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陋室铭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七下《陋室铭》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者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

这篇短文通过对陋室到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

韵母是:ing。

二、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xīn)苔. (tái)痕鸿儒.(rú) 案牍.(dú)2.解释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出名)(2)有龙则灵.(灵验、神奇)(3)斯.是陋室(这)(4)惟吾德馨.(散布很远的香气,比喻品德高尚)(5)草色入.帘青(映入)(6)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7)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8)可以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9)阅金经..(指佛经)(10)无丝竹..之乱耳(这里指嘈杂的音乐)(11)无案牍..(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之劳形(12)南阳诸葛庐.(草庐,茅庐)3.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名词用作动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神奇,名词用作动词)(3)惟吾德馨.(散布很远的香气,比喻品德高尚,名词用作形容词)(4)无丝竹之乱.耳(使……乱,形容词使动用法)(5)无案牍之劳.形(使……感到劳累,动词的使动用法)4.“之”字的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2)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三、文章梳理1.《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

这里的山和水与陋室进行类比,这里的仙和龙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翻译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了灵气。

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说说笑笑的是渊博的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了灵气。

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说说笑笑的是渊博的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了灵气。

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说说笑笑的是渊博的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了灵气。

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说说笑笑的是渊博的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了灵气。

《陋室铭》教案(15篇)

《陋室铭》教案(15篇)

《陋室铭》教案(15篇)《陋室铭》教案1【教材简解】《陋室铭》是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几篇__分别表现了人物不同的优秀品质与风范。

《陋室铭》这篇__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进行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从而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性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通常侧重于文言字词、翻译句子等知识的教授,如何将品德的教育较好地融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这是我们这篇教案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标预设】1、朗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感受其押韵美。

2、理解__大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会“陋室不陋”。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高洁旷达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重难点】1、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计理念】人一生之中不免会遭受各种不顺与挫折,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是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从语文课上学到生活的态度,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有了这个想法,教学安排上就着重让学生多读,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__的音韵美,感受作者的乐观与旷达,感受作者高洁的品性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初读陋室,感音美1、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刘禹锡的《秋词》,知道了他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他对居室又有怎样的认识?(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齐读课题作者)2、了解“铭”(课件展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齐读)3、感音美请同学们速读这篇__,看看文中哪些字是押韵的?所押的韵是什么?__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琴in,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朗读指导:对于韵脚,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得响亮些,读得稍微长点,使韵脚能有别于一般的字词。

要想把这篇__读得更有韵味,更美,我们还得了解这篇__的节奏。

下面老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及节奏,在书上做好标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之《陋室铭》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之《陋室铭》教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一段话,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陋室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陋室铭》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并体会到其中的意境和哲理。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很有感触,这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引导过程中,我意识到有些问题可能还需要更具体、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投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之《陋室铭》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陋室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诗歌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陋室铭》的韵律美和意境。
2.词语解析:解析诗中重要词语,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3.诗句赏析: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文本主题的把握:理解诗人刘禹锡以陋室为载体,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人生观。
举例:《陋室铭》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句,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其比喻意义,即过于苛求或完美主义可能导致孤立无援。
2.教学难点
-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挖掘其深层含义。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识别诗句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在诗句中的作用,并能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共39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共39张PPT)
10
骈句是指对偶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 重视声韵的和谐。骈句是结构相似、内容 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骈 句是诗句的一种,与散句相对;散句相对 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 都是散句。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 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 全合乎要求。
1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室
禹 锡

1
你们有属于自己的座右铭吗
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 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
“铭”的呢?
2
题目解说
铭,是一种文体,多刻写于器物之 上,用于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文辞精 练,有韵,读来 铿锵有力;体制 短小,最短者不 足十字,与格言 颇相似。
3 写陋室中事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34
填空: 4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惟吾德馨
5 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 龙则灵。
35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 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 的情趣,处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你如何 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27

治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学







远大抱负












趣 28
9.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 有”,这些矛盾吗?

部编版 陋室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部编版 陋室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3 陋室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素:)【答案】①名:出名。

②素:不加修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名:出名。

②句意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素:不加修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

【答案】①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②孔子说:“有什么筒陋的呢?”【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第一句话,注意“乱”,使……扰乱;“劳”,使……劳累。

第二句话,注意“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答:。

【答案】作者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结合文章的内容可知,作者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4)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文辞蕴藉、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特点即可。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笔记

《陋室铭》笔记1.字词解释: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名词用作动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成为灵异的水,名词用作动词。

③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名词用作形容词。

④无丝竹之乱耳:使······受到扰乱形容词使动用法。

⑤无案牍之劳形:使······感到劳累动词是动用法。

⑥不蔓不枝:生长枝蔓,生长枝节,名词用作动词。

⑦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没有学问的人。

⑧可以调素琴:调弄。

阅金经:阅览,佛经。

⑨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等弦乐和萧管等管乐,此处指奏乐的声音。

⑩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2.用一个词概括。

陋室内外颜色: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

3.作者陋室生活的特点: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不陋”:居室环境—清幽雅致交往人物—高雅脱俗日常生活—清雅安适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的。

表现了室主人清雅安适的情感。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前后描写并不矛盾。

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

7.文中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类比的手法。

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陋室铭文言现象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陋室铭文言现象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陋室铭》是一篇文言文,展现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浮躁的批判。

这篇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清贫生活和超然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从语言和结构上来看,这篇文章展现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和表达方式。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语言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优秀的文言文作品。

一、文章内容分析《陋室铭》的内容主要围绕作者居住的简陋住宅展开。

文章开头便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句话就立意深远,告诉我们,即便是在平凡的环境中,只要有一颗高尚的心灵,也可以成就非凡的人生。

作者接着写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了虽然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他心灵既纯净又香郁。

这种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和对物质生活的淡泊超脱,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文章中还提到“蔬菜衣食,木落水涵”,表现了作者对于朴素生活的向往。

他认为,过度的奢华和浮华只能使人迷失自己,而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是来自内心的追求和平和的生活方式。

这些都将我们引导到对于内心追求的思考,并对当代社会的流俗之风有所冲击和反思。

文中还有“遗孤汲瓦,邻里攀枝”等诸多的了以及借喻,构成了整个文章的美好的画面。

二、文章语言分析《陋室铭》采用了典型的文言文的语言风格,表现出古典的韵味和文雅的气息。

在词汇的使用上,作者选用了许多古文学的词汇,如“斯”、“惟”、“汲”等,使文章显得古朴而优美。

在语法结构上,文言文常常使用的是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深奥而富有韵味。

文章还使用了许多比喻和典故,为文章增添了不少魅力和智慧。

三、文章结构分析《陋室铭》的结构非常清晰,分为序言、叙事和结尾三个部分。

序言部分,通过对山水之间的比喻,引出了陋室的主题。

叙事部分,主要描述了陋室的环境和作者的感悟。

结尾部分,则总结了全文的主题和思想。

这样的结构设计使整篇文章既有立意深远,又有层次清晰,既有思想内涵,又有感情表达,使人印象深刻、广泛而持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给下面红色的字注音。
wéi xīn tái
hóngrú
惟吾德馨 苔痕

zhū
鸿儒 shǔ
案牍
诸葛
西蜀
4、说一说下面红色的词语的意思。
有仙则名( )( )有龙则灵( )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 )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 )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 ) 阅金经( )( )无丝竹之乱耳( )( ) 无案牍之劳形( )( )( ) 南阳诸葛庐( ) 何陋之有( )
甚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他自己这 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当有亲朋带着酒菜去 找他,他也不推辞。 。每一醉,则大适① 融然② 。 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舒舒服服的睡觉 。未尝有喜
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他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 果没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诵。性不解音,而畜③ 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套。他不懂音 乐,却有一张素琴,弦也不调音,每当朋友门来 喝酒。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 上声!” 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体味琴中的趣 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
2、说一说下面红色的词的意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此, 这 在于
动词 出名
灵验,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表判断 只 香气,此指品德高尚 动词 长到,蔓延 映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同“洪”, 大 读书人 没有学问的人 弹奏 不加装饰的琴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 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或载酒肴而 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 融然② 。未尝有喜愠之
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 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套。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 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1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 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 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18.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1分)19.刘 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1分) 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2分)(共3分)
陋 室 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然,不蔽风日”,分别写出刘禹锡与陶渊明居所的萧条冷落。 6.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7.联系甲文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的叙述,你认为乙文中陶渊明的“琴中趣”是一种怎样的 生活情趣?(3分)
5.D(3分) 6.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源明一点也不推 辞。(4分) 7.高雅脱俗、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意思对即可,3分)
11.解释下列加)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辍:
1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
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
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5.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表现刘禹锡的安贫乐道,志趣高洁;乙文主要表现
陶渊明的“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B.甲文列举“诸葛庐”、“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其目的
在于强调“陋室”不陋。 C.乙文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描写陶渊明,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跃
然纸上。 D.甲文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和乙文中的“环堵萧
孔子说:颜回多么贤 能啊!一筐饭,一瓢水, 住在简陋的屋子里,别人 受不了这种苦,颜回却不 改变自己的快乐。颜回多 贤能啊!
18.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 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 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背诵; 2、学习“托物言志” 的写法; 3、培养高尚的志向和情操。
自学反馈
一、基础知识
1、“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 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是( 用韵的 )。
2、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 刘禹锡 , 唐 代诗人,哲 学家。字 梦得 ,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 为“ 诗豪 ”。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 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托物言志
安徽和县 陋室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 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 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 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 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 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 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 集》。
独立训练
1、听课文朗读,标出节奏。
三、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总结全 文,画龙点睛,点明“陋室不陋”。
合作交流
1、本文题为《陋室铭》, 文末作者却说 “何陋之有”,你认为“陋室” “陋”吗? 为什么? 2、既然是作者自己所居的陋室,开头为 什么要写山和水,结尾为什么要写诸葛庐 和子云亭? 3、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
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 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8、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⑴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9、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你用自己的话概 括。(4分) 10、文中写到哪三位古人?为什么要写这三位古人?(5分) 答案:8、⑴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 陋了)⑵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9、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情景表现陋室不陋 10、诸葛亮 子云 孔子 写这三位古人,用于证明只要住的 人品德好,陋室就不显得简陋了
5、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文本感知
1、提挈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德馨 ,揭示文章主旨 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2、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明自己的生活情趣和高 尚情操,这种写法叫什么?
B 无案牍之劳形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博学善属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 弦徽不具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陶 潜,字元亮,年轻时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 善于写作。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天资聪明 而不拘小节,凭任自己的体会,不受拘束。尝 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萧然,不蔽风 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曾在 《五柳先生传》说:“(五柳先生,陶潜)简陋 的居室里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 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常常没有 吃的没有喝的,但还是安然自若的样子。” 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他自己这么说, 当时的人也这样说。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
一、阅读《陋室铭》,回答1~5题。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有仙则名 ②惟吾德馨 ③往来无白丁 ④无案牍
之劳形
2. 翻译“孔子云:何陋之有?” 3. 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4.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 5.联系本文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 品质和情操? 1.①出名;②品德高尚;③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 人;④使……劳累。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 文眼是“德馨”二字,因为全文是围绕品德问题展开,同 时“馨”字统领全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4. 通过对居 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描述来表现“惟吾德 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5. 如以兴国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 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 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2不堪:无法 忍受。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 名: (2)惟吾德馨 德馨: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6.(1)出名(或:著名)(1分)(2)品德高尚(1分)(共2 分)17.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1分。共2分)
合作交流
1、本文题为《陋室铭》, 文末作者却说“何陋 之有”,你认为“陋室” “陋”吗?为什么?
} A、自然环境清幽
B、交往人物不俗 “陋室”不“陋”
C、生活情趣高雅 2、既然是作者自己所居的陋室,开头为什么要写 山和水,结尾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和子云亭?
开头以山水类比,暗示陋室不陋;结尾写诸葛庐 和子云亭也是运用类比,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 表明陋室主人的志趣和抱负。引用孔子的话,隐 含着“君子居之”的意思,说明“有德者居之, 则陋室不陋”。
注: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徽:系琴弦的绳子。 [注]①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 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③适:满足。④融然:和悦快乐的样 子。 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微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