疗
原发肿瘤≤0.5 cm 或原发肿瘤微浸润 pT1, pT2,或 pT3; pN0 或 pN1mi(腋窝 淋巴结转移灶≤2 mm) 组织学类 型: 导管癌 小叶癌 混合型癌 化生性癌 pN0 PN1mi 考虑辅助内分泌治疗(2B类) 辅助内分泌治疗(2B类) ±辅助化疗(2B类)
• • •
专家普遍认为,大于10 mm的切缘属阴性(但此切缘宽度也许过大,而且可能影响美观) 小于1 mm的切缘被认为不足够 对于范围在1~10 mm之间的切缘,一般切缘越宽,局部复发率越低。但是对于位于乳腺纤维-腺分界部 位(如靠近胸壁或皮肤)的肿瘤,手术边缘不足1mm并不一定要进行再次手术,但可以对肿块切除部 DCIS-1 位进行较大剂量推量照射(2B类)。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胸腺肿瘤TNM分期(AJCC第8版)

N0
M0
ⅢA期
T3
N0
M0
ⅢB期
T4
N0
M0
ⅣA期
任何T
N1
M0
ⅣA期
任何T
N0,N1
M1a
ⅣB期
任何T
N2
M0,M1a
ⅣB期
任何T
任何N
M1b
区域淋巴结(N)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胸腺周围淋巴结转移
N2
胸内或颈部深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
M0
无胸膜、心包或远处转移
M1
有胸膜、心包或远处转移
M1a
孤立的胸膜或者心包结节
M1b
肺实质内结节或远处器官转移
胸腺肿瘤TNM分期:
分期标准
分期
T
N
M
Ⅰ期
T1a,T1b
N0
M0
Ⅱ期
胸腺肿瘤TNM分期(AJCC第8版)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Leabharlann 无原发肿瘤的证据T1肿瘤包埋或延伸至纵隔脂肪;可能累及纵隔胸膜
T1a
肿瘤未侵犯纵膈胸膜
T1b
肿瘤直接侵犯纵膈胸膜
T2
肿瘤直接侵犯心包膜(部分或全层)
T3
肿瘤侵犯下列任何一个:肺、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胸壁或心包外肺动脉或静脉
T4
肿肿瘤侵犯下列任何一个:主动脉(升支、主动脉弓或降支)、心内肺动脉、心肌、气管、食管
T分类由入侵的“级别”定义:它们反映了最高程度的入侵,而不管有多少其他(低级别)结构被入侵。T1,一级结构:胸腺、前纵隔脂肪、纵隔胸膜;T2,二级结构:心包;T3,三级结构:肺、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胸壁、肺门血管;T4,四级结构:主动脉(升支、主动脉弓或降支)、心内肺动脉、心肌、气管、食管。
胸腺瘤诊疗指南或共识

胸腺瘤诊疗指南或共识流行病学1.胸腺上皮肿瘤起源于胸腺,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胸腺瘤的发病率约0.13/1 0万-0.15/10,是前纵隔常见的原发肿瘤。
男女发病率相似,40-70岁是好发年龄,儿童和青少年很少发生胸腺瘤。
酒精、烟草、电离辐射都不是胸腺瘤发病的高危因素。
2.前纵膈肿块包括肿瘤病变:胸腺瘤、淋巴瘤、胸腺癌、胸腺类癌、胸腺脂肪瘤、生殖细胞肿瘤、肺转移瘤等(只有胸腺瘤、胸腺癌和胸腺脂肪瘤来源于真正的胸腺成分)。
3.胸腺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原发肿瘤,约占50%,病程常呈缓慢发展(除外淋巴瘤和生殖细胞肿瘤)。
诊断1.CT扫描是诊断胸腺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其表现为:位于前纵隔的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肿块,不伴有淋巴结的肿大。
常邻近大血管、心脏,在左侧无名静脉下方,邻近胸骨;若病灶较大可包绕纵膈大血管,CT表现:中等软组织密度,少部分患者可表现囊性化和钙化。
2.MRI主要用于制定手术计划时确定切缘边界,尤其对于在术前考虑有大血管、心脏侵犯的病人更有价值;不能耐受碘造影进行增强CT扫描的患者,可进行胸部MR I。
3.低剂量CT不能用于胸腺瘤或胸腺癌筛查,因为没有数据证实胸腺瘤或胸腺癌的筛查可以提高生存期。
4.PET-CT能更好的提示解剖结构的情况,能更好的提示解剖结构的情况;有研究显示胸腺癌的最大SUV值明显高于胸腺瘤,与胸腺瘤相比,胸腺癌呈均匀性摄取。
(PET-CT对于胸腺瘤的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明确)5.纵膈肿瘤需要查AFP和β-HCG检测以便于排除生殖细胞肿瘤;查T3、T4、TSH 排除纵膈甲状腺肿。
6.胸腺上皮样肿瘤:①胸腺床部位界限清晰的纵膈包块并不与甲状腺连续;②肿瘤标记物AFP或β-HCG阴性;③无淋巴结肿大表现。
7.FNA可以引起针道肿瘤细胞的种植,因此在考虑胸腺瘤时谨慎使用FNA。
8.若临床和影像学特征都强烈提示胸腺瘤为可切除病灶(例如重症肌无力和影像学典型的占位病灶),没有必要进行手术活检,避免经胸膜的方法进行活检,以防止肿瘤的种植转移。
胸腺瘤分类和分级标准

胸腺瘤分类和分级标准
1. 嘿,你知道胸腺瘤还有不同的类别呢!就像水果有不同种类一样。
比如说 AB 型胸腺瘤,这就好比是苹果,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呀!
2. 哇塞,胸腺瘤的分级标准可重要啦!这就好像给胸腺瘤贴上不同的“标签”。
像低危型的胸腺瘤,那不就像是温和的小兔子嘛!
3. 告诉你哦,胸腺瘤分类里有皮质型的呢!这多像是一群小伙伴里比较特别的那个呀,大家得好好认识它呢!例子嘛,就像是人群中那个特别显眼的人一样。
4. 哎呀呀,胸腺瘤还有髓质型的分类呢!这就跟一个班级里有不同性格的同学一样。
就好像有个同学特别安静内敛那种。
5. 嘿,胸腺瘤的分级标准真要弄清楚呀!这可关系到治疗方案呢。
就如同要走不同的路得选对鞋子一样。
比如高危型胸腺瘤,就好像是一条陡峭的路,得格外小心对待哟!
6. 你想想,胸腺瘤的分类多奇妙呀!像混合型的,不就像是一个混合了各种色彩的调色盘嘛!例子嘛,就像那种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了解胸腺瘤分类和分级标准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胸腺瘤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呀!。
2015年WHO肺部肿瘤分类

浸润前病变
弥漫性大细胞性淋巴瘤
9680/3
弥漫性特发性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
8040/0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9766/1
大细胞癌
8012/3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9712/3
腺鳞癌
8560/3
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9751/1
肉瘤样癌
Erdheim–Chester病
9750/1
多型细胞癌
8022/3
8560/0
浸润性粘液腺癌
8253/3
腺瘤
黏液/非黏液混合性腺癌
8254/3
硬化性肺泡细胞瘤
8832/0
胶样腺癌
8480/3
肺泡性腺瘤
8251/0
胎儿型腺癌
8333/3
乳头状腺瘤
8260/0
肠型腺癌
8144/3
粘液腺囊性瘤
8470/0
微浸润性腺癌
粘液性腺瘤
8480/0
非黏液性
8256/3d
间叶组织肿瘤
2015年WHO肺部肿瘤分类
组织学分型和亚型
ICDO代码
组织学分型和亚型
ICDO代码
上皮源性肿瘤
乳头状瘤
腺癌
8140/3
鳞状细胞乳头状瘤
8052/0
胚胎型腺癌
8250/3
外生型
8052/0
腺泡型腺癌
8551/3
内翻型
8053/0
乳头型腺癌
8265/3
腺上皮乳头状瘤
8260/0
实性型腺癌
8230/3
混合性鳞状细胞及腺性乳头状瘤
异位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肿瘤
NCCN-2015年-胸腺瘤指南 (1)

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NCCN指南)胸腺瘤与胸腺癌2014第1版中文翻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翻译翻译人员:项忆瑾: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内科专业硕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医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基地学员;刘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内科学博士;上海市第一届肿瘤学规范化培训基地毕业(二年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主治医师;作为主要获奖人之一,“胰腺癌基因组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2012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审阅人员:顾喜喜: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硕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主治医师;丁建勇: 复旦大学外科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翻译说明:胸腺瘤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即使是IV期(出现多发转移),仍有较长的生存期,对于大多数临床肿瘤内科医生及放疗科医生,限于资料较少,可能对于辅助治疗及姑息治疗方案不是非常了解,因此翻译该文为自我学习以及医生之间沟通交流使用。
尽管翻译人员对全文进行了认真仔细的翻译和审校,但限于翻译者英文水平及专业水准,可能存在不够准确甚至错误之处,请读者自行辨别,谨慎参考。
放疗部分个别字句经过中山医院放疗科杨平医生审阅,特此感谢。
*此文电子版可于医脉通及丁香园下载。
胸腺瘤和胸腺癌小组成员名单:见英文版第1页,此处略指南更新概要初始评估(THYN-1)初始治疗(THYM-2)可切除性疾病(THYM-3)局部晚期,晚期或复发性疾病(THYM-4)Array手术切除原则(THYM-A)放射治疗原则(THYM-B)胸腺恶性肿瘤的化疗原则(THYM-C)分期(ST-1)指南更新概要:2014年第1版胸腺瘤与胸腺癌指南同2013年第2版相比,主要更新内容包括:THYM-1首次评估中删除了以下部分:“TSH,T3,T4作为临床证据”“胸腺恶性肿瘤可能”修改为“胸腺肿瘤可能”“胸腺恶性肿瘤可能性不大”修改为“胸腺肿瘤可能性不大”限定词“如适用”新增在“见疾病的具体准则”之后THYM-3胸腺癌在R0切术术后,新增为I类监测建议中“每年随访胸部CT监测复发”修改为“CT随访两年内每6个月1次,然后胸腺癌每年1次,随访5年,胸腺瘤每年1次,随访10年” 脚注“f”新增为“监测的持续时间尚未确定”THYM-B 1 of 2放疗一般原则,第2条修改为“未手术切除的患者或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不完全切除术后应予以放疗”。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肺肿瘤分类(中文版)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肺肿瘤分类(中文版)来源:ThoracicSurgery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刚发布的肺、胸膜、胸腺和心脏肿瘤的分类相对2004年WHO分类作了较大变动。
该版本的明显变化包括:1)免疫组化技术贯穿于整个分类;2)基因学研究成为新的重点,特别是利用一体化分子检测帮助晚期肿瘤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3)对小活检和细胞学分类与2011年肺癌研究协会/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提出的分类大同小异;4)腺癌的分类与在2011年肺癌研究协会/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提出的分类大相径庭;5)将大细胞癌的诊断限定于手术切除缺乏明确形态学或免疫组化分化的肿瘤,将原大细胞癌亚型重新分为其他类型;6)重新将鳞状细胞癌分为角化型、非角化型以及基底细胞样三个亚型,非角化型肿瘤需要免疫组化证实存在鳞状分化;7)将神经内分泌瘤归为一类;8)增加NUT肿瘤;9)将术语“硬化性血管瘤”改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10)将“错构瘤”更名为“肺错构瘤”;11)新增PEComatous 肿瘤,包括(a)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b)PEComa, 良性(伴有透明细胞)和(c)PEComa,,恶性;12)介绍了EWSR1–CREB1异位型肺粘液样肉瘤;13)增加EWSR1基因重排的肌上皮瘤及肌上皮癌;14)承认WWTR1–CAMTA1融合对于诊断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有效性;15)在淋巴组织肿瘤中增加了Erdheim–Chester疾病;16)异位起源肿瘤包含生殖细胞肿瘤以及肺内胸腺瘤、黑色素瘤和脑膜瘤。
背景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肺、胸膜、胸腺和心脏肿瘤的分类(表1),此次WHO最新发布的分类沿袭了1967年和1981年对肿瘤的分类,1999年对肺和胸膜肿瘤的分类以及2004年对肺、胸膜、胸腺和心脏的分类。
过去十年,由于肺癌基因的研究和肺癌的治疗都取得了卓越的进展,使其与2004年WHO发布的分类发生显着的改变,这些改变会在本文中一一列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 年世界卫生组织胸腺肿瘤分类(中文版)
1、胸腺瘤
1)概念的连续性
胸腺瘤大部分亚类的命名由字母和数字组成(A型、AB 型和B1-B3 型),新版无变化;胸腺瘤分期使用修订后Masaoka-Koga 系统,也没有变化,新的TNM 分期由国际肺癌研究委员会(IASLC )和ITMIG 联合制定,但只是初步分
期提议,在国际癌症联盟(UICC )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批准之前不应用于临床。
2)概念变化第四版的一个新特征是胸腺瘤的某些HE 染色的组织学
改变是诊断的必备条件,其它的则根据对诊断的重要性作为可选条件。
这种变化是希望减少概念上的模糊,有助于改善诊断的可重复性。
另一个概念的变化是>30% 的胸腺瘤不只具有一种组织
学改变,不再使用名词「复合胸腺上皮肿瘤」,而是要在诊断中列出所有组织学改变,以最突出的组织学改变作为开始,比例较低的组织学成分依次列出。
但这一原则不适用于
AB 型胸腺瘤和含有癌成分的肿瘤。
第三个概念变化是在组织学特征比较模糊的胸腺瘤诊
断标准中加入免疫组化特征性变化,如A 型和AB 型胸腺瘤的区别在于不成熟TdT+T 细胞是缺乏还是大量存在;AB 型和B1 型胸腺瘤的区别在于细胞角蛋白网络是粗大还是纤细。
在难以分类的胸腺瘤和胸腺癌中常规推荐的免疫组化标志见表1。
表1 对鉴别胸腺瘤和胸腺癌有帮助的常规免疫组化标
志标志表达靶位
细胞角蛋白正常胸腺、胸腺瘤、胸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部分生殖细胞肿瘤、少见的肉瘤和树突细胞肿瘤的上皮细胞;纵膈肿瘤
细胞角蛋白19
正常胸腺、胸腺瘤和胸腺癌上皮细胞
细胞角蛋白20
正常胸腺和胸腺瘤中阴性;罕见的胸腺腺癌、畸胎瘤或转移性肿瘤中阳性
P63
正常或肿瘤性胸腺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畸胎瘤、转移癌)、原发纵膈大B 细胞淋巴瘤的核内表达
P40
正常或肿瘤性胸腺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畸胎瘤、转移癌)的核内表达
TdT
正常胸腺的不成熟T 细胞;大于90% 的胸腺瘤和T 淋母细胞性淋巴瘤的肿瘤性T 细胞中表达
CD5
胸腺不成熟和成熟T 细胞和90%的胸腺瘤;部分T 淋母细胞性淋巴瘤的肿瘤性T 细胞;70% 胸腺癌上皮细胞
CD20
正常和肿瘤性B 细胞;50%的A 型和AB 型胸腺瘤的上皮细CD17 80%胸腺癌的上皮细胞;大多数精原细胞瘤的肿瘤性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