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发酵异常情况分析处理与防治
第七章发酵染菌及防治

2、噬菌体检查——双层平板培养法:
底层同为肉汁琼脂培养基,上层减少琼脂用量 ,先将灭菌的底层培养基溶后倒平板,凝固后 ,将上层培养基溶解并保持40℃,加生长菌作 为指示菌和待测样品混合后迅速倒在底层平板 上,置培养箱保温经12~20h观察有无噬菌斑。
微生物的浓度过低,发酵液转稀: 指发酵尚未进入放罐阶段,发酵液就变稀。 (1)原因:感染噬菌体、培养条件不合适。 (2)措施:防噬菌体、控制合适培养条件。 未知的其它原因:可补充氮源促菌丝生长,或补充碳源也可
。 微生物的浓度过高,发酵液过浓: (1)原因:氮源过多,菌丝生长快、浓度大,从而降低发
酵液中溶解氧的浓度,影响发酵正常进行。 (2)措施:补入大量的水。
二、染菌检查(p185-186)
在发酵过种中,对杂菌污染的及早发现、 及时处理,是免除染菌造成严重损失的重 要手段。因此,要求有确切、迅速的方法 来检测出污染的杂菌。
目前常用的方法:
(一)显微镜检查 (二)肉汤培养检查法 (三)平板划线培养或斜面培养检查法 (四)发酵过程的异常现象观察法
发酵染菌批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总染菌率=——————100%
总投料批数
发酵染菌率是指在发酵罐中发生的染菌率,包括染 菌后被挽救不了导致倒罐的批数,但种子罐培养的 染菌不接入发酵罐,不导致发酵染菌的另行计算。
(二)染菌原因及分析
归纳发酵中染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无菌空气带菌、设备渗漏、种子带菌、灭菌
不彻底、操作失误和技术管理不善等。 但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从污染的杂菌
(四)发酵过程的异常现象观察法 (p186)
如可从溶解氧、pH值、排气中CO2含量、 菌体酶活力等变化来判断。
第七章发酵生产染菌及其防治

(1)、噬菌体的防治
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培养基制备灭菌、种子培 养、空气净化系统、环境卫生、设备、管道等诸多 方面,具体归纳如下: ① 严格活菌体排放,切断噬菌体的来源 ②做好环境卫生,消灭噬菌体与杂菌 ③ 严防噬菌体与杂菌进入种子罐或发酵罐内
④抑制罐内噬菌体的生长
(2)、污染噬菌Biblioteka 后的处理方法①并罐法三、发酵染菌原因分析 发酵的染菌率(指一年内发酵染菌批数与总 投料批数之比) 总染菌率 = 发酵染菌批数 总投料批数 ×100%
染菌率与发酵的菌种、培养基、产品性质、 发酵周期、生产环境条件设备和管理技术水 平等有关。
染菌原因分析 染菌原因分析就是总结染菌的教训,防范于未 然。 主要染菌原因:种子带菌,无菌空气带菌,设 备渗漏,灭菌不彻底,操作管理不当。
四、设备渗漏或“死角”造成的染菌及其防 止
设备渗漏:指发酵罐、补糖罐、冷却盘管、管道阀门 等,由于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磨蚀、加工制作 不良等形成微小漏孔后发生渗漏染菌。
“死角”:由于操作、设备结构、安装及其他人为因 素,使蒸汽不能有效到达预定的灭菌部位。如盘管、 空气分布管、发酵罐部件、管件等。
(1)显微镜检查法(最简单、最直接、最经常):观
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检查是否有与菌种形态特征不 一样的其他微生物在存在。 (2)平板划线培养或斜面培养检查法; 平板制好后,应先保温24小时,确定无菌;划线后分 别于37、27培养,一般24h后镜检是否有杂菌。
(3)肉汤培养基检查法(酚红变色pH6.8-8.4) 样品直接接入灭菌的肉汤培养基中,分别于37、 27培养,随时观察,并取样镜检。 噬菌体检测时,用双层平板法,底层为肉汤培养 基,上层琼脂减量,指示菌为生产菌。
第七章
第七章 发酵异常情况分析处理与防治

term
盘管穿孔
搅拌轴密封渗漏 发酵罐盖漏 阀门渗漏 培养基灭菌不透
泡沫冒顶
接种管穿孔 接种时罐压跌零
5 10 15 20 25 30
100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染菌原因分析
10 9 8 7 6
原因不明
空气系统有菌
接种 外界带入杂菌 设备穿孔 管理问题 操作违反规程 停电罐压跌零
噬菌体:感染细菌或放线菌的一种病毒;
危害:噬菌体的感染力非常强,传播蔓延迅速,且较难防治; 噬菌体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在土壤、腐烂的有机物和空气 中均有存在。 染菌方式:噬菌体直径约0.1mm,可以通过环境污染、设备的 渗漏或“死角”、空气系统、培养基灭菌不彻底、菌种带进 噬菌体或本身是病源性菌株、补料过程及操作失误等途径使 发酵染菌; 噬菌体感染的三要素:噬菌体、活菌体、噬菌体与活菌体接 触的机会和适宜的环境(噬菌体脱离寄主菌体不能自行生长 繁殖);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防治培养基灭菌不彻底的措施
淀粉质培养基在升温前先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并加入一定量的 淀粉酶进行液化; 对于固形物含量较多的培养基,先在罐外配料,再转至发酵罐 内进行实罐灭菌; 灭菌升温时,要打开排气阀门,彻底排除空气;
适量添加消泡剂防止泡沫的大量产生;
菌株保藏器具的无菌保证; 对菌种培养基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 对每一级种子的培养物均应进行严格的无菌检查;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染菌原因之二:空气带菌
影响:无菌空气带菌是发酵染菌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能原因: 空气的净化流程和设备的设计和安装不当,存在泄露;
过滤介质的选用和装填不当;
发酵过程中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

发酵过程中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金星集团信阳啤酒有限公司黄华龙465100 发酵液的澄清是一种自然的凝聚、沉降悬浮颗粒(包括酵母、冷凝固物等)的过程,这是一种简单但由耗时比较长的形式,这种自然沉降遵循斯托克斯定律(球形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所受到的阻力,等于该球形物体的半径、速度、流体的黏度与6π的乘积)。
这个定律叫做斯托克斯定律:如果物体在流体中因自身的重量而下落,根据上面公式,则为最终速度。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发酵液的澄清即悬浮混浊颗粒的沉降,受混浊颗粒的大小和液体黏度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加速发酵液的澄清,必须设法去减小液体的黏度,增加混浊颗粒相互凝聚成大颗粒的机会。
其次,对自然澄清的形式来说,液体中混浊颗粒的沉降还与沉降的距离、液体的运动程度有关,因为液体的不规则运动和较大的沉降距离都不利于颗粒的沉降,因此贮酒时的静止、罐的直径或高度都是发酵液澄清的重要条件。
1、贮酒期发酵液澄清不好的原因:经过规定时间的静止贮酒以后,发酵液仍然混浊不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a)原料质量差(麦芽溶解度差),糖化效果不良,带入后发酵许多胶黏性物质(如葡聚糖、糊精等),导致发酵液的黏度较高,影响颗粒物质的沉降;b)贮酒酒龄太短,凝固物颗粒与酵母沉降时间不足;c)升温糖度提前,导致大量的混浊物质和酵母悬浮,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冷凝固物细粒不断析出,但没有能凝聚成较大颗粒物质沉降;d)封罐糖度偏高,酵母细胞数偏多,导致后发酵持续时间较长,液体处于运动状态,混浊颗粒不易沉降;e)发酵温度偏高,发酵液PH偏高,都会影响冷混浊等颗粒物质的凝聚沉降,较高的PH还会使发酵液黏度有所上升,影响澄清;f)酵母凝聚性能太差,发酵度太低,制麦过程和糖化过程中蛋白质分解程度不足,或是去除冷、热凝固物效率太低,都会影响发酵液的澄清;g)麦汁或发酵液污染杂菌,发酵液酸化,会使部分凝固物颗粒带有相斥电荷,不能凝聚沉降;h)添加高泡酒的发酵液静置时间太短。
第七章 发酵染菌及防治

无菌试验要严格取样操作,力求减少误差。
应同时用肉汤和双碟作对照,以便迅速作出判断。
当发现染菌时,要通过分辨菌型来探索菌源,并对杂菌
做耐热试验考察。
如果怀疑种子罐染菌,则种子不能轻率进发酵罐。
《发酵工程》
第七章 发酵染菌及防治
3、 无菌检查与染菌的处理
为了防止在种子培养或发酵过程中污染杂菌,在接种前 后、种子培养及发酵过程中分别进行无菌检查,以便及时 (1)无菌检查 发现染菌,并在染菌后及时进行必要处理是很重要的。 染菌通常通过3个途径发现:无菌试验、发酵液直接镜 检、发酵液的生化分析。其中无菌试验是判断染菌的主要 依据。
废弃的发酵液处理不当可以成为难以对付的污
染源。
《发酵工程》 2、 噬菌体污染与发酵异常
第七章 发酵染菌及防治
噬菌体污染后的情况因发酵工业的种类、 污染的噬菌体特性、污染时间、感染复度(即培
养物内的噬菌体与细菌的比率)、培养基成分、
发酵罐内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不同而异。即使同样 的噬菌体并不一定引起同样的异常发酵情况。
《发酵工程》
项目 百分率%
进罐前未做设备严密度检查
接种违反操作规程
25.8
25.8
检修质量缺乏验收制度
操作不熟练
19.35
19.35
配料违反工艺规程
调度不当
6.45
3.25
《发酵工程》
(4)染菌的处理
第七章 发酵染菌及防治
发现染菌后,应立即根据染菌的种类及产生菌的菌龄等 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处理。除据染菌时间及危害程度对污染 种子罐染菌后,种子不能再接入发酵罐中,这时可用备用 罐进行挽救或处理外,对有关设备也应进行处理。 种子接种。如无备用种子,则可选一适当培养龄的发酵罐培 养物作种子,即生产上所说的“倒种”。 发酵罐前期染菌后,如培养基中C、N含量尚高,则可重新 灭菌,接种后再运转;若染的杂菌危害性较大,则放掉部分 料液,补入新料液,重新灭菌、接种。 发酵中后期染菌或前期染菌轻微而发现较晚时,可加入适 当的杀菌剂或抗生素;或把高单位的后期发酵液压一部分到染 菌罐中,抑制杂菌生长速度;或者降低罐温,减缓杂菌繁殖速 度。
(整理)发酵过程中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

发酵过程中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金星集团信阳啤酒有限公司黄华龙465100 发酵液的澄清是一种自然的凝聚、沉降悬浮颗粒(包括酵母、冷凝固物等)的过程,这是一种简单但由耗时比较长的形式,这种自然沉降遵循斯托克斯定律(球形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所受到的阻力,等于该球形物体的半径、速度、流体的黏度与6π的乘积)。
这个定律叫做斯托克斯定律:如果物体在流体中因自身的重量而下落,根据上面公式,则为最终速度。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发酵液的澄清即悬浮混浊颗粒的沉降,受混浊颗粒的大小和液体黏度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加速发酵液的澄清,必须设法去减小液体的黏度,增加混浊颗粒相互凝聚成大颗粒的机会。
其次,对自然澄清的形式来说,液体中混浊颗粒的沉降还与沉降的距离、液体的运动程度有关,因为液体的不规则运动和较大的沉降距离都不利于颗粒的沉降,因此贮酒时的静止、罐的直径或高度都是发酵液澄清的重要条件。
1、贮酒期发酵液澄清不好的原因:经过规定时间的静止贮酒以后,发酵液仍然混浊不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a)原料质量差(麦芽溶解度差),糖化效果不良,带入后发酵许多胶黏性物质(如葡聚糖、糊精等),导致发酵液的黏度较高,影响颗粒物质的沉降;b)贮酒酒龄太短,凝固物颗粒与酵母沉降时间不足;c)升温糖度提前,导致大量的混浊物质和酵母悬浮,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冷凝固物细粒不断析出,但没有能凝聚成较大颗粒物质沉降;d)封罐糖度偏高,酵母细胞数偏多,导致后发酵持续时间较长,液体处于运动状态,混浊颗粒不易沉降;e)发酵温度偏高,发酵液PH偏高,都会影响冷混浊等颗粒物质的凝聚沉降,较高的PH还会使发酵液黏度有所上升,影响澄清;f)酵母凝聚性能太差,发酵度太低,制麦过程和糖化过程中蛋白质分解程度不足,或是去除冷、热凝固物效率太低,都会影响发酵液的澄清;g)麦汁或发酵液污染杂菌,发酵液酸化,会使部分凝固物颗粒带有相斥电荷,不能凝聚沉降;h)添加高泡酒的发酵液静置时间太短。
影响啤酒酵母发酵的异常因素及其防治

影响啤酒酵母发酵的异常因素及其防治酵母是啤酒发酵的灵魂,酵母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啤酒质量的好坏。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石。
在啤酒的生产过程中,酵母的性能和管理在啤酒生产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做好酵母管理,提高酵母质量,酿造高质量的啤酒并保持产品稳定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酵母性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啤酒酿造工艺的控制,对啤酒品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保持接种酵母有旺盛的发酵力是保证啤酒质量稳定的前提,生产酵母一旦发生退化或发酵表现异常,就会影响啤酒酿造工艺的控制和啤酒质量的稳定。
鉴于啤酒酵母对啤酒质量有如此的重要性,如何防止酵母退化,如何预防和控制发酵异常,是我们啤酒厂应时刻关注的问题,应把酵母扩培、酵母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酵母发酵异常的原因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酵母细胞机能的衰退。
如麦汁营养不良等因素,造成酵母退化突变,造成发酵异常,也会造成酵母细胞的死亡,导致酵母自容量的增加。
酵母的变异会造成各种性能的转变。
以下从酵母菌种、麦汁营养成分、发酵过程控制三方面谈谈原因。
㈠酵母菌种1.凝聚性受遗传基因和细胞膜的结构影响,跟酵母的类型有关。
是一种酵母细胞本身生理机能的衰退。
2.菌种保存条件不好,如培养基干燥,将引起酵母菌种的退化。
3.保种温度升高,也将引起酵母菌种退化。
温度越高,高温时间越长,菌种退化越严重。
4.保菌不当,营养丰富致使酵母长得过分肥大,易衰退。
5.有些酵母代数升高,凝聚性较强。
6.留种酵母急着用于扩培,造成代谢慢,易衰老。
7.汉生罐留种量多,新酵母少,酵母易衰老。
㈡麦汁营养成分1.麦汁过滤布合理,蛋白质,多酚(或树脂)复合物、酒花中的多酚(单宁)等高分子会大量进入发酵罐,造成酵母吸附成团。
2.麦汁营养组成不合理,导致代谢慢,酵母易衰老,突变机会多。
3.麦汁中的凝固物去除不好。
麦汁中带正电荷的蛋白质、类脂、葡聚糖小颗粒的物质与带负电荷的酵母互相作用形成紧密的凝聚物,酵母易早衰。
7第七章.发酵过程的中间控制

四环素生 物合成过 程中系列 参数的动 态变化过 程
1:效价; 2:呼吸强 度;3:生 物热;4: 糖浓度
2. 搅拌热( Q搅拌)
• 通风发酵都有大功率搅拌,搅拌的机械运动造成 液体之间,液体与设备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热 。 Q搅拌=3600×(P/V) 3600:热功当量(kJ/(kW.h)) (P/V):通气条件下单位体积发酵液所消耗的 功率( kW/m3)
3. 蒸发热( Q蒸发)
• 通入发酵罐的空气,其温度和湿度随季节及控 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空气进入发酵罐后, 就和发酵液广泛接触进行热交换。同时必然会 引起水分的蒸发;蒸发所需的热量即为蒸发热。 • 蒸发热的计算: Q蒸发=G(I2-I1) G:空气流量,按干重计算,kg/h I1 、 I2 :进出发酵罐的空气的热焓量,J/kg (干空气)
五、温度的控制
发酵罐:夹套(10M3以下) 盘管(蛇管) (10M3以上)
冷却介质:深井水或冷冻水 控制方式:手动控制或自动控制
温度 计
调节阀 温度控制器
第二节、 pH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 尽管多数微生物能在3~4个pH单位的pH范 围内生长,但是在发酵工艺中,为了达到 高生长速率和最佳产物形成,必须使pH在 很窄的范围内保持恒定。
四,最适温度的选择 最适温度是一种相对概念,是指在该温度下最 适于菌的生长或发酵产物的生成。 最适发酵温度与菌种,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 和菌体生长阶段有关。 最适发酵温度的选择
–根据发酵阶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培养温度。 –参考其它发酵条件来选择温度。 –温度的选择还应考虑培养基成分和浓度
三、最适PH值的选择和调节
1. 最适PH值的选择
原则:有利于菌体生长和产物的合 成。一般根据实验结果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培养异常
表现:菌体生长缓慢、菌丝结团、菌体老化和代谢异常;
危害:培养的种子不合格,影响后续发酵的正常进行;
可能原因: ①培养基组成:培养基原料、灭菌条件; ②培养条件:供氧(通气、搅拌)、pH值、温度; ③种子:种子质量(菌种老化、退化)、接种量; ④染菌: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无菌试验期间应每六小时观察一次无菌试验样品,以便能及早 发现染菌。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染菌的原因与防治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染菌原因分析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原因不明 总空气系统有菌
操作问题
夹套穿孔 其他设备渗漏 种子带菌或怀疑种子带菌
四环素发酵:双球菌、芽孢杆菌、荚膜杆菌;
柠檬酸发酵:青霉菌; 谷氨酸发酵:噬菌体; 染菌时间和染菌程度的影响; 种子培养期; 发酵前期; 发酵中期;
发酵后期;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染菌的处置策略:种子染菌
染菌种子不能再接入发酵罐中进行发酵,应经灭菌后弃之,并 对种子罐、管道等进行仔细检查和彻底灭菌;
term
盘管穿孔
搅拌轴密封渗漏 发酵罐盖漏 阀门渗漏 培养基灭菌不透
泡沫冒顶
接种管穿孔 接种时罐压跌零
5 10 15 20 25 30
100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染菌原因分析
10 9 8 7 6
原因不明
空气系统有菌
2
1
3
谷氨酸的溶解氧变化曲线 1.正常发酵溶解氧曲线; 2. 异常发酵溶解氧曲线 3.异常发酵光密度值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染菌判断:溶解氧异常
感染好气性杂菌:溶解氧的变化是在较短时间内下降,直至
接近于零,且在长时间内不能回升;
感染非好气性杂菌:生产菌由于受污染而抑制生长,使耗氧 量减少,溶解氧升高;
染菌的检查和判断
以无菌试验和平板培养为主,其它方法为辅;
如果肉汤连续三次发生变色反应(由红色变为黄色)或产生混 浊,或平板培养连续三次发现有杂菌菌落的出现,即可判断为 染菌。 有时肉汤培养的阳性反应不够明显,而发酵样品的各项参数确 有可疑的染菌反应,并经镜检等其他方法确认连续三次样品有 相同类型的杂菌存在,也应该判断为染菌;
废弃前应加热至120℃以上、灭菌30min后才能排放;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染菌的处置策略:设备处理
放罐后进行彻底清洗,空罐加热至120℃以上、灭菌30min;
或甲醛熏蒸或甲醛溶液浸泡12小时以上;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染菌的检查与判断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染菌判断:尾气CO2含量异常
好气性发酵产生的CO2量与糖代谢有关,因此尾气中CO2含量
的变化看反映菌体的生长代谢情况;
杂菌污染如果使糖耗加快,则CO2含量增加;反之则降低; 噬菌体污染后,菌体生长受到抑制,糖耗减慢,CO2含量降低;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第七章 发酵异常情况的分析与防治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发酵的异常现象
什么是发酵异常情况:发酵液的物理参数、化学参数或 生物参数发生与正常情况不同的改变,并影响发酵水平, 使生产蒙受损失的情况;
发酵异常情况的类型:种子异常、发酵异常;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有备用种子:采用备用种子,选择生长正常无染菌的种子接入 发酵罐,继续进行发酵生产; 无备用种子:则可选择一个适当菌龄的发酵罐内的发酵液作为 种子,进行“倒种”处理,接入新鲜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从 而保证发酵生产的正常进行;
பைடு நூலக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染菌的处置策略:发酵前期染菌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染菌对发酵的影响及处置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染菌对发酵的影响
染菌对不同发酵过程的普遍性影响: 营养物质被杂菌消耗,菌体生长受到抑制,生物量和产物产量偏低; 产物被杂菌分解、严重时得不到产物:青霉素发酵; 不同染菌情况对不同发酵过程还有特殊的影响: 青霉素发酵:细短产气杆菌;
染菌的检查和判断
判断方法:无菌试验
① 显微镜镜检法; ② 肉汤培养法;
③ 平板划线培养或斜面培养检查法;
④ 发酵过程的异常现象观察法:溶氧、尾气组成、pH值、耗糖、 (闻)气味、(看)颜色、;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染菌判断:溶解氧异常
感染噬菌体后,生产 菌的呼吸作用受到抑 制,溶解氧浓度很快 上升; 感染噬菌体后,溶解 氧的变化比菌体浓度 更灵敏,能更好地预 见染菌的发生。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业课程: 生物工艺学
染菌的处置策略:发酵中、后期染菌
发酵中、后期染菌或发酵前期轻微染菌而发现较晚时,可以加 入适当的杀菌剂或抗生素以及正常的发酵液,以抑制杂菌的生 长速度; 也可采取降低培养温度、降低通风量、停止搅拌、少量补糖等 其他措施,进行处理;
如果发酵过程的产物代谢已达一定水平,此时产品的含量若达 一定值,只要明确是染菌也可放罐;
发酵异常
表现:菌体生长差、菌体生物量异常、菌体形态、pH值异常、 发酵液流动性黏度异常、泡沫过多、营养物质消耗异常等; 危害:无法达到期望的发酵目标; 可能原因: ①培养基组成:培养基原料、灭菌条件; ②培养条件:供氧(通气、搅拌)、pH值、温度; ③种子:种子质量(菌种老化、退化)、接种量; ④染菌:发酵过程中生产菌以外的菌株侵入发酵液并进行繁殖;
若培养基中的碳、氮源含量还比较高时,终止发酵,将培养基 加热至规定温度,重新进行灭菌处理后,再接入种子进行发酵; 若培养基中的碳、氮源的消耗量已比较多,则可放掉部分料液, 补充新鲜的培养基,重新进行灭菌处理后,在接种进行发酵; 也可采取降温培养、调节pH值、调整补料量、补加培养基等措 施进行处理;