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论文
全球气候变化论文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摘要: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由此导致的各类问题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本文将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其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提出一些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策略。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形成原因影响发展对策一、全球气候变暖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人类生存造成的损害和威胁已为世人公认。
气候变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气候变暖的明显化,让各种危害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
气候变暖引发的问题也从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从已知向未知发展。
它引发的各种新现象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
最主要是它所引发的灾害以不同形式出现,让人们不能预知,同时它又是全球范同的,这使得气候变暖成为了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一百年前上升了0.48℃(见下图)。
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
近三十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
全球气候不断增暖将改变各地的温度场,并影响大气的运行规律,各地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亦随之改变;增温造成的海水、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还会使海平面上升。
这一切都必将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包括水资源、能源、土地、森林、海洋、人类健康、物种资源、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等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许多目前仍估计不到的重大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暖形成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可以分为俩大类,一类是人为因素,一类是自然因素1、人为因素(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2023学年形势与政策课程结课论文《浅谈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由此导致的各类问题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本文将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其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提出一些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策略。
一、近年极端天气的各种事例全球气候在逐渐的变暖,同时也有很多极端天气的出现。
通俗地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的是50年一遇或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
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发生变化,呈现出增多增强的趋势。
近年来全国有很多极端天气的出现,世界正处于灾难性气候临界点的边缘。
2022年,全球接连发生火山爆发、热浪、暴雨、洪水、旱灾、风暴等自然灾害:1月14日至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火山喷发并引发海啸,这是近30年来全球规模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该火山喷发的烟雾和灰烬给环境带来巨大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可能导致气候变冷的猜测。
2月21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由于持续干旱,湖水水位仍然很低,周围土地干裂。
加州州长加文·纽森早在2021年10月就宣布,该州将长期进入“干旱紧急状态”,并要求加州人主动减少15%的用水量。
美国干旱监测机构也表示,该地区在2020年末至2021年一直处于干旱状态。
5月,巴西再次遭遇洪水重创,这是不到半年内的第4次;6月以来,超过9亿中国人生活在某种程度的高温警报之下,约占总人口的65%。
8月,热浪天气未见缓解:重庆、四川、湖北等多个地区的最高气温刷新了观测史上的新纪录;根据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气候危机已将世界推向多个“灾难性”临界点的边缘。
该研究表明,由于 1.1°C的人为全球变暖,现在可能已经超过了五个关键临界点。
其中包括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冰盖开始崩塌、热带珊瑚礁消亡以及北部永久冻土突然融化。
研究表明,在 1.5C的升温(现在预期的最低升幅)下,五个临界点中有四个将被突破。
在1.5C时,可能会出现另外五个临界点,包括北部广阔森林的变化和几乎所有山地冰川的消失。
气候变化 英语论文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issue in cities in 21st century, which has many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t is reported that these changes will contribute to broad ranging effects and economic expenses across different sectors and regions. (Hunt, A. & Watkiss, P. 2011, P47). According to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refers to any charges in climate over time, whether owing to natural uncertainty or as a result of human action. (IPCC)This essay is about the 3 problems which are caused by the climate change such as sae-level rising, high energy demand and the threaten to human health, and suggest 3 solutions for it, Iike mitigation, adaptation and urban planning.The Changing climate influences society and human in a wide variety of ways, Firstly, it will 5eri0dSly Cause the sea-level rising, Which will threaten the coastal residents. It is reported that about 65% of citizens with population more than 5 million live near the coast (McGranahan et al. 2006, p51). It is so crucial that more floods and tsunami will be more frequent to occur in the rtes. Secondly, energy demand is also linked to climate change. For instance, in Europe, the cooling demand in summer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but the heating demand in winter is reduced (EEA, 2008 p64).In addition,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s that climate change will also affect human health in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ways, for instance, the increasing transmission of food-borne, or vector-borne causes of disease, or effects on welfare from flooding (McMichael et al. 2004, p55).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some solutions are suggested in the essay.The first solution is mitigation which refers to reducing the discharge of the green house gases. GHG emission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recent survey estimates that 72% of global energy-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are produced by urban areas (IEA, p44).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humans to spare no efforts to mitigate the GHG emission. There are many cost-effective opportunities to mitigate the GHG emission, such as promoting cleaner sources of energy and more environmental-protection public infrastructure ,improved industrial actions (EPA). In addition, planting more trees can not only help mitigate, but also can beautify the city. However, GHG emission has close-related relationship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t is difficult to take the balance between mitigation and city development.The second solution is adaptation. It refers that government should take action for citizens to adapt to the influences which are caused by the climate change. Many adaptation measures have connection with mitigation strategies (IPCC,P58). There are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including in coastal adoption measures that inducts expanding setbacks and instituting other land-use arrays to enable wetlands and beaches to migrate island, upgrading and redesigning public facilities such as roads bridges, culverts and the systems which observe the storm water.(IPCC) Adaptation can also help satisfy the energy demand, such as protecting critical energy production facilities and relocating important business installations. Moreover, human health problems can be solved by improving public communication during specific health risks and monitoring emerging health risks. Adaptation is really a suitable solution to climate change, if the governments take the correct action.The last solution is urban planning, which means that city planner should project the cities into a better form which can overcome the changing climate, and city planners are required to connect climate change issues to broader agendas. If they can put climate change and disasters into consideration, our cities will be safer (Cynthia Rosen2weig et al, 2010, P45). Urban planning is as arena for both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measures. It can combine these two measures and create the best solution to the climate change. The decision-making concerning appropriate action is not easy. A lack of knowledge, many uncertainties and climate impacts in a wider future make the translation of current climate impact research m urban planning a real challenge. To be valid, the efforts must rely on the best possible city-focused, climate-change science, monitored systematically and updated frequently. r (Cynthia Rosenzweig et al, 2010. P45)In conclusion, climate change has so many harmful impacts on the cities and citizens Including sea level Increasing, nigh energy demand and the threaten to human health. The city planner should put all these things iota account and find the appropriate solution to these problems, such as mitigation of GHG emission, adaptation to the climate change and urban planning. Although the mitigation and urban planning are really good solution to climate change, adaption is the best solution of all because of its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and universality.ReferencesHunt, A.& Watkiss, P. 2011,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adaptation in cities :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cGranahan G, Balk D, Anderson B (2006) The rising tide: assessing the risk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settlement in low elevation coastal zones.EEA Impacts of Europe's changing climate-2008 indicator-based assessment, Joint EEAJFC-WHO report. Published by the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McMichael A, Woodruff R, Whetton P, Hennessy K, Nicholls N, Hales S, Woodward A, Kjellstrom T (2003) Huma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in oceania : a risk assessment 2002.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03.IEA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Cynthia Rosenzweig is a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at the climate impacts group.。
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影响及应对措施论文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中国的应对措施气候变化的原因在地球的漫漫历史中,气候总在不断变化,究其原因可概括为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科学研究认为,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
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是造成目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2007年发表的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温上升由人类活导致的可能性超过90%。
这份由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500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报告详细计算了各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后认为,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净影响是气温升高。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从下述三个方面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一是气候变化后,资源生产、商品及服务市场的需求产生了变化,使支持居住的经济条件受到了影响;二是气候变化对能源输送系统、建筑物、城市设施以及工农业、旅游业、建筑业等特定产业的一些直接影响,转而对人居环境产生了影响;三是气候变化后,因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使得居住人口迁移。
人类居住地尤其是河边和海岸带居民受气候变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
人类居住环境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
低海拔海岸区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正在迅速地增加那里的人口居住密度,使得人为财富(城市)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的威胁之中。
面临气候变化时,居民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受气候支配的初级资源产业,如农业、林业和渔业的经济单一居住区,比经济多样化的居住区更脆弱。
尽管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研究只是初步的结论,但气候变化会对全球各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点是确定的。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适应策略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适应策略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适应策略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以及人类可以采取的适应策略。
1.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温度变化、降水模式的改变、海平面上升等。
这些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温度上升,改变了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模式。
温度升高会导致许多植物和动物种群的生命周期发生变化。
例如,许多动物的迁徙和冬眠模式受到了打破,植物的开花时间提前或延迟。
这使得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不稳定性,容易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其次,降水模式的改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随着气候变暖,降水分布模式可能发生变化,包括降水量的增加或减少,降水发生的时间和频率的改变等。
这些变化将影响土壤湿度、水源可利用性和植物的生长。
例如,干旱会导致植物失去水分,破坏植物的生长和根系结构。
降水过多则可能引发洪水和土壤侵蚀等问题,进一步破坏生态系统。
此外,气候变化还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
海平面上升增加了潮汐和风暴潮的风险,造成海岸侵蚀、沿岸湿地退化和珊瑚礁褪色等问题。
这些变化不仅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冲击,还对沿海地区的人类社区和经济造成威胁。
2.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带来的挑战,人类可以采取一系列适应策略。
首先,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关键。
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弹性和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保护区域,保护和恢复当地生物多样性,并制定相关保护政策。
其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生态足迹。
我们应该鼓励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方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这包括推广清洁能源、发展可持续农业和林业等。
此外,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系统也是关键。
只有通过充分了解气候变化的动态和趋势,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篇标准的论文范文

一篇标准的论文范文标题: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摘要:本文通过对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综述,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性影响,包括物种灭绝、栖息地丧失等方面,并进一步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如保护生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以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1. 引言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以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指导。
2.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1 物种灭绝气候变化导致物种栖息地丧失、气候适宜区迁移等问题,使得一些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例如,极地地区的冰川消融加速,极地生物面临着栖息地丧失的威胁;同时,一些物种的栖息地迁移到更高纬度地区,而面临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困境。
2.2 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直接导致了许多地区的栖息地丧失。
例如,全球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湿地的退化,进而影响了许多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
此外,气候变暖也加剧了土地干旱化、沙漠化等现象,直接影响到陆地生物的栖息地。
3.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众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3.1 保护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就是保护栖息地。
政府应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特殊生境,如极地地区、热带雨林等。
同时,需要开展相关研究,提出科学保护方案。
3.2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
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公众也应积极参与到减少碳足迹的行动中,如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4. 结论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物种灭绝和栖息地丧失等问题。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政府和公众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保护生境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才能保护好我们珍贵的生物多样性。
大学生论文——全球气候变暖论文

摘要通过本学期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对生命的起源和演变、以及植物各自的习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从植物本身从种子萌发、发芽、开花、结果有了深入的理解,并且看到了不同植物在不同的发育时期,所具有的各自特点。
总之,这门课以生命为中心,以影片为题材,展示了植物的生长习性、人的生长发育、微小动物的适应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我主要是对看过的以“全球气候变暖”为题材的一个影片作以分析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什么是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全球气候变暖的历史✧全球气候变暖的预测✧全球气候变暖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后果✧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心得体会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生命动植物气候1、先重述问题:什么是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与政策论文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与政策论文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生态环境恶化、台风肆虐、热浪频袭、干旱洪涝此起彼伏。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全球气候变化的演变》【摘要】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
我们之所以关注气候变化,是基于对历史的客观认知和对未来科学预测的警示;是基于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千百年来所创造的经济社会系统带来严重影响;是基于造成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
既要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减缓气候变化,更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演变一、前言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生态环境恶化、台风肆虐、热浪频袭、干旱洪涝此起彼伏。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气候变化问题势必成为一个长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难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难题。
气候变化是一种自然规律,整个地球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次的变暖和变冷,而每一次变化都必然带来生物系统的进化或退化,甚至是灭绝全球气候变化二、气候1.什么是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天气状况的长期(月、季、年、数年、数十年到数百年或更长)平均,通常用某一时段的平均值以及距此平均值的离差值来表征,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几分钟到几天)发生在大气中的现象,如雷电、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
因此,我们对天气的认识可能更感性一些。
而气候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气候状况的综合。
气候和天气又密切关系: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
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是通过该地区各气象要素(气温、湿度、降雨量、风等)的多年平均值及特殊年份的极端值反映出来的。
三、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1.什么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时指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显著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形势相当严峻。
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
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
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
在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
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
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词:气候,气候变化,低碳,低碳经济正文:1.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1.1气候变化简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酸雨(Acid Deposition)、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on),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1.2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
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据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研究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
气候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气候变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严重;如果升温4℃,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
据2006年我国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等方面,可能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生物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台风和风暴潮频发、沿海地带灾害加剧、有关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受到影响。
1.3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
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
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
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雨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
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
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
气候变化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
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尤其是江河流域和海岸带低地地区以及迅速发展的城镇,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山体滑坡。
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也可能因高温多雨加剧。
由于全球增暖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变化,使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受到显著影响和扰动,因此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得到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极大关注。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而且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2.低碳2.1低碳的定义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
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也因此,各国曾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
2.2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
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 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
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
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
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
3.气候变化到低碳经济由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从1990年联合国大会启动公约谈判,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后京都谈判艰难上路,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可谓一波三折,步履维艰。
无论是学术研究者还是政府谈判代表,一度将温室气体减排和经济发展放在比较对立的角度去认识。
在这一背景下,承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强调在发展中寻求减排的“低碳经济”概念及理念,为国际气候谈判提供了新的思路。
3.1.低碳经济:概念与各国措施低碳经济概念首先出现在2003年2月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宣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Stern 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的1%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损失5%-20%,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随着“巴厘路线图”的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行动不断走向深入,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继英国之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争相发展低碳城市。
尽管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没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们已开始调整在贸易、金融和生产计划方面的决策,提出了无数的低碳举措。
今天的问题不再是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否必须,而是如何迅速并且以什么规模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
虽然低碳经济理念已经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可并付之于行动,但它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低碳经济有着不同的内涵。
发达国家着眼于低碳化,其低碳经济目标是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联系在一起的。
发展中国家更关注发展,强调在实现发展目标的同时,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减排与发展的双赢。
3.2.低碳发展之于中国的意义对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在对外关系、技术创新和能源安全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关系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首先,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作为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气候合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如果没有中国的积极行动,那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将缺乏实效;另一方面中国作为贫困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将有可能改变,各国对中国承诺减排温室气体的期望将进一步上升,从而使中国面临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与日俱增。
其次,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能力。
实现低碳发展需要经济增长和消费模式的巨大变革与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应用和扩散。
其中,技术进步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没有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技术进步离不开自主创新或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此外,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将伴随着激烈的技术竞争,但也给中国技术进步带来重要机遇。
通过加强技术转移谈判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支持,中国也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相关的技术,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各国在强化技术自主创新的同时还将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研发合作,大范围的技术竞争和交流,也给中国技术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
再次,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与摆脱锁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