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思考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美丽乡村建设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促进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进展和成效。
本文将分析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城乡差距问题。
当前,城乡差距较大,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仍然存在。
这导致美丽乡村建设进展缓慢,农民享受到的红利有限。
针对这个问题,应该采取综合措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学校、医院、文体设施等,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更强的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土地问题。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不畅,部分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模式陈旧,不能满足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
这导致土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效果。
针对这个问题,应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将闲置土地或低效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或大农场,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管,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防止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不正当行为。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和意识,激发他们对土地资源的发展潜力。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环境问题。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环境卫生和生态破坏较为严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乡村的需求。
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治理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农村的环境质量。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减少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污染。
加大对农民环境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环境习惯,保护农村的环境资源。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城乡差距问题、土地问题和环境问题。
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果。
城乡融合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问题思考

城乡融合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问题思考摘要:在社会主义建设质量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农村建设目标也有了很大的升级,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社会主义美丽农村建设的要求,这也寄托了我国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时代中,美丽乡村的建设可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同时还能不断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在确保农村物质水平逐渐提升的背景下,保证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准。
本文针对美丽乡村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景观引言: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农村发展受到的影响逐渐提升。
特别是在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观点的情况下,各乡镇在发展过程中提出,只有使用科学的规划,才能在保证发展的同时提升城镇化进程。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案,不光可以保证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也是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整体增加了农民的幸福感。
1、村庄规划的必要性在城乡规划的角度来看,乡村建设属于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所以只有通过有效的规划与改造,才能保证区域乡村建设水准。
在发展农村的过程中,无论什么类型的建设都无法缺少资金的支持,在人民的角度来看,物质生活是否得到合理的改善,取决于自身的经济水准是否得到了提升。
只有将经济方面搞好,那么才能为其他问题解决,提供良好基础。
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得出,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内部结构,农村发展始终采用粗放的结构与管理模式,因此出现了大量资源浪费现象。
乡村发展经过了很多转型和制度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非常明显的阶段特征:从人民公社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城乡融合、脱贫攻坚,最后是乡村振兴的发展新时代。
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和完善,对拉动内需、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和新时代下的城市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美丽乡村建设的方针在社会主义的背景下,若想构建良好的农村,需要对农村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利用,然而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将环保理念进行合理应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模式遇到的必然问题。
浅析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美丽乡村建设实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升级阶段,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它的核心在于解决乡村发展理念、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空间布局、乡村人居环境、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文化传承以及实施路径等问题。
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问题;对策1乡村振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乡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村民美好生活愿景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乡村发展缓慢问题的一大举措。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文化教育、产业科技、生态生活等方面,并实现村民整体素养的提高。
在乡村战略视角下,要达到上述总目标,需要乡村文化的指引。
没有文化支撑的振兴非全面振兴,在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要考虑文化要素,因此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文化建设非常有必要。
2美丽乡村的深刻内涵美丽乡村的根本就是美丽的乡村文化。
当地的民俗和乡村文化是乡村规划建设的关键考虑因素,也是乡村发展的灵魂体现。
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基于现有乡村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洞悉当地乡村文化的根本特色和经济增长点,确保特色不变、文化保留、有效创新的乡村规划建设方向,保证当地农民的舒适性、归属性、满足性,大力宣传乡村的特色性、创新性、吸引性。
3新时代美丽乡村发展的问题3.1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环境监管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新时代美丽乡村高速发展的今天,美丽乡村建设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主抓手,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地方不免出现急功近利,破坏生态、竭泽而渔的现象,有的环保意识普遍淡薄,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使得乡村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美丽乡村标准

美丽乡村标准美丽乡村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为了打造美丽乡村,我们需要树立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以指导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就美丽乡村的标准进行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够为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首先,美丽乡村的标准之一是环境整洁。
乡村的环境整洁是美丽乡村的基础,只有保持乡村的环境整洁,才能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村环境卫生的管理,加大农村垃圾处理和清洁工作的力度,确保乡村环境的整洁和美观。
其次,美丽乡村还需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乡土气息是乡村的独特魅力所在,它包括了乡村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乡土建筑等。
我们要鼓励乡村保留和传承乡土文化,保护传统建筑,举办乡土文化活动,让乡村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
另外,美丽乡村还需要具备便利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它包括了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网络、教育医疗等方面。
我们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水平,让乡村居民享受到城市化的便利。
最后,美丽乡村还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可持续发展是乡村建设的长远目标,我们要注重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推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美丽乡村标准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了环境整洁、乡土气息,也包括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我们要树立这些标准,不断完善乡村建设工作,努力打造更加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乡村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宜居、更加富裕。
美丽乡村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美丽乡村建设学习心得体会按照省、市、县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要求,我乡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目标,以“政府组织,部门负责、属地管理、全民参与”为工作原则,认真做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的安排部署,在许道、南徐等17个村集中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
重点开展卫生环境治理、乡村绿化、美化、亮化、道路硬化等突出问题,努力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美丽乡村。
现将我乡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情况作简要如下汇报:一、迅速动员、周密部署全县动员会后,我乡迅速反应,对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
一是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政府乡长和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面负责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工作指导、协调和推进。
二是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
二、重点带动,全面推进小庄乡共安排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省级重点村四个,分别是南徐村、陈庄村、李长堤村、许道村。
县级重点村十三个分别是:北村、冯洼、东许、黄道刘、西璋、东璋、前吉科、和里高、吴小庄、孙小庄、何堤口、刘庄、后孙。
1、村内建设方面。
今年以来,全乡各村共清理垃圾4400车,建垃圾池85个,购垃圾箱380个,清理残垣断壁89处,粉刷墙面8万平米。
许道、李长堤、南徐、陈庄、刘庄、十四户西村、中村、东村、李窑、何堤口、孙小庄、仉小庄、吴小庄、东许、李长堤共硬化村内道路12000米。
前吉科、东璋壁、许道、西村修建排水沟3400米。
如南刘庄村原先各户为了多占宅基,在自己房基周围都延伸出3米多宽的土台,严重影响交通和美观。
村两委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形成一致意见,各户超占部分全部清理。
经过20多天的努力工作,全村清理超占土方5000余方,清理垃圾300余车。
路宽了,人心顺了,村容村貌变了,老百姓拍手称赞。
何堤口村是小庄乡甚至全县比较贫困的村,村主街道坑洼不平,东西障壁、何堤口三个村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一到雨季孩子们趟着泥水上学,群众怨声载道,借这次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机会该村修水泥路1000米,解决了该村多年出行难的难题。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安徽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安徽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靳艳(安徽新华学院,安徽合肥230088)摘要: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条件,阐述了安徽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基n和发展现状,细致剖析了当前安徽省乡村发展面临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明显,™牌建设薄弱、宣传推广力度较小,基n设施不完善、服务配套度不高,专业人才缺乏、智力支持不足等突出问题,在此基n上提出了丰富乡村旅游产™、强化™牌建设、完善基n设施、健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等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
关键词:安徽省;乡村旅游;美丽乡村;旅游需求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发展趋势明显,城乡居民旅游需求快速增长,对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体验等方面的旅游需求大幅增长[1]。
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田园风光、乡土风情和地域文化魅力,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进而上升为促进美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2]$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支持6000个以上试点村发展乡村旅游[3]$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乡村旅游环境,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总收入持续攀升,在2018年达到8000亿元,同比增长&1%⑷。
本文在分析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适宜安徽省乡村旅游实际需要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安徽省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1安徽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1.1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5]$安徽省历史悠久,农业基础深厚,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在农业生产礼仪、自然风光、民间工艺、文化传承文章编号:2095-7211(2021)04-0045-05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时间较早。
参观美丽乡村建设心得体会_美丽乡村建设观后感言

参观美丽乡村建设心得体会_美丽乡村建设观后感言美丽乡村建设是如何进行的?在新型城镇化的新常态下,农村建设再次成为一种新趋势,参观美丽乡村建设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参观美丽乡村建设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参观美丽乡村建设心得体会范文1一路走来,桐庐县的精致大气,环溪、荻浦的秀美和谐,现代化的城乡风貌、错落有致的特色村庄,整洁清新的村容村貌,各具特色的景观小品,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参与考察的同志纷纷表示,“桐庐样本”可圈可点、可看可学,将借鉴和学习该县在城建管理、绿化美化、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好经验和好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和基础。
近年来,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得到了有力推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强领导、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细节。
启示一:要因地制宜。
美丽乡村建设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善于挖掘自己的特色,彰显自己的个性美。
越剧文化是我市的特色和优势。
我们一定要立足自身实际,突出个性特色,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
启示二:要重视群众。
“和美越乡”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单靠政府唱“独角戏”是不可能完成的。
我们要积极发挥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把宣传工作抓深入、抓到位,把道理讲透,事实摆清,用行动感召,用典型示范,形成全社会多方凝心聚力、共同参与“和美越乡”建设的良好局面。
启示三:要突出重点。
“和美越乡”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全面铺开不现实,一步到位更加不切实际。
我们要分轻{参观考察美丽乡村建设}.重缓急,逐步推进,就当前来看,农村环境卫生是重点,要转变思路,实施从“重建设”向“建管并举”转变,把“清洁家园”工程作为重中之中来抓。
另一个是要打造亮点,要按照丰富内涵、打造特色、形成品牌的要求,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带、示范区块和精品村。
启示四:要注重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我们要从消除一处卫生死角、建好一处垃圾站房、改好一座卫生厕所等细微环节入手,用“纳米精神”,一点一滴抓推进、抓示范、抓落实,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真正把我市建设成为“和美越乡”。
建设美丽乡村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美化乡村环境,更是为了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因此,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美丽乡村建设首先需要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包括道路、桥梁、排水系统、供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居民提供更为便利的生活条件。
只有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乡村才能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
二、发展乡村旅游业乡村的独特自然风光和淳朴民俗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之一。
可以建设乡村民宿、农家乐等设施,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建设美丽乡村还需要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品牌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四、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保护乡村自然环境,维护水土资源的稳定和可持续利用,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
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工作,才能保障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的绿色发展。
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只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更好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在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农村全面振兴的必经之路。
只有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乡村的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下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思考作者:戴继勇霍家佳洪登华张士胜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20年第07期摘要:在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和安徽省全域加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安徽省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与江浙沪的差距凸显。
该文梳理了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及其标准化现状,系统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并且从标准化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标准化;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7-0001-03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eautiful villages in China and the integration of Anhui Province in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gap between Anhui Province and Jiangsu, Zhejiang , Shanghai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s is prominent. The construc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s in Anhui Province is sorted out. The lack of systematic thinking, important standards, optimization and promotion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beautiful villages in Anhui Province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Finally,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ndardization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 Beautiful villages; Standardiz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美丽乡村”是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1]。
党的十八大第1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2],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新时代对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安徽省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在提升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地位的同时,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对接长三角较发达地区已成为了迫切需要。
1 建设现状安徽省自2012年起开展美好乡村建设[3]。
2012年,《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皖发[2012]18号),标志着安徽省美丽乡村开始大范围推进,计划2020年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的要求。
同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的通知》(皖政办秘[2012]148号)对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进行了规范;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皖政[2012]97号),对美好乡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目标与原则、空间布局、建设要求和行动建议等提出了要求;2014年,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考核验收办法(试行)》(皖美组发[2014]1号),对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的考核验收进行了规范;2017年,《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的通知》(皖美组发[2014]4号)对2020年美丽乡村达标数和各项指标完成率提出了要求;2019年,《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18年度全省美丽乡村建设验收办法的通知》(皖美组发[2019]1号)對美丽乡村建设验收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2019年开始,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和重点示范村认定工作,印发《中共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和重点示范村认定办法的通知》(皖农工办[2019]18号)。
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建设完成和在建的美丽乡村中心村共计7053个,其中省级中心村4994个。
每年省级财政投入不低于10个亿,市级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5000万,县级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1000万。
2014年,安徽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开展了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的研究,初步构建了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 32000-2015)、《美丽乡村建设评价》(GB/T 37072-2018)两项国家标准,制定了《美丽乡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规范》(DB/T 2636-2016)等10余项地方标准。
2013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通知》(国标委农联[2013]79号),开始在全国开展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工作,主要在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等7大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
截至目前,安徽省共获批了潜山市、烈山区、义安区、南陵县、黄山区、凤阳县和青阳县7个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项目。
目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下,在安徽省全域接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方面与江浙沪的差距日益凸显,亟待完善。
2 存在问题2.1 缺乏系统性思考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起步较早,也是全国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省份,无论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还是标准化工作方面,均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虽然紧紧跟着国家的政策和文件的指导方向,但是当前的工作仍缺乏特色和系统性思考。
如从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到“三大革命”,再到“五清一改”,不同的阶段出台不同的政策,安徽省在这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未能从全局性的角度,未能从安徽省的省情、不同区域乡村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等方面出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导致全省上下相关部门工作量大、内容繁杂,缺乏对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的总体布局和规划,凸显出方向性不强、建设成效不突出等问题。
2.2 欠缺重要标准提升美丽乡村建后管护、乡村治理和集体经济发展能力是一个乡村长久美丽的措施和保障。
近几年来,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改厕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建后管护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短板,如长效管护和考评标准不完善,导致美丽乡村运行维护不到位,基础设施破损、垃圾清理不到位、绿化植物枯死等现象屡见不鲜;在乡村治理方面,很多乡村采取村民信用积分制度(如爱心超市、美德银行等)对其行为进行引导,但是却缺乏具体的积分细则、运行规范等,导致“建的好,用不好”的问题时有发生。
2.3 优化提升后劲不足安徽省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经过几年时间,已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做法,但仍未能有效进行优化、提升和推广,使得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后劲不足。
如南陵县三里镇双河村联合自然村在建设美丽乡村时的“四自一提”模式,即自发整治、自筹资金、自建家园、自管设施及提升乡风文明水平,政府未投入一分钱,但是村容村貌极其干净整洁,基础设施维护也很到位,村民的积极性和满意度均很高,此种模式堪称贯彻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引导,村民主导”思想的典范。
如果能在其他地区予以推广和复制,将有效解决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政府主导的现实问题。
但受到地情、思想观念和缺乏有效推广措施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并未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3 对策建议3.1 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对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考虑皖南、皖北、皖中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考虑中心村和自然村建设步伐的差异性,考虑已经建设完成和正在建设的村庄的需求,运用综合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系统分析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特色,从服务“三农”发展的视角,研究美丽乡村建设关键环节、关键要素、支撑关键点及其联系性和层次关系。
从标准化战略的高度,开展顶层设计,整体分析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运行、管护等方面相互支撑、相互依存关系,在前期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构建新时代下安徽省美丽乡村标准体系,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规划和方向。
3.2 加强重要标准制的修订工作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安徽行动计划,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未来美丽乡村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验收和认定细则,制定安徽省美丽乡村验收或认定标准,重点从长效管护、乡风文明、集体经济组织以及乡村治理方面,充分挖掘和分析安徽省与其他省份的差异性和特点,开展第三方维护公司的考核评价、传统文化(建筑)保护与传承、乡风文明创建、农村信用评价和应用、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和运营等方面的标准化研究,把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好制度进一步优化、提升,研究制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为全省各个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指导和依据。
3.3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旨在通过发挥标准化对美丽乡村建设支撑作用,总结、固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优化、提升,达到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复制和推广的目标。
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不乏好的经验和模式,这些好经验、好模式如何持续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优化和提升,进行适当的复制和推广。
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除积极开展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外,还可借鉴浙江、福建等地的经验,开展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
利用标准化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原理,不断进行优化、提升,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将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之路持续健康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1]劉伊玲,金和.王兰庄村:不断创新,建设强富美高的新农村[J].中国经济信息,2017(23):78-79.[2]刘燕屏.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以永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湘潮,2014(9):68-69.[3]周裕钧.安徽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5.(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