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器乐之古筝篇

合集下载

学习古筝的心得体会(3篇)

学习古筝的心得体会(3篇)

学习古筝的心得体会(3篇)学习古筝的心得体会(通用3篇)学习古筝的心得体会篇1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我国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和创造了能演奏七声音阶的骨笛、陶埙等乐器了,大型编钟的出土不但让国人自豪而且让世界各国感到震惊。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音乐不断吸收外来因素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音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音乐思想。

这些古老而悠久的音乐文化已经被世界各国人民予以高度重视,作为中国人更应当引以为自豪。

通过对这些充满着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深入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中国音乐必将再现往日的辉煌。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

古筝是一门易学的高雅艺术,民族特色浓郁,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的美好境界,陶冶身心。

古筝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

因此与古筝高雅艺术的追求已深入到各个阶层。

古筝学习的意义首先是适应时代的发展,时代需要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是能够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高度的专注能力,大胆的表现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优秀的记忆能力,良好的协调能力,沉稳的自控能力,接触的组织能力,锐意的创新能力,自主的学习能力等十大能力,使学习者奠定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基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开发智力的潜能,陶冶道德情操的教化功能,是古今中外所证明并实践的。

如《西楚霸王》,该曲音色饱满,气势雄浑。

聆听此曲,既能感受到项羽那气盖山河的.英雄气概,亦有“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末路的悲哀与无奈。

这里既有古代英雄美人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亦有儿女情长、生离死别的唏嘘慨叹。

演奏这首乐曲,从技术上要注意把握对旋律线条的精雕细凿、还要控制好音响上的强弱变化,要做到强而不躁、弱而不虚。

既要通过力度的对比来体现乐曲的魅力,又要通过表演的夸张来刻画音乐情绪的变化。

中国民间乐器文化

中国民间乐器文化

古筝是古老的汉民族弦乐,属弹拨乐器。在汉族传统乐器中,古筝音色优美, 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结构由面板、 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 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 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 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根弦。 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片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
二胡,北方的民间乐器。始于唐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 古代北部地区的朝鲜族,那时叫“奚琴”。在过去它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 所以又称为南胡。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 故名“嵇琴”。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 单于。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二胡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能表现深沉、凄惨的内容,也能描绘气 势壮观的意境,音色接近人声,具有很高的情感表现力。
柳琴,弹弦乐器。又称柳叶琴、金刚腿、土琵琶。是流行于鲁、皖、苏一带的民 间乐器,用作柳琴戏、泗州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及弹奏简单歌曲,发音响亮宏大,音 色高亢刚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经过长期的发展,现已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常用 于民族乐队中的高音乐器。属唐代以来在民间流传的梨形音箱弹弦乐器之一,最早的 柳琴,构造非常简单,由于柳琴的外形土里土气,非常民间化,中国老百姓亲切地称 它“土琵琶”。 如今,柳琴在中国音乐表演的领域里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民族乐队中 ,柳 琴是弹拨类乐器组的高音乐器,有独特的声响效果,常常演奏高音区重要的主旋律。 由于它的音色不易被其他乐器所掩盖和融合,有时还担任技巧性很高的华彩段落的演 奏。另外,柳琴还具有西洋乐器曼陀林的音响效果,与西洋乐队合作,别有风味。

古筝十大名曲

古筝十大名曲

古筝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宝库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类,分布甚广,历经演变,历史久远。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筝即已成为当时广泛流传的重要乐器。

古筝的音色在低音区低沉浑厚,高音区清越剔透,中音区则珠圆玉润,极为悦耳。

当其刮奏时犹如流水淙淙,独具魅力,而左手的按、揉、吟等技法,又使筝乐更具韵味。

由于古筝是按五声音阶定弦,故极具中国民族特色。

古筝在构造上为一弦一柱、多弦多柱的乐器,分为琴身(由共鸣箱和支架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弦轴、前梁、后梁和音柱)两大部分。

目前古筝的弦数在十九弦到二十六弦之间,有多种规格。

制作古筝使用的材质,琴身共鸣箱一般为桐木制,支架为木制;琴弦的质地以前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前梁、后梁和音柱则多为竹制。

古筝无论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伴奏(伴唱),都是特色型乐器。

也常常用于中国民族乐队充任声部。

此外,古筝在多年的流传沿革中,广泛应用于中国的许多种地方曲艺形式,如山东琴书、潮州弦诗等等,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众多流派。

这张唱片就是从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中择其最有经典意味者,加上近年来创作的优秀筝曲,组织国内众多顶尖的古筝名家重新录音,使听者能够从中领略筝乐之精华,了解各派筝曲之风采。

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

该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娄树华于三十年代根据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该曲为近人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皮》、《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等改编而成。

现广泛流传的娄树华版本的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独有。

曲名取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玉阁序》中的佳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

该曲不仅为筝曲的代表曲目之一,亦被移植成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

有关古筝的典故

有关古筝的典故

有关古筝的典故筝,弹拨弦鸣乐器,古时也称秦筝、云筝、颂瑟,现今称为古筝,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

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演奏巧丰富,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

现有史料记载,筝出现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距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

壹筝的命名莫高窟壁画弹筝图关于“筝”的命名,史料说法不一,唐代《太乐令壁记》、《因话录》、宋代《集韵》多以“分瑟为筝”的说法居多,有父子争瑟、兄弟争瑟、姐妹争瑟的种说法。

后汉刘熙《释名》筝条所说:“施弦高急,筝筝然也”,乐器本身发出的“铮、铮”声,以声音效果命名的说法较为贴切。

注:瑟,古代弦乐器,似琴,古有五十弦,后为二十五弦。

贰筝的起源江苏吴县长桥出土的筝关于“筝”的起源,亦是众说纷纭,汉魏六朝的《筝赋》中,有两篇提到尧舜时代的夔所创造,流传后世便有“后夔创制,子野考成”之说;另有“分瑟为筝”、“蒙恬造筝”、“京房造筝”之说,均无从考证。

汉《风俗通》中有载:“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东汉《风俗通》有述:“筝五弦、筑身而瑟弦”。

可见当时的筝,外形似筑,琴弦似瑟,竹子制成,有五根弦。

1979年江西贵溪仙女岩东周时期墓葬群出土了两件形制相同,长短略有不同的筝,为十三弦;1991年江苏出土的吴县长桥筝,鉴定为战国时期的遗物,为十二弦。

这三台出土的乐器,均被筝方面专家认定为筝。

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筝由五弦、十二弦、十三弦并存,也就无法认定后世的筝源于“秦筝”这一说法。

叁不同历史时期的筝三国时期的筝东汉乐舞图弹筝三国时期,东汉《说文解字》有载:“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以木”;晋《筝赋·序》:“今观其器,上园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拟十二月”。

有史料记载的三国时期的筝为十二弦、木质。

南北朝时期的筝朝鲜筝-伽倻琴南北朝时期,十二弦筝传到了伽倻国,即朝鲜的伽倻琴,据《三国史记》记载,伽倻琴“法中国乐部筝面为之“,“伽倻国嘉实王,见唐之乐器而造之“。

古筝的演奏美学

古筝的演奏美学

古筝的演奏美学古筝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件古老而又重要的乐器,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古筝美学教育不只局限于艺术创造美和艺术欣赏美领域,还应该体现在社会生活与发展的各个方面. 声音美、节奏美、韵律美、姿势美等,所有这些美的因素,既表现为人的审美规定的条件,又表现为人本身所创造的美下面从以下角度简介一、角度众所周知,古筝义甲触弦的角度直接影响到音质和音色。

一般认为,夹弹法义甲弹弦的方向与筝弦平面构成向下45度左右的夹角,提弹法则构成向上45度左右的夹角。

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夹弹法的向下45度夹角主要是对大、食、中三指的托、抹、勾而言,其反弹指法劈、挑、剔则通常是向上进行的。

提弹法中大拇指由于受手形的限制,其义甲一般是斜戴的,因此实际托弦方向是往前向右上方斜向进行的(就右手而言,下同),既与筝平面构成向上45度夹角,又与纵切面构成向右前45度的夹角。

否则,如果没有后一夹角,光是向正前上方弹奏,则音色刚硬缺乏柔美,也不便于快速弹奏。

中指、食指、无名指勾、抹、打之正确方向则是向右后上方斜向进行,在与平面构成向上45度夹角的同时,还与纵切面构成向右后30度左右的夹角。

摇指技巧中,义甲擦弦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食指摇与纵切面(也可看作是与前岳山)构成向左后右前30度左右的夹角,拇指摇则与前岳山构成小于30度的夹角比较合理。

二、深度古筝左手的点按滑揉、右手义甲的入弦深度均应根据不同技巧的要求和曲情的需要来确定。

一般来说,揉弦宜浅,以不明显改变原音音高为度,但对于某些地方风格强烈的乐曲,需要产生幅度较大的音波(吟揉)或略带紧张感的重颤(擞音)时,则左手揉弦应有一定的深度(有时可以揉按至上一级音高的深度)。

弹奏按音、滑音,要讲求准确的按压深度,这就涉及到音程问题。

古筝采用不同的律制定弦,各音的音程大小是有所差别的:采用五度律(三分律)定弦的,大二度音程为204音分,小二度90音分(古代小半音)。

采用纯律定弦的大二度中又有大全音和小全音之分,1~2、4~5、6~7属大全音,为204音分;2~3、5~6属小全音,182音分;小二度音程则大于五度律,为112音分(古代大半音)。

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

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

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古筝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二千多年来,古筝的流传范围已遍及祖国各地乃至海外。

在其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因地域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及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与各地民间音乐的融合,逐渐派生和形成了各种具有不同音韵、演奏技巧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流派、曲目等。

从地域特征上有南北两大派系之分,从具体风格特征上则有“茫茫九派流中国”之说。

我们知道,每个筝派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民间性、区域性、保守性、延续性等共性的特征,又有着它们所依存的客观环境、形成过程、社会背景和文化特质等个性因素。

它们的个性因素和民间性决定了它们必须依附于某个区域性的乐种之中,表现该乐种的内容,并成为该乐种的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它们还具有它所依附乐种特定的技法、音律、音韵、调式、调体、节奏、板式结构、套曲程序等,包括了一些专用名词、术语,以及约定俗成的审美标准。

相对固定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每一流派存在的基础和传承载体,并被其音乐功能所决定。

一个流派还必须具有系统的曲目(包括记谱法)、典型的代表人物,因为系统的曲目标志着流派形成条件的成熟,典型代表人物对流派的奠定、流派的承上启下,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个流派承传在某一个地区,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中,经过孕育、生长、开花、结果全过程,由渐变、突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本文拟对古筝主要流派的成因、流变、衍展、风格特点、演奏技法及代表人物等进行探讨,目的在于让我们在对各流派的学习中,可更好地把握各流派的精髓,发扬光大各流派的艺术特点,不足之处,尚祈专家和同仁们雅正。

一、浙江筝派浙派古筝又称武林筝,起自浙江杭州,盛于上海,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古筝流派。

据《白居易集》记载: 唐代白居易在杭州任太守时,有一名随身歌妓,名谢好,善弹筝歌唱,而诗人本身也常以弹筝自娱。

唐末五代时杭州已成为文化名城。

南宋都城临安,即今杭州,当宫廷需要用乐时即“追呼市人”、“临时点集”,可知此时宫廷和民间的筝已在杭州广泛流传,筝曲曲目《会群仙》等都被记录在南宋周密所辑的《武林旧事》一书中。

中国民族器乐曲之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移植的创新

中国民族器乐曲之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移植的创新

中国民族器乐曲之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移植的创新《阿拉木·古丽巴拉》是对于新疆青年男女恋情的真实写照,在整个作品形式上,与当地的民间舞蹈形式非常类似,这种热情洋溢的舞蹈,将全曲分为四个等分,在舞蹈创作和乐曲体系的特点上,介乎中国和欧洲音乐体系之间。

在以往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经常将该曲目的演奏处理微升或微降形成“活音”,这种被业内成为“带音”的演奏方式,类似与汉族的潮乐风格,所谓“活音”是指能够借助相邻音级间刀二不构成平均律中的半音或全音,从而给人一种热闹非凡,畅快淋漓的感觉。

一、《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的明显地域特征(一)地域特色與古筝移植的基础关联由于是少数民族音乐体系的代表作品,《阿拉木》本身采用微升的音级,在主题音调上展现了丰富而灵活的灵魂,这种声调的活音因为与古筝的滑音风格非常类似,采用古筝的摇指技术,配合左手的“按滑”技巧,就可以非常准确地演奏出大额度以内的高音,因此为《阿拉木》再去演奏移植到古筝弹奏提供了音乐基础。

这种明显的地域特征,与现代古筝乐曲中定协方式打破统一的八度排列,打破了既有的规律和音阶,甚至介于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的一般音阶排列是一致的,新疆特有的曲调,使得古筝的音乐旋律别具一格,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二)《阿拉木》的音节体系特点乐曲《阿拉木》的“活音”音节,将带腔调的调式固定在1/2和1/4节拍之间,活音和相邻音节之间构成了平等律,这就使得半音和全音之间的关系游移不定,但是其主体音调在改变,是为了配合古筝相对低沉荒凉的音色特点,改编和移植时,作者在原调基础之上微升了三级。

《阿拉木》的演奏和移植,既不能改变原有新疆乐曲音色的特点,同时又必须要涉及乐曲演奏技法上的创新,在古筝的左手滑音技巧配合的过程中,为了不失去原曲的内在精髓,要求古筝演奏者以大幅度的滑动,短促而奇妙的音色,配合手指的摇指滑动,达到古筝演奏的清亮、灵动,从而刺激听众的听觉审美,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中国民族器乐名家名曲

中国民族器乐名家名曲

中国民族器乐名家名曲
1.《二泉映月》:由阿炳创作,是二胡的经典名曲。

此曲以其深情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奏技巧,描绘了月光映照在二泉上的美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

2.《渔舟唱晚》:这是一首颇具意境的古筝独奏曲,由娄树华作曲。

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百鸟朝凤》:这是一首流行于河南、安徽、山东等地的唢呐独奏曲。

它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和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4.《梅花三弄》:这是一首古琴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此曲最早是笛曲或箫曲,后被改编为琴曲、筝曲、琵琶曲等不同形式。

5.《广陵散》:这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

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

《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

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器乐之古筝篇
摘要: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最独特的弹拨乐器之一,其构造、演奏形式、演奏技法等随着时间和时代的演进而时刻在改变、发展着。

在其传播与传承过程中,因地域环境、语言文化、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派生出各种不同的流派、曲目等。

古筝演奏曲音色优美,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发展、流派、名曲
一、古筝起源与发展
古筝是一件伴随着我国悠久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土生土正的古老民族乐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盛行于陕西、甘肃一带。

筝的早期形成制,据汉《风俗通》所引古音乐文献《乐记》的佚文,说是“五弦筑身也”,也就是说,古筝最初只有五条弦。

早期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弹唱的筝歌,最初是徒歌,进而为但曲,逐步发展为六七种丝竹乐器变相演奏。

筝的崛起是随着汉代晚期相和歌的兴盛而获得长足发展的。

汉魏相和乐的筝,已基本定型,有十二根弦,演奏已有了勾搭、撮等技法,已和现在的古筝技法没多大差别。

到了隋代,十三弦筝已经开始流行并确立了巩固地位,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流传到了日本。

明代筝已经增至十四、十五弦,而且音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到了清代,筝又有了新的发展,弦已经增至十六根,并且把丝弦改为了金属弦。

在本世纪60年代以后,筝的演奏技巧和技法也大大提高了,逐渐增加到二十一弦筝,又进一步扩展了筝的音域。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古筝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流派,产生了很多新的演奏技法和演奏方法,为适应新作品需要出现了二十五弦筝、二十六弦筝等等。

二、古筝的主要流派及其风格特征
我国地域广阔,古筝的流传历史也比较久,分布也比较广,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不同音乐特点、不同演奏方法和不同表现形式的各种流派。

从地域特征上有南北两大派系之分,从具体风格特征上则有“茫茫九派流中国”之说。

在现代最具有代表性和风格流派的就是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和潮州筝派等。

1、山东筝派
山东筝曲主要由山东琴曲音乐和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以及山东地区的民间小调组成,大部分都是短小,朴实的小曲,曲调刚柔并蓄。

六八板的大板曲是山东筝曲的精华。

山东派非常重视左手的技巧,如轻松活泼的颤音,具跳动感的点音,轻松明快的按滑音等等。

2、河南筝派
河南流派古筝初创于明清小曲,筝与鼓子曲的结合是其赖以生存的根基。

河南派筝曲包括传统筝曲和创造曲,而传统筝曲又包含唱腔牌子曲和板头曲,其特点是短小、精悍、活泼、奔放,
地方风格很强,或是表现激烈情感,超过一个小二度的大颤音;或是细而密,表现悲痛情绪的小颤音等。

3、浙江筝派
浙江筝派不仅演奏特色丰富多彩,而且艺术风格细腻而又浑厚、豪放,能充分表现出乐曲丰富的内涵和丰满的感情。

浙江筝曲主要以江南丝竹乐、套曲、小调以及民歌为内容,其音乐典雅、含蓄,旋律也比较流畅、优美。

4、潮州筝派
潮州筝运用重六调、轻六调、活五调、轻三重六调等几个调式,“轻六调”表现的情趣比较明快,“重六调”比较深情庄重,“活五调”表现比较悲惨缠绵,“轻三重六”表现则为轻松活泼。

由于潮汕语言比较平和,其筝曲曲调比较文静委婉、起伏变化细腻微妙。

另外,潮州筝曲没有合奏和独奏之分。

三、古筝名曲赏析
1、《春江花月夜》
此曲是以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的诗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相联系而成曲的。

全曲以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八次变奏及尾声构成。

引子部分,由清脆嘹亮的古筝滚指连重奏法起奏开始,形象的模拟鼓声由慢渐快;接着引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抒情、优美、婉转如歌。

句尾的大鼓滚奏音形,描绘出夕阳西下,泛舟江上,游船筲鼓齐鸣的动人情景;紧接着音乐进入主题做“接头合尾”式的变奏,即前变后同,故有
变化对比,又有重复统一,不断推进音乐向前发展。

听着整首曲子,犹如欣赏一幅动人的长卷山水画。

2、《汉宫秋月》
此曲是山东派筝曲,描绘了在古代封建暴君的压迫与禁锢境况下,宫女们的悲惨遭遇;乐曲音韵古朴雅正,乐风哀婉缠绵,表现了宫女们对月伤情、望月思亲的悲怨而愤懑无奈的情绪。

此曲引子部分音调由高到低,仿如女子无可奈何的长叹;紧接着,是曲子的主部,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好像是女子在忧郁徘徊中忽然想到了什么,骤然屏息凝神,及愁绪涌溢心头,不禁涕泪俱下倾诉身世的悲凉与生命的寂寞。

继而副部展示了一种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曲末,音调渐低,旋律更加缓慢,展现一种夕阳西沉、万籁寂静的情景。

最后一声低声长叹,表现女子对自己的境遇无力改变,只能继续承受的无奈。

3、《寒鸦戏水》
此曲是潮州派筝曲,旋律典雅庄重,加上清新的格调,独到的意蕴生动地描绘了寒鸦徘徊于水天一色,碧波荡漾间,时而追逐嬉戏的情景,表达了一种自在悠然的生活情趣。

全曲共三段,各段音乐个性鲜明,段落界限清楚,一开始,速度缓慢,犹如一只只寒鸦陆陆续续滑入河中,悠然散开;接着,速度逐渐加快,仿佛一只只寒鸦在河水里嬉戏;突然,曲调来了一个急转弯,变得飞快,又似乎看到河水奔流而下,寒鸦与逆流搏斗。

4、《打雁》
此曲是河南派筝曲,乐曲第一段曲调明朗流畅,描绘猎人发现雁群后隐蔽起来以瞄准的情景;第二段,形象生动地模拟了枪响受到惊吓之后的大雁骤然起飞时的鸣叫声;而后,乐曲突慢,表现了受伤的孤雁哀鸣和挣扎;随后,雁群的鸣叫声再次出现并渐渐变弱,曲速渐渐变慢,形象地描绘了雁群徘徊于空中,不忍离去,但终因救不了伙伴而高飞并匿迹于天边的情景。

古筝,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散发着其独特、美丽的魅力,使人为之神往和着迷。

参考文献:
(1)段丽丽《古筝的起源与发展》,《民族音乐》2006年01期,中国知网
(2)曹月《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中国知网
(3)韩建勇《古筝名曲解题与赏析》,中国古筝音乐网——名师讲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