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长度单位的认识(复习)
认识长度单位整理和复习(一等奖创新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整理和复习(一等奖创新教案)认识长度单位整理和复习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为了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的作用,教材从古代的测量进入新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借助尺子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通过比划、测量、比较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认识线段则是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更加了解线段的特征,并让孩子运用新知来进行测量和画一画。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孩子们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之后,便让孩子学会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增强孩子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最后习题的呈现也是有趣多样,从生活出发,让孩子们在生活趣事中巩固本单元新知。
学情分析通过对本单元新授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本单元的基本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孩子梳理本单元知识要点,建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交流,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的表象。
2、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加强线段的认识,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长度单位的作用,综合运用长度单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孩子们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利用长度单位的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孩子观察物体的能力,进一步认识1厘米和1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写日记吗?小明学完长度单位的知识后非常开心,他也写了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小明的日记)9月15日星期二阴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m 长的毛巾洗脸。
吃完早饭后我去上学。
路上,我碰到了身高165米的卓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语文书读起来。
师:咦,你们笑什么?你来说说,你为什么要笑?(他的长度单位都用错了)师:看来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小明一起来复习整理长度单位这单元的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数学总复习

100×2 + 500 = 700(米) 答:他到学校一共走700米。
13、小红从家到文具店要走800米,走两个来回是 多少米? 800×4=3200(米) 答:走两个来回是3200米。
8厘米。(√) (11)正方形的周长是4条边的总和,也就是边长
的4倍。(√) (12)如果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同样长,这时
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
7、用4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围成一个长方形,它 的周长是多少?如果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周长 是多少?(此题解答时要先画图,下面提供的 是比较容易解答的方法。) 2×10 = 20(厘米)
2×8 = 16(厘米)
8、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用两个这样 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的周 长是多少?如果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4×4 = 16(厘米) 答:拼成的正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
(4 + 4 + 2)×2 = 20(厘米) 答: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
9、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 周长是54cm,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3、用0、8、5三张卡片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请你选 择其中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先求出它 们的和,再求出它们的差。 先想出:最大的数850和最小的数508。 再计算: 850 + 508 = 1358 850 – 508 = 342 答:它们的和是1358,差是342。
4、三年级有287位同学坐车去春游,租了5辆车, 且每辆车限乘58人,有4辆车已经坐满,第5辆 车坐多少人?还差几人又能坐满一辆车? 58×4 = 232(人) 287 – 232 = 55(人) 答:第5辆 车坐55人。 58 – 55 = 3(人) 答:还差3人又能坐满一辆车。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长度单位1. 长度单位的认识:长度单位包括毫米 (mm)、厘米 (cm)、分米 (dm)、米(m)和千米(km,也叫公里)。
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通常是10(除千米和米之间是1000外),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特别地,1千米=1000米。
2. 长度单位的换算:换算原则:大单位化小单位乘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
例如:将3千米换算成米,即3 ×1000 = 3000米;将4000米换算成千米,即4000 ÷1000 = 4千米。
3. 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在生活中,根据物体的实际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表示。
二、质量单位1. 质量单位的认识:质量单位包括克 (g)、千克 (Kg,也叫公斤)和吨 (t)。
相邻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2. 质量单位的换算:换算原则与大单位小单位的换算相同,即大单位化小单位乘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
例如:将5千克换算成克,即5 ×1000 = 5000克;将6000克换算成千克,即6000 ÷1000 = 6千克。
3. 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在生活中,根据物体的重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示和计算。
三、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1. 四边形的认识: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的封闭图形叫做四边形。
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出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出四边形。
2.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辨别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出平行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出平行四边形。
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3. 周长的认识: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或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并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大小。
4.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即长方形周长= (长+ 宽) ×2,正方形周长= 边长×4。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1、复习长度单位:(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1、学生口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设计意图]采用故事的形式,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验数学这门科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2、小组讨论,明白道理。
(1)小组讨论:为什么称出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2)交流。
(3)曹冲聪明在哪里?(聪明在于有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意识。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例如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梳理知识,总结升华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将数学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
四、课堂检测五、课外延伸生活里还存在哪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看谁发现的多。
[设计意图]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也让学生更加明白学知识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课堂检测A1、3厘米=()毫米6千米=()米9000千克=()吨1米-3分米=()分米6吨-2000千克=()千克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机场跑道长约3()课桌高85()大头针长约22()卡车载重8()一个鸡蛋约重60()3、用两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课堂检测B1、判断对错(1)一支铅笔长18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及复习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及复习题毫米、分米的认识1、学生尺上每1 厘米长度之间有( )个小格,每一小格的长度是( )毫米,1 厘米=( ) 毫米2、10 厘米长的一段就是( )分米,1 分米=( )厘米;10 个1 分米就是( ) 米,1 米=( )分米。
3、1 分硬币、1 角硬币、5 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毫米。
电话卡、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 )毫米。
4、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四个长度单位,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千米的认识1、千米也叫( ),它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远的路程时,一般用( )作单位,1 千米=( )米。
2、我们学校的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50 米,那么4 圈就是1 千米。
吨的认识1、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是( ),1 吨=( )千克。
3、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我的感受: 《测量》单元评研卷姓名: 评价:一、填空: 1、常用的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有( )、米、( )、厘米、( )。
2、常用的测量物体质量的单位有( )、千克、( )。
3、一盒牛奶重500 克,( )盒牛奶重1 千克。
4、小明骑自行车绕操场行一圈是400 米,每天早晨骑2 圈,他每天早晨行( )米;再行( )米就是1 千米。
5、填一填,算一算:5 厘米=( )毫米30 分米=( )米400 厘米=( )米6000 米=( )千米7 分米=( )厘米4 千克=( )克9 吨=( )千克8000 千克=( )吨37 厘米+13 厘米=( )分米1 吨-400 千克=( )千克6、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1)一本数学书的厚度是5( )。
(2)小红的体重约是35( )(3)一个乒乓球重6( )。
(4)一辆卡车载重量是5( )。
二、选择: (1)1 千克和1 千米比较( )。
A、1 千克大B、1 千米大C、无法比较(2)青藏铁路全长( )。
A、1956 米B、1956 千米C、1956 分米(3)一艘远洋货轮可载货(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有28人坐车去动物园,面包车一次可以搭乘6人,小轿车一次 可以搭乘4人。如果每辆车都坐满人,怎样安排能恰好送完28人?
方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面包车
5辆 4辆 3辆 2辆 1辆 0辆
小轿车
0辆 1辆 3辆 4辆 6辆 7辆
座位总数
30个 28个 30个
28个 30个 28个
不重不漏
查漏补缺
1.找错因。 (1) 一把钥匙的长度大约是5毫米。
2. 过桥。
800千克
460千克
承重量1吨
280千克
60千克 60千克
(1)牛带着木材一起过桥,安全吗?
800+280=1080(千克) 1080>1000
1吨=1000千克 答:不安全。
2. 过桥。
800千克
460千克
承重量1吨
280千克
60千克 60千克
(2)小马驮两袋大米过桥,安全吗?
460+60+60=580(千克) 1吨=1000千克
能力提升
1.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这条路的一半,第二天修了 余下的一半还多200米,这时还剩1100米没修。这条路全 长多少米?
全长多少米?
第一天修了这 条路的一半
第二天修了余下 还剩1100米 的一半还多200米
1100+200=1300(米) 2600+2600=5200(米)
1300+1300=2600(米) 答:这条路全长5200米。
3 测量
第7课时 单元复习
【学习目标】
1.认识毫米、分米、千米和吨,明确长度单位之间、质量单位 之间的进率,并能熟练地完成简单换算。
2.利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 (2)

356 – 59 = 297
方法2:327 – 30 = 297
答:正确的结果应该是297。
第三单元:四边形
知识要点:
1、认识四边形特征,掌握长方形、正方 形、平行四边形特征,会在方格纸上 画长、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知道周长含义。并能根据要求求周长 或边长。
1、一个长方形,长是13分米,宽是7分米, 周长是(4)米。(注意单位换算)
千米需要 ( )圈。
9、妈妈买了一块长10厘米的火腿肉,每10毫米切
一片,一共可以切( )片。
7、
注意此图 测量时不是 从0刻度开 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重700千克
的机器,超载了吗?
方法1: 700×3 = 2100(千克)
2100千克>2吨 答:超载了。 方法2: 2吨 = 2000千克 700×3 = 2100(千克) 2100千克>2000千克(此处也可不写单位) 答:超载了。
7、用4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围成一个长方形,它
的周长是多少?如果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周长 是多少?(此题解答时要先画图,下面提供的 是比较容易解答的方法。) 2×10 = 20(厘米)
2×8 = 16(厘米)
9、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 周长是54cm,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54÷6 = 9(cm)
第四单元:时、分、秒
知识要点:
1、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会进行简单换算。
2、能进行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1.填空 3分=( )秒 600分=( )时 1时=( )分=( )秒
2.比大小 半小时( )40分 1时20分( )100分 3分15秒( )180秒 78秒-18秒( )1分
3.算一算 1时+30分=( )分 1分30秒-40秒=( )秒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课件第3单元 测量第8课时 整理和复习

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作单位。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7分米=( 70 )厘米 5米=( 50 )分米 60毫米=( 6 )厘米
知识点2:千米的认识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1千米=1000米
4千米=(4000)米
8000米=( 8 )千米
知识点3:吨的认识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
小船限乘4人
大船限乘6人
①租8条小船; ②租2条大船和5条小船; ③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
(2)如果租一条小船6元,租一条大船8元,哪个租 船方案最省钱?
方案①:6×8=48(元) 方案②:8×2=16(元)
6×5=30(元) 16+30=46(元) 方案③:8×4=32(元) 6×2=12(元) 32+12=44(元)
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第3单元 测 量
第8课时 整理和复习
知识回顾
认识毫米 认识分米 米、分米、厘 米和毫米之间 的换算
认识千米
千米和米 的换算
毫米、分米 的认识
吨的 认识
测量
认识质量单 位“吨”
千克和吨 的换算
千米的认识
解决问题 列表法
知识点1:毫米、分米的认识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 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1厘米=10毫米
44<46<48 答:方案③最省钱。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感谢观看 THANKS
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3吨=( 3000 )千克 9000千克=( 9 )吨
知识点4: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当所求的问题不能一下 找到解决方法,或答案有几 种可能时,可以用列表的方 法,根据题中的条件、所涉 及的数量关系把各种可能的 答案一一列举出来,即可找 出正确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闵行区实验小学班级:三(2)执教:刘素华
课题:长度单位的认识人数:48 日期:2013.10.23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经历估测、思辩、调整、验证等过程,进一步建立几千米、几米、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的量感
2、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长度单位的量感,同时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目标制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经认识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
本册长度单位的认识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学习用小数表示,以及二维三维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材是将长度单位知识散点呈现,学生通过对千米的认识、米与厘米、分米的认识,能够较好的建立每一个长度单位的量感。
但是对长度单位的整体知识结构没有形成。
而我们的教学设计则是将整个长度单位知识结构化。
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对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建立了初步的量感。
第二课时,应该是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教师会关注学生对度量单位使用合理性的问题,如度量铅笔盒的长度、书的长度可以选择厘米做单位,度量学生的身高、黑板的长度可以选择米做度量单位等。
而忽视了选择单位背后学生的思考,是仅仅依据着生活的经验。
忽视了学生对几千米、几米、几分米、几厘米量感的建立。
只有建立了这些量感,学生才能应用于生活。
因此,我在设计长度单位的认识时,区别于以往的教学。
而是通过学生对物体长度的估测,在过程中关注学生估测的方法,在估测、思辩、调整、验证过程中建立几厘米、几分米、几米、几千米的量感。
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后,我又及时让学生在看不到实物的情况下比划出大约的长度,层次上有了提升。
在比划的过程中,学生经历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方法的优化一些列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长度单位的量感。
估测、比划都是生活中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常见的应用,符合生活实际,体现了学习数学为生活需求。
同时,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
2、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建立了初步的量感。
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单位合理性的选择。
但是学生的单位选择仅仅是依据对1个长度单位量感的建立,以及依据生活的经验。
由于学生的认知差异和生活经验的差异,学生对几千米、几米、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的量感还很模糊。
对运用量感解决实际问题还存在不同层次的困难。
在本节课中,我改变以往直接关注选择单位合理性的问题。
而是从日常生活需求出发,没有尺的情况下只能估测,符合学生的思维。
学生估测物体的长度,在单位选择、参照物选择的合理性以及估测方法的优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量感。
比划既是对学生要求层次的提升也是进一步建立量感。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积累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长度单位,和你的同桌有序的说一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以及
他们之间的关系
能不能比划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概有多长?同桌有序交流
比划单位长度
集体交流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为今天的学习作铺垫
第一环节:在估测过程中进一步建立长度单位量感估一估物体的长度:
1、估测吸管的长度
(1)独立思考,完成表格
(2)反馈交流:为什么选择厘米为单位?你是怎么估测的?
(3)小结:在估测物体的长度时,选择合适的单位。
(4)验证
2、估测纸条和绳子的长度
独立思考,完成表格
同桌交流
a.(1)反馈交流:纸条的长度
思考:你觉得选择哪一种作为参照更方便、快速
(2)小结:我们在估测物品的长度,要方便、快速。
所以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3)验证
b.(1)反馈交流:绳子的长度
思考:你觉得选择哪一种方法更方便、快速
(2)小结:估测物体的长度的时候,可以选择比较快、方便的的方法。
(3)验证
小结:在估测物体的长度时,首先选好合适的单位,找合适的参照物,以及方便的方法快速估测出结果
预设:
以毫米为单位太单位太麻烦,以分米作单位太大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预设:
①1厘米1厘米的累加
②吸管为参照累加
③以1拃为标准
操作---交流----验证
在估测物体的长度时,要选择合适的单位以及参照物。
学生在估测、交流、验证,感受到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比较方便、快速在操作中感受到选择合理的方法使估测更方便、快速
第二环节:在比划物体的长度时,进一步建立量感比划长度
1、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体长5厘米,
(1)比划5厘米大约有多长
(2)、反馈交流
(3)、验证
小结:选择不同的参照,比划出5厘米的长度
2、巴西的蜜熊-----长40厘米
(1)比划40厘米
(2)交流反馈
(3)验证
小结:我们在比划时,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而不能仅仅凭感觉
3、6米有多长
(1)想象一下6米大概有多长
(2)交流反馈
(3)小游戏
(4)验证
小结:我们在比划时,注重方法的多样性
比划、思辩、调整、验证
预设:
①凭感觉直接比划
②纸条作为参照
③一分米为标准
预设:
选择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为参照
选择1步1托为参照
几个人手拉手
在比划、交流、验证、调整中进一步建立量感
在比划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想法
方法的多样性
第三环节: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建立量感1、(出示图片)你看的懂图片的含义吗?交流反馈
所在地距离目的地的距离
高速公路车距
高速公路限速
限高
3.5米大约有多长
2、填写合适的单位
3、借助时间建立量感
走一圈需要3分钟,走2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集体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计算长度单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感受生活中长度单位的应用
从时间的长短感受2千米是很长的
第四环节:回顾总结师总结: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体会到估测物体的长度,要选择合适的单位------找合理的参照,用合适的方法快速方便的估测物体的长度。
我们对长度的有了更深的体会。
集体交流在回顾的过重中梳理估测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估测,建立量感
第五环节:延展延升(1)介绍:比千米大的单位还有兆米,拍米,光年。
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丝米,忽米,微米,纳米等等。
(2)我国古代用的长度单位
丰富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渗透两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