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4篇【篇一】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七年级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班级为7级3班和4班,共有58名学生。
学生学习基础一般,行为习惯差,表现在课堂上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是很积极;阅读能力较差;作文兴趣不是很浓,语文综合素养不强。
三、本学期教材分析1、教材格局本套教材的单元布局改变了鄂教版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
以下是单元安排: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第二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这本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
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
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2、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中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3、积极倡导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
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邓稼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总第1 课时)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__ 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1. 关于“两弹一星”1999 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__成立五十周年之际,__、__、__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 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 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 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精编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精编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精编版一、课前准备1、深入理解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理念和特点,熟悉教材内容分布和教学大纲要求。
2、根据教材内容,提前准备好相应的课程资料,包括课文、阅读材料、多媒体课件等。
3、根据班级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二、课堂教学1、导入课程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和编排理念。
同时,通过分享课文中的有趣情节或探讨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文讲解(1)整体感知:让学生通读课文,引导他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基调。
(2)细节分析: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和段落,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3)问题讨论: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拓展延伸:结合课文内容,引入相关的文学知识、背景材料或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
3、实践活动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朗诵、写作、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巩固知识,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三、课后作业1、复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或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拓宽视野。
3、写作训练:根据课文主题或拓展内容,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四、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维活跃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阶段性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程度。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试成绩,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邓稼先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崇高品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进行思考,成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邓稼先的爱国精神、敬业态度和无私奉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亲身体验到邓稼先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进一步领悟到他的精神品质。同时,我也在讨论中发现了部分学生对邓稼先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存在困惑,这让我意识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这方面的引导。
-在分析课文结构层次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这些部分展现邓稼先的形象和主题思想。
-针对邓稼先形象特点的深入分析,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邓稼先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他的品质和精神对我们有何启示?”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7.课后作业布置: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感受其崇高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2.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担当。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人物形象、课文主题的把握和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创作和阐述。
6.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倾听他人意见,共同探讨问题,达成共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教案

【导语】学习时集中精⼒,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节省学习时间和提⾼学习效率的最为基本的⽅法。
搜集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课件教案》,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1.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课件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标 ⼀、整体感知课⽂,理清⽂章脉络; ⼆、体会作者在⽂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掌握本⽂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法; 2、从语⾔⼊⼿理解课⽂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课时 ⼀、导⼊:鲁迅先⽣是我们⾮常熟悉的⼈,哪⼀位同学来介绍⼀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题解:《朝花⼣拾》是⼀部散⽂集,共收集了⼗篇⽂章,⼤部分都是作者回忆⾃⼰童年、少年时代⽣活的。
写这些⽂章时鲁迅先⽣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集题名为《朝花⼣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童年⽣活的优美散⽂。
课题⽤“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给加⿊的字注⾳、正⾳,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枕⽽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mò。
鉴赏,⼈迹罕⾄hǎn,觅⾷mì,⽵筛shāi,秕⾕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然后解决下⾯问题 1、本⽂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得到了哪些信息?(“从……到……”表⽰这篇⽂章⼤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 2、快速阅读课⽂,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进行分析,该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标,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教材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了课文、课文分析、文学常识、课内阅读、课外拓展等内容,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每个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重点词汇;2. 研究运用各种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作文和写话;4.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5. 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1.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等要素;2. 掌握每个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提高词汇量;3. 运用合适的阅读策略解决阅读理解问题;4. 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5.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语言研究的主动性。
四、教学方法1. 教师主导,学生参与。
通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合作精神;2. 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3. 设置各种任务和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4. 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安排本教案按照教材的单元进行安排,每个单元包括以下内容:1. 课文导读:概述课文的主题、背景和情节;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3. 重点词汇:列举和解释每个单元的重点词汇;4. 阅读策略:介绍和训练各种阅读策略;5. 课内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课内相关文章;6.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进行额外的阅读和写作练。
六、教学评估与反馈以课堂练、小组活动、作业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估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研究效果和兴趣。
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资源: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及相关辅助资料;2. 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频设备等;3. 练册、作业册以及其他练资料;4. 图书馆或网络上的相关阅读材料。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七下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七下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中“驿路梨花”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能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弘扬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3. 从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难点:1. 理解“驿路梨花”的象征意义。
2. 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对新课内容产生期待。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驿路梨花”的故事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2.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讲解“驿路梨花”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从课文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驿路梨花”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弘扬雷锋精神。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生字词写一段话。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驿路梨花》,让学生学会了生字词,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弘扬雷锋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一:《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二)自渎课文,思考:◎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 一40段)◎2从故事情节来看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赵庄看社戏。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略写: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六一公公送豆。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四、精读课文。
◎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思考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乐土”。
)2、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
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1、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2、“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②与我同去;③保证不出事。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3、易忽略的精彩处: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渲染沮丧)——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
——高兴(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4、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
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听同学朗读,同学们作思考。
(10—13)5、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
请将动词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6、阅读第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来写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歌吹)想象(感受):(戏台、渔火)作用:①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②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③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④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7、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总体来说,有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
进一步分析,突出“迫切”心理较为明显。
起伏的连山如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
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
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理。
)◎比喻。
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
(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8、阅读14~21段。
讨论:◎1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不好看。
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
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2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不爱看。
表现:稀奇、渐不明显、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
(侧面描写)}◎3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①“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视觉、听觉。
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②“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侧面描写突出船快。
)◎4讨论:这几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
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
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5“归船偷豆”①双喜在全文中一共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聪明,调皮,能为他人着想,体贴,有责任心。
)②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天真,调皮,质朴,热心。
)③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
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
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
所以不能删掉。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看戏后的余波),思考:①如何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一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
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
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②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童年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说明甜蜜的童年回忆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里。
→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人物形象分析(一)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好孩子还是坏孩子?(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儿。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2)当外祖母担心时,双喜大声大包票;理由有三: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哪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他做事有始有终)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他反应灵敏)(二)六一公公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⑵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淳朴、好客。
)⑶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好强。
)⑷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淳朴、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六、语言品析◎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
1、写起伏的连山如兽脊:——比喻,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
2、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间接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